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e1 文档编号:333251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71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249698.5

申请日:

2008.12.31

公开号:

CN101503323A

公开日:

2009.08.12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C05G 3/02申请日:20081231授权公告日:20120704终止日期:20121231|||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5G 3/02申请日:20081231|||公开

IPC分类号:

C05G3/02; C05F11/02(2006.01)N; C05C9/00(2006.01)N; C05B7/00(2006.01)N; C05D9/02(2006.01)N

主分类号:

C05G3/02

申请人:

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发明人:

毕 军; 夏光利; 史桂芳; 朱国梁

地址:

271000山东省泰安市老泰莱路16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泰安市泰昌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高军宝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其特征在于每100重量份所述的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生化黄腐酸10.0-30.0份、尿素25.0-40.0份、磷酸二氢钾20.0-35.0份、钼酸铵0.5-2.0份、硼砂1.5-4.0份、硫酸铜0.8-2.0份、苦参碱0.1-0.5份、助剂3.2-7.5份,余量为填充物。其制备方法为将各种成分计量混合,经搅拌机充分搅拌后粉碎,计量包装。该叶面药肥具有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增产增收、改善品质、提高养分利用率、防治害虫、无污染等多重功效,特别适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该叶面药肥应用效果显著、生产工艺简单、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其特征在于每100重量份所述的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生化黄腐酸10.0—30.0份、尿素25.0—40.0份、磷酸二氢钾20.0—35.0份、钼酸铵0.5—2.0份、硼砂1.5—4.0份、硫酸铜0.8—2.0份、苦参碱0.1—0.5份、助剂3.2—7.5份,余量为填充物。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其特征在于每100重量份所述的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生化黄腐酸20.0份、尿素35.0份、磷酸二氢钾32.0份、钼酸铵1.4份、硼砂3.0份、硫酸铜1.4份、苦参碱0.3份、助剂6.9份。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其特征在于每100重量份所述的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生化黄腐酸10.0份、尿素25.0份、磷酸二氢钾20.0份、钼酸铵0.5份、硼砂1.5份、硫酸铜0.8份、苦参碱0.1份、助剂3.2份、填充物38.9份。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其特征在于每100重量份所述的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生化黄腐酸20.0份、尿素35.0份、磷酸二氢钾27.0份、钼酸铵1.4份、硼砂3.0份、硫酸铜1.4份、苦参碱0.2份、助剂6.9份、填充物5.1份。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其特征在于每100重量份所述的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生化黄腐酸15.0份、尿素25.0份、磷酸二氢钾25.0份、钼酸铵1.0份、硼砂2.0份、硫酸铜1.0份、苦参碱0.3份、助剂6.9份、填充物23.8份。

