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痄腮的散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领域,特别是散剂领域。
背景技术
痄腮病因为感受风温邪毒,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风温邪毒从口鼻肌表而入,侵犯足少阳胆经。胆经起于眼外眦,经耳前耳后下行于身之两侧,终止于两足第四趾端。少阳受邪,毒热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气滞血郁,运行不畅,凝滞腮颊,故局部漫肿、疼痛。热甚化火,出现高热不退,烦躁头痛,经脉失和,机关不利,故张口咀嚼困难。
临床表现为患者一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2~3天后另侧腮腺也肿痛,红肿以耳垂为中心,边缘界限不清,表面发热,压痛。肿大明显者可致脸部变形,两腮鼓起。少数病人颌下腺和舌下腺也有肿痛。腮腺高度肿胀时,可有发热、头痛、倦怠无力现象。一般预后良好,但要注意避免并发脑膜炎、睾丸炎等症。
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吃流质和半流质饮食,避免咀嚼。不宜吃酸辣食物,常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如腮腺疼痛厉害时,除了口服药物外,还可局部冷敷或用中草药(清黛散、金黄散、紫金锭)外敷。但是由于个人体质不同,病因不同,对于某些患者地痄腮治疗效果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痄腮的外用散剂,用于对证治疗,提高疗效。
治疗痄腮的外用散剂,由以下中药材以以下重量比组成:大黄10~30,胆星5~25,生地1~35,牡蛎5~25,吴茱萸5~15,胡黄连5~15。
先将吴茱萸、牡蛎、胡黄连反复研成细末,再将胆星、大黄、生地共捣碎,然后将所有药物混在一起,包装成90~100克的单位剂量,使用时加米醋适量调匀即可。
本方所治之病乃因感受风热疫毒之邪,壅结上焦,循环流注面颊(为阳明经与少阳经循此经过),法当清热解毒,疏风散邪。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取足少阳肾经井穴涌泉穴外敷,乃取法“上病下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之意。方选大黄泻火解读,胆星涤痰祛风开闭攻结,生地、胡黄连冷血坚阴,牡蛎软坚散结,吴茱萸温散达邪更寄寓反佐,且诸药共利下行,并借醋之酸涩收敛以药气循经传达,共奏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测面颊红肿焮痛诸症悉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使用便捷,几无毒副作用,注重对症下药,提高了治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例1处方:大黄200g,胆星150g,生地250g,牡蛎150g,吴茱萸100g,胡黄连100g。
制法:先将吴茱萸、牡蛎、胡黄连反复研成细末,再将胆星、大黄、生地共捣碎,然后将所有药物混在一起,包装成90~100克的单位剂量,使用时加米醋适量调匀即可。
例2处方:大黄100g,胆星50g,生地350g,牡蛎50g,吴茱萸150g,胡黄连50g。
制法:先将吴茱萸、牡蛎、胡黄连反复研成细末,再将胆星、大黄、生地共捣碎,然后将所有药物混在一起,包装成90~100克的单位剂量,使用时加米醋适量调匀即可。
例3处方:大黄300g,胆星250g,生地50g,牡蛎250g,吴茱萸50g,胡黄连150g。
制法:先将吴茱萸、牡蛎、胡黄连反复研成细末,再将胆星、大黄、生地共捣碎,然后将所有药物混在一起,包装成90~100克的单位剂量,使用时加米醋适量调匀即可。
临床验证:15例符合上症的痄腮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最小者6.5岁,最大者30岁。其中出现邪毒扰心者1例;出现睾丸肿痛者3例。
治疗方案:取上药于足少阳肾经井穴涌泉穴外敷,乃取法“上病下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之意。每敷帖24小时后换药,7天为一疗程,治疗一疗程观察效果。
结果:按照行业标准判定,其中显效4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