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扩张器.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49088A43申请公布日20110511CN102049088ACN102049088A21申请号200910220940022申请日20091110A61M29/0220060171申请人王会勇地址200135上海市德平路289号浦东邮政大厦0911申请人张艳青沈国雄许作喜72发明人王会勇张艳青沈国雄许作喜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明成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32代理人成春荣竺云54发明名称扩张器57摘要本发明涉及医学领域,公开了一种扩张器。本发明中,在现有的第一注射管11外层再包裹一个第二注射管22,第二注射管22与新增的第二注射壶2连接。在现有底座12的外面再加。
2、一底座23,增加的底座23与第二注射管22相连通,并且在增加的底座23的侧面设有侧孔。在出现感染后,可直接利用第二注射壶2进行冲洗,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病人冲洗时反复插管的痛苦,扩大了现有扩张器单一注水管的用途,集注水与冲洗于一身。而且,底座23、第二注射管22、第二注射壶2的连接设计也提供了引流管的功能,可及时将扩张囊腔内的渗液引出囊外,从而有效地减少扩张器埋置术后感染的机会。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2页CN102049092A1/1页21一种扩张器,包含用于注水的第一注射壶1、与所述第一注射壶1连接的第一注射管11、与所述第一注。
3、射管11相连通的第一底座12、与所述第一底座12相连通的扩张囊13、连接支撑所述第一注射管11和所述第一底座12的第二底座14,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张器还包含用于引流和冲洗的第二注射壶2、第二注射管22、第三底座23;所述第二注射管22与所述第二注射壶2连接并且位于所述第一注射管11的外层;所述第三底座23与所述第二注射管22相连通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底座12的外侧,所述第三底座23侧面设有侧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底座23的侧孔设计如下以环绕一圈的方式在所述第三底座23的侧面上设置侧孔,每两个侧孔之间的间距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注射壶。
4、2设计为静脉套管针管口样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注射管22管体的非所述扩张器的底面和皮肤接触面上,设有侧孔。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注射管22在与所述第一注射管11的接触面上设有用于保证所述第二注射管22的内壁与所述第一注射管11的外壁留有空隙的支撑物。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底座23在与所述第一底座12的接触面上设有用于保证所述第三底座23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底座12的外壁留有空隙的支撑物。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12的直径为2CM,所述第三底座2。
5、3的直径为3CM。权利要求书CN102049088ACN102049092A1/4页3扩张器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医学领域,特别涉及医学领域中的扩张器。背景技术0002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扩张器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目前使用的扩张器如图1所示,包含注射壶1、与注射壶1连接的注射管11、与注射管11相连通的第一底座12、与第一底座12相连通的扩张囊13、连接支撑注射管11和第一底座12的第二底座14。注射壶1用于注水,所注入的水通过注射管11、第一底座12流入到扩张囊13,使得扩张囊13起到扩张作用。0003由于目前所用扩张器在注射壶外置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感染,感染后临床的治疗。
6、方法就是采用扩张囊腔的冲洗,冲洗时采用头皮针的输液条,剪除针头,通过注射管与皮肤的交界处直接插入,并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氯霉素或双氧水进行冲洗。然而,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目前的扩张器在使用以及感染处理的方式上存在以下问题00041操作过程中不能保证绝对无菌,很容易造成逆行性感染,就是通过插入冲洗管过程中,将细菌带入扩张囊腔。00052在插入冲洗管时,病人因感染会很疼,并伴有出血,主要原因为冲洗管造成注射管与皮肤的交界处组织损伤,以及注射管进入扩张囊腔后,造成扩张囊壁的损伤。在出血后,很难保证将出血冲洗干净,就会造成血液在扩张囊腔的残留,这样就形成了细菌生长的良好的培养基,造成感染很难被控制。。