说明书

一种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及其制备方法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生产上应用的叶面肥料,特别涉及一种集营养、杀虫功效于一体的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
二、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防治作物害虫的农药绝大多数为化学农药,因长期使用化学农药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化学农药不仅对害虫有杀伤毒害作用,同时对害虫的“天敌”及传粉昆虫等益虫、益鸟亦有杀伤作用,因而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二是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因而增加了农药的用量和防治次数,也大大增加了防治费用和成本;三是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使农药在环境中逐渐积累,尤其是在土壤环境中,产生了农药污染环境问题;四是农民仍旧使用残留期较长的农药,对农产品尤其是多次收获的农产品造成污染,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化学农药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植物源农药作为生物合理性农药的一部分,其开发研究一直是新农药领域的热点之一,植物源农药来源于自然,具有环境相容性好、能在自然界自行降解、不易被其它生物和食物链浓缩富集、残留水平低、对人畜安全、对天敌无危害、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农产品保持高品质等优点。因此植物源农药必将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农作物施肥上存在诸多弊端,突出表现在:一是肥料用量愈来愈高,养分利用率和施肥效益却愈来愈低;二是偏重氮磷钾营养元素,忽视中微量元素的营养作用;三是导致农产品品质变劣,降低了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四是过剩养分成为污染气候、水体及土壤环境的主要因子。可以说不合理施肥造成投入产出严重失调,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满足农作物健康生长所需养分,又能够有效杀灭农作物害虫,同时对人畜安全、无任何环境污染的新型叶面药肥新产品。
为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每100重量份所述的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生化黄腐酸10.0—30.0份、尿素25.0—40.0份、磷酸二氢钾20.0—35.0份、钼酸铵0.5—2.0份、硼砂1.5—4.0份、硫酸铜0.8—2.0份、苦参碱0.1—0.5份、助剂3.2—7.5份,余量为填充物。
本发明的优选配比之一为每100重量份所述的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生化黄腐酸20.0份、尿素35.0份、磷酸二氢钾32.0份、钼酸铵1.4份、硼砂3.0份、硫酸铜1.4份、苦参碱0.3份、助剂6.9份。
本发明的优选配比之二为每100重量份所述的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生化黄腐酸10.0份、尿素25.0份、磷酸二氢钾20.0份、钼酸铵0.5份、硼砂1.5份、硫酸铜0.8份、苦参碱0.1份、助剂3.2份、填充物38.9份。
本发明的优选配比之三为每100重量份所述的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生化黄腐酸20.0份、尿素35.0份、磷酸二氢钾27.0份、钼酸铵1.4份、硼砂3.0份、硫酸铜1.4份、苦参碱0.2份、助剂6.9份、填充物5.1份。
本发明的优选配比之四为每100重量份所述的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生化黄腐酸15.0份、尿素25.0份、磷酸二氢钾25.0份、钼酸铵1.0份、硼砂2.0份、硫酸铜1.0份、苦参碱0.3份、助剂6.9份、填充物23.8份。
本发明中的生化黄腐酸是经过植物源生物发酵而获得,具有高含量,高活性,抗钙镁,全水溶的特性。该成分适合作为叶面肥,冲施肥,滴灌肥的主剂,能够刺激作物生长,提高光合作用和酶活力,促进叶绿素形成,有很好的螯合能力,促进植物对养份的吸收,提高作物的抗病、抗逆性,改善品质,增加产量。苦参碱:又名苦参素,是从植物苦参中提取的杀虫活性物质,是一种高效、低毒杀虫杀螨剂,杀虫谱较广。其杀虫的主要活性物质是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野靛碱和槐果碱等多种生物碱。它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其杀虫机理是神经毒剂,害虫(螨)接触药剂后使神经麻痹,蛋白质凝固堵塞气门而窒息死亡。该成分来源于自然,具有环境相容性好,能在自然界自行降解,不易被其它生物和食物链浓缩富集,基本无残留,对人畜安全,对天敌无危害,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农产品保持高品质等优点。
本发明的助剂主要是指叶面肥稳定剂和增效剂。稳定剂可采用氨基酸精粉,它具有活性高、养份全、含量高等特性,除含有98%以上的氨基酸外,还含有大量的营养、络合成分,是很好的肥料、农药稳定剂、络合剂、保护剂。增效剂可采用木霉提取物活性酶,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和螯合能力,可提高腐植酸和营养元素的溶解度及抗硬水能力,减少絮沉,促进植物对养份吸收,可明显提高叶面肥肥效。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增产增收、改善品质、提高养分利用率、防治害虫、无污染等多重功效,特别适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该叶面药肥应用效果显著、生产工艺简单、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制备可采用传统的计量混合的方法生产,即:原材料—计量—混合—粉碎—筛分—计量—包装。所需主要设备包括粉碎机、筛分机、计量工具等。
四、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生化黄腐酸10.0g、尿素25.0g、磷酸二氢钾20.0g、钼酸铵0.5g、硼砂1.5g、硫酸铜0.8g、苦参碱0.1g、助剂3.2g、填充物38.9g。
应用上述组分配制的叶面药肥作物增产7.0%—8.0%,平均7.4%;害虫综合防效71.5%—79.7%,平均75.5%。
实施例二、生化黄腐酸20.0g、尿素35.0g、磷酸二氢钾27.0g、钼酸铵1.4g、硼砂3.0g、硫酸铜1.4g、苦参碱0.2g、助剂6.9g、填充物5.1g。
应用上述组分配制的叶面药肥作物增产8.8%—11.4%,平均9.9%;害虫综合防效77.0%—82.2%,平均79.4%。
实施例三、生化黄腐酸20.0g、尿素35.0g、磷酸二氢钾32.0g、钼酸铵1.4g、硼砂3.0g、硫酸铜1.4g、苦参碱0.3g、助剂6.9g。
应用上述组分配制的叶面药肥作物增产11.6%—13.5%,平均12.6%;害虫综合防效81.8%—85.7%,平均83.7%。
实施例四、生化黄腐酸15.0g、尿素25.0g、磷酸二氢钾25.0g、钼酸铵1.0g、硼砂2.0g、硫酸铜1.0g、苦参碱0.3g、助剂6.9g、填充物23.8g。
应用上述组分配制的叶面药肥作物增产9.0%—10.3%,平均9.6%;害虫综合防效82.1%—85.0%,平均83.5%。
实施例五、生化黄腐酸30.0g、尿素40.0g、磷酸二氢钾35.0g、钼酸铵2.0g、硼砂4.0g、硫酸铜2.0g、苦参碱0.5g、助剂7.5g(配制时按百分数折算)。
应用上述组分配制的叶面药肥作物增产11.7%—12.4%,平均12.0%;害虫综合防效83.4%—87.7%,平均85.1%。
综上所述,应用本发明优化组成的叶面药肥可实现作物平均增产10%以上、害虫平均综合防效80%以上的目标。
为更充分的说明本发明的效果,以下附上本发明不同配比分别应用在白菜和小麦上的实验报告。
一、叶面药肥不同配比在白菜上的应用效果试验报告
以白菜为指示作物进行叶面药肥不同配比应用试验,旨在通过对白菜生长、产量、防虫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确定叶面药肥的最优化配比,以期为叶面药肥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包括生化黄腐酸、尿素、磷酸二氢钾、钼酸铵、硼砂、硫酸铜、苦参碱、助剂(主指吸附剂、增效剂);供试作物为白菜,品种为北京新三号。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07年分别在泰安市农科院综合实验场和岱岳区房村镇进行。试验处理设计方案见表1。试验小区长6.0m,宽4.2m,面积25.2m2,每一处理重复
表1 试验处理成分组合


