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液移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液移送装置, 尤其涉及对具有毒性的药液进行移送的药液移送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 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中, 管瓶等药剂容器中所加入的粉末药剂或冷冻干 燥药剂等干燥药剂在使用时采用溶解液进行溶解, 并作为输液用于点滴注射。这些药剂由 于若预先制成药液状态会逐渐失去药剂的效力, 因此无法在药液状态下进行保管。通过将 填充了溶解液的注射器与药剂容器连接、 并将溶解液注入药剂容器内, 从而对收容于药剂 容器的干燥药剂进行溶解。
在溶解调制抗癌剂这样的毒性药剂时, 若在稍许对注射器的连接部加压的状态下 或在承受药剂容器内的水压的状态下进行注射器的拔出, 则可能会产生来自连接部的飞沫 和液体溢出。通过在毒性药剂的飞沫和液体溢出的产生时或干燥后产生气溶胶并浮游, 存 在使毒性药剂长时间暴露在环境中, 会对医疗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带来危害这样的问题。
因此, 现在提出了在药液调制时不会有飞沫等液体泄漏和气溶胶向周围飞散的可 能性的药液调制用套件 ( 例如, 参照国际公开第 2007/148708 号 )。
在国际公开第 2007/148708 号的药液调制用套件中, 在药剂调制后将调制药剂引 入桶内, 即使将桶离开移注器具, 通过使桶前端开口所包括的密闭构件闭塞, 便能防止调制 药剂漏出。 此外, 当将调制药液引入桶内后, 与外界相比, 系统内处于减压, 因此即使在产生 飞沫和气溶胶的喷出时, 也是在管瓶内侧出现, 因此能防止飞散至系统外。
在国际公开第 2007/148708 号所记载的药液调制用套件中, 将管瓶插接于移注器 具的管瓶插接部, 用被覆盖构件覆盖的第一针刺穿桶的弹性体膜从而将桶安装于桶安装 部。 在这种状态下在管瓶内溶解调制药液, 接着直至标称容量为止将药液吸引采集到桶内, 并将移注器具从桶上拆下。
当从桶的弹性体膜上拔下第一针时, 仍附着于第一针上残留的毒性药剂可能会附 着于覆盖构件的前端附近。使附着于覆盖构件的毒性药剂气溶胶化, 并使所产生的气溶胶 浮游, 由于一部分气溶胶在浮游中干燥从而更小地微粒化成药剂浓度高的状态, 因此存在 使医疗人员和患者暴露在毒性药剂下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移送具有毒性的药液时能抑制药液向周围的 环境扩散的药液移送装置。
本发明的药液移送装置包括 : 药液容器, 该药液容器形成有开口部 ; 以及连接器 具, 该连接器具与药液容器连接。药液容器包含塞住开口部的弹性构件。弹性构件由多个 膜体重叠形成。膜体具有向药液容器的内部侧突出的突起部。连接器具包含前端尖锐的针 部。针部形成有沿针部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通液孔。通过将针部刺穿膜体的突起部, 经由通液孔将药液容器的内外连通, 从而能在药液容器与连接器具之间移送药液。
在上述药液移送装置中, 较为理想的是, 突起部形成为半球面状。
在上述药液移送装置中, 较为理想的是, 连接器具包括覆盖部、 筒部以及弹性膜。 覆盖部覆盖针部、 并可弹性变形。筒部形成为中空, 并将针部和覆盖部收容于内部。弹性膜 配置于筒部的针部的前端侧的端部, 覆盖上述端部。弹性膜上形成有狭缝开口。
在上述药液移送装置中, 较为理想的是, 药液容器包括向药液容器的外部侧突起 的管部。弹性构件配置成封闭管部内的空洞部。使管部的外径形成得比筒部的内径小, 从 而能将管部经由狭缝开口插通至筒部内。 通过将管部向筒部内插通, 从而使针部刺穿膜体。
根据本发明的药液移送装置, 在移送具有毒性的药液时, 能抑制药液向周围环境 的扩散。
