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红茶制作工艺.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329007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2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18700.2

申请日:

2009.09.07

公开号:

CN102007983A

公开日:

2011.04.13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23F 3/10申请公布日:20110413|||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23F 3/10申请日:20090907|||公开

IPC分类号:

A23F3/10

主分类号:

A23F3/10

申请人:

陈永强

发明人:

陈永强

地址:

276806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景阳青茶园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条形红茶及其制作工艺,以夏季茶园中的一芽二、三叶为原料,经过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二次烘干等工序制作而成。条形红茶滋味醇甜,汤色浓郁,口感好,耐冲泡,填补了北方红茶的空白。

权利要求书

1: 条形红茶制作工艺,包括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二次烘干其特征在 于: (1) 采摘 :采摘夏季茶园中的一芽二、三叶作为制茶原料,备用。 (2) 萎凋 :在通风好、干燥、清洁室内,满摊,厚度 10-15 厘米,时间 6-8 小时,带 起鲜叶手握成团,松手不易掸散,叶色由鲜绿变为暗绿,叶色失去光泽,无焦边焦角现 象,即为适度。 (3) 揉捻 :采用经过萎凋好的鲜叶,放入茶叶揉捻机,重揉 25-35 分钟,成条索状时 停止。 (4) 发酵 :采用揉捻后的鲜叶堆放 15-20 厘米厚度,经 35-45 分钟,待鲜叶叶色绿度 不超过 10%时为适度。 (5) 烘干 :将发酵好的鲜叶,在 120-160℃温度下,不断用手翻动进行烘干,直至叶 片不粘手,有刺手感时停止。 (6) 二次烘干 :将经过烘干的鲜叶,满摊,冷却至尚温,再放入制茶专用烘干机中 进行二遍干,在 100-110℃温度下,用手翻动叶子,进行水分散失,提高香气,控制含水 量在 5%以下。 (7) 包装 :将经过二遍烘干的条形红茶,满摊,冷却至室温,密封包装。

说明书


条形红茶制作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的改进,特别是属于一种条形红茶及其制作工艺。背景技术 绿茶是一种完全不发酵茶,对于有胃病的人,不宜喝绿茶,而红茶则相反,适 饮有胃病的人,同时可作为冬季替代绿茶的饮品。 南方条形红茶由于制作工艺繁琐复 杂,滋味不醇厚,香气浓郁度不高 ;而本工艺采用制作绿茶的揉捻机、烘干机等设备, 具有操作工艺简单,易于推广等特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公开一种利用夏季鲜叶制作条形红茶的工艺,与南方红茶繁琐 复杂相比,工艺更加简单实用,易于推广。
     本发明所公开的条形红茶特征在于 :其制作原料为夏季茶园中的一芽二、三 叶 ;同时利用绿茶制作设备中的揉捻机、烘干机,经过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 干、二次烘干而制成的条形红茶,用开水冲泡后即可饮用。
     本发明所公开的条形红茶的制作工艺,包括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 二次烘干,其特征在于 :
     (1) 采摘 :采摘夏季茶园中的一芽二、三叶作为制茶原料,备用。
     (2) 萎凋 :在通风好、干燥、清洁室内,满摊,厚度 10-15 厘米,时间 6-8 小 时,带起鲜叶手握成团,松手不易掸散,叶色由鲜绿变为暗绿,叶色失去光泽,无焦边 焦角现象,即为适度。
     (3) 揉捻 :采用经过萎凋好的鲜叶,放入茶叶揉捻机,重揉 25-35 分钟,成条索 状时停止。
     (4) 发酵 :采用揉捻后的鲜叶堆放 15-20 厘米厚度,经 35-45 分钟,待鲜叶叶色 绿度不超过 10%时为适度。
     (5) 烘干 :将发酵好的鲜叶,在 120-160℃温度下,不断用手翻动进行烘干,直 至叶片不粘手,有刺手感时停止。
     (6) 二次烘干 :将经过烘干的鲜叶,满摊,冷却至尚温,再放入制茶专用烘干 机中进行二遍干,在 100-110℃温度下,用手翻动叶子,进行水分散失,提高香气,控制 含水量在 5%以下。
     (7) 包装 :将经过二遍烘干的条形红茶,满摊,冷却至室温,密封包装。
     本发明所采用的制茶原料 - 夏季茶园中的一芽二、三叶,是全年茶多酚最高含 量的鲜叶,在酶促作用下经过氧化聚合作用,最终生成茶黄素、茶红素。 茶黄素为黄色 物质,具有较好的鲜强度,茶红素为红色物质,具有醇甜滋味,它们与未氧化的茶多酚 构成红茶浓强鲜爽的滋味和红艳亮丽的汤色。 同时,绿色的叶绿素在酶的作用下,最终 形成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 因此此发明填补了北方红茶的空白,对于胃病人群和冬季饮
     用方便,口感好,香气浓郁,耐冲泡。 具体实施方式
     在夏季采摘一芽二、三叶,在干燥、清洁的室内萎凋,厚度 10-15 厘米。 时间 6-8 小时,每 500g 鲜叶成为 290-300g,即停止萎凋,进入揉捻过程。
     使用揉捻机,对经过萎凋的鲜叶进行揉捻,目测已成条 85%以上停止揉捻,不 减重量。
     经过揉捻的鲜叶,堆放 15-20 厘米厚度,经过 35-45 分钟,进行发酵,待鲜叶中 绿叶不超过 10%时进行烘干。
     经发酵的鲜叶,投入茶叶专用烘干机中,在 120-150℃温度下,快速散失水分, 进一步提高香气,检测含水量达 5%以下,停止作业,取出满摊,冷却至尚温,密封包装 即可。4

