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白蚁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用于监测和/或抑制白蚁侵害的白蚁站,更具体地涉及可安装在地上(地面以上的)安装表面上的地上白蚁站。
背景技术
许多害虫如地下白蚁对建筑结构或者其它包含木料或纤维素的结构、如树、栅栏立柱等构成威胁。特别地,尽管地下白蚁主要居住在土壤中且常常形成大的群体,但群体的成员通常在地上觅食,消耗由觅食的白蚁找到的食物,然后返回群体或巢穴地点并与它们的巢穴伙伴分享食物。白蚁在地上觅食时常常留下出没的痕迹,例如在外部表面上可见的白蚁穴道,或者在觅食基本于结构内部进行的情况下为在受侵害结构的外表面中可见的孔。
已知用于监测和消除白蚁侵害的地下和地上控制装置或系统。地下装置通常包括向下置于土壤中的壳体,具有设置在壳体中的监测食物源,该食物源可由白蚁食用并设置成促使白蚁在壳体中进食。一旦所述监测食物源指示出主动进食,其便被更换为含有毒素(有毒物质)的可食用的饵基(诱饵基体,bait matrix),从而觅食的白蚁消耗一部分含有毒素的诱饵并将一部分含有毒素的诱饵带回巢穴,由此消除或抑制侵害。其它已知的地下装置具有与单独的含有毒素的诱饵一起设置在壳体中的聚集基体或其它引诱物,其中白蚁在进入壳体时找到聚集基体,这促使在壳体中的进一步觅食,从而白蚁找寻到和消耗含有毒素的诱饵。相比之下,地上白蚁控制装置或系统由站壳体和含有毒素的饵基构成。这些地上系统摈弃了任何监测阶段并为白蚁提供直接的途径来容易地进食有毒的诱饵物质。
尽管通过将壳体向下置于土壤中可容易地将地下装置安设在期望位置,但地上白蚁站必须在特定的侵害位置安装在一结构或其它安装表面上,例如沿着白蚁穴道安装或安装在由觅食的白蚁在结构中形成的孔上。传统的地上白蚁站通常包括包含内部白蚁控制组成部分的某种形式的壳体,和延伸穿过形成在外板和内板或基板中的精确定位孔以将壳体固定在安装表面上的一个或多个紧固件。特别地,通常存在与要用于将白蚁站壳体安装在安装表面上的各个紧固件相关联的单个定位孔。将白蚁站沿着白蚁穴道或在结构中的可见开口上有效地安设在安装表面上的期望位置需要穿过壳体的良好现场视线以看到白蚁站后方的安装表面。还需要在将紧固件开口设置在稳固(即,较不会受损)位置方面具有灵活性,以提供紧固件在安装表面中的适当锚固。
由于这些传统的地上白蚁站通常是封闭的或者在覆盖安装表面的站表面中具有较少的开口,使用者常常难以穿过站看到安装表面以适当地安设白蚁站。此外,仅成形为接纳单个紧固件的较少的安装开口在使白蚁站相对于期望位置移动如移位且仍能够将紧固件安设在安装表面上的稳固位置方面提供了很小的灵活性。因此,需要这样一种白蚁站,其能提供更准确的将白蚁站适当地安设在安装表面上的能力,和/或在可供白蚁站安装在安装表面上的位置范围方面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同时仍维持白蚁站相对于白蚁穴道或安装表面中的开口处于期望位置。
还常见的是,随着时间流逝,壳体的各种内部组成部分如含有毒素地饵基可能需要更换。在某些地上白蚁站中,整个站必须移除并在相同或相近的位置在安装表面上安装一个新的站。在另一种已知的白蚁站中,站的外盖可能要移除并在已有的站上叠置另一个站以提供附加的诱饵。在又一种地上型站中,饵基是装填在站中的松散物料,并且在需要附加的诱饵时其被压入站内的进食碎屑周围,或者必须在能加入附加的诱饵之前对站进行清洁。因此,需要这样一种系统,其允许进行更有效的更换过程以更换白蚁站的被消耗掉的内部组成部分,维持白蚁觅食区域和站壳体之间的已建立的连接,还需要一种将无毒的进食引诱物与含有毒素的饵基结合起来以促使白蚁不断前来和在站壳体内进食的系统。
【发明内容】
一种地上白蚁站,用于在所述白蚁站的工作构型下检测和控制地上的白蚁,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白蚁站大体包括一容器,该容器限定有内部空间并且至少部分地构造成靠接和安装在地上安装表面上。在所述容器安装在所述安装表面上的同时,所述容器可在关闭构型和打开构型之间被配置,在所述打开构型所述容器的内部空间可被访问(被接近,被触及)。一箱盒(cartridge)被设定尺寸和构造成插入到所述容器的内部空间中和从所述内部空间移除,并且大体包括聚集部件、与该聚集部件分开的饵基、和保持器,所述保持器至少部分地将所述聚集部件和饵基与所述保持器保持为组装状态,以使所述箱盒作为单个单元相对于所述容器的内部空间安设。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在白蚁站的工作构型下检测和控制地上的白蚁的地上白蚁站(在该白蚁站中设置有饵基)大体包括一容器,该容器具有用于容纳所述饵基的内部空间,和部分地限定所述内部空间的基底,所述基底构造成与安装表面成相对和靠接关系以将所述基底安装在所述安装表面上。所述基底在其中具有至少一个开口。至少一个紧固件可部分地延伸穿过所述基底中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以将所述基底固定在所述安装表面上。所述至少一个开口和所述至少一个紧固件相对于彼此被设定尺寸为,使得所述开口在所述开口内限定至少约0.25英寸(6.35mm)的紧固件位置范围。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在白蚁站的工作构型下检测和控制地上的白蚁的地上白蚁站(在该白蚁站中设置有饵基)大体包括一容器,该容器具有用于容纳所述饵基的内部空间。所述容器的基底具有在将所述容器安装在安装表面上时与所述安装表面成相对和靠接关系的外表面,和部分地限定所述容器的内部空间的内表面。所述基底还在其中具有多个开口,所述安装表面上的白蚁可通过所述多个开口经所述基底进入所述容器的内部空间中。这些开口的每一个都从所述基底的外表面到所述内表面向外渐缩(成锥形,taper)以限定从所述外表面到所述容器的内部空间中的进入斜坡。