在结合附图考虑本发明的以下详细描述时, 本发明的以上和其它目的、 特征、 方面 以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实施方式 1 的药液移送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 2 是图 1 所示的药液移送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 3 是从图 2 所示的箭头 III 方向观察的第二针的示意图。 图 4 是从图 2 所示的箭头 IV 方向观察的连接器具的俯视图。 图 5 是表示使连接器具夹在中间来将预灌装注射器与管瓶进行连接的状态的剖 图 6 是表示在管瓶内调制药剂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 7 是表示将调制药液再引入桶内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 8 是通过连接器具将封入了调制药液的管瓶分离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 9 是表示实施方式 2 的药液移送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 10 是图 9 所示的药液移送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 在以下附图中, 对相同或相 似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 不重复其说明。
另外, 在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中, 各个构成要素除了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之外, 对 本发明而言均并非是必须的。 此外, 在以下实施方式中, 说到个数、 量等情况时, 除了有特别 记载的情况之外, 上述个数等均为例示, 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其个数、 量等。
( 实施方式 1)
如图 1 所示, 实施方式 1 的药液移送装置 100 包括 : 预灌装注射器 P, 该预灌装注 射器 P 填充有溶解液 S ; 以及连接器具 2, 该连接器具 2 与上述预灌装注射器 P 连接。连接 器具 2 安装于预灌装注射器 P 和收纳有药剂的管瓶 V 上, 并使它们内部空间彼此相通。通 过使连接器具 2 夹在中间使连接预灌装注射器 P 与管瓶 V 连通, 从而使收纳于管瓶 V 的药 剂混合溶解于溶解液 S 从而来调制药液。
预灌装注射器 P 包括作为药液容器一例的、 两端开口的圆筒状的桶 1。 桶 1 的前端部形成有细径的喷嘴 14。喷嘴 14 上安装有密闭构件 12。密闭构件 12 包括弹性构件 121 和铆接构件 122。弹性构件 121 通过铆接构件 122 液密封地安装于喷嘴 14。铆接构件 122 无法脱离地安装于喷嘴 14。
喷嘴 14 与铆接构件 122 形成中空的管部。 铆接构件 122 固定于喷嘴 14 的外周侧, 从而与喷嘴 14 一起形成一体结构的管部。桶 1 包括朝桶 1 的外部侧突起的管部。管部的 内部形成有空洞部 16。弹性构件 121 配置成塞住管部内的空洞部 16。在管部的最前端部 ( 即、 铆接构件 122 的前端部 ) 上形成有开口部 10, 该开口部 10 形成桶 1 的前端开口。弹 性构件 121 塞住开口部 10。
弹性构件 121 由多个膜体 121a、 121b 重叠而成。膜体 121a 的开口部 10 侧的表面 与膜体 121b 的桶 1 内部侧的表面彼此紧密接触。弹性构件 121 形成为一体的弹性体, 该一 体的弹性体将膜体 121a、 121b 重叠且无缝隙地彼此紧密接触。
膜体 121a、 121b 分别具有朝桶 1 的内部侧突出的突起部 123。为了形成有突起部 123, 弹性构件 121 制成为与开口部 10 相对的表面凹陷的形状。设于膜体 121a 的突起部 123 与设于膜体 121b 的突起部 123 制成相同的形状, 因此膜体 121a 与膜体 121b 制成可在 整个表面上紧密接触。如图 2 所示, 突起部 123 形成为半球面状。
从桶 1 的后端开口液密封且可滑动地插入衬垫 11。衬垫 11 连结有柱塞 13。由桶 1、 密闭构件 12 和衬垫 11 形成的空间内填充有溶解液 S。