3次,随机排列,重复间设置1.0m隔离区。在白菜团棵期,每处理区应用五点取样固定10株调查蚜虫基数,然后按处理要求进行叶面喷施,喷施时将50.0g样品溶入15.0kg清水中,连续喷施2次,间隔1d。分别在第二次喷施后的第1、3、7d调查蚜虫数量,计算防效。防效计算公式为: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药前虫数×处理区药后虫数)/(空白对照药后虫数×处理区药前虫数)]×100。白菜成熟后各处理区单独收获计产,同时取代表性植株调查相关农艺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白菜产量的影响
两处试验测产结果表2和表3表明,喷施叶面药肥的各个处理对白菜具有不
表2 不同处理白菜测产及分析结果(泰安市农科院试验点)

同程度的增产效果。与对照处理相比,叶面药肥可使白菜增产7.1~13.5%,经统计分析,产量差异均达到0.01显著水平。喷施叶面药肥处理间相比,泰安农科院试验点,增产效果依次为3处理>7处理>4处理>6处理>2处理>5处理>1处理;岱岳区房村镇试验点增产效果依次为3处理>7处理>6处理>4处理>5处理>2处理>1处理。两处试验增产效果前四位均为3处理、4处理、6处理、7处理,并且四个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四个处理与其它喷施叶面药肥处理相比,泰安农科院试验点,3处理与5处理间产量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与1处理间产量差异达到0.01显著水平,7处理与1处理间产量差异达到0.01显著水平,4处理、
表3 不同处理白菜测产及分析结果(岱岳区房村镇试验点)

