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颈性眩晕的中药制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中药制剂,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是中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之一,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颈性眩晕多属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其发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椎动脉周围骨质增生性改变:中老年人颈椎因不同程度退变或软组织劳损而导致颈椎失稳,发生移位,椎体后缘,特别是椎动脉前内方的钩椎关节及后外方关节骨质增生,造成椎动脉受压迫、扭曲、狭窄等改变,颈椎失稳,增生的钩椎关节及肥大的关节突小关节刺激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及分支的痉缩,对侧椎动脉又不能代偿,由此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使前庭神经迷路缺血而发生眩晕、偏头痛、耳鸣、视力模糊等一系列表现。(2)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位于横突孔管道内,其游率段亦与颈椎的骨性结构有关,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患者常发生管壁硬化,粥样硬化的斑块可直接造成管腔的局限性狭窄,管壁弹性减低,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当头部转动时更加重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产生体位性眩晕。(3)椎动脉周围软组织改变的影响:颈椎间组织发生病变或粘连带的形成及颈椎反复受到急性或慢性损伤时,引起软组织充血、水肿、纤维组织增生,最后形成瘢痕粘连,压迫并刺激椎动脉及周围交感神经纤维,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中医学认为,颈性眩晕属于“颈痹”、“眩晕”范畴,如《素问·至直要大论篇》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风关系密切。明代张景岳认为“上虚则眩”,提出补益精气之治法,均属因虚致眩。汉代张仲景认为痰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至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明确提出了“无痰不作眩”。而痰浊遏阻日久可致瘀阻窍络,气血运行受阻,营血不能上荣头目,出现眩晕且头、颈、肩、臂痛。总之,颈性眩晕与“风、痰、瘀、虚”有关,病机主要涉及肝、肾、脾。颈性眩晕除极少数需手术治疗之外,多主张保守治疗。西医药治疗颈性眩晕目前方法较单一,尚无疗效确切的方法,而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有独特的优势。但历代文献缺乏对上述导致眩晕的病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全面认识,多侧重于从风、痰、瘀、虚等病理因素的一个方面论治,未能系统性综合治疗,疗效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了治疗颈性眩晕的中药制剂,其主要功效为熄风清热、燥湿化痰、补虚养血、活血化瘀。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中药制剂,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组分制成的:半夏10~15份,白术10~15份,天麻15~20份,茯苓15~20份,陈皮10~15份,桃仁10~15份,红花10~15份,当归10~15份,熟地15~20份,赤芍10~15份,川芎10~15份,山楂15~20份,竹茹10~15份,石菖蒲10~15份,黄芩10~15份,夏枯草10~15份,葛根30~40份,甘草6~10份。
优选的,是由以下组分制作而成: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5g,茯苓15g,陈皮10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熟地15g,赤芍10g,川芎10g,山楂15g,竹茹10g,石菖蒲10g,黄芩10g,夏枯草10g,葛根30g,甘草6g。
治疗时,常规水煎服用,每日一剂(参考优选配方的用量即为一剂),1个月为1个疗程。可有效治疗颈性眩晕。
本发明具有如下临床效果:
1.有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治愈率为46.7%,显效率为26.7%,有效率为23.3%,临床总有效率为96.7%。
2.能有效地改善眩晕、颈僵、恶心、呕吐等症状,达到祛风化痰、补虚活血的目的,进而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提高生活质量。
3.纯中药制剂,服用方便,无毒副作用。
颈性眩晕好发于长期伏案、俯视的工作者,长期不正确的固定姿势,如看电视、电脑、睡姿不良、枕头高低不适等,均可致颈椎病变,颈部气血运行受阻,清窍失养,导致眩晕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本病虽然表现以眩晕、颈项僵硬疼痛为主,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有关,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方针对颈性眩晕的病机与“风、痰、瘀、虚”密切相关,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将熄风清热、燥湿化痰、补虚养血、活血化瘀的综合治疗原则有机融为一体,精选常用中药,探索最佳剂量,组成治疗颈性眩晕的固定方剂。
本发明的配方中,各药物的药理药性如下:
1.半夏,味辛,性温,《本草再新》载其入肝、脾、肺经。能行水湿,降逆气,善祛脾胃湿痰。水湿去则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气降则胃和而痞满呕吐自止,故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良药。既主治脾湿痰壅之痰多气逆,又治湿痰上犯之眩晕,还可治风痰吐逆,头痛肢麻,半身不遂等症。《神农本草经》记载半夏能下气,治疗头眩胸胀等。
2.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运脾化湿以绝痰源。用于治疗脾虚痰饮眩悸,《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名医别录》载白术能“治风眩头痛”。