连接器具 2 是使预灌装注射器 P 与管瓶 V 连通的器具, 以隔壁 25 为中心, 在隔壁 25 的两面包括桶安装部 21 和管瓶安装部 22。桶安装部 21 形成为中空的筒形状。连接器 具 2 包括作为筒部一例的桶安装部 21。
在桶安装部 21 的内部配置有第一针 213, 该第一针 213 在将连接器具 2 安装于预 灌装管瓶 P 时可刺穿预灌装管瓶 P 的密闭构件 12 的弹性构件 121。第一针 231 是其前端 231a 尖锐的针部的一例。 第一针 231 形成有通液孔 234, 该通液孔 234 沿第一针 231 的延长 方向 ( 图 2 中所示的上下方向 ) 延伸。如图 2 所示, 通液孔 234 在第一针 231 的前端 231a 开口。第一针 231 被作为覆盖第一针 231 的覆盖部一例的胶帽 (gum cap)232 覆盖。胶帽 232 可弹性变形地设置。第一针 231 和胶帽 232 收容于桶安装部 21。
管瓶安装部 22 设有第二针 233, 该第二针 233 在将连接器具 2 安装于管瓶 V 时可 刺穿管瓶 V 的栓。第二针 233 与第一针 231 同轴配置。第二针 233 形成有通液孔 237, 该通 液孔 237 沿第二针 233 的延长方向延伸。形成于第一针 231 的通液孔 234 与形成于第二针 233 的通液孔 237 通过连通空间 235 连通。
如图 2 和图 3 所示, 第二针 233 的前端侧的通液孔 237 的端部朝第二针 233 的外 周面开口。
连接器具 2 还包括端口 24。端口 24 的内部配置有气溶胶过滤器 242, 该气溶胶过 滤器 242 可捕集气溶胶。第二针 233 的内部与通液孔 237 独立地形成有连通路 236。连通 路 236 将第二针 233 与端口 24 连通。
在桶安装部 21 的第一针 231 的前端 231a 侧的端部 26 上安装有帽部 27。帽部 27 形成为圆环形状, 中央部形成有圆形状的贯穿孔, 该贯穿孔朝厚度方向贯穿帽部 27。 上述贯 穿孔形成为具有相对于形成有喷嘴 14 和铆接构件 122 的管部的外径稍大的直径。通过如 上所述形成贯穿孔, 在将管部向桶安装部 21 插通时将管部定位从而可靠地将第一针 231 和胶帽 232 向管部内引导, 并且在桶 1 与连接器具 2 连接时帽部 237 能保持桶 1。
在端部 26 与固定于端部 26 的帽部 27 之间夹持有弹性膜 238。弹性膜 238 配置于 桶安装部 21 的端部 26, 并设置成覆盖端部 26。在端部 26 的与弹性膜 238 相对侧的面和帽 部 27 的与弹性膜 238 相对侧的面上分别形成有多个突起。利用上述突起, 弹性膜 238 在端 部 26 与帽部 27 之间固定保持。弹性膜 238 具有圆形状的露出部, 该露出部通过形成于帽 部 27 的圆形状的贯穿孔向外部露出。
如图 2 和图 4 所示, 弹性膜 238 形成有狭缝开口 239。狭缝开口 239 形成为沿弹性 膜 238 向外部露出的圆形状的露出部的直径方向的一字状。狭缝开口 239 从弹性膜 238 向 外部露出的露出部的一端到另一端地形成, 形成将露出部分离成两个半圆形状部的边界。
桶 1 是具有作为前端部的喷嘴 14 和基端部的两端开口的筒状构件。桶 1 通常由 玻璃或透明的塑料、 例如聚丙烯或聚乙烯、 聚甲基戊烯、 环状聚烯烃等形成。此外, 桶 1 的喷 嘴 14 被密闭构件 12 密闭, 并且基端部侧的内腔被从基端部开口插接的衬垫 11 密闭, 在由 密闭构件 12 和衬垫 11 分割的桶 1 的空间内预先填充有溶解液 S。较为理想的是, 填充了溶 解液 S 时衬垫 11 的位置设定成在基端部后方具有空间, 以使得在调制药液、 再吸引时允许 引入一些气体而超过标称容量。作为溶解液 S, 一般, 较好地使用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液。 衬垫 11 一般为了可滑动地从筒状体的桶 1 的基端侧开口插接而具有在插接后不 会轻易倾斜这种程度以上的厚度, 并形成比桶内周壁的直径稍小的圆柱形状。柱塞 13 的前 端形成有阳螺纹, 并且衬垫 11 的内腔形成有阴螺纹从而来收容柱塞 13。衬垫 11 和柱塞 13 的结构除了采用上述一般的结构之外, 还可以采用例如日本专利特开 2002-272843 号公报 或日本专利特开 2008-307237 号公报所示的那样可自由转动的结构。