6处理与1处理间产量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房村镇试验点,3处理与5处理间产量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与2处理和1处理间产量差异达到0.01显著水平,7处理与2处理间产量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与1处理间差异达到0.01显著水平,4处理、6处理与1处理间差异达到0.01显著水平。通过分析证明,在所有喷施叶面药肥的处理中,以第3处理增产效果最为显著。
2.2 不同处理对白菜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收获时各处理区取样调查白菜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4和表5表
表4 不同处理白菜植株性状调查结果(泰安市农科院试验点)


表5 不同处理白菜植株性状调查结果(岱岳区房村试验点)

明,喷施叶面药肥能够影响到某些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与对照处理相比,喷施叶面药肥能够使大白菜的球高、球粗、球叶数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使单球重明显增加,净菜率也显著提高,为最终大白菜取得高产、优质、高效奠定了坚实基础。两处试验各处理表现基本一致。
2.3 不同处理对蚜虫防效的影响
喷施叶面药肥后,分别于第1、3、7d调查防虫效果表6和表7表明,与对
表6 不同处理防治蚜虫效果调查结果(泰安市农科院试验点)


表7 不同处理防治蚜虫效果调查结果(岱岳区房村试验点)

照处理相比,所有喷施叶面药肥处理对蚜虫均具有明显防治效果。喷施后第1d,各处理防效即达50.7~62.9%,第3d达到62.1~74.1%,第7d达到71.5~84.2%。各喷施叶面药肥处理间相比,农科院试验点,喷后第1d防效依次为4处理>6处理>7处理>3处理>2处理>5处理>1处理,第3d防效依次为7处理>4处理>6处理>3处理>5处理>2处理>1处理,第7d防效依次为7处理>4处理>6处理>3处理>5处理>2处理>1处理;房村试验点,喷后第1d防效依次为4处理>7处理>6处理>3处理>2处理>5处理>1处理,第3d防效依次为6处理>7处理>4处理>5处理>3处理>2处理>1处理,第7d防效依次为7处理>4处理>6处理>5处理>3处理>2处理>1。综合分析两处蚜虫防治结果看出,除第1处理和第2处理防效相对略低外,其余处理防治效果均十分明显,并且处理间差异较小。
3 试验结论
3.1 在白菜上喷施不同组合的叶面药肥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两处试验增产效果占据前四位的处理为第3、4、6、7处理,而第3处理增产效果相对最为显著。
3.2 在白菜上喷施不同组合的叶面药肥均能够不同程度地改善白菜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从而为白菜生产获得高产、高效奠定基础。
3.3 在白菜上喷施不同组合的叶面药肥对蚜虫均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较好的处理包括第3、4、5、6、7处理,而这些处理间防效差异较小。
3.4 从增产效果和防治蚜虫效果以及投入成本等因素等综合分析,第3处理为比较理想的叶面药肥组合。
二、叶面药肥不同配比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试验报告
以小麦为指示作物进行叶面肥药肥不同配比应用试验,旨在通过对小麦生长发育、籽粒产量、防蚜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确定叶面药肥的最优化配比,以期为新型叶面药肥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包括生化黄腐酸、尿素、磷酸二氢钾、钼酸铵、硼砂、硫酸铜、苦参碱、助剂(主指吸附剂、增效剂);供试作物为小麦,品种为泰山23。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07年分别在泰安市农科院综合实验场和岱岳区马庄镇进行。试验处理方案见表1。试验小区长5.0m,宽4.5m,面积22.5m2,每一处理重复3次,
表1 试验处理成分组合


重复间设置1.0m隔离区。在小麦第一批蚜虫发生时,每处理区应用五点取样固定10株调查蚜虫基数,然后按处理要求进行叶面喷施,喷施时将50.0g样品溶入15.0kg清水中,连续喷施2次,间隔1d。分别在第二次喷施后的第1、3、7d调查蚜虫数量,计算防效。蚜虫防效计算公式为: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喷施前虫数×处理区喷施后虫数)/(空白对照喷施后虫数×处理区喷施前虫数)]}×100。小麦成熟后各处理区单独收获脱粒、晒干、去杂计产,同时取代表性植株调查相关农艺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两处试验测产结果表2和表3表明,喷施叶面药肥的各处理对小麦籽粒具有
表2 不同处理小麦籽粒测产及分析结果(泰安市农科院试验点)


