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池浮渣自动收集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沉淀池浮渣自动收集器, 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的过程中, 在初沉池和二沉池水面容易形成大量的浮渣堆积, 尤其在夏 天, 天气炎热, 浮渣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恶臭气味, 造成对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 危害工人的 身体健康。
浮渣的主要成分是气泡以及漂浮物, 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该有机物包括气泡 吸附的有机物、 气泡内的挥发性有机物以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目前在水处理领域, 对于浮 渣的处理, 一直没有非常有效的方法。 通常采用投加消泡剂法、 水冲法和生物厌氧消化法等 进行处理, 这几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投加消泡剂法一方面会造成水被二次污染的 可能, 同时又可能对生物处理工艺中的生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 水冲法是直接将浮渣打碎, 这 种方法并没有达到真正减少浮渣的目的, 并且在对饮用水的处理中, 直接将浮渣打回处理 完的水中是不合适的, 会造成饮用水的二次污染 ; 厌氧消化法是先收集浮渣, 然后将浮渣排 入浓缩池, 由于浓缩池内又会有一部分浮渣很难沉淀, 这部分不易沉淀的浮渣漂在池子上 面, 又会给运行管理带来很多麻烦。 上述存在的问题, 都需要产生新的有效的方法来去除浮 渣。
现有的平流沉淀池利用水流的特性, 设置了浮渣去除槽, 它虽然会起到一定的作 用, 但是不能将浮渣彻底清除。 目前在污水处理中采用较多的辐流式沉淀池, 它通过在出水 堰前设挡板, 来拦截浮渣, 这种方法是治标不治本, 反而容易造成浮渣在挡板附近的堆积。
中国专利 《利用直流高压脉冲放电去除水处理过程中产生浮渣的方法》 , 公开号为 CN1673112, 公开日为 2005.09.28, 通过高压脉冲放电作用将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浮渣打碎 并降解, 这种方法利用高压脉冲放电技术, 能耗较大, 使整个系统成本过高。
中国专利 《二 沉 池 刮 泥 机 的 刮 渣 装 置》 , 公 开 号 为 CN2892234, 公开日为 2007.04.25, 通过在二沉池刮泥机的行车梁上固定安装一个长方形刮板, 来刮除二沉池内 圈出水堰与出水挡板之间水槽水面上的浮萍和其他浮渣 ; 中国专利 《二沉池配水渠道浮渣 清除器》 , 公开号为 CN201010543, 公开日为 2008.01.23, 它通过设置活动的括渣板, 来及时 清除配水渠道的浮渣。但是上述两种装置都只能清除二沉池局部的浮渣, 具有很大的局限 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污水中浮渣的处理装置除渣效率低的问题, 提供一 种沉淀池浮渣自动收集器。
本发明包括机体、 转轮刷、 刮板、 集渣斗、 转轮驱动装置、 主悬梁、 信号发射器和信 号接收器,
机体由位于前端的敞口仓段和位于后端的密闭仓段组成,
转轮刷的转轴通过支架固定在机体前, 刮板固定于敞口仓段的前端开口处, 所述 刮板的一个侧边与转轮刷等长, 并且该侧边与转轮刷的圆筒形侧壁相切, 并与转轮刷的轴 向平行, 所述刮板的侧边与转轮刷紧密接触,
转轮驱动装置设置在密闭仓段内, 用来驱动转轮刷的旋转,
集渣斗设置在敞口仓段内, 所述集渣斗的开口与刮板的位置相对应,
信号接收器设置在密闭仓段的外侧壁上,
机体的相对侧壁上重心位置处固定设置主悬梁 ;
信号接收器用于接收信号发射器发射的信号, 信号接收器的转动信号输出端连接 转轮驱动装置的转动信号输入端。
本发明的优点是 : 本发明可用于清除初沉池和二沉池的水面浮渣, 它采用转动的 转轮刷吸附沉淀池水面的浮渣。 它使刮板与转轮刷紧密接触, 随着转轮刷的转动, 其上吸附 的浮渣即被刮板刮下。 本发明装置小巧轻便, 结构简单可靠, 成本较低 ; 装置操作灵活, 清渣 效果好, 除渣率可达 99% ; 清渣速度快, 完成一次对单个沉淀池的清渣大约只需 5-10 分钟 ; 整体装置方便于通过主悬梁提升到沉淀池外部进行清洗, 以及放置到其他沉淀池中进行清 除浮渣, 整个污水处理厂只设一台所述的沉淀池浮渣自动收集器, 即能实现对污水中浮渣 的清理。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 图 2 为图 1 的侧视图 ; 图 3 为本发明的信号流程框图。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 : 下面结合图 1、 图 2 和图 3 说明本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包括机 体 1、 转轮刷 2、 刮板 3、 集渣斗 4、 转轮驱动装置 5、 主悬梁 6、 信号发射器 7 和信号接收器 8,
机体 1 由位于前端的敞口仓段 1-1 和位于后端的密闭仓段 1-2 组成,
转轮刷 2 的转轴通过支架 1-3 固定在机体 1 前, 刮板 3 固定于敞口仓段 1-1 的前 端开口处, 所述刮板 3 的一个侧边与转轮刷 2 等长, 并且该侧边与转轮刷 2 的圆筒形侧壁相 切, 并与转轮刷 2 的轴向平行, 所述刮板 3 的侧边与转轮刷 2 紧密接触,
转轮驱动装置 5 设置在密闭仓段 1-2 内, 用来驱动转轮刷 2 的旋转,
集渣斗 4 设置在敞口仓段 1-1 内, 所述集渣斗 4 的开口与刮板 3 的位置相对应,
信号接收器 8 设置在密闭仓段 1-2 的外侧壁上,
机体 1 的相对侧壁上重心位置处固定设置主悬梁 6 ;
信号接收器 8 用于接收信号发射器 7 发射的信号, 信号接收器 8 的转动信号输出 端连接转轮驱动装置 5 的转动信号输入端。
