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供油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缝纫机供油装置.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21767A43申请公布日20110420CN102021767ACN102021767A21申请号201010254706222申请日20100811200921734220090918JPD05B71/0020060171申请人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地址日本大阪府72发明人川上淳司74专利代理机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1038代理人史雁鸣54发明名称缝纫机供油装置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供油装置,所述缝纫机供油装置结构简单、能够搭载在缝纫机内部,同时,能够稳定地向第二密闭室稳定地供应必要的微量润滑油。其解决方案为,与在第一密闭室4内配置的第一泵。
2、5邻接地同时设置第二泵30。在第二泵30上,设置能够容纳润滑油的油容纳室60、将润滑油导入到油容纳室60内的导油孔46、将润滑油排出到油容纳室60中的喷油孔50、与第一泵5连动并且其一端在油容纳室60内进退的销37。通过由在由容纳室60内进退的销37引起的由容纳室60的容积的变化,进行润滑油从导油孔46的导入以及润滑油从喷油孔50的排出,将从喷油孔50被排出的润滑油供应给第二密闭室20。30优先权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7页附图11页CN102021781A1/1页21一种缝纫机供油装置,包括与油窝连通地形成在缝纫机的框架内的第一密。
3、闭室、可转动地支承在框架上的主轴、与主轴的转动连动地动作的第一泵,所述缝纫机供油装置借助第一泵的动作向第一密闭室供应油窝的润滑油,其特征在于,与第一泵连动地动作的第二泵与第一泵邻接地配置,所述第二泵包括能够容纳润滑油的油容纳室、将润滑油导入到油容纳室内的导油孔、从油容纳室排出润滑油的喷油孔、与第一泵连动并且其一端在油容纳室中进退的销,借助由销在油容纳室中进退而产生的油容纳室的容积的变化,进行润滑油从导油孔的导入,并且,进行润滑油从喷油孔的排出,将从喷油孔排出的润滑油供应给与第一密闭室区分开来的第二密闭室。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供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容纳在前述第二密闭室内的滑动构件的表面,。
4、实施防止磨损及烧熔用的特殊表面处理。权利要求书CN102021767ACN102021781A1/7页3缝纫机供油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缝纫机供油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向一部分从缝纫机的框架突出、进行滑动的构件供应润滑油用的缝纫机供油装置。背景技术0002为了防止从包缝机的针杆和上弯针台等、一部分由缝纫机的框架突出地滑动的构件中漏油,在现有技术中,已知有将在框架内备有油窝的第一密闭室与容纳上述构件的基部的第二密闭室区分开来的结构例如,参照文献1。文献1将上述现有技术应用于包缝机的针杆机构,在与构成框架的一部分的底座成一整体地形成、同时备有油窝的第一密闭室内,设置次摆线泵,通过主轴使之驱。
