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10008518.9
2009.01.23
CN101497597A
2009.08.05
授权
有权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7D 317/42申请日:20090123|||公开
C07D317/4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高明天; 山内昭佳; 谷明范; 坂田英郎; 中泽瞳; 贺川米基璐; 中园葵
日本大阪府
2008.1.29 JP 2008-017741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龙 淳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一个工序制造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碳酰氟与二酮化合物反应,制造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
1. 一种式(3)所示的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式(1)所示的碳酰氟与式(2)所示的二酮化合物反应,式(1):式(2):式(2)中,R1和R2相同或不同,均为可以含有氟原子也可以具有醚键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式(3):式(3)中,R1和R2与式(2)相同。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碳酰氟通过使氟化剂与碳酰氯反应而制得。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式(3)的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为顺式异构体和反式异构体的混合物。4. 一种式(3A)所示的顺式-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对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顺式异构体和反式异构体的混合物进行分馏而得到,式(3A):式中,R1和R2相同或不同,均为可以含有氟原子也可以具有醚键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5. 一种式(3B)所示的反式-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对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顺式异构体和反式异构体的混合物进行分馏而得到,式(3B):式中,R1和R2相同或不同,均为可以含有氟原子也可以具有醚键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6. 一种式(3A)所示的顺式-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式(3A):式中,R1和R2相同或不同,均为可以含有氟原子也可以具有醚键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7. 一种式(3B)所示的反式-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式(3B):式中,R1和R2相同或不同,均为可以含有氟原子也可以具有醚键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8. 一种式(3B)所示的反式-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使式(4a)或式(4b)所示的羰基化合物与式(2)所示的二酮化合物反应,制造式(5)所示的反式-1,2-二烷基-1,2-二卤代碳酸乙烯酯的工序;和然后,在有机溶剂中使氟化剂与得到的反式-1,2-二烷基-1,2-二卤代碳酸乙烯酯反应的工序,式(4a):式(4b):在式(4a)和式(4b)中,X1表示F、Cl或Br,X2表示Cl或Br,X1和X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式(2):式(2)中,R1和R2相同或不同,均为可以含有氟原子也可以具有醚键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式(5):式(5)中,X1、X2、R1和R2同上,式(3B):式(3B)中,R1和R2相同或不同,均为可以含有氟原子也可以具有醚键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
