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氰氟虫腙的杀虫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虫组合物,具体为一种有效成分含氰氟虫腙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在防治农作物害虫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氰氟虫腙(metaflumizone)属于缩氨基脲类杀虫剂,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杀虫剂,杀虫活性主要表现在鳞翅目害虫和部分鞘翅目害虫。杀虫作用方式以胃毒作用为主,触杀作用较小,有较强的渗透性,具有良好的耐雨水冲刷性。杀虫作用机制独特,作用于害虫神经元轴突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与有机磷类杀虫剂无交互抗性。但氰氟虫腙杀虫谱不够宽,害虫死亡慢,且目前国内还不能制造,使用成本很高。
毒死蜱、辛硫磷、三唑磷、丙溴磷、二嗪磷、稻丰散、哒嗪硫磷等是毒性中等或低毒的高效有机磷杀虫剂主要品种。它们作用机制为抑制害虫胆碱酯酶活性,作用方式以触杀和胃毒作用为主,适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和蚜虫、飞虱、叶蝉、蓟马等多种害虫。几十年以来,随着该类农药的大规模使用,害虫对其已产生了一定的抗性,单独使用效果不理想。
不同品种的农药成分进行复配,是降低农药使用成本和延长农药使用寿命很常见的办法之一。然而,不同农药成分进行复配后,是增效、相加还是拮抗,无法预测。只有复配增效好的配方,明显提高实际防治效果,才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药的使用成本。根据害虫抗药性治理理论,将作用机制不同的成分按适当的比例进行复配,可延缓害虫抗药性的发展。
【发明内容】
1.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增效作用、防治谱广的杀虫组合物。另一目的是提供该杀虫组合物在农作物害虫防治上的应用。
2.技术方案
发明人经大量试验意外发现了一种有增效作用、防治谱广的含氰氟虫腙的杀虫组合物。
本发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有效成分由组分A和组分B组成,其中组分A为氰氟虫腙,组分B为毒死蜱、辛硫磷、三唑磷、丙溴磷、二嗪磷、稻丰散、哒嗪硫磷中的任意一种,A与B的重量比为80∶1~1∶80。
本发明杀虫组合物在实际应用中加工成适合农业上使用的任意剂型制剂,优选剂型为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和微囊悬浮剂。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组合物中组分A和B重量比优选为5∶1~1∶10。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配成制剂可防治农作物的害虫,尤其适合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稻螟虫、棉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
3.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杀虫组合物,与现有技术相比,能产生以下有益效果:
(1)组合物中两种有效成分有增效作用,对稻纵卷叶螟、稻螟虫、棉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的增效尤为明显,与单剂相比,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2)与氰氟虫腙单剂相比,本发明组合物扩大了防治谱;
(3)与组分有效成分单剂单独使用相比,本发明组合物将两种作用机理不同的杀虫剂混配使用,有助于延缓害虫抗性发展,延长药剂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中各百分数均为重量百分比,所用到的氰氟虫腙96%原药为巴斯夫欧洲公司生产,毒死蜱97%原药为青岛好利特生物农药有限公司生产,辛硫磷87%原药为江苏好收成韦恩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丙溴磷90%原药为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三唑磷92%原药为江西劲农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二嗪磷95%原药为福建宝捷利生化农药有限公司生产,稻丰散93%原药为江苏腾龙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剂制备中所用到的助剂、溶剂或载体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成分,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一:氰氟虫腙和毒死蜱、辛硫磷复配毒力试验
1.氰氟虫腙、毒死蜱及不同配比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测定