5、动,使润滑油在缝纫机内部循环。另一方面,在第二密闭室内,容纳针杆的基部,同时,从第一密闭室导入的供油管在针杆附近开口。并且,前述供油管呈桶状地接受在第一密闭室内飞散的润滑油,使之在第二密闭室内自然地流下,引导到针杆上。0003另外,作为在前述针杆供油室等有必要供油的部位供应适量的润滑油的方案,在现有技术中已知有,将与缝纫机的主轴非连动地动作的油供应装置连接到容器油窝上,将从该油供应装置供应的润滑油导入到中空的筒体内,同时利用驱动机构使能够在筒体内往复移动的活塞动作,使得从筒体的排出口产生雾状的润滑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0004【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610955号公报第45页0005【专利文。
6、献2】日本特开平1157269号公报图10006但是,在文献1所揭示的现有技术中,由于向第二密闭室的供油通过利用供油管呈桶状地接受并引导在第一密闭室内飞散的润滑油来进行,所以,其供油量由于缝纫机的个体差异或转速速度的不同,是不稳定的。从而,为了防止针杆的烧熔或磨损,不得不将向第二密闭室的供油量设定得比真正需要的量大,其结果是,容易产生漏油,有必要在臂框架的外部另外设置排油机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例如,在利用管等将从次摆线泵的排出口一直到前述供油管连接起来的情况下,次摆线泵为了给整个缝纫机内部进行供油,其供油量非常大,将所希望的微量的润滑油向第二密闭室的导入极其困难。0007如果应用文献2所揭示。
7、的现有技术的话,能够向第二密闭室供应必要量的润滑油,但是,文献2所揭示的供油装置复杂而且庞大,存在着导致成本增高、同时缝纫机内部不能容纳的问题。发明内容0008从而,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缝纫机供油装置,所述供油装置结构简单,能够搭载在缝纫机的内部,同时能够稳定地向第二密闭室供应所需要的微量的润滑油。0009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缝纫机的供油装置,包括与油窝连通地形成在缝说明书CN102021767ACN102021781A2/7页4纫机的框架内的第一密闭室、可转动地支承在框架上的主轴、与主轴的转动连动地动作的第一泵,借助第一泵的动作向第一密闭室供应油窝内的润滑油,其特征在于,与第一泵连。
8、动地动作的第二泵与第一泵邻接地配置,第二泵包括能够容纳润滑油的油容纳室,将润滑油导入到油容纳室内的导油孔,从油容纳室排出润滑油的喷油孔,与第一泵连动、其一端在油容纳室内进退的销,借助销在油容纳室内进退产生的油容纳室的容积的变化,进行润滑油从导油孔的导入,同时,进行润滑油从喷油孔的排出,将从喷油孔排出的润滑油供应给与第一密闭室区分开来的第二密闭室。0010另外,在容纳在前述第二密闭室内的滑动构件的表面上,可以实施防止磨损及烧熔用的特殊的表面处理。0011根据本发明,可以非常简单并且紧凑地构成能够向第二密闭室内稳定地供应微量的润滑油的第二泵,并将其搭载在缝纫机内。0012另外,通过对容纳在第二密闭。
9、室内的滑动构件的表面实施特殊的表面处理,可以防止该滑动构件的磨损及烧熔。附图说明0013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包缝机的部分剖视主视图。0014图2是表示该包缝机的左侧剖视图。0015图3表示本发明的缝纫机的供油装置的主要部分,A是概略俯视图,B是概略左侧剖视图。0016图4是表示第二泵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右侧剖视图。0017图5表示第二泵的第二壳体的结构,A是俯视图,B是图5A的BB部分剖视右侧视图。0018图6表示第二泵的第二泵轴的结构,A是左侧视图,B是图6A的CC剖视图。0019图7是弯针机构的分解立体图。0020图8是表示第二泵的一个循环中的动作的主要部分的右侧视图。0021图9表示本发明的。