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一个工序制造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方法,进一步涉及新的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顺式异构体和反式异构体,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碳酸乙烯酯(=1,3-二氧杂戊环-2-酮)广泛用作二次电池和电容器等电化学设备用电解液的溶剂。 并且,经过氟化的碳酸乙烯酯由于具有充放电循环特性和电流效率等优异的优点而备受关注,已知有二氟代碳酸乙烯酯(4,4-二氟-1,3-二氧杂戊环-2-酮、4,5-二氟-1,3-二氧杂戊环-2-酮)等(专利文献1),并且提出了使单氟代碳酸乙烯酯氟化的制造方法。 氟化在取代碳酸乙烯酯中也有记载(专利文献2~3),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范围非常广泛的通式,还举出了大量例示化合物,但实际上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氟代碳酸乙烯酯仅仅是单氟代碳酸乙烯酯和二氟代碳酸乙烯酯。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具有抑制形成枝状晶体的效果的具有甲基作为取代基的氟代碳酸乙酯。但是,在该专利文献3中,实际上在实施例中使用的氟代碳酸乙烯酯仅仅是1-甲基-2,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一种,且对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制造方法没有记载。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2000-3447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7-18887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平8-3063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经过碳酸乙烯酯,以一个工序制造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式(3)所示的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式(1)所示的碳酰氟与式(2)所示的二酮化合物反应, 式(1): 式(2): 式(2)中,R1和R2相同或不同,均为可以含有氟原子也可以具有醚键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 式(3): 式(3)中,R1和R2与式(2)相同。 式(3)的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以顺式异构体和反式异构体的混合物得到,通过对该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顺式异构体和反式异构体的混合物进行分馏,能够离析为式(3A)所示的顺式-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和式(3B)所示的反式-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 式(3A): 式中,R1和R2同上。 式(3B): 式中,R1和R2同上。 所得顺式-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3A)和反式-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3B)是未曾制造的新型化合物。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式(3B)所示的反式-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使式(4a)或式(4b)所示的羰基化合物与式(2)所示的二酮化合物反应,制造式(5)所示的反式-1,2-二烷基-1,2-二卤代碳酸乙烯酯的工序;和然后,在有机溶剂中使氟化剂与得到的反式-1,2-二烷基-1,2-二卤代碳酸乙烯酯反应的工序。 式(4a): 式(4b): 在式(4a)和式(4b)中,X1表示F、Cl或Br,X2表示Cl或Br,X1和X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式(2): 式(2)中,R1和R2相同或不同,均为可以含有氟原子也可以具有醚键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 式(5): 式(5)中,X1、X2、R1和R2同上, 式(3B): 式(3B)中,R1和R2相同或不同,均为可以含有氟原子也可以具有醚键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能够用一个工序以高收率制造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式(1)的碳酰氟与式(2)所示的二酮化合物反应。 