一种含有灭锈胺和三环唑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复配领域, 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尤其是一种以灭锈胺 和三环唑为主要活性成分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施用化学药剂是防治植物真菌病害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但长期连续高剂量地施用 单一的化学杀菌剂, 容易造成药剂的残留、 环境污染以及耐抗药性真菌发展等问题。 合理的 化学杀菌剂复配或混配具有扩大杀菌谱, 提高防治效果、 延长施药适期、 减少用药量、 降低 药害、 减少残留、 延缓真菌耐药性和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等积极特点, 杀菌剂复配或混配是 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开发新品杀菌剂价格不断攀升, 而相比之下, 开发与 研究高效、 低毒、 低残留的复配与混配具有投资少、 研制周期短而受到国内外重视, 纷纷加 大开发研制力度。
灭锈胺 :
该品为杀菌剂, 对担子菌纲有高效的防治效果, 特别对小麦、 谷类、 花生的锈病, 马 铃薯立枯病, 小麦菌核性根腐病及丝核菌引起的其他根部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也可 用于防治棉花苗期立枯病、 棉红腐病、 花生叶枯病、 甜菜褐斑病、 水稻稻瘟病、 纹枯病等。旋 药后, 该品对多种作物有一定抗倒伏作用。该品种保护作用强, 但治疗效果较差, 要早期施 药, 病盛期施药效果较差。
三环唑 :
中等毒性杀菌剂, 内吸性较强, 主要用于防治水稻真菌病害, 能迅速被水稻根、 茎、 叶吸收, 并输送到稻株各部。抗冲刷力强, 喷药一小时后遇雨, 也不需补喷。能有效地阻止 病菌侵入和减少稻瘟病菌孢子的产生, 因而有很好的保护性, 在病菌浸染之前喷药, 防效最佳, 还可用于秧苗根部处理, 防治早期叶瘟。对水稻稻瘟病有特效, 防治效果优于稻瘟净、 稻瘟灵、 克瘟散等杀菌剂, 一般均在 90%以上, 持效期 15 ~ 20 天。防治苗瘟、 叶瘟, 每亩用 20%可湿性粉剂 75g, 对水 50kg 喷雾或对水 7 ~ 10kg 弥雾 ; 防治穗颈瘟, 应在水稻孕穗期 ( 即抽穗前 3 天 ), 少数在破口期喷药, 如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 则需在施药后 10 ~ 14 天, 进行第三次施药。若病害严重时可增加亩用量。
香蕉叶斑病 : 是为害我国香蕉最重要的病害之一, 它由多种真菌所引起, 主要有尾 孢菌叶斑病、 暗双孢霉叶斑病和小窦氏霉叶斑病。尾孢菌叶斑病包括黄斑型叶斑病又称褐 缘灰斑病和黑斑型叶斑病两种。 此病先为害下部叶片, 后逐步向上部叶片蔓延, 病斑初为米 粒状或线条状、 淡黄色或褐色, 与叶脉平行, 先见于叶背, 后发展成椭圆形或长条形、 黄褐色 或黑褐色, 叶片反复感染, 出现大量单独病斑, 多年病斑汇合, 引起蕉叶大面积干枯。 暗双孢 霉叶斑病又称灰纹病, 引起叶面椭圆形灰褐色病斑或叶缘枯。 病斑初期褐色, 后扩展为中央 浅褐色、 具轮纹、 周围深褐色的椭圆形斑 ; 病斑沿叶缘水孔侵入, 初期叶缘出现水渍状、 暗褐 色、 新月形或椭圆形、 大小不等的病斑, 后期沿叶缘联合为平行于叶中脉的褐色、 波浪环纹 死带, 后变灰白色、 质脆, 雨季病健部交界处出现浅黄色的褪绿带。小窦氏霉叶斑病又称煤 纹病, 常见中、 下部叶片发病。 病斑褐色、 椭圆形、 有明显的轮纹, 多发生于叶缘, 病健部有明 显的界限。叶斑病主要引起香蕉叶片大面积干枯, 影响叶片光合作用, 导致植物早衰, 严重 影响果实充实、 产量及耐贮性, 病株果实极易腐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各种问题, 为了克服和延缓现有农药的抗药性、 扩大 杀菌谱、 增强药效、 降低用药成本, 从而提供一种防治多种作物真菌病害的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该杀菌组合物的用途。
本发明的措施是通过下列措施来实现的。
一种杀菌组合物, 它含有灭锈胺和三环唑, 其中灭锈胺和三环唑的重量比为 0.1 ~ 50 ∶ 0.1 ~ 60。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 其中灭锈胺和三环唑的较优重量比为 5 ~ 50 ∶ 5 ~ 60。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 其中灭锈胺和三环唑两种有效组分累积所占制剂的重量比为 10 ~ 83%。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 灭锈胺和三环唑与助剂、 载体等加工成农药上允许的任意一 种剂型。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可加工成的剂型是悬浮剂、 水乳剂、 微乳剂、 可湿 性粉剂、 水分散粒剂和微胶囊剂等。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香蕉叶斑病、 水稻纹枯病、 稻瘟病、 小麦白粉病、 小麦 锈病、 花生叶斑病等多种真菌病害。