条形红茶制作工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条形红茶制作工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条形红茶制作工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条形红茶制作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条形红茶制作工艺.pdf(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07983A43申请公布日20110413CN102007983ACN102007983A21申请号200910018700222申请日20090907A23F3/1020060171申请人陈永强地址276806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景阳青茶园72发明人陈永强54发明名称条形红茶制作工艺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条形红茶及其制作工艺,以夏季茶园中的一芽二、三叶为原料,经过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二次烘干等工序制作而成。条形红茶滋味醇甜,汤色浓郁,口感好,耐冲泡,填补了北方红茶的空白。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

2、2页CN102007983A1/1页21条形红茶制作工艺,包括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二次烘干其特征在于1采摘采摘夏季茶园中的一芽二、三叶作为制茶原料,备用。2萎凋在通风好、干燥、清洁室内,满摊,厚度1015厘米,时间68小时,带起鲜叶手握成团,松手不易掸散,叶色由鲜绿变为暗绿,叶色失去光泽,无焦边焦角现象,即为适度。3揉捻采用经过萎凋好的鲜叶,放入茶叶揉捻机,重揉2535分钟,成条索状时停止。4发酵采用揉捻后的鲜叶堆放1520厘米厚度,经3545分钟,待鲜叶叶色绿度不超过10时为适度。5烘干将发酵好的鲜叶,在120160温度下,不断用手翻动进行烘干,直至叶片不粘手,有刺手感时停止。6二。

3、次烘干将经过烘干的鲜叶,满摊,冷却至尚温,再放入制茶专用烘干机中进行二遍干,在100110温度下,用手翻动叶子,进行水分散失,提高香气,控制含水量在5以下。7包装将经过二遍烘干的条形红茶,满摊,冷却至室温,密封包装。权利要求书CN102007983A1/2页3条形红茶制作工艺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的改进,特别是属于一种条形红茶及其制作工艺。背景技术0002绿茶是一种完全不发酵茶,对于有胃病的人,不宜喝绿茶,而红茶则相反,适饮有胃病的人,同时可作为冬季替代绿茶的饮品。南方条形红茶由于制作工艺繁琐复杂,滋味不醇厚,香气浓郁度不高;而本工艺采用制作绿茶的揉捻机、烘干机等设备,具有操作工艺。

4、简单,易于推广等特点。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公开一种利用夏季鲜叶制作条形红茶的工艺,与南方红茶繁琐复杂相比,工艺更加简单实用,易于推广。0004本发明所公开的条形红茶特征在于其制作原料为夏季茶园中的一芽二、三叶;同时利用绿茶制作设备中的揉捻机、烘干机,经过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二次烘干而制成的条形红茶,用开水冲泡后即可饮用。0005本发明所公开的条形红茶的制作工艺,包括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二次烘干,其特征在于00061采摘采摘夏季茶园中的一芽二、三叶作为制茶原料,备用。00072萎凋在通风好、干燥、清洁室内,满摊,厚度1015厘米,时间68小时,带起鲜叶手握成团,松手。

5、不易掸散,叶色由鲜绿变为暗绿,叶色失去光泽,无焦边焦角现象,即为适度。00083揉捻采用经过萎凋好的鲜叶,放入茶叶揉捻机,重揉2535分钟,成条索状时停止。00094发酵采用揉捻后的鲜叶堆放1520厘米厚度,经3545分钟,待鲜叶叶色绿度不超过10时为适度。00105烘干将发酵好的鲜叶,在120160温度下,不断用手翻动进行烘干,直至叶片不粘手,有刺手感时停止。00116二次烘干将经过烘干的鲜叶,满摊,冷却至尚温,再放入制茶专用烘干机中进行二遍干,在100110温度下,用手翻动叶子,进行水分散失,提高香气,控制含水量在5以下。00127包装将经过二遍烘干的条形红茶,满摊,冷却至室温,密封包装。。

6、0013本发明所采用的制茶原料夏季茶园中的一芽二、三叶,是全年茶多酚最高含量的鲜叶,在酶促作用下经过氧化聚合作用,最终生成茶黄素、茶红素。茶黄素为黄色物质,具有较好的鲜强度,茶红素为红色物质,具有醇甜滋味,它们与未氧化的茶多酚构成红茶浓强鲜爽的滋味和红艳亮丽的汤色。同时,绿色的叶绿素在酶的作用下,最终形成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因此此发明填补了北方红茶的空白,对于胃病人群和冬季饮说明书CN102007983A2/2页4用方便,口感好,香气浓郁,耐冲泡。具体实施方式0014在夏季采摘一芽二、三叶,在干燥、清洁的室内萎凋,厚度1015厘米。时间68小时,每500G鲜叶成为290300G,即停止萎凋,进入揉捻过程。0015使用揉捻机,对经过萎凋的鲜叶进行揉捻,目测已成条85以上停止揉捻,不减重量。0016经过揉捻的鲜叶,堆放1520厘米厚度,经过3545分钟,进行发酵,待鲜叶中绿叶不超过10时进行烘干。0017经发酵的鲜叶,投入茶叶专用烘干机中,在120150温度下,快速散失水分,进一步提高香气,检测含水量达5以下,停止作业,取出满摊,冷却至尚温,密封包装即可。说明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其他类不包含的食品或食料;及其处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