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炉炉墙浇注料工字钢支模法.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320421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50.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62749.8

申请日:

2009.06.19

公开号:

CN101581540A

公开日:

2009.11.1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F27D1/16

主分类号:

F27D1/16

申请人:

中国第一冶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鲍黎明; 王青春; 谢三江

地址:

430081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工业大道3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王守仁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加热炉炉墙浇注料施工时用的工字钢支模法,在加热炉炉墙浇注料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支模设施是以工字钢(1)加钢模板为主,以建筑钢管(2)为辅,其中:工字钢有多根,它们布置在加热炉烧嘴(6)的内侧,并且,它们的下部焊接在加热炉炉底的钢板上,它们的上部通过第一角钢(8)焊接在加热炉上部钢结构圈梁上,它们的外侧部焊接有第二角钢(9)及挂耳(5);多根均匀分布的加热炉支撑梁(7),其下部安装固定在加热炉炉底钢结构圈梁上,其顶部和第二角钢(9)共同支撑建筑钢管(2);在三角架(3)上铺跳板形成施工操作平台,该三角架挂在挂耳(5)上。本发明具有模板支设简单、浇注料不易涨膜、拆模后外观平整美观等优点。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加热炉炉墙浇注料工字钢支模法,其特征是在加热炉炉墙浇注料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支模设施是以工字钢(1)加钢模板为主,以建筑钢管(2)为辅,其中:工字钢(1)有多根,它们布置在加热炉烧嘴(6)的内侧,并且,它们的下部焊接在加热炉炉底的钢板上,它们的上部通过第一角钢(8)焊接在加热炉上部钢结构圈梁上,它们的外侧部焊接有第二角钢(9)及挂耳(5);多根均匀分布的加热炉支撑梁(7),其下部安装固定在加热炉炉底钢结构圈梁上,其顶部和第二角钢(9)共同支撑建筑钢管(2);在三角架(3)上铺跳板形成施工操作平台,该三角架挂在挂耳(5)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炉炉墙浇注料工字钢支模法,其特征是在加热炉炉墙浇注料施工过程中,采用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
第一步,将工字钢(1)间距为600mm、900mm交替布置,其底部焊接在加热炉炉底钢板上,其顶部通过第一角钢(8)与加热炉上部钢结构圈梁焊接牢固;钢模板与每根工字钢之间用铁丝加以固定;
第二步,当加热炉炉墙砌筑或浇注高度达到1.2m高时,将三角架(3)挂在工字钢(1)的挂耳(5)上,然后在三角架上铺跳板形成第一层操作平台;
第三步,当加热炉炉墙砌筑或浇注高度达到与加热炉支撑梁(7)的垫块相平的高度时,采用建筑钢管(2)与焊接在工字钢上的第二角钢(9)连接,然后将第一层操作平台上的跳板拆除后铺在建筑钢管(2)上形成第二层操作平台;
第四步,当加热炉炉墙砌筑或浇注高度达到比加热炉支撑梁(7)的垫块高度高1.2m时,将第一层操作平台的三角架(3)拆除挂到工字钢(1)上部的挂耳(5)处,并铺跳板形成第三层操作平台,此操作平台可满足加热炉炉墙砌筑或浇注到墙顶。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炉炉墙浇注料工字钢支模法,其特征是:第四步中,当加热炉炉墙砌筑或浇注高度低于所述1.2米的高度时,不需搭设第三层操作平台。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炉炉墙浇注料工字钢支模法,其特征是:工字钢(1)采用16号工字钢。