式(2): 式中,R1和R2相同或不同,均为可以含有氟原子也可以具有醚键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 式(1)的碳酰氟是公知化合物,例如,可以通过使氟化剂与碳酰氯反应而合成。 作为氟化剂,除了氢氟酸、氟气以外,还优选例示式MF所示的化合物(式中,M为碱金属原子或季铵阳离子)。MF具体可以举出KF、NaF、CsF、LiF、季铵阳离子与氟阴离子的化合物等。 式(2)的二酮化合物也是公知化合物。R1和R2为碳原子数1~4的可以具有醚键的烷基或含氟烷基。考虑到所得碳酸酯的粘性低,烷基的碳原子数最高为4,特别优选为1~3。R1和R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作为非氟类的烷基,例如,可以举出下述等化合物。 CH3—、 CH3CH2—、 CH3CH2CH2—、 CH3CH2CH2CH2—、 作为具有醚键的非氟类烷基,例如,可以举出下述等化合物。CH3OCH2—、CH3OCH2CH2—、CH3CH2OCH2—、 CH3OCH2CH2CH2—、CH3CH2OCH2CH2—、CH3CH2CH2OCH2—、 CH3OCH2OCH2—、CH3OCH2OCH2CH2—、CH3CH2OCH2OCH2—、 CH3OCH2CH2OCH2—、 CH3OCH2OCH2OCH2—、 另外,作为含氟烷基,例如,可以举出下述等化合物。 CF3—、HCF2—、FCH2—、CF3CF2—、CF3CH2—、HCF2CF2—、 FCH2CF2—、CF3CF2CH2—、HCF2CF2CH2—、CF3CH2CH2—、 HCF2CH2CH2—、FCH2CH2CH2—、CF3CF2CF2CF2—、 CF3CF2CF2CH2—、HCF2CF2CH2CH2—、HCF2CF2CF2CF2—、 CF3CF2CH2CH2—、CF3CH2CH2CH2—、 作为具有醚键的含氟烷基,例如,可以举出下述等化合物。 CF3OCH2—、CF3CF2OCH2—、CF3OCF2CH2—、 CF3OCF2—、CF3OCH2CH2—、 CF3CF2CH2OCH2—、HCF2CF2CH2OCH2—、 CF3CH2OCH2—、HCF2CH2OCH2—、 HCF2OCH2CH2— 作为二酮化合物(2)的具体例,可以例示出下述等化合物,但并不限于此。 碳酰氟(1)与二酮化合物(2)的反应在碱的存在下,在溶剂中定量进行,生成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 作为碱,可以使用任意的无机碱、有机碱,特别是除了吡啶、三乙胺等叔胺以外,还优选伯胺、仲胺等。 作为溶剂,优选为有机溶剂,例如,可以例示出二氯甲烷、氯仿、四氢呋喃、二甲替乙酰胺、二甲基甲酰胺、甘醇二甲醚类溶剂、乙腈、丙酮、甲苯、乙酸乙酯等极性溶剂等。 反应在反应温度0~40℃、大气压或加压条件下充分进行。其中,关于反应条件,还可以采用通过碳酰氯与二酮化合物反应合成氟代碳酸酸乙烯酯的反应条件(例如,SYNTHETIC COMMUNICATIONS,23(6),pp847-853(1993),或Journal of Fluorine Chemistry,120,pp105-110(2003)中记载的条件)。 由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得到的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是顺式异构体和反式异构体的混合物。可以直接原样使用该混合物作为非水电解液的添加剂,也可以将其分别离析为顺式异构体和反式异构体后使用。 作为由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顺式异构体与反式异构体的混合物离析顺式异构体和反式异构体的方法,因为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顺式异构体的沸点与反式异构体的沸点有很大差异,因此,利用沸点的不同进行分馏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分馏可以方便地采用利用例如奥尔德肖筛板(Oldershaw)或泡罩型分离柱、同心圆筒形分离柱、旋带型分离柱等分馏器的公知方法进行。 离析出的顺式-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为式(3A)所示的新型化合物,而反式-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为式(3B)所示的新型化合物。 (式3A): (式3B): 并且,作为选择性地制造反式-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方法有下述方法,其包括使式(4a)或式(4b)所示的羰基化合物与式(2)所示的二酮化合物反应,制造式(5)所示的反式-1,2-二烷基-1,2-二卤代碳酸乙烯酯的工序;和然后,在有机溶剂中使氟化剂与得到的反式-1,2-二烷基-1,2-二卤代碳酸乙烯酯反应的工序。 