10、另外一个实施例,A是第二泵轴的左侧视图,B是第二壳体的俯视图。0022图10是表示供应给第二密闭室的润滑油的供油量与上弯针台的滑动状态的关系的概念图。0023图11表示向第二密闭室导入润滑油的路径的其它的实施例。0024符号说明00251框架00262主轴00273油窝00284第一密闭室00295第一泵00306第一壳体00317第一蜗杆说明书CN102021767ACN102021781A3/7页5003213供油管003320第二密闭室003425第一蜗轮003526第一泵轴003627第二蜗杆003729排出孔003830第二泵003931第二泵轴004032第二壳体004134第二蜗。
11、轮004235导油管004336板簧004437销004538喷油管004646导油孔004747排出孔004848销用贯通孔004949贯通孔005050喷油孔005155偏心部005255A槽部005355AS起点005455AE终点005560油容纳室具体实施方式0056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是将应用本发明的包缝机部分剖开表示的主视图。图2是从左侧面观察时看到的图1的缝纫机的供油装置的主要部分的部分剖视图。另外,在图1中,省略设置在第二密闭室20的前面的盖8,表示其内部机构。0057在与油窝3连通并形成在框架1内的第一密闭室4中,主轴2水平地配置并可转动地支承在框架1上。。
12、在框架1的前方,与第一密闭室4区分开地连接设置第二密闭室20,第二密闭室20的前面被盖8覆盖。主轴2,经由图中未示出的公知的上弯针驱动机构,连接到上弯针轴9上。上弯针轴9水平地且与主轴2正交地配置,可围绕轴摆动地支承在框架1上。上弯针轴9的一端,突出到第二密闭室20内。杆11配置在第二密闭室20内,其基端利用螺栓28固定到前述上弯针轴9的一端,同时,前端经由连接销12可相互转动地与上弯针台14的叉形部14A连接。连接销12是两端开口的中空状,油芯56插入到该中空的内部。0058上弯针基座17配置在框架的前表面、第二密闭室20的上方,利用螺钉18、18固定到框架1上。在上弯针基座17上,形成前后。
13、贯通的横孔17A及与该横孔17A正交、说明书CN102021767ACN102021781A4/7页6上下贯通的纵孔17B,圆筒状的上弯针台导向件16可围绕轴摆动地插入配合到横孔17A内。并且,如图2、图7所示,在上弯针基座17及上弯针台导向件16的前面,安装上弯针基座盖19。如图7所示,在上弯针台导向件16上,形成上弯针台用贯通孔16A及油芯插入孔16B,油芯57被插入到油芯插入孔16B内。上弯针台14的轴部14B贯通上弯针基座17的纵孔17B、上弯针台导向件16的上弯针台用贯通孔16A、以及油芯57,从上弯针台导向用贯通孔16A的上端突出。在上弯针台14的上端,安装上弯针15。0059另外。
14、,为了提高滑动的上弯针台14及上弯针台导向件16的耐磨损、耐烧熔性,优选地,在上弯针台14的轴部14B及上弯针台导向件16的外周面上,形成氮化钛等陶瓷覆膜或DLCDAIMONDLIKECARBON类金刚石碳覆膜等。在本实施例中,在上弯针台14的轴部14B及上弯针台导向件16外周面上,形成依次叠层CR层、CRWC倾斜合金层、含有W的DLC层而构成的DLC覆膜。0060借助上述结构,当上弯针轴9与主轴2的转动连动地围绕上弯针轴9摆动时,固定在上弯针轴9上的杆11上下移动,连接到杆11上的上弯针台14一面伴随着上弯针台导向件16的摆动倾斜运动一面被上弯针台用贯通孔16A导向并进行升降。0061如图1。
15、、图2所示,第一蜗杆7被螺钉44固定到主轴2上。第一泵5是公知的次摆线泵,形成主体的第一壳体6的安装部6A被固定到框架1上。第一泵轴26可围绕轴转动地被第一壳体6支承,其上部从第一壳体6突出。第一蜗轮25被螺钉41固定到形成在第一泵轴26的上部的接触面26A上,同时,与第一蜗杆7配合。当第一蜗杆7、第一蜗轮25、第一泵轴26与主轴2的转动连动地转动时,借助公知的泵作用,油窝3的润滑油被从第一泵5取入,从排出孔29排出,供应到第一密闭室4内。0062其次,根据图1至图6,对于第二泵机构P进行说明。第二蜗杆27安装在第一泵5的第一泵轴26上,并被定位到第一壳体6的上部、第一蜗轮25的下部。在第一泵。