3.天麻,性平,味甘,归肝经。能息风止痉,平肝潜阳,且能祛风湿、止痹痛,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本草从新》载:“天麻能止昏眩、疗风湿,治筋骨拘挛瘫痪,通血脉,开窍”。
4.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世补斋医书》谓其“为治痰之主药”。
5.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以上五味药,为半夏白术天麻汤的主要组成部分,共奏燥湿化痰、平肝息风之功。其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李杲在《脾胃论》中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本方以此两味为君药。
6.桃仁,味苦、甘,性平,入肺、肝、大肠经。破血行瘀,《本经逢原》认为:“桃仁,为血瘀血闭之专药。”《本草思辨录》:“桃仁,主攻瘀血而为肝药”。
7.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气香行散,入血分,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本草汇言》载:“红花,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药也。”《药品化义》载:“红花,善通利经脉,为血中气药,能泻而又能补,各有妙义。”
8.当归,味甘、辛,性温。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9.熟地,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功能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为补肾阴之要药。《本草纲目》载其:“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
10.赤芍,味苦、酸,性凉,归肝、脾经,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11.川芎,味辛、性温,入肝、胆经。能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为血中之气药,也是治疗风冷头痛眩晕的主药。
上六味即桃红四物汤,共奏养血、活血、逐瘀之功。
12.竹茹,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眠等。与半夏、陈皮、茯苓合为温胆汤之主药。
13.石菖蒲,石菖蒲:味辛、苦,性温。归心,脾经。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
14.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5.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入肝、胆经。清火,明目,散结,消肿。
16.葛根,味甘、辛,性平,归脾、胃、肺、膀胱经,升阳解肌,止痛,“主诸痹”,治头痛项强,为治疗颈椎病的要药,并有引经作用。
17.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助脾健胃、活血化瘀。
18.甘草,味甘,性平,归脾经。补脾益气,调和药性。
上述诸药合用,能熄风清热、燥湿化痰、补虚养血、活血化瘀,对颈性眩晕起到虚实兼顾,标本兼治的作用。
本发明的治疗机理如下:
药理学资料表明,半夏具有镇吐、降压等作用;白术有调整胃肠运动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应激、抗氧化、抗凝血等作用;天麻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能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强缺氧能力,所含天麻多糖有免疫活性;茯苓中所含茯苓多糖体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陈皮所含的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肠管内积气,增加食欲。
桃仁有舒张血管作用,能增加动脉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对血管壁有直接扩张作用,同时有抗炎镇痛药理活性和抗凝作用;红花有扩张血管、增加动脉血流量的作用,并随剂量增加而作用明显,增加脑缺血区的血流量,从而减轻缺血性脑水肿,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红花黄色素具有非常显著的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和解聚作用,可抑制血栓形成,红花油有降低血脂、镇痛和镇静、抗炎作用;当归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降血脂及抗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对脑缺氧、缺血后再灌注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增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熟地黄可使血压、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降低,改善脑血流图;赤芍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降血脂作用;川芎中川芎嗪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增加脑及肢体血流量的作用;山楂有扩张血管,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竹茹有止呕作用;石菖蒲有兴奋神经系统、降压等的作用;黄芩、夏枯草均有改善神经系统机能的作用;葛根中提取的葛根素能明显扩张脑部微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供血,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修复血管内皮细胞,提高PGI2/TXA2水平,降低或减少儿茶酚胺生成,从而抑制血栓形成,有效降低血粘度,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并得到证实。甘草有类激素样作用,能调节机体的免疫机能。