此外, 衬垫 11 在其前端部和基端部具有比桶内周壁的直径稍大的环状肋条。因 此, 成为在移动柱塞 13 时不会损害桶 1 的内周壁与衬垫 11 之间的液密封性的结构。衬垫 11 的形成材料很大程度依赖于与收纳于桶 1 的药品的适应性, 较为理想的是天然橡胶或丁 基橡胶、 氯丁橡胶、 乙烯丁二烯橡胶、 热塑性弹性体等。
作为密闭构件 12, 较为理想的是, 采用由如图 2 所示的弹性构件 121 和铆接构件 122 构成的构件。 形成弹性构件 121 的膜体 121a、 121b 形成为在被连接器具 2 的第一针 231 刺穿、 拔针时不会损害液密封性且容易刺穿的薄膜。由喷嘴 14 和铆接构件 122 形成的管部 的前端侧、 即开口部 10 侧的膜体 121b 的形成材料只要是作用成使弹性变形返回至最初的 状态的回复力大的材料均可。 例如, 能通过以异戊橡胶、 硅酮橡胶等橡胶材料为代表的弹性 材料来形成膜体 121b。
管部的基端侧、 即桶 1 的内部侧的膜体 121a 的形成材料也可以是与膜体 121b 相 同的材料。不过, 在像预灌装注射器 P 这样的保存容器的情况下, 膜体 121a 的形成材料需 要是不会在药液中溶出的材料。例如, 能通过以丁基橡胶等为代表的耐药品性优异的橡胶 材料来形成膜体 121a。
作为铆接构件 122 的形成材料, 具有与桶 1 前端部的喷嘴 14 之间不能分离的牢固 的嵌合或粘接性, 并且为了与弹性构件 121 协动从而维持液密封性, 需要是一定程度上初 期弹性高的材料。作为这样的材料, 使用聚丙烯或聚碳酸酯、 铝等。
第一针 231 是注射器连接用针, 被胶帽 232 覆盖。作为第一针 231 的形成材料, 要 求可容易刺穿安装于喷嘴 14 的密封构件 12 的弹性构件 121, 并在从桶 1 取下连接器具 2 时
胶帽 232 容易再密封 ( 再封闭 )。例如, 作为第一针 231 的形成材料, 采用不锈钢或 ABS( 丙 烯腈 - 丁二烯 - 苯乙烯 ) 树脂、 SB( 苯乙烯 - 丁二烯 ) 树脂、 聚碳酸酯、 聚苯乙烯。
为了使第一针 231 刺穿半球面状的突起部 123 的中心部 ( 即、 在突起部 123 上, 最 朝桶 1 的内部侧突出且最远离开口部 10 的部分 ), 第一针 231 被加工形成为使第一针 231 的前端 231a 位于第一针 231 的轴心位置。这样, 由于在周向基准以均匀的力使第一针 231 刺穿膜体 121a、 121b, 因此能抑制第一针 231 刺穿时膜体 121a、 121b 的歪斜, 并能抑制药液 的漏出, 因而较为理想。例如, 当为沿相对于第一针 231 的延伸方向倾斜的方向切断的斜切 口形成于前端 231a 的锥形针 ( 日文 : べべル針 ) 时, 通过对前端 231a 进行弯曲加工, 从而 能将前端 231a 配置于第一针 231 的轴心。
较为理想的是, 胶帽 232 在将第一针 231 刺穿桶 1 的弹性构件 121 或从桶 1 的弹 性构件 121 中拔针时, 具有不会使毒性药剂液体泄漏这样的液密封性。作为这种胶帽 232 的形成材料, 是具有一定程度柔软性、 回复性好的弹性体, 较好地是采用液密封性、 再密封 性优异、 以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等为代表的弹性材料。
较为理想的是, 第二针 233 可轻易刺穿管瓶 V 的口部的橡胶栓, 例如作为第二针 233 的形成材料, 较好地是采用 ABS 树脂或 SB 树脂、 聚碳酸酯、 聚苯乙烯。 此外, 较为理想的 是, 在将溶解液 S 导入管瓶 V 内时, 为了能抑制溶解液 S 对管瓶 V 内的干燥药剂和液面直接 喷射而产生长时间浮游的气溶胶, 第二针 233 不在轴心形成针孔。此外, 较为理想的是, 用 于将溶解液 S 导入管瓶 V 内的通液孔 237 在第二针 233 的表面开口的开口适当设定在能尽 力减少将调制后的药液再吸引至桶 1 内时的管瓶 V 内的残液的位置。 配置于桶安装部 21 的端部 26 的弹性膜 238 的形成材料为弹性材料, 只要是能在 除去施加于弹性膜 238 的载荷时能回复的材料均可。例如, 能使用异戊橡胶、 丁基橡胶、 硅 酮橡胶等为代表的橡胶材料来形成弹性膜 238。此外, 只要弹性膜 238 可通过弹性回复, 也 可以形成具有任意厚度的弹性膜 238。