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剂组合物是采取以下措施实现的 :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悬浮剂, 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
灭锈胺 0.1 ~ 50%
三环唑 0.1 ~ 60%
分散剂 5 ~ 20%
防冻剂 0.5 ~ 3%
增稠剂 0.1 ~ 2%
消泡剂 0.1 ~ 0.8%
水 余量
该杀菌组合物悬浮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先将其他助剂混合, 经高速剪切混合均 匀, 加入灭锈胺和三环唑, 在磨球机中磨球 2 ~ 3 小时, 使粒直径均在 5mm 以下, 制得本发明 所述的含有灭锈胺和三环唑的杀菌组合物的悬浮剂制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二,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水乳剂, 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
灭锈胺 0.1 ~ 50%
三环唑 0.1 ~ 60%
乳化剂 3 ~ 30%
溶剂 5 ~ 15%
稳定剂 2 ~ 15%
防冻剂 1 ~ 5%
消泡剂 0.1 ~ 8%
增稠剂 0.2 ~ 2%
水 余量
该杀菌组合物水乳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 : 首先将原药灭锈胺和三环唑、 溶剂和乳 化剂、 助溶剂加在一起, 使溶解成均匀的油相 ; 将部分水, 抗冻剂, 抗微生物剂等其他的农药 助剂混合在一起成均匀的水相 ; 在反应釜中高速搅拌的同时将油相加入水相, 缓缓加水直 至达到转相点, 开启剪切机进行高速剪切, 并加入剩余的水, 剪切约半小时, 形成水包油型 的水乳剂。即制得含有灭锈胺和三环唑的杀菌组合物的水乳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三,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微乳剂, 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
灭锈胺 0.1 ~ 50%
三环唑 0.1 ~ 60%
溶剂 1 ~ 30%
乳化剂 3 ~ 30%
稳定剂 2 ~ 15%
增效剂 2 ~ 10%
水 10 ~ 78%
该杀菌组合物微乳剂的具体加工步骤为 : 将灭锈胺和三环唑原药加入溶剂中, 边 搅拌边加入乳化剂、 稳定剂和增效剂等助剂, 最后将其加入水中搅拌, 形成均一透明液体, 即得本发明组合物的微乳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四,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可湿性粉剂, 组分的重量百分比 为:
灭锈胺 0.1 ~ 50%
三环唑 0.1 ~ 60%
分散剂 3 ~ 20%
润湿剂 3 ~ 10%填料 10 ~ 70%
该杀菌组合物可湿性粉剂具体加工步骤为 : 按上述配方将灭锈胺和三环唑以及分 散剂、 润湿剂和填料混合, 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 经气流粉碎机后在混合均匀, 即可制成本 发明组合物的可湿性粉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五,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水分散粒剂, 组分的重量百分比 为:
灭锈胺 0.1 ~ 50%
三环唑 0.1 ~ 60%
分散剂 3 ~ 20%
润湿剂 3 ~ 10%
崩解剂 2 ~ 5%
填料 10 ~ 70%
该杀菌组合物水分散粒剂具体加工步骤为 : 按上述配方将灭锈胺、 三环唑和分散 剂、 润湿剂、 崩解剂以及填料混合均匀, 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 经捏合, 然后加入流化床造 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 干燥、 筛分后经取样分析, 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含有灭锈胺和三环唑的 杀菌组合物的水分散粒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六,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微胶囊剂, 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
灭锈胺 0.1 ~ 50%
三环唑 0.1 ~ 60%
尿素 5 ~ 20%
甲醛 5 ~ 20%
乳化分散剂 5 ~ 20%
防冻剂 1 ~ 5%
增稠剂 0.1 ~ 2%
消泡剂 0.1 ~ 0.8%
水 余量