为方便对所述收集器的位置移动, 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主悬梁 6, 在使用时可根据 使用情况利用带钩的链条钩住主悬梁 6, 将收集器放置于沉淀池中或将其提升到沉淀池外 部。
集渣斗 4 设置在敞口仓段 1-1 内, 可随时取出进行清洗。信号发射器 7 可采用遥控器, 利用它发射控制信号, 可根据沉淀池中浮渣的密度、 浮渣大小的不同, 即时调节转轮刷 2 的转速。
本实施方式中信号接收器 8 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发射器 7 发出的指令, 能及时的调 节转轮刷 2 的转速。
本发明利用了水体中浮渣的运动特性和毛刷的物理特性, 技术新颖, 实用性强。
具体实施方式二 : 下面结合图 1、 图 2 和图 3 说明本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 方式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还包括动力控制装置 9 和动力驱动装置 10,
动力控制装置 9 和动力驱动装置 10 设置在密闭仓段 1-2 内, 动力驱动装置 10 用 于驱动机体 1 在水中运动,
信号接收器 8 的位置信号输出端连接动力控制装置 9 的位置信号输入端, 动力控 制装置 9 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动力驱动装置 10 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其它组成及连接关 系与实施方式一相同。
本实施方式增加了用于驱动机体 1 在水中进行位置移动的动力控制装置 9 和动力 驱动装置 10, 能够根据信号接收器 8 接收到的信息控制所述收集器在沉淀池内进行位置移 动, 从而实现在沉淀池水面的移动并进行浮渣收集, 操作灵活。 所述收集器既具有一定承载 能力又具备自航能力。
具体实施方式三 : 下面结合图 1 和图 2 说明本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一 或二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还包括集渣斗悬梁 11, 集渣斗悬梁 11 固定在集渣斗 4 的相对侧壁 的中心位置上, 所述相对侧壁均与转轮刷 2 的轴向垂直。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实施方式 一或二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集渣斗悬梁 11, 当集渣斗 4 内存放的浮渣达到一定量时, 可 利用带钩的链条钩住悬梁 11, 将其提升到沉淀池外进行清洗。
工作方法 :
首先, 通过链条将收集器平稳放入需要清除浮渣的沉淀池中, 由信号发射器 7 发 出指令, 使所述收集器前进至水面浮渣聚集处, 并启动轮转轮驱动装置 5, 使转刷 2 开始转 动, 转轮刷 2 转动的过程中会吸附沉淀池水面的浮渣, 浮渣粘附在刷毛上以后, 被与转轮刷 毛紧密接触的刮板 3 刮除至集渣斗 4 中。当该处浮渣清除完毕以后, 通过信号发射器 7 进 行控制, 使收集器移动到其他的浮渣聚集处进行浮渣清除。
若单个沉淀池的浮渣尚未收集完毕, 而集渣斗 4 已满, 可通过信号发射器 7 控制收 集器移至沉淀池边缘, 然后将集渣斗 4 提出进行清洗, 清洗完毕以后, 再将其放置回敞口仓 段 1-1 内, 继续进行除渣。
若单个沉淀池的浮渣收集完毕, 而集渣斗 4 未满, 此时可先清洗集渣斗 4, 也可将 收集器直接放入其他的沉淀池中继续进行除渣。
具体实施方式四 :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为对实施方式三的进一步说明, 所述转 轮刷 2 由圆柱形转轮和外置刷毛组成。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实施方式三相同。
本实施方式采用外置刷毛, 其与刮板 3 紧密接触, 更利于将其上的浮渣刮下。
具体实施方式五 :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为对实施方式四的进一步说明, 所述外 置刷毛的材质为尼龙。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实施方式四相同。
尼龙材质的弹性, 有利于对浮渣的吸附与刮除。具体实施方式六 :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为对实施方式三的进一步说明, 所述转 轮刷 2 的外直径为 15cm 至 20cm, 所述转轮刷 2 的轴向长度为 30cm 至 40cm。其它组成及连 接关系与实施方式三相同。
转轮刷 2 的轴向长度直接决定了整个装置的大小, 其直径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了整个装置的高度, 因此采用上述尺寸范围是为了让整个装置的体积较小, 在沉淀池 中移动更加灵活。
具体实施方式七 :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为对实施方式六的进一步说明, 所述转 轮刷 2 水下部分的高度为其真径的三分之一。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实施方式六相同。
转轮刷 2 在水上部分的高度占其直径的 2/3, 水下部分的高度占其直径的 1/3, 这 样有利于更好的收集浮渣。
随着对沉淀池表面浮渣收集过程的进行, 所述收集器的重量会有所增加, 其水下 部分的高度就会有所增加, 但是在整个过程中, 水下部分的高度始终保持在直径的 1/3 左 右, 实验证明, 这种淹没高度具有最快、 最好的浮渣收集效果。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还可以是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述技术特征的合理 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