形成于弹性膜 238 的狭缝开口 239 的形状不限定于一字状, 还可以是任意形状。 例 如, 也可以以十字状来形成狭缝开口 239。不过, 若制成一字状的狭缝开口 239, 则在能更容 易地成形狭缝开口 239 这点上优异。
较为理想的是, 桶安装部 21 包括在安装了桶 1 之后较弱地铆接的突片和锁定机 构, 以避免在操作中摇晃而在第一针 231 的周缘部形成缝隙从而使毒性药剂扩散。
连接器具 2 的端口 24 形成有连通路 236 的与第二针 233 相反侧的开口。将管瓶 1、 连接器具 2、 管瓶 V 以管瓶 V 为下侧的状态加以连接, 在推入柱塞 13 从而将桶 1 内的溶 解液 S 导入管瓶 V 内时, 受到施加于管瓶 V 内的内压, 从而经由连通路 236 将气体排出至系 统外。连通路 236 起到气体排出路的作用。此时, 将气溶胶过滤器 242 配置在端口 24 的内 部, 以使药液不会从端口 24 漏出至系统外。
气溶胶过滤器 242 的形成材料采用聚四氟乙烯、 乙烯 - 四氟乙烯等斥水性树脂或 对表面进行了斥水加工的树脂或纤维等疏水性材料。对气溶胶过滤器 242 的孔径和结构、 厚度进行适当选择。长时间浮游的气溶胶一般具有大约 10nm ~ 500nm 的直径, 此外, 若再 考虑到气溶胶的静电特性等, 则也可以通过将亲水性过滤器、 带负或正电的过滤器、 活性炭 等复合组合, 从而形成气溶胶过滤器 242。
对包括以上结构的药液移送装置 100 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如图 5 所示, 首先, 将
管瓶 V 的口部作为前端安装在连接器具 2 的管瓶安装部 22 上。接着, 使管瓶 V 的底部为下 侧, 在桌上等成为稳定的状态后将桶 1 的前端部作为前端来安装于连接器具 2 的桶安装部 21。
此时, 安装于桶 1 前端的喷嘴 14 的铆接构件 122 的外径形成得比桶安装部 21 的 内径小。也就是说, 由喷嘴 14 和铆接构件 122 形成的管部的外径相对于桶安装部 21 的内 径相对小。因此, 喷嘴 14 和铆接构件 122 经由形成于弹性膜 238 的狭缝开口 239 在桶安装 部 21 内可插通。
若将由喷嘴 14 和铆接构件 122 形成的管部向桶安装部 21 内插通, 则收容于桶安 装部 21 内的第一针 231 和胶帽 232 经由开口部 10 进入管部内的空洞部 16 内。连接器具 2 将作为其一部分的第一针 231 插通桶 1 的开口部 10 从而与桶 1 连接。例如, 使桶安装部 21 的内周面与铆接构件 122 的外周面夹有微小缝隙地相对地形成等, 通过对管部和桶安装 部 21 的尺寸进行适当调整, 能进行插通桶安装部 21 内的管部的定位, 并使第一针 231 和胶 帽 232 可靠地插通管部的空洞部 16。
若将管部进一步向桶安装部 21 插通, 则配置于喷嘴 14 前端的弹性构件 121 与胶 帽 232 接触。伴随管部相对于桶安装部 21 的相对移动, 按压于弹性构件 121 的胶帽 232 发 生弹性变形, 并使第一针 231 的前端 231a 与胶帽 232 接触。 接着, 第一针 231 贯穿胶帽 232, 从而刺穿构成弹性构件 121 的膜体 121a、 121b。 将弹性构件 121 和第一针 231 设定成适当的配置, 从而在将管部插通桶安装部 21 内时使第一针 231 刺穿形成于膜体 121a、 121b 的突起部 123。例如, 若将第一针 231 配置于 圆筒状的桶安装部 21 的轴心, 并将突起部 123 配置于管部的轴心, 则通过将管部的外径制 成比桶安装部 21 的内径稍小, 从而能方便地得到能使第一针 231 可靠地刺穿突起部 123 的 结构。
通过将第一针 231 刺穿膜体 121a、 121b, 桶 1 的内部与外部经由形成于第一针 231 内部的通液孔 234 连通。通过对被桶 1、 衬垫 11 和密封构件 12 密封成液密封的桶 1 的内部 空间贯穿弹性构件 121 地刺入第一针 231, 则能经由第一针 231 的内部的通液孔 234 使填充 于桶 1 的溶解液 S 向桶 1 的外部流出。由于通过第一针 231 的通液孔 234 使桶 1 的内外连 通, 因此成为能将溶解液 S 从桶 1 向连接器具 2 移送的状态。