式(4a): 式(4b): 在式(4a)和式(4b)中,X1表示F、Cl或Br,X2表示Cl或Br,X1和X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式(2): 式(2)中,R1和R2相同或不同,均为可以含有氟原子也可以具有醚键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 式(5): 式(5)中,X1、X2、R1和R2同上。 根据该制造方法,由于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的大小比氟原子大,因此,必然含有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的1,2-二烷基-1,2-二卤代碳酸乙烯酯(5)的反式异构体的选择率大幅度提高。通过使氟化剂与该反式-1,2-二烷基-1,2-二卤代碳酸乙烯酯反应,将卤原子取代为氟原子,能够选择性地制造反式-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纯度99.5%)。 作为式(4a)所示的化合物,可以举出碳酰氟氯、碳酰氟溴、碳酰氟碘、碳酰氯、碳酰氯溴、碳酰氯溴、碳酰溴、碳酰溴碘或碳酰碘。 作为式(4b)所示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 所示的三光气、 或 等。 前段工序的反应可以在与上述碳酰氟和二酮化合物(2)的反应同样的反应条件下进行。而后段工序的反应可以在常用有机溶剂中的氟化反应的条件下进行。有机溶剂优选为极性溶剂,可以举出上述碳酰氟与二酮化合物(2)反应中使用的溶剂。氟化剂也可以采用将碳酰氯变换为碳酰氟的反应中使用的氟化剂。 这些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顺式异构体、反式异构体和两者的混合物,能够有效地在锂二次电池的电极(正极或负极)上形成稳定的保护膜,作为非水电解液的添加剂非常有用。 实施例 下面,举出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以下实施例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如下。 (1)NMR 装置:BRUKER生产的AC-300 测定条件: 19F-NMR:282MHz(三氟甲苯=—62.3ppm) 1H-MNR:300MHz(三氟甲苯=7.51ppm) (2)红外光谱分析(IR) 用Perkin Elmer公司生产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1760X在室温测定。 实施例1(1,2-二甲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合成) 使用3L的SUS制高压釜进行反应。在反应容器内加入式所示的2,3-丁二酮(300g,3.48mol)、吡啶(138g,1.74mol)、二氯甲烷(1L)并搅拌。然后在室温下,以0.1~0.5MPa压入式所示的碳酰氟。确认随着放热,温度升到46.2℃。然后继续添加,直至无法确认放热、压力降低,反应过程用气相色谱(GC)确认。在确认原料2,3-丁二酮消失时,结束反应。反应后,对体系内残留的碳酰氟进行吹扫,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后处理。首先,先用1L纯水对反应溶液进行多次冷却。然后采集下层的有机层,再用1N的HCl溶液1L再次进行冷却,由此除去残留的吡啶。冷却后,用MgSO4干燥,用蒸发器浓缩滤液。此时,生成式所示的反式异构体和式所示的顺式异构体,比例为反式异构体∶顺式异构体=76∶24(mol%)。 用5级奥尔德肖筛板(Sigma-Alderich公司生产的Oldershawcolumn)精制该浓缩物。 结果,得到纯度为99.1%(收率60%)的35℃(3mmHg)的馏分,为反式异构体,并且得到纯度为99.6%(收率20%)的52℃(2mmHg)的馏分,为顺式异构体。 利用NMR和IR研究这些化合物,由下述鉴定数据,确认分别为1,2-二甲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反式异构体和顺式异构体。 对于反式异构体: 1H-NMR(氘代丙酮):1.81~2.00(m:6H) 19F-NMR(氘代丙酮):—194.7~—194.5(m:2F) IR:1853.8cm-1 对于顺式异构体: 1H-NMR(氘代丙酮):1.81~2.00(m:6H) 19F-NMR(氘代丙酮):—113.9~—112.4(m:2F) IR:1853.8cm-1 实施例2(1,2-二乙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合成) 使用3L的SUS制高压釜进行反应。在反应容器内加入式所示的3,4-己二酮(397g,3.48mol)、吡啶(138g,1.74mol)、二氯甲烷(1L)并搅拌。然后在室温下,以0.1~0.5MPa压入式所示的碳酰氟。确认随着放热,温度升到46.2℃。