7、00063在注水过程中,扩张囊壁会有渗液产生,如果渗液没有及时被引流,势必造成感染,这也是扩张器注水过程中出现感染的一个原因,如果能及时解决这一问题,就有可能极大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发明内容000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扩张器,使得扩张器在具备注水管的同时,还具备冲洗引流作用。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扩张器,包含用于注水的第一注射壶1、与第一注射壶1连接的第一注射管11、与第一注射管11相连通的第一底座12、与第一底座12相连通的扩张囊13、连接支撑第一注射管11和第一底座12的第二底座14,扩张器还包含用于引流和冲洗的第二注射壶2、第二注射管22、第三底座23;。
8、0009第二注射管22与第二注射壶2连接并且位于第一注射管11的外层;0010第三底座23与第二注射管22相连通并且位于第一底座12的外侧,第三底座23侧面设有侧孔。0011本发明实施方式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区别及其效果在于0012在现有的第一注射管11外层再包裹一个第二注射管22,第二注射管22与新增的第二注射壶2连接。在现有底座12的外面再加一底座23,增加的底座23与第二注射管22说明书CN102049088ACN102049092A2/4页4相连通,并且在增加的底座23的侧面设有侧孔。由于与第二注射壶2连接的第二注射管22、与第二注射管22相连通并且设有侧孔的底座23都是集成在扩张器上。
9、的,因此在出现感染后,可直接利用第二注射壶2进行冲洗,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病人冲洗时反复插管的痛苦,扩大了现有扩张器单一注水管的用途,集注水与冲洗于一身。而且,底座23、第二注射管22、第二注射壶2的连接设计也提供了引流管的功能,可及时将扩张囊壁的渗液引出囊外,从而有效的减少扩张器埋置术后感染的机会。0013进一步地,以环绕一圈的方式在第三底座23的侧面上等间距设置侧孔。由于在底座23的侧面上360度地设置了侧孔,并且每两个侧孔之间的间距相同,因此可以有效保证在各个方向上都进行冲洗,从而保证了冲洗的方向性及有效性。0014进一步地,第二注射壶2设计为静脉套管针管口样式,由于当第二注射壶不使用时,可。
10、以采用自带的帽状结构旋转封闭,因此可以有效避免操作不当而造成逆行感染。0015进一步地,在第二注射管管体的非扩张器的底面和皮肤接触面上,也设有侧孔,进一步保证了冲洗的方向性及有效性,而且,由于第二注射管管体上的侧孔被设置在非扩张器的底面和皮肤接触面上,因此可以有效避免组织长入侧孔,造成冲洗或引流不畅。0016进一步地,第二注射管在与第一注射管的接触面上设有用于保证第二注射管的内壁与第一注射管的外壁留有空隙的支撑物。从而避免了第二注射管在注水过程中因受扩张囊的挤压,将与第一注射管的外壁贴合的情况,进而有效防止了引流或冲洗不畅的问题。0017进一步地,第一底座12的直径为2CM,所述第三底座23的。
11、直径为3CM。由于在现有的扩张器中,与第一注射管相连通的第一底座的直径,一般都设为2CM,因此本实施方式中新增的第三底座的直径只需略大于该第一底座的直径即可,以避免无谓地增加扩张器的底座面积造成控制器有效扩张受限或扩张不均匀。附图说明0018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扩张器;0019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扩张器;0020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三底座23的侧孔设计示意图;0021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注射管22与第一注射管11的接触面设计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22在以下的叙述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即使没有。
12、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0023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0024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扩张器。该扩张器包含用于注水的第一注射壶1、与第一注射壶1连接的第一注射管11、与第一注射管11相连通的第一底座12、与第一底座12相连通的扩张囊13、连接支撑第一注射管11和第一底座12的第二底座14,该扩张器还包含用于引流和冲洗的第二注射壶2、第二注射管22、第三底座23。第二注射管22与第说明书CN102049088ACN102049092A3/4页5二注射。