根据一个实施例,一种设置在检测和控制白蚁的地上白蚁站的容器内的可更换的诱饵箱盒大体包括聚集部件、与该聚集部件分开的饵基、和保持器,所述保持器将所述聚集部件和饵基与所述保持器保持为组装状态,以将所述箱盒作为单个单元插入到所述白蚁站容器中和从所述白蚁站容器移除。
【附图说明】
图1是白蚁站的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其中白蚁站的容器的盖示出为处于盖的关闭位置;
图2是与图1类似的透视图,其中白蚁站处于其贮备构型,具有设置在容器中的箱盒,容器的盖示出为处于打开位置;
图3是白蚁站容器的顶视图,其中容器盖处于其打开位置;
图3A是其侧视图,其中从容器移除了一通路突片;
图3B是其正视图,其中还从容器移除了另一通路突片;
图3C是其顶视透视图;
图4是图3中容器的底视透视图;
图5是白蚁站箱盒的正视图,其中箱盒从容器移除;
图6是图5中白蚁站箱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6A是与图6类似的视图,其中箱盒仅部分分解;
图7是箱盒的保持器的顶视图,已省去了箱盒的封盖、聚集部件和饵基以示出保持器的内部构造;
图8是箱盒保持器的底视图;
图9是白蚁站处于其工作构型的侧视图,其中盖处于其关闭位置,容器的侧板和箱盒保持器的一部分及封盖被剖去,且从容器移除了通路突片;
图10是沿在安装表面上延伸的白蚁穴道紧固在竖直安装表面上的白蚁站容器(移除了箱盒)的透视图;
图11是图10中被圈起部分的放大顶视图;
图12是沿图11中线12-12的平面截取的剖视图;
图13是沿容器侧部设置的容器开口和通路突片的放大视图;
图14是设置在容器角部的容器开口和通路突片的放大视图;
图15是根据白蚁站第二实施例的白蚁站容器的顶视图,其中容器的盖处于其打开位置;
图15A是其侧视图;以及
图15B是其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附图,尤其是图1,白蚁站的一个实施例总体用21表示,并且示出为地上白蚁站的在本文中被称作贮备构型的形式(例如,在最初封装时或在白蚁站的未使用时段)。该实施例的白蚁站21是一种地上白蚁站,因为其意图用在土地之上,例如固定在适当的地上安装表面上,包括但不限于土地上、大致水平的表面、倾斜表面或竖直安装表面(例如,房屋或建筑物的内壁或外壁、树、栅栏立柱或支柱,等等)上。白蚁站21大体包括总体用23表示的矩形箱状容器,该容器具有基板25(或在图1所示的取向下为底板,在本文中被广义地称为容器的基底)、纵向相对的端板27、横向相对的侧板29和盖31(广义地,封闭件),它们一起限定容器的内部空间33(图3)。所示实施例的端板27和侧板29一起广义地限定了在本文中被称作容器23的侧部的部分。因此,应理解,容器23也可以是除矩形的箱状以外的形状,例如筒状(将具有大致环形的侧部)或其它适当形状,只要基板25、侧部和盖31被构造和布置成一起限定容器的内部空间33即可。
基板25适当地具有外表面35(图4)和内表面37(图3),外表面35面向供白蚁站安装的安装表面M(图10),内表面37面向容器的内部并部分地限定容器的内部空间33。所示的基板25是矩形的,并且适于为大致平坦的,或平面的,使得在安装白蚁站21时基本上基板的整个外表面35与安装表面M成相对和靠接的关系。但是,应理解,基板25也可以是除大致平坦的或平面的以外的形状,例如具有凹的、凸的或其它非平面的构型,使得并非基板的整个外表面35都靠接在安装表面上,这也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所示的端板27和侧板29也是平坦的或平面的,并且定向成大致垂直于基板25。或者,端板27和/或侧板29也可以不垂直于基板25,而是例如相对于基板25向外倾斜或向内倾斜,并且也可以不是平坦的或平面的。还可想到,端板27和/或侧板29可以是弯曲的,例如凹的或凸的,或者为其它非平面构型。在一个适当实施例中,容器23可由不会被白蚁优先食用的耐久性材料构成,例如丙烯酸或高强度塑料。在另一个适当实施例中,容器23可由不会被白蚁优先食用的可生物降解材料构成,例如由有机材料派生出的生物聚合物。在一个特别适当的实施例中,容器23是基本上不透光的,尽管应理解该容器也可以是大致半透明的或乃至是透明的。
特别参照图3、4和10,基板25被更适当地构造成允许基板本身(及由此白蚁站容器23)安装在期望的安装表面M上。例如,在所示实施例中,在基板25中与基板的外围边缘41(图4)(基板的“外围边缘”被限定为基板与侧部如端板27和侧板29的交会部)成隔开关系地、即在外围边缘41之内地形成有至少一个且更适当地为多个开口39。如从图11中可最佳地看到,所示的开口39均具有大体为加号或十字的形状(即,由相交的长形槽构成)。但是,也可设想这些开口39也可为任意形状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还可想到,开口39不必全都具有相同的形状。在所示实施例的基板25中形成有十一个这样的开口39,其中开口之一居中(在纵向和横向两者上)设置在基板中。尽管所有十一个开口39之间的间距是不均匀的,但应理解开口之间的间距也可以是均匀的。还应理解,在基板25中可形成多于或少于十一个的开口39,包括单个开口。此外,在基板25中存在多个开口39的情况下(如在所示实施例中那样),开口的图案或布置也可以不是如图3和4所示的那样。