该杀菌组合物微胶囊剂加工步骤为 : 在装有搅拌装置的三口烧瓶中加入尿素和甲 醛 ( 物质的量比约为 1 ∶ 1.5 ~ 2.0), 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的 pH 值到 8 ~ 9 左右, 然 后升温至 70 ~ 80℃, 反应得到稳定的脲醛树脂预聚体。 取一定量的灭锈胺与三环唑的原药 溶于环己烷中, 并在溶液中加入乳化分散剂, 伴随剧烈搅拌, 配成以含乳化分散剂的水溶液 为水相的 O/W 型稳定乳液。将上述的脲醛树脂预聚体加入乳液中, 调节 pH 值, 在酸催化条 件下发生聚合反应, 使油相物质被包裹起来, 形成微胶囊颗粒。 缓慢升温, 固化, 温度控制在 40 ~ 50℃, 固化时间 1h。选择加入适量的助剂, 即可得稳定的微囊悬浮剂。
所述的乳化剂选自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与脂肪酸聚氧乙烯醚、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磺 基琥珀酸酯、 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 脂肪酸聚 氧乙烯基酯、 聚氧乙烯脂肪醇醚中的任一种或一种以上以任意比例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的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 木质素磺酸钠、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 盐、 烷基苯磺酸钙盐、 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脂肪酸聚氧乙烯醚、 脂肪 酸聚氧乙烯酯、 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溶剂为二甲苯或生物柴油、 甲苯、 柴油、 甲醇、 乙醇、 正丁醇、 异丙醇、 松节油、 溶剂油、 二甲基甲酰胺、 二甲基亚砜、 水等溶剂中的任一种或一种以上以任意比例组成的混 合溶剂。
所述的润湿剂选自 : 十二烷基硫酸钠、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拉开粉 BX、 润湿渗透剂 F、 烷基萘磺酸盐、 烷基酚乙氧基化物、 聚氧乙烯三苯乙烯苯基磷酸盐、 皂角粉、 蚕沙、 无患子 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增效剂是指具有增强药剂渗透力, 润湿扩展能力, 击倒害虫速度, 提高农药的 耐雨水冲刷力, 从而提高农药杀虫、 杀菌效果的一类安全、 环保、 无毒、 无残留的新型助剂, 可选自有机硅农药增效剂 ZC-650 或有机硅农药渗透剂扩展剂 Agrowet810c、 农用有机硅农 药增效剂 Silwet408、 氮酮中的任一种。
所述的崩解剂选自 : 膨润土、 尿素、 硫酸铵、 氯化铝、 柠檬酸、 丁二酸、 碳酸氢钠中的 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增稠剂选自 : 黄原胶、 羟甲基纤维素、 羟乙基纤维素、 甲基纤维素、 硅酸铝 镁、 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抗微生物剂选自 : 苯甲酸钠、 水杨酸钠、 山梨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 所述的稳定剂选自 : 柠檬酸钠、 间苯二酚中的一种。
所述的抗冻剂选自 : 乙二醇、 丙二醇、 丙三醇、 二甘醇、 三甘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消泡剂选自 : 硅油、 硅酮类化合物、 C10-20 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 C8-10 脂肪醇 类化合物和聚氧乙烯甘油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乳化分散剂包括 : 润湿剂、 分散剂、 稳定剂、 增稠剂、 消泡剂和防冻剂等。
所述的填料选自 : 高岭土、 硅藻土、 膨润土、 凹凸棒土、 白炭黑、 淀粉、 轻质碳酸钙中 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1、 本发明所用的灭锈胺是以保护作用为主, 兼有较弱的治疗作用。三环唑是强内 吸性的三唑类杀菌剂, 具有很强的治疗和保护作用, 二者作用机理不同, 相互混配不会产生 抵触, 可协同增效, 减少用药量, 降低成本。目前灭锈胺和三环唑的复配尚未有报道。
2、 复配的两种杀菌剂具有双重作用机理, 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3、 降低了农药使用量, 增强了对环境的友好性。
应用实施例
通过以下实施例进一步对本发明进行解释, 但不能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制剂实施例 1 :
灭锈胺 0.1g, 三环唑 60g, 木质素磺酸盐 15g, 柠檬酸钠 0.5g, 黄原胶 0.3g, 乙二醇 1g, 苯甲酸钠 0.6g, 硅油 0.5g, 水余量。按照上述悬浮剂制备方法制得 60.1%灭锈胺· 三环 唑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 2 :