16、轴26上,形成通过第一泵轴26的轴心并且与轴线正交、两端开口的配合销用贯通孔26B,圆筒状的配合销45,以其两端从第一泵轴26的外周面突出的方式被插入配合到配合销用贯通孔26B内。另一方面,在第二蜗杆27上,上下贯通地形成与第一泵轴26相同直径的轴用贯通孔27A,以及与轴用贯通孔27A并列设置、配合销45与之配合的配合销用键槽27B,在配合销45与配合销用键槽27B配合的状态下,第二蜗杆27被插入配合到第一泵轴26内。即,第二蜗杆27在水平旋转的方向上被第一泵轴26固定。0063形成第二泵30的主体的第二壳体32在第一泵轴26的左方被螺钉23、23固定到第一壳体6上。第二壳体32与第一壳体6相。
17、比,其尺寸小,能够与第一泵5邻接地配置。贯通孔49,以在水平方向上贯通第二壳体32的方式形成。第二泵轴31的两端从贯通孔49的开口突出,可围绕轴转动地被插入,在第二泵轴31的一端,第二蜗轮34在与第一蜗杆27配合的状态下被螺钉42固定,在另一端,轴环33被螺钉43固定,限制第二泵轴31在轴线方向上的移动。如图6所示,在第二泵轴3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偏心部55。在偏心部55上,沿着第二泵轴31的旋转方向,形成由宽度为D的槽构成的槽部55A。如图6B所示,当观察沿着旋转方向将槽部55A切断的截面时,槽部55A的底面形成从起点55AS到终点55AE的连续的曲线状。第二壳体32与槽部55A插入配。
18、合,形成容纳取入到该第二壳体32内的润滑油的、容积为V的油容纳室60。0064如图4、图5所示,在第二壳体32上,设置导油孔46、排出孔47、销用贯通孔说明书CN102021767ACN102021781A5/7页748、喷油孔50。排出孔47,其一端在第二壳体32的导油孔46上开口,另一端在第二壳体32的倾斜面32B上开口。导油孔46,其一端在第二壳体32的贯通孔49上开口,其另一端在第二壳体32的后方垂直面32A上开口。接头51螺纹配合到导油孔46的上述另一端上。管状的导油管35,引导从第一泵5的排出孔29排出的润滑油的一部分,其一端连接到接头51上。即,与主轴2的转动连动地由第一泵5排出。
19、的润滑油的一部分,通过接头51的通孔51A、导油孔46,被引导到第二壳体32的贯通孔49及插入配合到该贯通孔49内的第二泵轴31。被导入到第二泵轴30的第二壳体32内的润滑油中的过量的部分,通过排出孔47的上述另一端,被排出到第二壳体32之外,这时,混杂在润滑油中的微小的尘埃等也一并被排出。0065销用贯通孔48,位于排出孔47的靠近身边侧,其一端在第二壳体32的贯通孔49上开口,其另一端在第二壳体32的上表面32C上开口。销37可上下移动地插入到销用贯通孔48内。销37的直径,比形成在第二泵轴31上的偏心部55的槽部55A的宽度D小,以销37与该槽部55A配合的方式将销用贯通孔48定位。板簧。
20、36是用于将销37向下方、即向第二泵轴31的偏心部55侧弹性地推压的机构,其基端被接头51固定到第二壳体32上,同时,其前端弹性地与销37的上端接触。0066喷油孔50在第二壳体32上,在销用贯通孔48的靠近身边侧水平延伸地形成。并且,喷油孔50,其一端在第二壳体32的贯通孔49上开口,其另一端在第二壳体32的前方垂直面32D上开口。接头52螺纹配合到喷油孔50的上述另一端。管状的喷油管38引导从油容纳室60排出的润滑油,其一端连接到接头52上,另一端连接到供油管13的基端上。供油管13,以其前端露出到第二密闭室20内的方式被固定在框架1上,借助第二泵30的动作而从喷油孔50排出的润滑油,经由。