这些基板开口39用于利用部分地延伸穿过所述开口并进入安装表面中的适当紧固件如螺旋紧固件43(图10)将基板25(及由此容器23)安装在安装表面M上。如图11所示,每个开口39在平面尺寸(例如,长度和宽度,或者在开口为圆形的情况下为直径)上被适当地设定成显著大于紧固件43的轴杆的截面,使得紧固件可沿较大的紧固件位置范围延伸穿过所述开口。术语“紧固件位置范围”在本文中意指可供紧固件43沿特定方向设置在开口39内的开口空间的长度。在一个适当实施例中,例如,由开口39提供的紧固件位置范围是紧固件的轴杆(即,在将基板紧固在安装表面上时延伸穿过所述开口的部分)的最大直径的至少约两倍,更适当地为最大直径的至少约三倍,甚至更适当地为最大直径的至少约4倍。在其它实施例中,由开口39提供的紧固件位置范围在紧固件的轴杆的最大直径的约2倍至约6倍的范围内,更适当地在紧固件的轴杆的最大直径的约3倍至约6倍的范围内,甚至更适当地在约4倍至约6倍的范围内。在另一示例中,由图11所示的开口39和紧固件43提供的紧固件位置范围至少为约0.25英寸(约6.35mm),更适当地在约0.25英寸至约1.25英寸的范围内。
在基板25中设置多个这样的开口39允许基板(及由此白蚁站21)布置在安装表面M上的期望位置,例如以所述开口中的一个或多个设置在由白蚁在安装表面中形成的开口(未示出)上方,同时在安装表面的更稳固(例如,较少受损)或更强固的部段提供充足的、可供紧固件43延伸穿过基板进入安装表面的附加开口。因而,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开口39的数量超过用于将基板紧固在安装表面M上的紧固件的数量至少一个。开口39还允许通过使紧固件43穿过容器23的单个结构部件即基板25(与其多个部件相对而言)而将白蚁站21固定在安装表面M上。例如,容器23的盖31上没有开口(而在传统设计的情况下会要使用这些开口),因为安装紧固件不必延伸穿过该盖。这种布置更易于可视地将白蚁站21、尤其是基板25安置在安装表面M上的期望位置,还允许在白蚁站保持安装在安装表面上的同时打开和关闭盖31,尤其是不必拧松或移除安装紧固件。
基板25中的开口39还为白蚁经基板25进入和离开容器23的内部空间33提供了多个进入点。为此,如图12所示,基板在开口39处从基板外表面35到其内表面37被大致斜切,或向外渐缩(例如,平面尺寸扩大),使得渐缩部用作进入容器23的内部空间33的进入斜坡45,从而减小或尽量减小进入容器的白蚁所遇到的间断。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渐缩开口39限定一斜坡45,该斜坡45从基板25的外表面35到内表面37以约15至约60度、更适当地为约45度的角度倾斜。
在所示的容器23的端板27和侧板29(即广义地为侧部)中绕容器的外围以彼此隔开的关系形成有外围(即,侧部进入)开口47。更适当地,这些外围开口47从相应的端板27和侧板29延伸到基板25(即,延伸到端板和侧板与基板交会的角部),以允许白蚁例如沿着沿安装表面M形成的白蚁穴道(图10)从容器23的侧部而非从基板的后方(即,并非通过形成在基板中的开口39)进入其内部空间33。在一个特别适当的实施例中,形成在端板27和侧板29中的外围开口47延续到基板25中,使得穿过外围开口的白蚁在与容器接触(即,与基板接触)之前在容器23的内部空间33内进一步分布。但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外围开口47并不一定要延伸到基板25中。也可设想,基板25在外围开口47与基板接触的地方可例如以与形成在基板中的渐缩开口39类似的方式被斜切或渐缩。
如从图3和4中可最佳地看到,形成在一个端板27中的外围开口47与相对的端板中的相应外围开口对齐,一个侧板29中的外围开口与相对的侧板中的相应外围开口对齐。形成在容器23的侧部(例如,端板27和侧板29)中的外围开口47允许白蚁站21例如通过断开白蚁穴道T并使基板25在穴道的与一个或多个外围开口对齐的断开部分内靠置在安装表面M上而沿穴道T安装在安装表面M上,如图10所示。应理解,设置在容器23中的外围开口47的数量可以多于或少于所示容器23中的数量,包括只有单个外围开口的情况,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在所示实施例中(如在图4中最佳地示出),外围开口47至少部分地由相应的通路封闭件50封闭,封闭件50可从容器移除以提供穿过外围开口的通路。这允许容器除了在与图10中的白蚁穴道对齐的那些外围开口47处之外绕其外围被大致密封。参照图13(示出沿白蚁站21的侧部设置的一个通路封闭件50)和图14(示出设置在白蚁站的角部的一个通路封闭件),所示的通路封闭件50在外围开口47处被可移除地连接、更适当地为被可破碎或可断裂地连接到容器23,使得封闭件可从容器被移除(例如手动地或利用适当的冲裁工具、钳子、螺丝起子或其它适当的工具)以提供到容器的内部空间的通路。例如,在图13和14的实施例中,通路封闭件50在相应的外围开口47处以三个连接幅片52被可破碎地连接到容器23。通路封闭件50的截面大致为L形,具有封闭外围开口的位于容器23侧部中的部分的直立部54和封闭外围开口的位于容器基板25中的部分的基部56。在一个特别适当的实施例中,通路封闭件50与容器23形成为一体(例如,作为容器23的一部分模制而成)。