说明书

加热炉炉墙浇注料工字钢支模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炉炉墙浇注料工字钢支模方法。
背景技术
在以往炉墙浇注料施工过程中,一般采用普通脚手架支模,脚手架横向支撑于两侧墙之间或横向支撑于支撑梁上,浇注料施工时人的操作空间较小,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胀模现象,拆模后浇注料表面平整度不够理想,经常超出规范要求。模板拆除时炉膛内比较混乱,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且炉墙施工时其他工序工作(如支撑梁包扎、炉底砌筑等)无法同时开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热炉炉墙浇注料工字钢支模的方法,以避免浇注料施工时胀模,提高拆模后浇注料表面平整度及观感,使其他工序作业可同步穿插进行施工。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在加热炉炉墙浇注料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支模设施是以工字钢加钢模板为主,以建筑钢管为辅。其中:工字钢有多根,它们布置在加热炉烧嘴的内侧,并且,它们的下部焊接在加热炉炉底的钢板上,它们的上部通过第一角钢焊接在加热炉上部钢结构圈梁上,它们的外侧部焊接有第二角钢及挂耳;多根均匀分布的加热炉支撑梁,其下部安装固定在加热炉炉底钢结构圈梁上,其顶部和第二角钢共同支撑建筑钢管;在三角架上铺跳板形成施工操作平台,该三角架挂在挂耳上。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主要优点:
其一.模板支设简单,可避免浇注料施工时胀模;
其二.提高拆模后浇注料表面平整度及观感;
其三.使其他工序作业可同步穿插进行施工,形成流水作业,提高工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示意图,是浇注料施工时的炉墙断面图。
图中:1.工字钢;2.建筑钢管;3.三角架;4.吊装孔;5.挂耳;6.加热炉烧嘴;7.加热炉支撑梁;8.第一角钢;9.第二角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在炉墙浇注料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支模设施是以工字钢1+钢模板为主,以建筑钢管为辅。具体如图1所示:包括工字钢1、建筑钢管2、三角架3、吊装孔4、挂耳5、第一角钢8和第二角钢9。其中:工字钢1采用16号工字钢,有多根,它们布置在加热炉烧嘴6的内侧,并且,它们的下部焊接在炉底钢板上,它们的上部则通过第一角钢8焊接在上部钢结构圈梁上;各工字钢1以间距为600mm、900mm交替布置。每根工字钢1设有吊装孔4。用铁丝将模板与每个工字钢1之间加以固定。多根均匀分布的加热炉支撑梁7,其下部安装固定在炉底钢结构上,其顶部和第二角钢9共同支撑建筑钢管2。在工字钢1与加热炉支撑梁7之间设有三角架3。模板依然采用50×300×1500mm的钢模板。
在工字钢1的外侧部焊接有第二角钢9及挂耳5,它们都是为搭设操作平台所用。当砌筑(或浇注)高度达到1.2m高时,可将三角架3挂在挂耳5上,在三角架上铺跳板既可形成第一层操作平台;当砌筑(或浇注)高度达到与加热炉支撑梁7的垫块相平的高度时,采用建筑钢管2与焊接在工字钢上的角钢连接,然后将第一层操作平台上的跳板拆除后铺在建筑钢管2上形成第二层操作平台;当砌筑(或浇注)高度达到比加热炉支撑梁7的垫块高度高1.2m时,将第一层三角架3拆除挂到上部挂耳5处,并铺跳板形成第三层操作平台,此操作平台即可满足砌筑(或浇注)到墙顶。
在实际的工程中,挂耳5的高度和数量可根据炉墙和加热炉支撑梁7的高度灵活调整,以满足作业人员施工方便为原则。
本发明提供的加热炉炉墙浇注料工字钢支模法,具体是采用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
第一步,将工字钢1间距为600mm、900mm交替布置,底部焊接在炉底钢板上,上部通过第一角钢8与上部钢结构圈梁焊接牢固。
第二步,当砌筑(或浇注)高度达到1.2m高时,可将三角架3挂在挂耳5上,在三角架上铺跳板既可形成第一层操作平台。
第三步,当砌筑(或浇注)高度达到与加热炉支撑梁7的垫块相平的高度时,采用建筑钢管2与焊接在工字钢上的角钢连接,然后将第一层操作平台上的跳板拆除后铺在建筑钢管2上形成第二层操作平台。
第四步,当砌筑(或浇注)高度达到比加热炉支撑梁7的垫块高度高1.2m时,将第一层三角架3拆除挂到上部挂耳5处,并铺跳板形成第三层操作平台,此操作平台即可满足砌筑(或浇注)到墙顶。实际施工中一般炉墙高度不会达到比加热炉支撑梁7的垫块高度高1.2米的高度,故第三层操作平台一般不需搭设即可满足施工条件。

加热炉炉墙浇注料工字钢支模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加热炉炉墙浇注料工字钢支模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加热炉炉墙浇注料工字钢支模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热炉炉墙浇注料工字钢支模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热炉炉墙浇注料工字钢支模法.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加热炉炉墙浇注料施工时用的工字钢支模法,在加热炉炉墙浇注料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支模设施是以工字钢(1)加钢模板为主,以建筑钢管(2)为辅,其中:工字钢有多根,它们布置在加热炉烧嘴(6)的内侧,并且,它们的下部焊接在加热炉炉底的钢板上,它们的上部通过第一角钢(8)焊接在加热炉上部钢结构圈梁上,它们的外侧部焊接有第二角钢(9)及挂耳(5);多根均匀分布的加热炉支撑梁(7),其下部安装固定在加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炉;窑;烘烤炉;蒸馏炉〔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