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以中草药为原料而制备的一种治疗出血性中风的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二、背景技术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病死率居前三位,而脑出血占其中10~30%,是脑血管疾病中主要致死原因(病死率达40~60%),存活者60~65%遗有不同程度的瘫痪、失语、痴呆等后遗症,且有40%的重残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人群中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上升,导致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亦逐年上升。
出血性中风隶属于中医学中风范围,又称“卒中”、“中风”,与西医学的脑出血类同。其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变化多端,若及时救治对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内外将其列为重点研究内容。
当前,西医学治疗脑出血的方法为手术治疗和内科综合治疗两大类,手术治疗主要用于出血量较大而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有一定危险性。内科综合性治疗为脱水剂减轻脑水肿,降压药物控制血压,防治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神经细胞功能改善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等,但疗效不够理想。因此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救治认为当今防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故急需研制疗效高、无明显毒性反应的中药新制剂。
三、发明内容
1、技术问题: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采用凉血散瘀、通腑泄热法,应用相应的中药配伍、制剂,提供一种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中药复方制剂,并提供该复方制剂的制备方法,为达到这个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2、技术方案
(1)一种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中药复方制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的药剂:
熟大黄2~30克、水牛角5~80克、赤芍5~30克、丹皮3~30克、生地5~50克、广地龙3~30克、参三七1~20克、石菖蒲3~30克。
若患者大便秘结,改为生大黄2~20克后下。
(2)方解
方中大黄、水牛角为君,大黄清热泻火、凉血逐瘀、通腑泄热,水牛角功类犀角,有清热凉血之功,两药相合互补,更能加强凉血化瘀作用;生地、丹皮、赤芍为臣,生地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丹皮泻血中伏热、凉血散瘀,赤芍凉血活血、和营泄热,三药相合,可以更好的增强君药的功效;佐以地龙、三七,地龙清热祛风通络,三七和营止血、通脉化瘀,行瘀而敛新血;取菖蒲开窍醒神,引药上行为使。诸药配合具有凉血化瘀,通腑泄热之功。
一种中药复方制剂,该复方制剂的剂型为药剂学上所说的汤剂、合剂、口服液、颗粒剂或注射剂。
一种中药复方制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汤剂的制备步骤如下:
①按照处方药物量正确配齐各药物;
②将大黄、赤芍、丹皮、生地、广地龙、参三七、石菖蒲加冷水浸泡40-60分钟,冷水将药物淹没为度;
③水牛角加水浸泡,95℃-100℃煎煮20-40分钟后,倒入②所浸泡的药物中,随后一起在95℃-100℃煎煮40-60分钟后,倒出药汁为第一次服用,药渣保留备用;
④将上述大黄、水牛角、赤芍、丹皮、生地、广地龙、参三七、石菖蒲药渣加入冷水在95℃-100℃再次煎煮40-60分钟后,倒出药汁为第二次服用,药渣去掉。
一种中药复方制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合剂的制备步骤如下:
①按照1000倍量处方药物量正确配齐各药物;
②将石菖蒲酌予碎断,置挥发油提取器中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保存,药渣备用;
③将大黄、赤芍、丹皮、生地、广地龙、参三七六味药与②的石菖蒲药渣合并,加冷水浸泡40-60分钟,冷水将药物淹没为度;
④水牛角加水浸泡,95℃-100℃煎煮20-40分钟后,倒入③所浸泡的药物中,随后煎煮二次,每次0.5-2.5小时,煎液合并,过滤,滤液体积浓缩至相对密度1.03-1.05,在40℃-60℃时测定,置室温下放置至室温;
⑤取上述④的浓缩液加入95%乙醇至无沉淀析出,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
⑥将上述⑤回收乙醇后的浓缩液,加水搅匀,静置,取上清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3-1.05,在40℃-60℃时测定;
⑦另取适量蜂蜜、单糖浆、甘草甜素或甜菊苷与上述⑥的浓缩液合并,再加入上述②石菖蒲提取的挥发油及蒸馏后的水溶液,以及0.05%-0.15%山梨酸或0.1%-0.2%苯甲酸,调整总量至60L-120L,搅匀;
⑧将上述药液进行灌装,采用煮沸法或流通蒸气法灭菌,即得成品。
一种中药复方制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口服液的制备步骤如下:
①按照1000倍量处方药物量正确配齐各药物;
②将石菖蒲酌予碎断,置挥发油提取器中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保存,药渣备用;
③将大黄、赤芍、丹皮、生地、广地龙、参三七六味药与②的石菖蒲药渣合并,加冷水浸泡40-60分钟,冷水将药物淹没为度;