但是,也可设想,通路封闭件50可在外围开口47处与容器分开地形成或可移除地连接到容器,例如用热焊接、粘合剂或其它适当的连接技术,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还应理解,在某些实施例中,通路封闭件50可重新紧固地连接到容器23(例如,通过粘合剂、钩和环紧固件或其它适当的机械紧固件),从而在本发明的范围内白蚁站21可被重新构造和重新使用以处理不同的白蚁穴道或其它侵害。
在另一个适当的实施例中,如图15、15A和15B所示,从容器23中省去了通路封闭件50。
在基板25的内表面37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凸起的间隔元件(例如,图3所示的凸块49,肋、突起或其它适当的定位元件),它们从基板的平面伸出到容器23的内部空间33中。特别地,间隔元件49与容器23的基板25一体地形成(例如,在所示实施例中为模制)。但是,这些间隔元件49也可与基板25分开地形成并例如通过粘合剂、焊接或其它适当的固定技术固定到基板25的内表面37上,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尽管如此,应理解,这些间隔元件49也可省略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回到图1,盖31(广义地,容器23的封闭件)可在关闭位置(图1)和打开位置(图2)之间被适当地配置,在所述打开位置可接触到容器23的内部空间33。更具体地,所示的盖31铰接在容器的外围侧壁上(例如,如在所示实施例中那样铰接在容器侧板29之一上,或者铰接在端板27之一上),以相对于容器、更适当地为相对于基板25在盖的关闭和打开位置之间作铰接运动。例如,如从图3A可见,盖31能以“活动铰链”的方式铰接到侧板29,其中盖沿着减薄的或经划刻的连接幅片53与侧板一体地形成(例如,模制),连接幅片53足够柔性以允许盖相对于侧板作铰接运动。尽管如此,应理解,盖31也可与端板27和侧板29分开地形成,并且通过适当的铰接机构(未示出)机械地铰接到端板27和侧板29,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参照图3,设置有一传统的闩锁和卡扣结构(例如,如在所示实施例中那样,在盖31上设置一个或多个闩锁部件55,在容器23的侧板29和/或端板27上设置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卡扣件57,反之亦然),用于将盖可松脱地固定在其关闭位置。
在其它实施例中,可设想,盖31也可与容器23的其余部分分开地形成,并且可整体置于容器的其余部分上或从容器的其余部分上移除。还应理解,可使用除闩锁和卡扣结构以外的其它任意适当的可松脱固定结构,以将盖31可松脱地固定在其关闭位置,这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尽管在本文所示的实施例中容器23的侧部(即,端板27和侧板29)被固定到基板25(更适当地为与基板25一体地形成),但可设想,所述侧部也可固定到盖31且铰接到基板25而与盖一起在其关闭和打开位置之间定位,以提供到容器的内部空间33的通路。
一箱盒51被适当地设定尺寸和构造成至少部分地安置在容器23内,更适当地为在容器盖31的关闭位置整个都位于容器的内部空间33内。尤其参照图6,箱盒51包括一个或多个内部组成部分,在所示实施例中为白蚁站21的所有内部组成部分。例如,在所示实施例中,箱盒51包括聚集部件(总体用61表示)、与该聚集部件分开的至少一个饵基(总体用63表示)、和一保持器(总体用65表示),该保持器用于将聚集部件、饵基和保持器保持为组装状态以作为单个单元插入容器23中和/或从容器23移除。但是应理解,箱盒51也可仅包括保持器65和聚集部件61或饵基63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可设想,从箱盒51省略的组成部分能以其它方式与箱盒分开地设置在容器23的内部空间33内,或者可设置在容器的外部,或者可完全省略。
在一个实施例中,聚集部件61包括引诱物,更适当地为在本文中所称的非物理性引诱物。“非物理性”引诱物在本文中意指不需要与白蚁物理接触(直接接触)来诱发觅食的引诱物。例如,在一个特别适当的实施例中,非物理性引诱物包括已在升高的温度(例如,至少约150摄氏度(华氏302度),更适当地在约150摄氏度和215摄氏度(华氏420度)之间)下经过热处理的木料。
木料是被发现作为木质植被(例如,树和灌木)的茎干的主要成分的一种有机材料。干木料由被木质素(以干重量计,约25%至约30%)保持在一起的纤维素(以干重量计,约40%至约50%)和半纤维素(以干重量计,约20%至约30%)的纤维构成。木料还包含提取物,它们是能利用各种溶剂来提取的化合物,并且分子量常常小于500克/摩尔。一般说来,这些提取物占木料组分的约2%至约8%(干重量)。
纤维素是木料中最丰富的组成部分并且在赋予木料其机械强度方面起主要作用。纤维素的分子由与β(1->4)键联结以形成长的线性链的β-D-葡萄糖构成,并且具有从数千到好几百万克/摩尔的分子量。纤维素中的分子链形成原纤丝或胶束。胶束与定向为相同方向的纤维素纤丝对齐并且紧紧地挤塞在一起。然后纤维素原纤丝与半纤维素和其间的胶质并行地一起分层以形成微纤丝。当微纤丝聚集成较大的束且在该结构中充满木质素时,便产生纤丝,其继而形成木纤维。