如图 5 所示, 在夹住连接器具 2 从而将预灌装注射器 P 与管瓶 V 连接的状态下, 保 持管瓶 V 位于下侧, 将柱塞 13 缓慢压下使柱塞 13 向下移动。通过该柱塞 13 的移动, 桶1 内的溶解液 S 经由通液孔 234、 连通空间 235、 通液孔 237 以对管瓶 V 的内部进行喷射的方 式导入管瓶 V 内。同时, 在管瓶 V 内的气体经由形成于第二针 233 的连通路 236 从端口 24 向系统外排出。这样, 使桶 1 内的溶解液 S 向管瓶 V 内移动。若在溶解液 S 移送后摇动管 瓶 V, 则如图 6 所示, 管瓶 V 内的干燥药剂 M( 参照图 5) 溶解于溶解液 S 中从而来调制药液。
在管瓶 V 内溶解调制药液之后, 如图 7 所示, 使药液移送装置 100 上下反转, 将管 瓶 V 配置于上侧、 将预灌装注射器 P 配置于下侧。在这种状态下, 通过将柱塞 13 向下方拉, 则经由第一针 231 内的通液孔 234 使药液从管瓶 V 向桶 1 内移送, 向桶 1 内吸引采集药液 至标称容量。管瓶 V 内的调制药液被向桶 1 内移送。在桶 1 与连接器具 2 之间, 经由通液 孔 234 来移送药液。
在将调制药液从管瓶 V 向桶 1 移送并封入桶 1 内之后, 如图 8 所示, 从桶 1 取下连
接器具 2。此后, 若将未图示的专用的移注针与桶 1 的前端部连接, 则能将桶 1 内的调制药 液原样混合注入至点滴容器中。
此时的衬垫 11 的位置与在桶 1 内填充有溶解液 S 时相比位于桶 1 的基端侧后方, 较为理想。若如上所述, 由于在管瓶 V 内处于减压的状态下取下预灌装注射器 P, 因此即使 发生飞沫等液体泄漏或气溶胶, 由于是朝向管瓶 V 内侧发生, 因此能避免药液向周围的飞 散。
在桶 1 与连接器具 2 连接的状态下刺穿弹性构件 121 的第一针 231 在使桶 1 从连 接器具 2 上分离时, 从弹性构件 121 上拔针。由于通过第一针 231 的通液孔 234 使药液从 管瓶 V 向管瓶 1 内移送, 因此第一针 231 的前端 231a 附着有药液。当第一针 231 被从弹性 构件 121 上拔针时, 以弹性构件 121 与第一针 231 的外周面密接的状态, 使第一针 231 相对 于弹性构件 121 滑动。第一针 231 一边被弹性构件 121 从周围压挤, 一边相对于弹性构件 121 相对移动。通过上述第一针 231 的相对移动, 会发生弹性构件 121 对第一针 231 捋液的 作用。
当将第一针 231 从弹性构件 121 拔针时, 通过使弹性构件 121 对第一针 231 进行捋 液, 从而除去附着于第一针 231 的表面的药液。更详细而言, 开口部 10 侧的膜体 121b 捋去 附着于第一针 231 上的药液, 被挤压除去的药液被捕集在膜体 121a、 121b 之间。膜体 121b 具有向桶 1 的内部侧突出的突起部 123, 通过使第一针 231 刺穿突起部 123, 从而发挥膜体 121b 的捋液作用。通过重叠多个膜体 121a、 121b 来形成弹性构件 121, 从而能在多个膜体 121a、 121b 之间捕集药液。
这样, 在实施方式 1 的药液移送装置 100 中, 由于能通过弹性构件 121 除去附着于 第一针 231 的药液, 因此能抑制药液残留在第一针 231 的表面。由于被弹性构件 121 从第 一针 231 捋去的药液被捕集在多个膜体 121a、 121b 之间, 因此能抑制从第一针 231 除去的 药液从弹性构件 121 扩散至系统外。因此, 在移送具有毒性的药液时, 能抑制药液气溶胶化 后飞散并朝周围环境扩散。其结果是, 由于能抑制医疗人员等作业者和接受药液的患者被 暴露在药剂浓度高的气溶胶从而对健康带来损害, 因此能提供一种操作简易且安全的药液 移送装置 100。
若膜体 121a、 121b 的形成材料为回复力大的橡胶材料, 则由于发挥了上述捋液功 能, 因此能从第一针 231 上捋除药液。不过, 若膜体 121b 的厚度过小, 则可能膜体 121b 的 捋液功能降低, 因此较为理想的是, 为了从第一针 231 除去药液, 设置具有充分厚度的膜体 121b。
形成于膜体 121a、 121b 的突起部 123 具有半球面状的形状。 突起部 123 只要朝桶 1 的内部侧突起, 可以为任意形状, 例如即使将突起部的形状制成圆锥状等锥体形状也可以。 不过, 若像实施方式 1 的突起部 123 这样形成半圆形状的突起部 123, 则即使将第一针 231 刺穿偏离突起部 123 中心的位置, 也能稳定地发挥通过膜体 121b 捋去第一针 231 的表面的 药液的功能, 因此更为理想。