④水牛角加水浸泡,95℃-100℃煎煮20-40分钟后,倒入上述③所浸泡的药物中,随后于95℃-100℃煎煮二次,每次0.5-2.5小时,煎液合并,过滤,滤液体积浓缩至相对密度1.03-1.05,于40℃-60℃时测定,置室温下放置至室温;
⑤取上述④的浓缩液加入95%乙醇至无沉淀析出,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
⑥将上述⑤回收乙醇后的浓缩液,加水搅匀,静置,取上清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3-1.05,于40℃-60℃时测定;
⑦另取适量蜂蜜、单糖浆、甘草甜素或甜菊苷与上述⑥的浓缩液合并,再加入②的石菖蒲的挥发油及蒸馏后的水溶液,以及0.05%-0.15%山梨酸或0.1%-0.2%苯甲酸,调整总量至30L-60L,搅匀,滤过;
⑧将上述⑦的药液进行灌装,采用煮沸法或流通蒸气法灭菌,即得成品。
一种中药复方制剂的制备方法,所述颗粒剂的制备步骤如下:
①按照1000倍量处方药物量正确配齐各药物;
②将石菖蒲酌予碎断,置挥发油提取器中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加入适量β-环糊精包合,用少量无水乙醇洗涤,低温干燥;药渣备用;
③将大黄、赤芍、丹皮、生地、广地龙、参三七六味药与②的药渣合并,加冷水浸泡40-60分钟,冷水将药物淹没为度;
④水牛角加水浸泡,95℃-100℃煎煮20-40分钟后,倒入③所浸泡的药物中,随后于95℃-100℃煎煮二次,每次0.5-2.5小时,煎液合并,过滤,滤液体积浓缩至相对密度1.03-1.05,于40℃-60℃时测定,置室温下放置至室温;
⑤取上述④的浓缩液加入95%乙醇至无沉淀析出,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
⑥将上述⑤回收乙醇后的浓缩液,加水搅匀,静置,取上清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0-1.20,于40℃~60℃时测定,真空干燥,得干浸膏,粉碎成细粉过60-100目筛;
⑦另取适量蔗糖、甘草甜素或甜菊苷与②的挥发油环糊精包合物及⑥药物浸膏粉合并,再加入适量硬脂酸镁,干法制粒;
⑧将上述药颗粒进行整粒,检验,分装,即得成品。
一种中药复方制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注射剂的制备步骤如下:
①按照1000倍量处方药物量正确配齐各药物;
②将石菖蒲酌予碎断,置挥发油提取器中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保存,药渣备用;
③将大黄、赤芍、丹皮、生地、广地龙、参三七、石菖蒲七味药与石菖蒲的药渣合并,加冷水浸泡40-60分钟,冷水将药物淹没为度;
④水牛角加水浸泡,95℃-100℃煎煮20-40分钟后,倒入③所浸泡的药物中,随后于95℃-100℃煎煮二次,每次0.5-2.5小时,煎液合并,过滤,滤液体积浓缩至相对密度1.05-1.10,于40℃-60℃时测定,置室温下放置至室温;
⑤取上述④的浓缩液加入95%乙醇使含醇量达60%-80%,置4℃下静置48小时,取上清液滤过,回收乙醇;
⑥将上述⑤回收乙醇后的浓缩液,加水搅匀,置4℃下静置48小时,取上清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5-1.10,在40℃-60℃时测定,置室温下放置至室温;
⑦取上述⑥地浓缩液加入95%乙醇使含醇量达70%-90%,置4℃下静置48小时,取上清液滤过,回收乙醇;
⑧将上述⑦回收乙醇后的浓缩液,加水搅匀,置4℃下静置48小时,取上清液滤过;
⑨取上述⑧的滤液加入适量活性炭,加热30分钟,滤过,加水至20L,滤过,灌封,采用煮沸法或流通蒸气法灭菌,即得成品。
8、上述中药复方制剂在制备治疗出血性中风药物中的应用。
3、有益效果
本发明首次提出瘀热阻窍、络损血溢为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据此确立凉血通瘀法,临床应用凉血通瘀方药治疗出血性中风。采用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方案。参加临床疗效评价的单位共5个医院。初步对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观察的150例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治疗组83例(瘀热阻窍证56例、非瘀热阻窍证27例),对照组67例(瘀热阻窍证44例、非瘀热阻窍证23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相关既往史、个人史、发病诱因、病情轻重程度、病机证素分布、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脑水肿分级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均衡,经统计学处理,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
(1)治疗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比较
治疗后21天,四组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1。瘀热组治疗后治疗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非瘀热组间未见明显差异。瘀热组治疗后治疗组积分明显低于非瘀热治疗组(P<0.05)。
两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比较(分)
注: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与瘀热对照组比较,#P<0.05;与非瘀热治疗组比较△P<0.05。