半纤维素占干重量的约20%至约30%。半纤维素的平均分子量比纤维素分子小,在约10,000克/摩尔到约30,000克/摩尔的范围内。半纤维素的成分在硬木(即,橡木、桃花心木)和软木(即,松木、雪松木)之间变化。硬木的半纤维素主要是葡糖醛酸木聚糖(约15%至约30%)和少量的葡甘露聚糖(约2%至约5%)。软木的半纤维素主要由半乳葡甘露聚糖(约20%)和少量的阿拉伯葡糖醛酸木聚糖(约5%至约10%)构成。
在木料中还发现有胶质和淀粉,但通常量少,均小于约1%。胶质在结构上类似于半纤维素,在胞间层、初生胞壁和具缘纹孔的环面上被发现,还有少量存在于原纤结构中。淀粉可在用作活树木的营养储备的薄壁组织细胞中发现,并且其由淀粉酶和支链淀粉构成。
木质素是在构型上有很多变化的非晶态聚合物。木质素常常被看作是木结构的胶。木质素结构的构架基于三种类型的苯基丙烷单元:愈创木基、紫丁香基和p-羟苯基。软木主要由愈创木基单元和一定量的p-羟苯基单元构成。相比之下,硬木木质素由紫丁香基和愈创木基单元构成。
当木料被干燥时,构成木料结构的这些化学化合物经历各种变化。特别地,根据本文的一个实施例,聚集部件61包括在约150摄氏度(华氏302度)和约215摄氏度(华氏420度)之间的升高温度下被干燥的木料,在所述温度下这些化学变化与在更低温度范围如低于约150摄氏度(华氏302度)下干燥所产生的化学变化不同。在本文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聚集部件61包括在约185摄氏度(华氏365度)和约215摄氏度(华氏420度)之间的升高温度下被干燥的木料。特别地,据认为,经过热处理的木料将经历会影响木料中用于空气的可用空间以及湿度的变化。特别地,木料的孔隙度和透过性改变。孔隙度限定了空隙空间的体积分数在固体中的比率。透过性限定了流体透过多孔体的扩散率。
据认为,在经过这种处理后,孔隙度会增大,因为未强力联结在木料结构上的液体和其它化合物随着木料的加热(例如通过蒸发)被除去。单独来看,该变化将表明这种经过热处理的木料将比未经处理的木料更吸湿,因为在木料内存在更多可用空间。但是该结论忽略了经处理的木料在透过性方面也会发生变化。在细胞和/或空隙能彼此互连之处存在透过性。例如,对于硬木而言,导管间纹孔(intervessel pitting)会在膜中产生开口,从而可改善透过性。但是据认为,在经过这种热处理后,这些膜可能会被堵塞或包壳。这种堵塞降低总体透过性。此外,所述纹孔可能还会出气,从而木料具有封闭细胞结构,这又会降低总体透过性。还认为,这种热处理会在经过热处理的木料内引起相邻微原纤维的显著隔断。而对于活的或未经热处理的木料,这些相邻微原纤维会提供用于经韧皮部和木质部组织的正常跨层维管流将液体输送通过木料的结构。由于它们的分离,在木料中会产生阻碍液体流动的隔断,从而降低吸湿性(即,增大疏水性)。还认为,在热处理温度下产生的增加的木料收缩会增大相邻木质部组织细胞和相邻韧皮部组织细胞(即,维管细胞)的分离,从而抑制液体通过组织细胞的正常路径。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理解的那样,这些变化取决于木料的起始孔隙度、透过性和密度,但是据认为这些变化一般适用于许多木料种类。此外,这种热处理过程也可能对木料的结构和性质引起此处未提及的其它变化而不会脱离本发明实施例的范围。
除了吸湿性和疏水性方面的变化之外,以这种方式被热处理的木料还包括与通常联结在木料中的纤维素材料上的其它化学化合物有关的变化。尽管不属于特定的理论,但是据认为,作为热处理过程的一部分,通常将这些化学化合物(例如,挥发性、半挥发性和可天然提取的化合物(例如芳族化合物),例如尤其从丹宁、萜烯和油派生出的化合物)联结到木料纤维素的联结被打断,从而与传统的木料腐烂相比允许化合物更容易地从木料运动和进入木料周围的区域(例如,土壤)。这样,这些化学化合物可从木料提取或释放以及更容易地散布出来,从而将白蚁吸引到木料。
以这种方式对木料热处理一般进行如下。首先,木料被干燥以从木料除去大部分的液体。在一个实施例中,干燥过程在约110摄氏度(华氏230度)至约175摄氏度(华氏345度)的范围内进行。然后经干燥的木料被加热至和维持在一升高的温度,例如在约150摄氏度(华氏302度)和约215摄氏度(华氏420度)之间,更适当地在约185摄氏度(华氏365度)和约215摄氏度(华氏420度)之间。可想到,在其它实施例中,木料被热处理的所述升高的温度可超过215摄氏度(华氏420度),只要温度保持在木料样品的点燃温度以下以抑制经处理木料的烧焦或燃烧即可。经处理的木料被适当地维持在该温度达足以引起上述变化的时间。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木料被维持在所述升高的温度约两小时到约三小时之间。然后被干燥的木料通过适当的冷却方式如空冷、液冷或其它已知方法被冷却。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被干燥的经热处理的木料然后可部分地被再水化(补水)以将纤维素材料的液体含量增加到约1%至约18%之间的水平。在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经热处理的木料可部分地被再水化到约1%至约10%之间的水平。在又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被干燥的木料可部分地被再水化到约2%至约10%之间的水平。但是,应理解,经热处理的木料不必一定部分地被再水化,从而被干燥木料中的液体含量小于约1%,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实验