然后继续添加,直至无法确认放热、压力降低,反应过程用GC确认。在确认原料3,4-己二酮消失时,结束反应。反应后,对体系内残留的碳酰氟进行吹扫,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后处理。首先,先用1L纯水对反应溶液进行多次冷却。然后采集下层的有机层,再用1N的HCl溶液1L再次进行冷却,除去残留的吡啶。冷却后,用MgSO4干燥,用蒸发器浓缩滤液。此时,生成式所示的反式异构体和式所示的顺式异构体,比例为反式异构体∶顺式异构体=85∶15(mol%)。 用5级奥尔德肖筛板(Sigma-Alderich公司生产的Oldershawcolumn)精制该浓缩物。 结果,得到纯度为99.1%(收率70%)的50℃(3mmHg)的馏分,为反式异构体,并且得到纯度为99.6%(收率18%)的70℃(2mmHg)的馏分,为顺式异构体。 利用NMR和IR研究这些化合物,由下述鉴定数据,确认分别为1,2-二乙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反式异构体和顺式异构体。 对于反式异构体: 1H-NMR(氘代丙酮):0.91~0.97(m:6H),1.61~1.85(m:4H) 19F-NMR(氘代丙酮):—194.7~—194.5(m:2F) IR:1853.8cm-1 对于顺式异构体: 1H-NMR(氘代丙酮):0.91~0.97(m:6H),1.61~1.85(m:6H) 19F-NMR(氘代丙酮):—113.9~—112.4(m:2F) IR:1853.8cm-1 实施例3(反式-1,2-二甲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合成) 使用3L的玻璃制高压釜进行反应。在反应容器内加入式所示的2,3-丁二酮(300g,3.48mol)、吡啶(138g,1.74mol)、二氯甲烷(500mL)并搅拌。然后在冰浴下,使用滴液漏斗,滴加在二氯甲烷(1L)中溶解有式所示的三光气(409g,1.39mol)而形成的溶液。确认随着放热,温度升到20℃。在滴加后约两小时,一边进行氮吹扫一边搅拌,反应过程用GC确认。在确认原料2,3-丁二酮消失时,结束反应。反应后,进行下一步的后处理。首先,先用1L纯水对反应溶液进行多次冷却。然后采集下层的有机层,再用1N的HCl溶液1L再次进行冷却,除去残留的吡啶。冷却后,用MgSO4干燥,用蒸发器浓缩滤液。此时,选择性地生成式所示的反式-1,2-二甲基-1,2-二氯代碳酸乙烯酯。然后,通过蒸馏精制残留物,得到纯度99.3%(收率80%)的作为150℃馏分的反式-1,2-二甲基-1,2-二氯代碳酸乙烯酯。 利用NMR和IR研究该化合物,由下述鉴定数据,确认为反式-1,2-二甲基-1,2-二氯代碳酸乙烯酯。 1H-NMR(氘代丙酮):1.81~2.00(m:6H) IR:1853.8cm-1 在3L的玻璃制高压釜中加入该反式-1,2-二甲基-1,2-二氯代碳酸乙烯酯500g(2.72mol),再加入KF189g(3.26mol)和1L乙腈,在回流下进行反应。反应过程用GC确认。在确认原料消失时,结束反应。反应结束后,用过滤装置过滤除去生成的盐,利用旋转蒸发器从所得的滤液中蒸馏除去溶剂,得到残留物(反式-1,2-二甲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 用5级奥尔德肖筛板(Sigma-Alderich公司生产的Oldershawcolumn)精制该残留物。 结果,得到纯度99.3%(收率80%)的作为35℃(3mmHg)馏分的反式异构体。 利用NMR和IR研究该化合物,与实施例1的反式异构体的鉴定数据一致。 实施例4(具有醚键且含有非氟类烷基的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合成) 使用3L的SUS制高压釜进行反应。在反应容器内加入式所示的二酮(508g,3.48mol)、吡啶(138g,1.74mol)、二氯甲烷(1L)并搅拌。然后在室温下,以0.1~0.5MPa压入式所示的碳酰氟。确认随着放热,温度升到46.2℃。然后继续添加,直至无法确认放热、压力降低,反应过程用气相色谱(GC)确认。在确认原料二酮消失时,结束反应。反应后,对体系内残留的碳酰氟进行吹扫,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后处理。首先,先用1L纯水对反应溶液进行多次冷却。然后采集下层的有机层,再用1N的HCl溶液1L再次进行冷却,除去残留的吡啶。冷却后,用MgSO4干燥,用蒸发器浓缩滤液。此时,生成式听示的反式异构体和式所示的顺式异构体,比例为反式异构体∶顺式异构体=80∶20(mol%)。 用5级奥尔德肖筛板(Sigma-Alderich公司生产的Oldershawcolumn)精制该浓缩物。 结果,得到纯度为99.5%(收率65%)的52℃(3mmHg)的馏分,为反式异构体,并且得到纯度为99.6%(收率25%)的68℃(2mmHg)的馏分,为顺式异构体。 利用NMR和IR研究这些化合物,由下述鉴定数据,确认分别为具有醚键且含有非氟类烷基的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反式异构体和顺式异构体。 