而且, 在实施方式 1 的药液移送装置 100 中, 设有覆盖桶安装部 21 的端部 26 的弹 性膜 238。桶 1 前端的喷嘴 14 和铆接构件 122 将形成于该弹性膜 238 的狭缝开口 239 贯 穿, 从而向桶安装部 21 内插通。若如上所述, 则即使残留在第一针 231 的外表面的毒性药 液在使桶 1 脱离连接器具 2 时附着于胶帽 232, 由于桶安装部 21 的内部空间被弹性膜 238覆盖, 因此能抑制附着于胶帽 232 的药液向系统外扩散。因此, 能进一步抑制药液的气溶胶 向外部飞散。
( 实施方式 2)
如图 9 所示, 实施方式 2 的药液移送装置包括 : 药液填充注射器 P, 该药液填充注 射器 P 填充有毒性药液 T ; 以及连接器具 3, 该连接器具 3 与上述药液填充注射器 P 连接。 连 接器具 3 安装了填充有药液 L 的输液容器 C 和药液填充注射器 P 并将它们连通。通过夹有 连接器具 3 使药液填充注射器 P 与输液容器 C 连通, 从而使填充于输液容器 C 的药液 L 与 毒性药液 T 混合、 溶解。
由于药液填充注射器 P 的结构与实施方式 1 的预灌装注射器相同, 因此不重复其 说明。填充有毒性药液 T 的药液填充注射器 P 既可以是预先填充有毒性药液 T 的预灌装注 射器, 也可以是填充了采用实施方式 1 的药液移送装置 100 调制后的药剂的注射器。
如图 10 所示, 连接器具 3 以刺穿输液容器 C 的栓体的方向为轴, 上端形成有第二 针 33、 下端形成有出口端口 35, 并且圆筒状的桶安装部 31 朝斜下方从轴伸出的形态形成。 桶安装部 31 的轴芯位置上形成有第一针 331, 该第一针 331 在将药液填充注射器 P 安装于 桶安装部 31 时可刺穿桶 1 前端的密封构件 12 的弹性构件 121, 第一针 331 被作为覆盖部的 胶帽 332 覆盖。第一针 331 上形成有通液孔 334。在第一针 331 的前端 331a, 通液孔 334 是开口的。 在桶安装部 31 的第一针 331 的前端 331a 侧的端部 36 上安装有帽部 37。在端部 36 与固定于端部 36 的帽部 37 之间夹持有弹性膜 338。弹性膜 338 配置于桶安装部 31 的 端部 36, 并设置成覆盖端部 36。弹性膜 338 上形成有狭缝开口 339。狭缝开口 339 形成为 沿弹性膜 338 向外部露出的圆形状的直径方向的一字状。
第二针 33 分别独立地形成有通液孔 333 和连通路 336。通液孔 333 以与第一针 331 的通液孔 334 连通的形态形成。连通路 336 以与出口端口 35 连通的形态形成。出口端 口 35 的前端设有被输液管的瓶针刺穿的锁定构件 351。
桶安装部 31 的基端部侧沿两个方向设有在一定压力以上通过液体的通液阀 322。 通液阀 322 是将第一针 331 的通液孔 334 与第二针 33 的通液孔 333 连通, 并利用将毒性药 液 T 从桶 1 向输液容器 C 移送的压力来使通液阀 322 开通的结构。通液阀 322 只在液体压 力为一定压力以上时开通。因此, 在将输液管与连接器具 3 的出口端口 35 连接、 并将药液 从输液容器 C 向输液管移送时, 防止药液返回桶 1 内。另外, 也可以配置单向阀来代替上述 通液阀 322, 该单向阀允许从通液孔 334 朝向通液孔 333 的液体流动而禁止向其反方向的流 动, 并可将毒性药液 T 从桶 1 向输液容器 C 不可逆地移送。
第一针 331 被胶帽 332 覆盖, 并且在刺穿桶 1 的弹性构件 121 或从桶 1 的弹性构 件 121 拔针时具有不会使毒性药剂液体泄露的液密封性。作为第一针 331 的形成材料, 要 求可容易刺穿安装于喷嘴 14 的密封构件 12 的弹性构件 121, 并在取下桶 1 时胶帽 332 容易 再密封。例如, 作为第一针 331 的形成材料, 采用不锈钢或 ABS 树脂、 SB 树脂、 聚碳酸酯、 聚 苯乙烯。
作为胶帽 332 的形成材料, 是具有一定程度柔软性、 回复性好的弹性体, 较好地是 采用液密封性、 再密封性优异、 以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等为代表的弹性材料。
较为理想的是, 第二针 33 可轻易刺穿输液容器 C 的栓体, 例如作为第二针 33 的形