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与对照处理相比,喷施叶面药肥可使小麦增产7.0~12.9%,经统计分析,产量差异均达到0.01显著水平。喷施叶面药肥处理间相比,泰安农科院试验点,增产效果依次为7处理>3处理>6处理>4处理>2处理>5处理>1处理;岱岳区马庄镇试验点,增产效果依次为3处理>6处理>7处理>2处理>4处理=5处理>1处理。两处试验增产效果前三位均为3处理、6处理、7处理,并且三个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3、6、7处理与其它喷施叶面药肥处理相比,泰安农科院试验点与1处理间产量差异均达到0.01显著水平,与2、5处理
表3 不同处理小麦籽粒测产及分析结果(岱岳区马庄镇试验点)


间产量差异均达到0.05显著水平;马庄镇试验点与1处理间产量差异均达到0.01显著水平,其中3处理与4、5处理间产量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就3处理、6处理和7处理而言,从配比成本角度分析,以3处理各成分配比最为合理,况且试验证明,3处理在马庄镇试验点占据第一位,尽管在农科院试验点排在第二位,但与第一位间仅仅相差0.2%。
2.2 不同处理对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收获时各处理区取样调查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4和表5表
表4 不同处理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调查结果(泰安市农科院试验点)

表5 不同处理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调查结果(岱岳区马庄试验点)


明,喷施叶面药肥能够影响到某些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尤其对穗粒数、千粒重和容重影响明显。与对照处理相比,喷施叶面肥能够增加穗长、减少不孕小穗数、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是实现小麦增产增收的主要因素,两处试验各处理表现基本一致。
2.3 不同处理对蚜虫防效的影响
喷施叶面药肥后,分别于第1、3、7d调查防虫效果表6和表7表明,与对
表6 不同处理防治蚜虫效果调查结果(泰安市农科院试验点)

表7 不同处理防治蚜虫效果调查结果(岱岳区马庄试验点)


照处理相比,所有喷施叶面药肥处理对蚜虫均具有明显防治效果。喷施后第1d,各处理防效即达55.0~63.4%,第3d达到74.1~83.6%,第7d达到77.7~87.7%。各喷施药肥处理间相比,农科院试验点,喷后第1d防效依次为4处理>7处理>6处理>3处理>5处理>2处理>1处理,第3d防效依次为7处理>6处理>4处理>3处理>2处理>5处理>1处理,第7d防效依次为7处理>6处理>4处理>3处理>5处理>2处理>1处理;马庄试验点,喷后第1d防效依次为4处理>7处理>6处理>3处理>5处理>2处理>1处理,第3d防效依次为7处理>5处理>3处理>4处理>6处理>2处理>1处理,第7d防效依次为4处理>7处理>5处理>3处理=6处理>2处理>1处理。综合分析两处试验蚜虫防治结果看出,除第1处理和第2处理防效相对略低外,其余处理防治蚜虫效果均十分明显,并且处理间差异较小。
3 试验结论
3.1 在小麦上喷施不同组合的叶面药肥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两处试验增产效果占据前三位的处理为第3、6、7处理。
3.2 在小麦上喷施不同组合的叶面药肥均能够不同程度地改善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为小麦实现增产奠定了基础。
3.3 在小麦上喷施不同组合的叶面药肥对蚜虫均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较好的处理包括第3、4、5、6、7处理,而这些处理间差异较小。
3.4 从增产效果和防治蚜虫效果以及投入成本等因素综合分析,第3处理为比较理想的叶面药肥组合。

一种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一种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一种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及其制备方法.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其特征在于每100重量份所述的新型无公害叶面药肥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生化黄腐酸10.0-30.0份、尿素25.0-40.0份、磷酸二氢钾20.0-35.0份、钼酸铵0.5-2.0份、硼砂1.5-4.0份、硫酸铜0.8-2.0份、苦参碱0.1-0.5份、助剂3.2-7.5份,余量为填充物。其制备方法为将各种成分计量混合,经搅拌机充分搅拌后粉碎,计量包装。该叶面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肥料;肥料制造〔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