(2)瘀热组“瘀热阻窍”证候评分比较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1天、治疗后21天计算两组瘀热阻窍证候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11天、21天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其中治疗组治疗后21天与11天比较,评分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两个时间点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之间比较,疗后11天、21天治疗组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瘀热阻窍证候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同组治疗后11天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综合疗效比较
瘀热组:两组之间疗效经Ridit检验,u=1.28,P>0.05。但治疗组恶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非瘀热组:两组之间疗效经Ridit检验,u=0.35,P>0.05。瘀热治疗组与非瘀热治疗组比较亦未见明显差异。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例(%)]
注:两组间比较,*P<0.05。
(4)脑出血吸收情况比较
瘀热组:两组治疗后11天、21天脑出血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两组治疗后21天较11天显著减少(P<0.01);治疗后21天治疗组脑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非瘀热组:两组治疗后11天、21天脑出血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两组治疗后21天较11天显著减少(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瘀热治疗组疗后21天较非瘀热治疗组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
两组治疗前后脑出血量情况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同组治疗后11天比较,△△P<0.01;与瘀热对照组比较,##P<0.01;与非瘀热治疗组比较,☆☆P<0.01。
四、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中药复方制剂,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所制成的药剂。
第一组重量配比的药剂
熟大黄10克、水牛角30克(先)、赤芍15克、丹皮10克、
生地20克、广地龙10克、参三七5克、石菖蒲10克。
第二组重量配比的药剂
熟大黄20克、水牛角60克(先)、赤芍20克、丹皮15克、
生地30克、广地龙20克、参三七10克、石菖蒲15克。
实施例2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中药复方制剂。
1.处方:同实施例1节一组重量配比;
2.汤剂的制备步骤如下:
①按照处方药物量正确配齐各药物;
②将大黄、赤芍、丹皮、生地、广地龙、参三七、石菖蒲加冷水浸泡40-60分钟,冷水将药物淹没为度;
③水牛角加水浸泡,95℃-100℃煎煮20-40分钟后,倒入②所浸泡的药物中,随后一起在95℃-100℃煎煮40-60分钟后,倒出药汁为第一次服用,药渣保留备用;
④将上述大黄、水牛角、赤芍、丹皮、生地、广地龙、参三七、石菖蒲药渣加入冷水在95℃-100℃再次煎煮40-60分钟后,倒出药汁为第二次服用,药渣去掉。
实施例3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中药复方制剂。
1.处方:同实施例1节一组重量配比;
2.所述合剂的制备步骤如下:
①按照1000倍量处方药物量正确配齐各药物;
②将石菖蒲酌予碎断,置挥发油提取器中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保存,药渣备用;
③将大黄、赤芍、丹皮、生地、广地龙、参三七六味药与②的石菖蒲药渣合并,加冷水浸泡40-60分钟,冷水将药物淹没为度;
④水牛角加水浸泡,95℃-100℃煎煮20-40分钟后,倒入③所浸泡的药物中,随后煎煮二次,每次0.5-2.5小时,煎液合并,过滤,滤液体积浓缩至相对密度1.03-1.05,在40℃-60℃时测定,置室温下放置至室温;
⑤取上述浓缩液加入95%乙醇至无沉淀析出,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
⑥将上述回收乙醇后的浓缩液,加水搅匀,静置,取上清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3-1.05,在40℃-60℃时测定;
⑦另取蜂蜜、单糖浆、甘草甜素或甜菊苷与上述⑥的浓缩液合并,再加入上述②石菖蒲提取的挥发油及蒸馏后的水溶液,以及0.05%-0.15%山梨酸或0.1%-0.2%苯甲酸,调整总量至60L-120L,搅匀;
⑧将上述药液进行灌装,采用煮沸法或流通蒸气法灭菌,即得成品。
实施例4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中药复方制剂。
1.处方:同实施例1节一组重量配比;
2.口服液的制备步骤如下:
①按照1000倍量处方药物量正确配齐各药物;
②将石菖蒲酌予碎断,置挥发油提取器中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保存,药渣备用;
③将大黄、赤芍、丹皮、生地、广地龙、参三七六味药与②的石菖蒲药渣合并,加冷水浸泡40-60分钟,冷水将药物淹没为度;
④水牛角加水浸泡,95℃-100℃煎煮20-40分钟后,倒入上述③所浸泡的药物中,随后于95℃-100℃煎煮二次,每次0.5-2.5小时,煎液合并,过滤,滤液体积浓缩至相对密度1.03-1.05,于40℃-60℃时测定,置室温下放置至室温;
⑤取上述④的浓缩液加入95%乙醇至无沉淀析出,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
⑥将上述⑤回收乙醇后的浓缩液,加水搅匀,静置,取上清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3-1.05,于40℃-60℃时测定;