21、喷油管38,被供油管13的开口13A导入到第二密闭室20内。0067第二泵轴31的槽部55A被设定在不与第二壳体32的导油孔46同时面对喷油孔50的范围内。这是一种为了使过剩的润滑油不从导油孔46经由第二泵轴31的槽部55A直接向喷油孔50流动的配置。0068下面,对于具有上述结构的缝纫机供油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当主轴2借助图中未示出的缝纫机驱动源进行转动时,通过第一泵轴26经由第一蜗杆7、第一蜗轮25与主轴2连动地转动,第一泵5动作。借助第一泵5的动作,油窝3的润滑油被取入到第一泵5内,从排出孔29被排出,润滑第一密闭室4的各个部位。供应给第一密闭室4内的润滑油的一部分,通过导油管35、接头。
22、51被导入到导油孔46内。0069其次,基于图2、图8,对于第二泵30的一个循环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图8B至图8D所示的各个部位和图8A的相同,所以,省略一部分标号。当第一泵轴26与主轴2的转动连动地转动时,第二泵轴31经由第二蜗杆27、第二蜗轮34在围绕轴的方向R从缝纫机的左侧面观察时,逆时针方向上转动。0070图8A是偏心部55的槽部55A不面对导油孔46及喷油孔50的状态,为了槽部55A面对销用贯通孔48,销37的下部进入油容纳室60内。这时,油容纳室60的容积,变成从最大容积V减去销37的进入油容纳室60内的部分的体积V的量,即,在油容纳室60内保持体积为VV的润滑油。接着,如图。
23、8B所示,槽部55A的起点55AS到达导油孔46,进而,伴随着第二泵轴31的转动,进入油容纳室60的销37逐渐从油容纳室60向说明书CN102021767ACN102021781A6/7页8上方退出,从导油孔46向油容纳室60内填充与该退出的部分的体积相等的量的润滑油。当第二泵轴31进一步转动时,销37从油容纳室60完全退出,从导油孔46补充体积V的润滑油,即,通过销37的进退而在油容纳室60内产生的容积差的润滑油。当第二泵轴31进一步转动、槽部55A的终点55AE通过导油孔46时,如图8C所示,一直到槽部55A的起点55AS到达销37为止,在油容纳室60内保持体积V的润滑油不变,第二泵轴31。
24、转动。如图8D所示,当槽部55A的起点55AS到达销37并且第二泵轴31进一步转动时,填充到油容纳室60内的润滑油中的一部分,推开进入油容纳室60内的销37,被喷油孔50排出。然后,一直到终点55AE通过喷油孔50为止,在填充到油容纳室60内的体积V的润滑油中,与销37进入油容纳室60内的部分的体积V相等量的润滑油,从油容纳室60被喷油孔50排出。如上面所说明的,第二泵30借助销37向油容纳室60的进退动作,在一个循环中,将体积V的润滑油从导油孔46取入油容纳室60,并从喷油孔50排出。0071被喷油孔50排出的润滑油,经由连接于插入配合到喷油孔50上的接头52的喷油管38,被输送到供油管13。
25、内,由供油管13的开口13A渗出,被导入到第二密闭室20内。由开口13A渗出的润滑油与连接销12的后方端面接触,其一部分被插入配合到连接销12上的油芯56取入,润滑连接销12与上弯针台14的叉形部14A的滑动面。未被油芯56取入的润滑油,伴随着上弯针台14的升降,在第二密闭室20内呈雾状飞散,其一部分附着到上弯针台14的轴部14B及上弯针台导向件16的下表面上,分别润滑上弯针台导向件16与上弯针台14的滑动面及上弯针台导向件16与上弯针基座17的滑动面。未对上述各个滑动面进行润滑的润滑油,不久在第二密闭室20的内壁上向下方传递,由排出口21返回到油窝3。0072根据如上所述结构的第二泵机构P,。
26、当令第一蜗杆7、第二蜗杆27的条数为A1、A2,第一蜗轮25、第二蜗轮34的齿数为B1、B2时,第二泵轴31相对于主轴2的减速比为A1A2/B1B2。在本实施例中,以A1B1、A2B2的方式设定,与从主轴利用一组蜗杆、蜗轮连接的泵轴相比,第二泵轴31相对于主轴2可以获得非常大的减速比。即,虽然第二泵30与主轴2连动,但是仍然可以排出极其微量的润滑油。0073第二泵30结构极其简单,例如在第一泵是次摆线泵的情况下,与之相比,压力损伤非常小。另外,在第二泵30中,第二泵轴31的一个循环的排出量V,由第二泵轴31的槽部55A的最大深度H及销37的直径M决定,由于第二泵轴31的槽部55A的最大深度H及。