成材料, 较好的是采用 ABS 树脂或 SB 树脂、 聚碳酸酯、 聚苯乙烯。此外, 为了帮助在输液容 器 C 内的毒性药液 T 的稀释, 较为理想的是, 使通液孔 333 和连通路 336 在第二针 33 的表 面上开口的开口设定在适当离开的位置, 例如, 较为理想的是, 在第二针 33 的轴心上不形 成针孔。
较为理想的是, 桶安装部 31 包括在安装了桶 1 之后较弱地铆接的突片和锁定机 构, 以避免在操作中摇晃而在第一针 331 的周缘部形成缝隙从而使毒性药剂扩散。配置于 桶安装部 31 的端部 36 的弹性膜 338 的形成材料为弹性材料, 只要是能在除去施加于弹性 膜 338 的载荷时回复的材料均可。例如, 能使用异戊橡胶、 丁基橡胶、 硅酮橡胶等为代表的 橡胶材料来形成弹性膜 338。
连接器具 3 的出口端口 35 与形成于第二针 33 的连通路 336 连通, 并且在与输液 管连接时被锁定构件 351 以可开通的方式锁住。锁定构件 351 为了可被输液管的瓶针刺穿 且在刺穿后瓶针不会容易地掉下或不会损害液密封性, 一般为具有弹性的薄膜。作为满足 这种性能的锁定构件 351 的形成材料, 还考虑到与所接触的药品的适应性, 适当选择天然 橡胶或丁基橡胶、 氯丁橡胶、 乙烯丁二烯橡胶、 热塑性弹性体等。 此外, 为了帮助输液管的瓶 针的保持, 较为理想的是, 出口端口 35 的开口为具有内径比瓶针稍小的圆筒形状。 根据包括以上结构的药液移送装置, 与实施方式 1 的药液移送装置 100 一样, 由于 能通过弹性构件 121 除去附着于第一针 331 的药液, 因此能抑制药液残留在第一针 331 的 表面。
由于被弹性构件 121 从第一针 331 捋去的药液被捕集在多个膜体 121a、 121b 之 间, 因此能抑制从第一针 331 除去的药液从弹性构件 121 扩散至系统外。
因此, 在移送具有毒性的药液时, 能抑制药液气溶胶化后飞散并朝周围环境扩展。
此外, 设有覆盖桶安装部 31 的端部 36 的弹性膜 338。桶 1 前端的喷嘴 14 和铆接 构件 122 将形成于该弹性膜 338 的狭缝开口 339 贯穿, 从而向桶安装部 21 内插通。若如上 所述, 则即使残留在第一针 331 的外表面的毒性药液在使桶 1 脱离连接器具 3 时附着于胶 帽 332, 由于桶安装部 31 的内部空间被弹性膜 338 覆盖, 因此能抑制附着于胶帽 332 的药液 向系统外扩散。因此, 能进一步抑制药液的气溶胶向外部飞散。
另外, 在实施方式 1 和实施方式 2 的说明中, 对桶 1 的弹性构件 121 包括两个膜体 121a、 121b 的例子进行了说明, 但不限定于上述结构。由于桶 1 的开口部 10 侧的膜体捋去 附着于第一针的药液, 并在多个膜体之间捕集该捋去的药液从而来抑制药液的扩散, 因此 弹性构件 121 包括两张以上膜体、 且膜体重叠两层以上。若膜体的数量更多, 则能更显著地 得到通过弹性构件 121 从第一针除去药液的效果。不过, 若增加膜体的数量, 则使第一针很 难刺穿弹性构件 121, 因此考虑通过弹性构件 121 的药液除去性能和第一针对弹性构件 121 的刺穿容易性, 从而适当地设定膜体的数量较为理想。
此外, 实施方式 1 的连接器具 2 将预灌装注射器 P 与管瓶 V 连接, 实施方式 2 的连 接器具 3 将药液填充注射器 P 与输液容器 C 和未图示的输液管连接, 但本发明的药液移送 装置不限定于这些例子。本发明的药液移送装置能用于移送不想泄露至外部的任意液体。
例如, 除了抗癌剂等危险药剂之外, 在对包含病原菌、 具有耐性后不佳的细菌等的 液体进行移送的情况下, 能采用本发明的药液移送装置。 具体而言, 在从预灌装注射器向药 剂包移送药液时、 在从输液管向样品用的空的注射器移送输液时、 在从包含病原菌的液状
的标本采集工具向检查套件移送标本时等, 能较好地采用本发明的药液移送装置。 此外, 在 移送三氯乙烯等危险溶剂或包含环境激素的溶液时, 也能采用本发明的药液移送装置。
尽管已详细描述和示出了本发明, 但可清楚地认识到, 它们是以说明和举例方式 给出的, 不应以限制的方式来理解它们, 本发明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来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