灭锈胺 5g, 三环唑 50g, 木质素磺酸盐 10g, 柠檬酸钠 0.5g, 黄原胶 0.3g, 乙二醇 1g, 苯甲酸钠 0.6g, 硅油 0.5g, 水余量。按照上述悬浮剂制备方法制得 55%灭锈胺· 三环唑 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 3 :
灭锈胺 15g, 三环唑 35g, 木质素磺酸盐 7g, 柠檬酸钠 0.5g, 黄原胶 0.3g, 乙二醇 1g, 苯甲酸钠 0.6g, 硅油 0.5g, 水余量。按照上述悬浮剂制备方法制得 50%灭锈胺· 三环唑 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 4 :
灭锈胺 25g, 三环唑 20g, 木质素磺酸盐 7g, 柠檬酸钠 0.5g, 黄原胶 0.3g, 乙二醇 1g, 苯甲酸钠 0.6g, 硅油 0.5g, 水余量。按照上述悬浮剂制备方法制得 45%灭锈胺· 三环唑 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 5 :
灭锈胺 40g, 三环唑 10g, 木质素磺酸盐 10g, 柠檬酸钠 0.5g, 黄原胶 0.3g, 乙二醇 1g, 苯甲酸钠 0.6g, 硅油 0.5g, 水余量。按照上述悬浮剂制备方法制得 50%灭锈胺· 三环唑 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 6 :
灭锈胺 50g, 三环唑 0.1g, 木质素磺酸盐 10g, 柠檬酸钠 0.5g, 黄原胶 0.3g, 乙二醇 1g, 苯甲酸钠 0.6g, 硅油 0.5g, 水余量。按照上述悬浮剂制备方法制得 50.1%灭锈胺· 三环 唑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 7 :
灭锈胺 0.1g, 三环唑 60g,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8g, 正丁醇 10g, 柠檬酸钠 0.5g, 乙 二醇 1g, 硅油 0.5g, 黄原胶 0.3g, 苯甲酸钠 0.6g, 水余量。按照上述水乳剂制备方法制得 60.1%灭锈胺·三环唑水乳剂。
制剂实施例 8 :
灭锈胺 5g, 三环唑 50g,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5g, 正丁醇 8g, 柠檬酸钠 0.5g, 乙二醇 1g, 硅油 0.5g, 黄原胶 0.3g, 苯甲酸钠 0.6g, 水余量。按照上述水乳剂制备方法制得 55%灭 锈胺·三环唑水乳剂。
制剂实施例 9 :
灭锈胺 15g, 三环唑 35g,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5g, 正丁醇 8g, 柠檬酸钠 0.5g, 乙二醇 1g, 硅油 0.5g, 黄原胶 0.3g, 苯甲酸钠 0.6g, 水余量。按照上述水乳剂制备方法制得 50%灭 锈胺·三环唑水乳剂。
制剂实施例 10 :
灭锈胺 25g, 三环唑 20g,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5g, 正丁醇 8g, 柠檬酸钠 0.5g, 乙二醇 1g, 硅油 0.5g, 黄原胶 0.3g, 苯甲酸钠 0.6g, 水余量。按照上述水乳剂制备方法制得 45%灭 锈胺·三环唑水乳剂。
制剂实施例 11 :
灭锈胺 40g, 三环唑 10g,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5g, 正丁醇 8g, 柠檬酸钠 0.5g, 乙二醇 1g, 硅油 0.5g, 黄原胶 0.3g, 苯甲酸钠 0.6g, 水余量。按照上述水乳剂制备方法制得 50%灭 锈胺·三环唑水乳剂。
制剂实施例 12 :
灭锈胺 50g, 三环唑 0.1g,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5g, 正丁醇 8g, 柠檬酸钠 0.5g, 乙二醇 1g, 硅油 0.5g, 黄原胶 0.3g, 苯甲酸钠 0.6g, 水余量。按照上述水乳剂制备方法制得 50.1% 灭锈胺·三环唑水乳剂。
制剂实施例 13 :
灭锈胺 0.1g, 三环唑 60g, 二甲基亚砜 10g, 脂肪酸聚氧乙烯醚 5g, 柠檬酸钠 2g, 有 机硅助剂 2g, 水余量, 按照上述微乳剂加工办法, 制得 60.1%灭锈胺·三环唑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 14 :
灭锈胺 5g, 三环唑 50g, 二甲基亚砜 8g, 脂肪酸聚氧乙烯醚 5g, 柠檬酸钠 2g, 有机硅 助剂 2g, 水余量, 按照上述微乳剂加工办法, 制得 55%灭锈胺·三环唑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 15 :
灭锈胺 15g, 三环唑 35g, 二甲基亚砜 10g, 脂肪酸聚氧乙烯醚 5g, 柠檬酸钠 2g, 有机 硅助剂 2g, 水余量, 按照上述微乳剂加工办法, 制得 50%灭锈胺·三环唑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 16 :