综合分析本发明治疗颈性眩晕的药理学机理,可能在于扩张脑血管、抗血小板凝集、调节血脂、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抗动脉粥样硬化、减轻脑血管痉挛、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组织、增强脑抗缺氧能力等方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临床试验数据和病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半夏15g,白术15g,天麻20g,茯苓20g,陈皮15g,桃仁15g,红花15g,当归15g,熟地20g,赤芍15g,川芎15g,山楂20g,竹茹15g,石菖蒲15g,黄芩15g,夏枯草15g,葛根40g,甘草10g。
治疗时,水煎服用,每日一剂,1个月为1个疗程。可有效治疗颈性眩晕。
实施例2 一种治疗颈性眩晕地中药制剂
配方为: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5g,茯苓15g,陈皮10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熟地15g,赤芍10g,川芎10g,山楂15g,竹茹10g,石菖蒲10g,黄芩10g,夏枯草10g,葛根30g,甘草6g。
治疗时,水煎服用,每日一剂,1个月为1个疗程。可有效治疗颈性眩晕。
实施例3 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半夏13g,白术13g,天麻18g,茯苓18g,陈皮13g,桃仁13g,红花13g,当归13g,熟地18g,赤芍13g,川芎13g,山楂18g,竹茹13g,石菖蒲13g,黄芩13g,夏枯草13g,葛根35g,甘草8g。
治疗时,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半夏11g,白术14g,天麻16g,茯苓19g,陈皮12g,桃仁12g,红花14g,当归14g,熟地17g,赤芍13g,川芎11g,山楂16g,竹茹14g,石菖蒲12g,黄芩11g,夏枯草13g,葛根33g,甘草9g。
治疗时,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半夏14g,白术11g,天麻19g,茯苓16g,陈皮13g,桃仁14g,红花11g,当归12g,熟地18g,赤芍11g,川芎12g,山楂19g,竹茹12g,石菖蒲14g,黄芩12g,夏枯草11g,葛根38g,甘草7g。
治疗时,同实施例1。
临床试验:
为验证本发明的治疗效果,于2005~2008年在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对本发明进行了如下临床试验:
1.资料和方法
1.1诊断标准
1.1.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神经病学》眩晕的诊断标准:年龄40岁以上;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病;有动脉硬化,或颈椎病史;发作性、体位性眩晕,可伴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视物不清、复视或突感上肢胀痛,持物落地;体征:眼震、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病侧面部及对侧肢体痛觉减退或消失,或旋颈实验阳性;颈椎X线摄片或颈椎CT示颈椎肥大性改变或椎间孔狭窄,经颅多普勒(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眩晕,如颅内占位、眼病等。
1.1.2中医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有典型眩晕症状,可伴有恶心、耳鸣、视觉症状等;反复发作史或颈活动诱发史;有猝倒发作,叩顶试验阳性或颈旋转试验阳性;颈椎X线片提示颈椎曲度不同程度改变、不稳或骨赘形成,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椎管矢状径狭窄;脑血流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痉挛。1.1.3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中医诊断标准;(2)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3)由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4)同时符合下述病例排除标准。
1.1.4病例排除标准:(1)排除疾病及外伤所致的眩晕,如颅内占位、脑梗死、脑出血及耳源性、眼源性、代谢性、感染性疾病所致的眩晕;(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3)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4)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断者。
1.2一般资料
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36~68岁,平均51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20年,平均29个月。西药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35~68岁,平均50.8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18年,平均27.9个月。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1)治疗组30例,给予实施例2中的药物。水煎,浓缩成400ml/剂,每日1剂,早晚各服200ml,连续服用20天为1个疗程,判定疗效。(2)对照组30例,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晚10mg,睡前口服,连服20天为1个疗程,判定疗效。
1.3观察项目
1.3.1安全性观测项目:(1)一般检测项目:心率、血压、呼吸、脉搏;(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3)心电图、肝功能(ALT)、肾功能(BUN,Cr)。
1.3.2疗效性观察项目:(1)观察治疗前后眩晕、头昏及视物旋转等症状的改善情况;(2)观察经颅多普勒(TCD)各项指标(如双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最大流速Vs及血管搏动指数PI)治疗前后改善情况;(3)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如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治疗前后改善情况;(4)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1.3.3主要疗效指标分级与评分:
(1)眩晕的程度:0分:症状消失;2分:稍感眩晕能坚持正常工作和生活;4分:眩晕较甚,常需休息;6分:眩晕剧烈,必须卧床。
(2)眩晕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0分:症状消失;2分:偶尔发作或仅续数分钟到2小时;4分:经常发作或持续2小时到24小时;6分::频繁发作或持续24小时以上。
(3)其他症状:用统一语句提问,凡主动说出的症状并较显著者记6分,不太显著者记4分,提问方说出的症状按程度和持续时间综合评定依次记2分,无症状记0分。
1.3.4主要疗效指标观察方法:
(1)症状及舌脉的观察:根据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分。舌脉象用文字描述。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每天观察记录1次。
(2)TCD:采用北京产HH-TCD型彩色经颅多谱勒超声诊断仪,用2MHz探头通过枕骨大孔窗取样深度为56mm~64mm,对两组分别进行用药前后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检测。取收缩末最大流速(Vs)及脉动指数(PI)作为研究指标。
(3)BAEP:采用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生产NDI-400型,BAEP异常判断标准:①主波I、III、V波波形消失,波形分化不良或重复性差;②I、III、V波PL及IPL大于x±2.5s,V/I波幅比值小于0.5,IPLIII-V/I-III Lt值>1.0。
(4)血液流变学:两组病例均在服药前及1个疗程结束后空腹抽肘静脉血,做血液流变学检测。采用LBY-N6型北京普利生自动旋转式血液流变仪。
1.4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眩晕的疗效评定标准,结合临床自拟如下:
1.4.1疗效判定:(1)痊愈:眩晕等临床症状消失,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正常;(2)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明显改善;(3)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影响,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有改善;(4)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症状无改善或反而加重,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无改善。
1.4.2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有资料均由SPSS 11.5版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2.1临床疗效综合比较及分析(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综合比较n(%)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疗效比较及分析
2.2.1对TCD的影响(见表2)
TCD检查具有无创伤、无痛苦、安全、快捷、灵敏度高、可重复检查,便于观测的优点。结果表明,本制剂能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基底动脉收缩末最大流速及脉动指数。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CD收缩末最大流速(Vs)及脉动指数(PI)的比较(x±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下同)
2.2.2对BAEP的影响(见表3)
两组服药前BAEP均有异常。治疗后治疗组有效24例,异常6例,有效率80%;对照组有效16例,异常14例,有效率53.3%。结果表明,本制剂对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BAEP作用明显优于西比灵对照组(P<0.01)。
表3 两组治疗前后BAEP的比较
2.2.3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比较(x±s)
结果表明,本制剂对颈性眩晕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2.3安全指标监测
治疗组30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脉搏、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
临床试验研究表明,本发明对于颈性眩晕的主要症状、体征、理化检查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眩晕症状,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收缩末最大流速、脉动指数,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BAEP异常比例,从而达到治疗颈性眩晕的目的。
以下为本发明药物的使用相关病例。
病例1:王某,男,58岁,教师,2006年8月初诊。头晕头沉,颈背部酸困2月余,病情严重时伴有恶心,此次由于伏案工作2小时后感症状明显加重,体息后无减轻,夜寐差,失眠多梦,伴左上肢麻木。查:颈部生理曲度变直,颈椎活动受限,转头时可诱发头晕,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滑。X线检查示: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变直。TCD检查示:椎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为颈性眩晕。给予本发明治疗,每日1剂。服6剂后患者即感酸困症状明显减轻,仍有左上肢麻木、夜寐不安、多梦。继服15剂后症状消失,X线复查示:颈椎十理曲度恢复。TCD检查未见异常。嘱患者改变不良工作、生活习惯,进行颈背肌功能锻炼。随访1年无复发。
病例2:崔某,女,40岁,2007年6月14日初诊。发作性眩晕两年,长时间俯视作业,自觉颈部酸困疼痛不适,继而出现发作性眩晕,伴有右上肢麻木,近两天再发,伴头晕、恶心、呕吐、颈部活动受限,舌质暗,苔薄自略腻,脉弦细。颈椎X片显示第4、5、6颈椎骨质增生。TCD示:椎-基底动脉痉孪,供血不足。给本发明治疗,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服药3剂,眩晕症状减轻,呕吐止。继服5剂,症状基本消失,上肢麻木明显好转。又服5剂症状完全消失,继续服本药2周,诸症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