13、壶2连接并且位于第一注射管11的外层。第三底座23与第二注射管22相连通并且位于第一底座12的外侧,第三底座23侧面设有侧孔。在第二注射管22管体的非扩张器的底面和皮肤接触面上,也设有侧孔。0025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在现有注射管11外层再包裹一注射管22,并在注射管22到底座约2CM处设计多个侧孔,务必保证侧孔不在扩张器底面和皮肤接触面。在现有底座12的外面再加一底座23,并在底座23侧面设计多个侧孔。使底座23跟注射管22相连,底座12跟注射管11相连,扩张囊13仅与底座12连通。注射壶1用来注水用,壶2用来引流和冲洗用。为了保证不会出现逆行感染可能,壶2可设计成静脉套管针管口样式,不用。
14、时可以采用自带的帽状结构旋转封闭。另外,为了保证注射管22的直径不要太粗,可适当减小注射管11的直径,因为注射管11仅仅用来注水,没有必要做的太粗。对于底座14到扩张囊13的距离,可保持现有高度。0026其中,第三底座23的侧孔设计如下以环绕一圈的方式在第三底座23的侧面上设置侧孔,每两个侧孔之间的间距相同,如图3所示。由于在底座23的侧面上360度地设置了侧孔,并且每两个侧孔之间的间距相同,因此可以有效保证在各个方向上都进行冲洗,从而保证了冲洗的方向性及有效性。此外,可以理解,第三底座侧面上的侧孔也可以设计为其他形式,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底座12的直径为2CM,第三底座23。
15、的直径为3CM。由于在现有的扩张器中,与第一注射管11相连通的第一底座的直径,一般都设为2CM,因此本实施方式中新增的第三底座的直径只需略大于该第一底座的直径即可,以避免无谓地增加扩张器的底座面积造成控制器有效扩张受限或扩张不均匀。此外,可以理解,第一底座与第三底座的直径也可以设计为其他数值,在此不再一一赘述。002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注射管管体的非扩张器的底面和皮肤接触面上,也设有侧孔,以进一步保证了冲洗的方向性及有效性,而且,由于第二注射管管体上的侧孔被设置在非扩张器的底面和皮肤接触面上,因此可以有效避免组织长入侧孔的情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第三底座23侧面上已设有。
16、了侧孔,已经能够实现冲洗作用,因此第二注射管的管体上也可以不设有侧孔。0028不难发现,本实施方式中在现有的第一注射管11外层再包裹一第二注射管22,第二注射管22与新增的第二注射壶2连接。在现有底座12的外面再加一底座23,增加的底座23与第二注射管22相连通,并且在增加的底座23的侧面设有侧孔。由于与第二注射壶2连接的第二注射管22、与第二注射管22相连通并且设有侧孔的底座23都是集成在扩张器上的,因此在出现感染后,可直接利用第二注射壶2进行冲洗,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病人冲洗时反复插管的痛苦,扩大了现有扩张器单一注水管的用途,集注水与冲洗于一身。而且,底座23、第二注射管22、第二注射壶2的连。
17、接设计也提供了引流管的功能,可及时将扩张囊腔内的渗液引出囊外,从而有效的减少扩张器埋置术后感染的机会。0029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扩张器。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注射管22在与第一注射管11的接触面上设有用于保证第二注射管22的内壁与第一注射管11的外壁间留有空隙的支撑物,结构与目前临床应用的负压引流管相同,如图4所示。0030由于第一注射管11与第二注射管22都属于软管,因此在扩张囊因注水而扩张时,可能会挤压到第二注射管22,致使第二注射管22贴合在第一注射管11上,因此,在第二注说明书CN102049088ACN1020490。
18、92A4/4页6射管与第一注射管的接触面上设有用于保证第二注射管的内壁与第一注射管的外壁留有空隙的支撑物。从而避免了第二注射管在注水过程中因受扩张囊的挤压,将与第一注射管的外壁贴合的情况,进而有效防止了引流或冲洗不畅的问题。0031类似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底座23在与第一底座12的接触面上同样设有类似的支撑物,以保证第三底座23的内壁与第一底座12的外壁留有空隙,从而有效防止引流或冲洗不畅的问题。0032虽然通过参照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说明书CN102049088ACN102049092A1/2页7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049088ACN102049092A2/2页8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204908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