灭锈胺 25g, 三环唑 20g, 二甲基亚砜 10g, 脂肪酸聚氧乙烯醚 5g, 柠檬酸钠 2g, 有机 硅助剂 2g, 水余量, 按照上述微乳剂加工办法, 制得 45%灭锈胺·三环唑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 17 :
灭锈胺 40g, 三环唑 10g, 二甲基亚砜 10g, 脂肪酸聚氧乙烯醚 5g, 柠檬酸钠 2g, 有机 硅助剂 2g, 水余量, 按照上述微乳剂加工办法, 制得 50%灭锈胺·三环唑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 18 :
灭锈胺 0.1g, 三环唑 60g, 木质素磺酸盐 10g,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5g, 拉开粉 BX 3g, 硅藻土余量, 按照上述可湿性粉剂加工方法, 制得 60.1%灭锈胺·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 19 :
灭锈胺 5g, 三环唑 50g, 木质素磺酸盐 6g,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5g, 硅藻土余量, 按照 上述可湿性粉剂加工方法, 制得 55%灭锈胺·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 20 :
灭锈胺 15g, 三环唑 35g, 木质素磺酸盐 5g,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3g, 拉开粉 BX 3g, 硅 藻土余量, 按照上述可湿性粉剂加工方法, 制得 50%灭锈胺·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 21 :
灭锈胺 25g, 三环唑 20g, 木质素磺酸盐 6g,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3g, 拉开粉 BX 3g, 硅 藻土余量, 按照上述可湿性粉剂加工方法, 制得 45%灭锈胺·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 22 :
灭锈胺 40g, 三环唑 10g, 木质素磺酸盐 10g,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6g, 拉开粉 BX 3g, 硅藻土余量, 按照上述可湿性粉剂加工方法, 制得 50%灭锈胺·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 23 :
灭锈胺 0.1g, 三环唑 60g, 木质素磺酸钠 10g,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8g, 尿素 3g, 膨润 土余量, 根据上述水分散粒剂加工方法, 制得 60.1%灭锈胺·三环唑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 24 :
灭锈胺 5g, 三环唑 50g, 木质素磺酸钠 8g,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5g, 尿素 3g, 膨润土余 量, 根据上述水分散粒剂加工方法, 制得 55%灭锈胺·三环唑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 25 :
灭锈胺 15g, 三环唑 35g, 木质素磺酸钠 5g,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5g, 尿素 3g, 膨润土 余量, 根据上述水分散粒剂加工方法, 制得 50%灭锈胺·三环唑水分散粒剂。制剂实施例 26 :
灭锈胺 25g, 三环唑 20g, 木质素磺酸钠 8g,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5g, 尿素 3g, 膨润土 余量, 根据上述水分散粒剂加工方法, 制得 45%灭锈胺·三环唑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 27 :
灭锈胺 50g, 三环唑 0.1g, 木质素磺酸钠 10g,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3g, 尿素 3g, 膨润 土余量, 根据上述水分散粒剂加工方法, 制得 50.1%灭锈胺·三环唑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 28 :
灭锈胺 0.1g, 三环唑 60g, , 尿素 8g, 甲醛 10g, 木质素磺酸盐 5g, 十二烷基硫酸钠 5g, 乙二醇 5g, 黄原胶 1g, 硅油 0.5g, 水余量, 按照上述微胶囊剂加工办法制得 60.1%灭锈 胺·三环唑微胶囊剂。
制剂实施例 29 :
灭锈胺 5g, 三环唑 50g, , 尿素 8g, 甲醛 10g, 木质素磺酸盐 5g, 十二烷基硫酸钠 5g, 乙二醇 5g, 黄原胶 1g, 硅油 0.5g, 水余量, 按照上述微胶囊剂加工办法制得 55%灭锈胺· 三 环唑微胶囊剂。