在该实验中,对根据一个适当实施例被热处理的白杨木料和用传统方式处理的白杨木料的样品进行评价以确定这些木料样品之间的北美散白蚁(Reticulitermues flavipes)进食偏好。
被热处理的木料被加工处理如下。木料被切割为普通的板尺寸,例如标准的2×4厚板(即,截面为约38毫米(1.5英寸)乘以约89毫米(3.5英寸))。然后木料被置于窑炉或高温/高压器皿中。器皿内的温度被快速升高至约100摄氏度(华氏212度)并被保持,直到木料均匀达到大约0%的含湿量。然后温度被稳定地升高到和维持在约185摄氏度(华氏365度)约120至180分钟的时间。在干燥后,木料的温度降低到约80摄氏度(华氏176度)至约90摄氏度(华氏194度)之间。在冷却期间使用蒸汽喷雾来降低木料的温度并将木料的含湿量增大到2%至约10%之间。整个加热和冷却过程要大约36个小时来完成。
用传统方式处理的白杨木料在窑炉内在约85摄氏度(华氏185度)至约90摄氏度(华氏195度)的温度下被干燥约五至六天。在干燥后,用传统方式处理的白杨木料被允许冷却至室温。
所述实验利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实验室生物测定两者来进行。研究的目的是基于关联(association)和/或消耗在上述两种木料样品之间确定偏好。对于选择性实验室生物测定,将300只白蚁与按重量计20克(0.7盎司)湿度为12%的沙子添加到皮氏培养皿中,其中位于皮氏培养皿的相应的相对半部中的两种木料部分的平均重量都为大约4克(0.141盎司)。白蚁被置于所述木料部分之间并且可运动和消耗它们偏好的木料。在31天后,计算各片木料上或附近的白蚁数量。此外,将白蚁从木料移除并称量木料以确定消耗量。用十七组300只白蚁和新的木料样品重复该选择性试验十七次。
对于非选择性生物测定,将300只白蚁与按重量计20克(0.7盎司)湿度为12%的沙子添加到皮氏培养皿中,其中一种木料样品部分的平均重量为大约4克(0.141盎司)。白蚁被置于所述木料部分对面并且可在试验腔中自由运动和消耗该木料。在31天后,将白蚁从该木料移除并称量该木料以确定消耗量。对于两种不同木料样品(经热处理的和用传统方式处理的)的每一种都用五组300只白蚁和新的木料样品重复该选择性试验五次。
对于选择性生物测定中的消耗,在升高的温度下被热处理的木料实现了每克白蚁每天19.0毫克(每盎司白蚁每天19.0毫盎司)的平均消耗率,十七次选择性试验的标准偏差为2.9。相比之下,用传统方式处理的木料实现了每克白蚁每天15.1毫克(每盎司白蚁每天15.1毫盎司)的消耗率,十七次选择性试验的标准偏差为5.0。在非选择性生物测定中,在升高的温度下被热处理的木料实现了每克白蚁每天42.4毫克(每盎司白蚁每天42.4毫盎司)的消耗率,五次非选择性试验的标准偏差为1.6。相比之下,用传统方式处理的木料实现了每克白蚁每天37.5毫克(每盎司白蚁每天37.5毫盎司)的消耗率,五次非选择性试验的标准偏差为5.6。这样,对于选择性和非选择性生物测定两者,在升高的温度下被热处理的木料都比用传统方式处理的木料实现了更高的消耗率。
此外,当考虑关联而非消耗时,在十七次选择性生物测定试验中位于包括在升高的温度下被热处理的木料的皮氏培养皿半部中的白蚁的平均数量为183,标准偏差为34。相比之下,位于包括用传统方式处理的木料的皮氏培养皿另一半部中的白蚁的平均数量为72,标准偏差为40。在每次实验所包括的300只白蚁之中,平均有47只在实验中死去。即使在升高的温度下被热处理的木料比用传统方式处理的木料干得多、具有更少的内部含湿量,也会产生这种结果。这非常出人意料地表明,在升高的温度下被热处理的木料的降低的含湿量不会阻碍白蚁进食该木料,甚至更出人意料地,由于该木料的物理和/或化学特性,它会吸引更多的白蚁。与用传统方式处理的木料相比,该研究中的白蚁对于在升高的温度下被热处理的木料表现出明显更高的吸引力或偏好。
鉴于上述实验,在升高的温度下被热处理的木料的增加的非物理性吸引力和关联偏好可显著增强包括这种木料的白蚁监测和/或引诱站的功效。作为一个更特殊的例子,所示的聚集部件61包括如上所述已在升高的温度下被热处理的实体木料块67。尽管如此,应理解,制成聚集部件61的被热处理的木料也可制成为覆盖物形式、粉末形式或其它适当形式。聚集部件61还适当地没有毒素。例如,上述经热处理的木料不具有添加的或天然的毒素。
在其它实施例中,可设想聚集部件61也可包括无毒的物理性引诱物,即一旦与白蚁接触便会促使白蚁进一步觅食的引诱物。这些物理性引诱物的适当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纸、纸板、木料(例如,除如上所述的已被热处理的木料以外的)和其它纤维素材料。此外,可单独地或结合糖(即,木糖、甘露糖、半乳糖)使用琼脂基体和/或使用经提纯的纤维素材料作为聚集部件61以利用其含湿量和/或进食引诱物来引诱白蚁。