对于反式异构体: 1H-NMR(氘代丙酮):3.21~3.24(s:6H),3.75~3.78(m:4H) 19F-NMR(氘代丙酮):—194.7~—194.5(m:2F) IR:1853.8cm-1 对于顺式异构体: 1H-NMR(氘代丙酮):3.21~3.24(s:6H),3.75~3.78(m:4H) 19F-NMR(氘代丙酮):—113.9~—112.4(m:2F) IR:1853.8cm-1 实施例5(具有含氟烷基的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合成) 使用3L的SUS制高压釜进行反应。在反应容器内加入式所示的二酮(773g,3.48mol)、吡啶(138g,1.74mol)、二氯甲烷(1L)并搅拌。然后在室温下,以0.1~0.5MPa压入式所示的碳酰氟。确认随着放热,温度升到46.2℃。然后继续添加,直至无法确认放热、压力降低,反应过程用气相色谱(GC)确认。在确认原料二酮消失时,结束反应。反应后,对体系内残留的碳酰氟进行吹扫,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后处理。首先,先用1L纯水对反应溶液进行多次冷却。然后采集下层的有机层,再用1N的HCl溶液1L再次进行冷却,除去残留的吡啶。冷却后,用MgSO4干燥,用蒸发器浓缩滤液。此时,生成式所示的反式异构体和式听示的顺式异构体,比例为反式异构体∶顺式异构体=70∶30(mol%)。 用5级奥尔德肖筛板(Sigma-Alderich公司生产的Oldershawcolumn)精制该浓缩物。 结果,得到纯度为99.5%(收率60%)的40℃(3mmHg)的馏分,为反式异构体,并且得到纯度为99.6%(收率20%)的57℃(2mmHg)的馏分,为顺式异构体。 利用NMR和IR研究这些化合物,由下述鉴定数据,确认分别为具有含氟烷基的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反式异构体和顺式异构体。 对于反式异构体: 1H-NMR(氘代丙酮):2.15~2.25(m:4H) 19F-NMR(氘代丙酮):—89.5~—88.4(t:6F),—194.7~—194.5(m:2F) IR:18538cm-1 对于顺式异构体: 1H-NMR(氘代丙酮):2.15~2.25(m:4H) 19F-NMR(氘代丙酮):—89.5~—88.4(t:6F),—113.9~—112.4(m:2F) IR:1853.8cm-1 实施例6(具有醚键且具有含氟烷基的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合成) 使用3L的SUS制高压釜进行反应。在反应容器内加入式所示的二酮(981g,3.48mol)、吡啶(138g,1.74mol)、二氯甲烷(1L)并搅拌。然后在室温下,以0.1~0.5MPa压入式所示的碳酰氟。确认随着放热,温度升到46.2℃。然后继续添加,直至无法确认放热、压力降低,反应过程用气相色谱(GC)确认。在确认原料二酮消失时,结束反应。反应后,对体系内残留的碳酰氟进行吹扫,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后处理。首先,先用1L纯水对反应溶液进行多次冷却。然后采集下层的有机层,再用1N的HCl溶液1L再次进行冷却,除去残留的吡啶。冷却后,用MgSO4干燥,用蒸发器浓缩滤液。此时,生成式所示的反式异构体和式所示的顺式异构体,比例为反式异构体∶顺式异构体=85∶15(mol%)。 用5级奥尔德肖筛板(Sigma-Alderich公司生产的Oldershawcolumn)精制该浓缩物。 结果,得到纯度为99.4%(收率60%)的55℃(3mmHg)的馏分,为反式异构体,并且得到纯度为99.6%(收率20%)的72℃(2mmHg)的馏分,为顺式异构体。 利用NMR和IR研究这些化合物,由下述鉴定数据,确认分别为具有醚键且具有含氟烷基的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反式异构体和顺式异构体。 对于反式异构体: 1H-NMR(氘代丙酮):3.75~3.78(m:4H),3.87~3.89(q:4H) 19F-NMR(氘代丙酮):—194.7~—194.5(m:2F),—89.5~—88.4(t:6F) IR:1853.8cm-1 对于顺式异构体: 1H-NMR(氘代丙酮):3.75~3.78(m:4H),3.87~3.89(q:4H) 19F-NMR(氘代丙酮):—113.9~—112.4(m:2F),—89.5~—88.4(t:6F) IR:1853.8cm-1。
《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制造方法.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一个工序制造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碳酰氟与二酮化合物反应,制造1,2-二烷基-1,2-二氟代碳酸乙烯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