制剂实施例 30 : 灭锈胺 15g, 三环唑 35g, , 尿素 8g, 甲醛 10g, 木质素磺酸盐 5g, 十二烷基硫酸钠 5g, 乙二醇 5g, 黄原胶 1g, 硅油 0.5g, 水余量, 按照上述微胶囊剂加工办法制得 50 %灭锈 胺·三环唑微胶囊剂。
制剂实施例 31 :
灭锈胺 25g, 三环唑 20g, , 尿素 8g, 甲醛 10g, 木质素磺酸盐 5g, 十二烷基硫酸钠 5g, 乙二醇 5g, 黄原胶 1g, 硅油 0.5g, 水余量, 按照上述微胶囊剂加工办法制得 45 %灭锈 胺·三环唑微胶囊剂。
制剂实施例 32 :
灭锈胺 40g, 三环唑 10g, , 尿素 8g, 甲醛 10g, 木质素磺酸盐 5g, 十二烷基硫酸钠 5g, 乙二醇 5g, 黄原胶 1g, 硅油 0.5g, 水余量, 按照上述微胶囊剂加工办法制得 50 %灭锈 胺·三环唑微胶囊剂。
应用实施例
三环唑与灭锈胺不同配比联合毒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药剂混配设计
试验药剂为 90 %三环唑, 95 %灭锈胺原药 ; 供试病原菌为水稻稻瘟病。试按照 三环唑与灭锈胺混配总有效成分含量设为 50%, 三环唑∶灭锈胺按原药质量比设 1 ∶ 1、 1 ∶ 1.5、 1 ∶ 3、 1 ∶ 4、 1 ∶ 5 即 25% +25%、 20% +30%、 12.5% +37.5%、 10% +40%、 83% +41.7%等 5 个比例进行混配。
1.2 试验设计
分别称取适量灭锈胺、 三环唑原药、 5 个三环唑· 灭锈胺混配组合, 于预先加入 3mL 稀盐酸的灭菌三角瓶中充分振荡使其溶解, 加入适量无菌水制成 500μg/mL 母液各 50mL 备 用。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 将三环唑· 灭锈胺各混配组合及三环唑、 灭锈胺各设 5、 10、 20、 40 和 80μg/g 等 5 个浓度梯度, 并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作空白对照, 各处理重复 3 次。
1.3 增效作用测定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 每处理重复 3 次, 计算各处理的相对抑制率、 毒力回归方 程、 EC50, 用 Wadley 法求出各处理的增效系数 (SR), 进行增效作用评价。具体数据见表 1。
表 1 不同配比的三环唑·灭锈胺混剂对水稻稻瘟病抑制毒力及增效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三环唑与灭锈胺混配的各混剂增效系数均大于 1, 但三环唑∶灭锈胺的 1 ∶ 3 混配 组合 SR 值最高为 1.89, 大于 1.5, 表现为协同增效作用, 其余的 4 个混配组合 SR 值均小于 1.5 而大于 1, 表现为相加作用。
3 田间试验测定
处理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 :
调查时间、 次数和方法 :
第一次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 末次药后 18 天进行防效调查。调查时根据水稻叶鞘 和叶片受害程度分级, 以株为单位, 每小区对角线 5 点取样, 每点调查 2 丛, 共查 10 丛, 记录 总株数、 病株数和病级数。
分级标准 :
0级: 全株无病 ;
1级: 第四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 叶片发病 ( 以剑叶为第一片叶 ) ; 3级: 第三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 叶片发病 ; 5级: 第二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 叶片发病 ; 7级: 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 叶片发病 ; 9级: 全株发病, 提早枯死。 计算公式 :
表2各处理防治水稻稻瘟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结果分析 :
由表 2 可知, 三环唑与灭锈胺在 1 ∶ 3 的配比下, 对于水稻纹枯病的效果显著。其 高浓度处理区的效果明显优于同样配比下的低浓度处理区。在第 2 次用药后 18 天调查, 最 高防效可达 85%左右。同时, 其复配制剂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在推荐剂量下使用对作物安 全。
表 3 各处理防治小麦条锈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
结果分析 :
由表 3 可知, 三环唑与灭锈胺在 1 ∶ 3 的配比下, 对于小麦条锈病的效果显著。其 高浓度处理区的效果明显优于同样配比下的低浓度处理区。其第 2 次药后 18 天调查, 最高 防效可达 87%左右。 同时, 其复配制剂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在推荐剂量下使用对作物安全, 适于推广示范。在小麦条锈病发生初期, 及时施药防治可取得理想效果。在使用时应避免 重复过量使用, 以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