饵基63适当地包括无毒的引诱物,并且可以具有或可以不具有用于消除或抑制白蚁侵害的毒素。作为一个例子,所示的饵基63包括被压缩成一个或多个片剂69的经提纯的纤维素粉末。在没有毒素添加到饵基63的情况下,饵基可适当地用于监测白蚁站21的区域内白蚁的存在。如果有毒素添加到饵基63,则毒素适当地为一种或多种延迟起作用型的毒素,或者为昆虫生长调节剂、病原体或代谢抑制物。在共同转让的名称为“白蚁诱饵成分和方法”的美国专利No.6,416,752中公开了一种这样的有毒饵基61,该专利的全部公开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应理解,也可使用其它适当的已知监测和/或有毒饵基材料和/或成分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在所示实施例中,在箱盒51中使用四个这样的有毒饵基片剂69。但是可设想,也可使用任意数量的饵基、包括单个饵基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所示的箱盒保持器65包括杯部71,该杯部被大体构造成一对筒形杯73(例如,每个筒形杯都具有封闭端部75、敞开端部77和在它们之间延伸的侧壁79),这一对筒形杯具有交迭的部段,从而所述杯部限定大体为8字形的饵基凹腔81。凹腔81被适当地设定尺寸和构造成将饵基63至少接纳、更适当地为接纳和保持在其中,更适当地为将所示的圆形片剂69中的一个或多个接纳和保持在其中。例如,图6和7的数字8形状的凹腔81适于能够在其中接纳和保持至少两个以并排关系布置(例如,在限定所述凹腔的每个大致筒形的杯73中都有一个)的圆形饵基片剂69,并且更适当地被设定尺寸(例如,设定深度)以在每个杯中接纳叠置的一对片剂,其中最上方的饵基片剂的暴露表面与杯的敞开端部77大致齐平。但是,应理解,凹腔81也可不成形为如图7所示的形状,设置在凹腔中的片剂69或其它饵基也可成形为除圆形之外的其它形状,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可设想,箱盒保持器65可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分开的凹腔,而不是图7所示的单个凹腔81。
沿每个杯侧壁79的内表面在纵长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突出部,例如在所示实施例中为肋83的形式,所述多个突出部在由大致筒形的杯73形成的凹腔81的内部侧向延伸。例如,图6和7所示的肋83从杯73的封闭端部75沿纵长方向延伸到其敞开端部77,并从杯侧壁79的内表面向内充分延伸以提供饵基片剂69在凹腔81内的干涉或摩擦配合,以将片剂可靠地保持在凹腔内。尽管如此,应理解,肋83不必从杯73的封闭端部75全长地延伸到敞开端部77,这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还可设想,也可使用更多或更少数量的肋83或其它适当的突出部来将饵基61保持在箱盒保持器凹腔81中。在每个杯73的封闭端部75在杯部7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凸块85(图6和7)形式的隔开元件,它们延伸到相应的凹腔81中。隔开元件85将片剂69与杯73的封闭端部75隔开以允许白蚁在它们之间在凹腔81内移动。在一个特别适当的实施例中,隔开元件85由形成在每个杯73的封闭端部75的外表面中的相应孔穴87(图8)来提供。这些孔穴87被构造和布置成接纳从基板25的内表面37伸出的间隔元件49,以允许在白蚁站21的贮备构型下箱盒可充分地安设在容器23中,使得容器的盖能关闭。
仍参照图6和7,箱盒保持器65还具有大致矩形的托盘部91,该托盘部与箱盒保持器的杯部71形成为一体并绕杯部71延伸,以将聚集部件61接纳、更适当地为接纳和保持在箱盒保持器中。所示的托盘部91的支承板93(例如,底部)(托盘部91还包括限定托盘部深度的外围侧壁95)适当地在纵长方向上与大致筒形的杯73的敞开端部77隔开,使得由托盘部保持的聚集部件61至少部分地围绕设置有饵基63的杯。但是,可设想,托盘部91的支承板93也可位于杯73的封闭端部75和敞开端部77之间的几乎任何位置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在一个特别适当的实施例中,聚集部件61和保持器65的托盘部91相对于彼此的尺寸被设定成提供聚集部件在托盘部中的干涉或摩擦配合,由此将聚集部件保持在保持器中。如从图6中可最佳地看到,限定了所示实施例的聚集部件61的经热处理的木料块67大体为矩形,并且具有中央开口97,使得木料块在安设于保持器65的托盘部91中时在杯的敞开端部77附近围绕杯部71的杯73,同时使饵基片剂69在中央露出。
适当的间隔结构设置成在本文所称的白蚁站21的工作构型(图9)下将聚集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与基板25隔开,以允许白蚁容易地在聚集部件和基板之间移动。例如,在图6的所示实施例中,所述间隔结构包括四个固定在经热处理的木料块67上、更特别地与木料块67形成为一体的隔开元件99。应理解,也可设置多于或少于四个的所示隔开元件99。所述间隔结构也可形成在聚集部件61中,例如形成在木料块67的外表面中的沟、槽或其它空隙,使得在白蚁站21的工作构型下并非木料块的整个外表面(例如,除在设置有沟等的地方)都靠置在基板25上。在其它可想到的实施例中,适当的间隔结构可在白蚁站21的工作构型下与聚集部件61接触的一个或多个位置处与基板25的内表面37形成为一体,或者与其分开地形成并安装在其上。尽管不那么优选,但也应理解,其它适当的间隔结构也可被形成以及保持与箱盒51和容器23两者分开,并在容器中设置在它们之间,以将聚集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与基板隔开。