27、销37的直径M容易获得高的加工精度,所以,即使将第二泵小型化,也能够确保高的排出量精度。并且,如上所述,第二泵30可以在第一密闭室4内与第一泵5邻接地紧凑地配置。0074图10是表示供应给第二密闭室20的润滑油的供油量与上弯针台14的滑动状态的关系的概念图,横轴表示主轴2的旋转速度,纵轴表示向第二密闭室20的供油量。虚线LA表示漏油的阈值,阈值LA的上方,是从上弯针台14产生漏油的区域。一点划线LB表示磨损、烧熔的阈值,在阈值LB的下方,是在上弯针台14上产生磨损、烧熔的区域。从而,优选地,将供油量设定在用实线L表示的阈值LA与阈值LB的中间位置,但是,根据申请人的验证,用实线L表示的供油量是。
28、极其微量的,在现有技术的供油机构中,即以本实施例来说,在只设置第一泵5的情况下,将实线L表示的供油量稳定地导入到第二密闭室20中是非常困难的。通过适当地设定减速比及在油容纳室60中进退的销说明书CN102021767ACN102021781A7/7页937的容积V而设置本实施例的第二泵,可以向第二密闭室20供应沿着图10的实线L的供油量。另外,如本实施例所述,当在上弯针台14的外周面上设置耐磨损、耐烧熔性优异的覆膜时,阈值LB降低到阈值LB,提高上弯针台14的耐磨损、耐烧熔性。0075申请人对于本实施例的包缝机,实施了耐久试验,在该耐久试验中,将向第二密闭室20的供油量设定成现有技术中的十分之。
29、一,进行耐久试验的包缝机,在超过1000小时的期间内,未产生从烧弯针台14的漏油,未发生上弯针台14的磨损、烧熔,完好地运转。0076在本实施例中,借助连接到喷油管38上的供油管13,将从第二泵30排出的润滑油导入到第二密闭室20内,但是,也可以在框架1上设置通孔63参照图11,所述通孔63的一端在第一密闭室4上开口,另一端面对上弯针台16的背面、被插入到油芯插入孔16A内的油芯57参照图11开口,将喷油管38连接到前述通孔63的一端。进而,可以将本实施例的泵机构P应用于容纳针杆61的基部的针杆室61。0077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泵30上,设置备有一个排出口喷油孔50的单一的泵机构,但是,也可。
30、以同时存在多个泵机构。如图9所示,在第二泵31上,在导油孔46的贯通孔49侧开口面对的范围内,同时设置具有槽部55A的偏心部55和具有槽部65A的第二偏心部65,如图9B所示,当与第二偏心部65连通地设置第二销用贯通孔68、第二喷油孔70时,在第二泵30上,两个泵机构可以分别独立地动作。如果使用这样构成的另外的实施例的第二泵30的话,可以分别单独地对多个密闭室、例如第二密闭室20、针杆室61供油。说明书CN102021767ACN102021781A1/11页10图1说明书附图CN102021767ACN102021781A2/11页1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021767ACN1020217。
31、81A3/11页12图3说明书附图CN102021767ACN102021781A4/11页13图4说明书附图CN102021767ACN102021781A5/11页14图5说明书附图CN102021767ACN102021781A6/11页15图6说明书附图CN102021767ACN102021781A7/11页16图7说明书附图CN102021767ACN102021781A8/11页17图8说明书附图CN102021767ACN102021781A9/11页18图9说明书附图CN102021767ACN102021781A10/11页19图10说明书附图CN102021767ACN102021781A11/11页20图11说明书附图CN10202176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