⑦另取蜂蜜、单糖浆、甘草甜素或甜菊苷与上述⑥的浓缩液合并,再加入②的石菖蒲的挥发油及蒸馏后的水溶液,以及0.05%-0.15%山梨酸或0.1%-0.2%苯甲酸,调整总量至30L-60L,搅匀,滤过;
⑧将上述⑦的药液进行灌装,采用煮沸法或流通蒸气法灭菌,即得成品。
实施例5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中药复方制剂。
1.处方:同实施例1节二组重量配比;
2.颗粒剂的制备步骤如下:
①按照1000倍量处方药物量正确配齐各药物;
②将石菖蒲酌予碎断,置挥发油提取器中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加入适量β-环糊精包合,用少量无水乙醇洗涤,低温干燥;药渣备用;
③将大黄、赤芍、丹皮、生地、广地龙、参三七六味药与②的药渣合并,加冷水浸泡40-60分钟,冷水将药物淹没为度;
④水牛角加水浸泡,95℃-100℃煎煮20-40分钟后,倒入③所浸泡的药物中,随后于95℃-100℃煎煮二次,每次0.5-2.5小时,煎液合并,过滤,滤液体积浓缩至相对密度1.03-1.05,于40℃-60℃时测定,置室温下放置至室温;
⑤取上述④的浓缩液加入95%乙醇至无沉淀析出,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
⑥将上述⑤回收乙醇后的浓缩液,加水搅匀,静置,取上清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0-1.20,于40℃~60℃时测定,真空干燥,得干浸膏,粉碎成细粉过60-100目筛;
⑦另取蔗糖、甘草甜素或甜菊苷与②的挥发油环糊精包合物及⑥药物浸膏粉合并,再加入适量硬脂酸镁,干法制粒;
⑧将上述药颗粒进行整粒,检验,分装,即得成品。
实施例6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中药复方制剂。
1.处方:同实施例1节二组重量配比;
2.注射剂的制备步骤如下:
①按照1000倍量处方药物量正确配齐各药物;
②将石菖蒲酌予碎断,置挥发油提取器中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保存,药渣备用;
③将大黄、赤芍、丹皮、生地、广地龙、参三七、石菖蒲七味药与石菖蒲的药渣合并,加冷水浸泡40-60分钟,冷水将药物淹没为度;
④水牛角加水浸泡,95℃-100℃煎煮20-40分钟后,倒入③所浸泡的药物中,随后于95℃-100℃煎煮二次,每次0.5-2.5小时,煎液合并,过滤,滤液体积浓缩至相对密度1.05-1.10,于40℃-60℃时测定,置室温下放置至室温;
⑤取上述④的浓缩液加入95%乙醇使含醇量达60%-80%,置4℃下静置48小时,取上清液滤过,回收乙醇;
⑥将上述⑤回收乙醇后的浓缩液,加水搅匀,置4℃下静置48小时,取上清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5-1.10,在40℃-60℃时测定,置室温下放置至室温;
⑦取上述⑥的浓缩液加入95%乙醇使含醇量达70%-90%,置4℃下静置48小时,取上清液滤过,回收乙醇;
⑧将上述⑦回收乙醇后的浓缩液,加水搅匀,置4℃下静置48小时,取上清液滤过;
⑨取上述⑧的滤液加入活性炭,加热30分钟,滤过,加水至20L,滤过,灌封,采用煮沸法或流通蒸气法灭菌,即得成品。
实施例7出血性中风的中药复方药临床实验研究
按照临床实验操作规程,已收集血清样本460份、血浆样本440份,建立了一个初步的样本库(电子档)。完成了预实验,目前已完成一氧化氮、人纤溶酶、凝血酶、血小板活化因子等项目的检测,初步结果如下:
①对急性出血性中风“瘀热相搏证”和“非瘀热相搏证”患者进行凝血相关指标、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相关分子检测,结果发现:“瘀热相搏证”与非“瘀热相搏证”比较PAF、HSP27、NF-kb、IL-10等指标有升高趋势,TNF有下降趋势;HSP70、IL-1的检测结果显示“瘀热相搏证”高于非“瘀热相搏证”P<0.05。
②急性出血性中风病人出血性中风的中药复方药治疗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数据分析发现:对照组治疗后凝血酶有降低趋势,而凉血化瘀方治疗后凝血酶有升高的趋势,且凉血化瘀方治疗组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5;凉血化瘀方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明显升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凉血化瘀方治疗组治疗后热休克蛋白HSP70有下降趋势,而NO明显升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凉血化瘀方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NF-kB均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
③出血性中风的中药复方药对LPS和H2O2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由于脑中风疾病与血管内皮损伤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选择人血管内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分别通过H2O2、LPS制备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炎性损伤模型,观察凉血化瘀方、含药血清及单体对离体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细胞实验通过制备凉血化瘀方水煎液、含药血清,选用单体大黄素、大黄酸,观察对H2O2所致人血管内皮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细胞和LPS炎症模型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凉血化瘀方水煎液、含药血清、大黄素、大黄酸不同程度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轻细胞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