如从图9中可最佳地看到,所述间隔结构(例如,所示实施例中的隔开元件99)将聚集部件61的外表面(在白蚁站21的工作构型下面向基板25的内表面37)隔开足以允许白蚁在聚集部件和基板之间自由移动(即,不必穿过聚集部件觅食)的距离。更适当地,聚集部件61和基板25之间的间距使得白蚁的触角在白蚁移动通过聚集部件时能保持与聚集部件接触。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间隔结构可将聚集部件61与基板25隔开约0.20cm至约0.6cm的距离。基板25上的间隔元件49适当地将饵基63(例如,片剂69)与基板隔开以允许白蚁在基板和饵基之间移动。
如从图1和6中可最佳地看到,箱盒51能可选地包括封盖101,该封盖适于可松脱地固定到聚集部件61和/或箱盒保持器65,更适当地固定到箱盒保持器的托盘部91的外围侧壁95,以限定箱盒的设置聚集部件和饵基63的内部空间而减少它们向空气和其它环境状况的暴露。但是,应理解,也可从箱盒51上省去封盖101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再次参照图1和2,在白蚁站21的贮备构型下,箱盒51设置在容器23的内部空间33内,其中箱盒保持器杯73的封闭端部75的外表面面向基板25的内表面37,使得箱盒杯部孔穴81接纳基板间隔元件49以将箱盒定位在容器内。由此在这种构型下箱盒51的封盖101面向容器23的盖31而盖处于其关闭位置。为了将白蚁站21安装在期望的安装表面M上,将容器盖31移动到其打开位置以提供到容器23的内部空间33的通路,并将箱盒51从容器移除。在如图10所示盖31打开且箱盒51移除的情况下,将基板25的外表面35置于安装表面M上,并使用适当的紧固件43(即,延伸穿过基板开口39)将基板(及由此容器23)固定在安装表面上。如果还要将箱盒51贮备在白蚁站21的贮备构型,则将其以规定的取向简单地放回容器23中,并将盖31重新固定在其关闭位置。
为了使用白蚁站21来监测和/或处理白蚁侵害,将盖31打开并将箱盒51从容器23移除。将箱盒封盖101(如果有的话)从箱盒51移除以露出聚集部件61和饵基片剂69。将箱盒51从敞开端部开始重新插入容器23中,使得如图9所示,聚集部件61现在面向基板25并且由隔开元件99(广义地,间隔结构)与基板另外隔开,且饵基片剂69由间隔元件49与基板隔开。然后将盖31固定在其关闭位置以将箱盒51完全封闭在容器23中,从而限定白蚁站21的工作构型。聚集部件61(例如,所示实施例中的经热处理的木料块67)、饵基63(例如,饵基片剂69)和箱盒保持器65被相对于彼此设定尺寸和构造成,使得在白蚁站的工作构型下,聚集部件比饵基离基板25更近,并且还比饵基在横向和纵向两者上离形成在端板27和侧板29中的外围开口47都更近。
在工作时,对于构造为处于其工作构型的白蚁站21,随着白蚁从容器23外部接近基板25(或从基板后面,或从容器的侧部),它们经形成在基板中的开口39或经形成在端板27和/或侧部29中的移除了相应通路板的外围开口47快速进入。聚集部件61相对于饵基63的安设和布置(即,比饵基离基板25、端板27和侧板29更近)使得白蚁在进入容器的内部空间33后首先遇到聚集部件。在聚集部件61为非物理性引诱物、如前述经热处理的木料块67的情况下,白蚁甚至会被聚集部件引诱或吸引到白蚁站21中。被聚集部件61诱导在容器23内进一步觅食的白蚁最终会发现饵基63和被引诱而消耗饵基63。
在饵基63没有毒素而是被用于监测的情况下,白蚁留下侵袭饵基的可视痕迹,例如在白蚁消耗饵料时由它们形成的探查穴道以致于在材料的表面上留下白蚁侵害的标识,或者是穿过材料表面或贯入箱盒保持器的杯部中构造而成的泥管(mud tubing)。通过向饵基63添加毒素,觅食的白蚁食取含有毒素的诱饵,并将一部分诱饵经已有的通道网路带回巢穴,从而有效地处置侵害。
可预期,随着时间流逝,将会需要更换箱盒51,例如在长期无侵害及暴露于环境状况后,或者在有大量饵基63(例如,所示实施例中的片剂69)被消耗的长期侵害后。可通过打开盖31、移除旧的箱盒(例如,作为单个单元)并插入包括新聚集部件61和新片剂69的新的箱盒来更换箱盒51。或者,如果不需要新的聚集部件61,则可只在旧的箱盒51中更换饵基63(例如,片剂69),并将旧的箱盒重新插回容器23中。由于聚集部件61、饵基63和保持器65作为单个单元被保持为组装状态,所以整个箱盒51容易被更换而不必进到白蚁站21中,即,只需要抓住保持器65的杯部71并将其向外拉出以从容器23移除箱盒。
尽管在本文所示的实施例中白蚁站21为地上白蚁站的形式,但应理解,包括如本文所述的在升高的温度下被热处理的木料的聚集部件61也可用于地下或地中的白蚁站。在共同转让的、于2006年8月8日授权的名为“害虫控制装置和方法”的美国专利No.7,086,196中示出和描述了适当的地下白蚁站的一个例子,该专利的全部公开内容在其相符的程度上结合于此作为参考。在这种白蚁站中,具有敞开顶部的壳体被置于地中,后跟聚集基体(在本文的一个实施例中可包括如上所述在升高的温度下被热处理的木料)和容纳有饵基的诱饵容器。或者,饵基也可设置在壳体内而不容纳在诱饵容器中。
在引入本发明或其实施例的元件时,冠词“一”和“所述”意指存在一个或多个该元件。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意为包括在内的并且意味着可存在除所列元件之外的其它元件。
由于可对上述产品和方法作出各种改变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因此包含在上述说明中和示出在附图中的所有内容应被解释为例述性而非限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