从田间采集的稻纵卷叶螟蛹,室内饲养三代,挑选生长均匀一致的三龄幼虫作供试虫。采用浸叶接虫法,将供试药剂用丙酮加10%土温-80配成一定浓度的母液,再以清水稀释成5个梯度浓度待用,设清水为对照。取新鲜水稻叶片剪成约40mm长的叶段,将剪好的叶片在配制好的供试药液中浸渍10秒,取出让其自然晾干,放入事先垫有滤纸的培养皿(φ120mm)中。然后在皿中接入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每皿10头,每浓度3次重复。处理完毕,盖上皿盖,置于温室内培养,定期观察,于48小时后检查记录死亡情况,计算死亡率,并根据机率值分析法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式、相关系数和致死中浓度(LC50)。联合作用方式评价采用孙云沛等1960年提出的通过毒力指数计算混剂联合毒力的方法即共毒系数(CTC)法。共毒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ATI×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ATI×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ATI/混剂TTI)×100
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测定结果见表1。
表1氰氟虫腙、毒死蜱及不同配比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测定(48h)
供试药剂 LC50(mg/L) ATI TTI CTC 氰氟虫腙(M) 5.27 100 - - 毒死蜱(C) 104.82 5.03 - - M∶C(80∶1) 4.41 119.48 98.82 120.91 M∶C(50∶1) 3.95 133.41 98.12 135.92 M∶C(20∶1) 3.14 167.75 95.52 175.51 M∶C(10∶1) 2.98 176.81 91.35 193.63 M∶C(5∶1) 2.72 193.84 84.21 230.21 M∶C(1∶1) 3.16 166.83 52.47 317.63 M∶C(1∶5) 8.75 60.22 20.88 288.83 M∶C(1∶10) 17.61 29.91 13.69 219.07 M∶C(1∶20) 29.73 17.61 9.63 185.64 M∶C(1∶50) 48.26 10.89 6.87 158.47 M∶C(1∶80) 65.77 8.04 6.23 129.24
由表1可见,氰氟虫腙与毒死蜱按80∶1~1∶80的比例进行混配,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20.91、135.92、175.51、193.63、230.21、317.63、288.83、219.07、185.64、158.47、129.24,均表现为增效作用。氰氟虫腙与毒死蜱按5∶1~1∶10的比例进行混配时,其共毒系数分别为230.21、317.63、288.83、219.07,其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表现为明显的增效作用。
2.氰氟虫腙、辛硫磷及不同配比对棉铃虫的毒力测定
从田间采集的棉铃虫蛹,室内饲养三代,挑选生长均匀一致的三龄幼虫作供试虫。采用浸叶接虫法。药液配制方法同实施例1。取新鲜的棉花叶片,将叶片在配制好的供试药液中浸渍10秒,取出让其自然晾干后,放入垫有滤纸的培养皿(φ120mm)中。然后在皿中接入棉铃虫3龄幼虫,每皿10头,每浓度3次重复。置于温室内培养,定期观察,于48小时后检查记录死亡情况,计算死亡率,计算各配比药剂的致死中浓度(LC50)。数据处理及联合作用方式评价方法同实施例1。
测定结果见表2。
表2氰氟虫腙、辛硫磷及不同配比对棉铃虫地毒力测定(48h)
供试药剂 LC50(mg/L) ATI TTI CTC 氰氟虫腙(M) 7.31 100 - - 辛硫磷(P) 101.47 7.20 - - M∶P(80∶1) 5.89 124.14 98.89 125.51 M∶P(50∶1) 4.98 146.78 98.22 149.52 M∶P(20∶1) 4.46 163.91 95.56 171.52 M∶P(10∶1) 4.31 169.63 91.62 185.32 M∶P(5∶1) 4.08 179.21 84.49 211.87 M∶P(1∶1) 5.63 129.88 53.61 242.24 M∶P(1∶5) 12.34 59.21 22.74 261.34 M∶P(1∶10) 22.17 32.95 15.62 210.83 M∶P(1∶20) 35.42 20.62 11.63 177.64 M∶P(1∶50) 52.48 13.94 8.98 154.42 M∶P(1∶80) 66.34 10.89 8.93 122.14
由表2可见,氰氟虫腙与辛硫磷按80∶1~1∶80的比例进行混配,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25.51、149.52、171.52、185.32、211.87、242.24、261.33、210.83、177.64、154.42、122.14,均表现为增效作用。氰氟虫腙与辛硫磷按5∶1~1∶10的比例进行混配时,其共毒系数分别为211.87、242.24、261.33、210.83,其对棉铃虫的毒力表现为明显的增效作用。
3.氰氟虫腙、丙溴磷及不同配比对斜纹夜蛾的毒力测定
从田间采集斜纹夜蛾成虫,室内饲养三代,挑选生长均匀一致的三龄幼虫作供试虫。
采用浸叶接虫法,将供试药剂用丙酮加10%土温-80配成一定浓度的母液,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加清水稀释成5个梯度浓度待用,设清水为对照。取新鲜的甘蓝叶片,将叶片在配制好的供试药液中浸渍10秒,取出让其自然晾干后,放入事先垫有滤纸的培养皿(φ120mm)中。然后在皿中接入斜纹夜蛾3龄幼虫,每皿10头,每浓度3次重复。处理完毕,盖上皿盖,置于温室内培养,定期观察,于48小时后检查记录死亡情况,计算死亡率,利用DP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求毒力回归方程,计算各配比药剂的致死中浓度(LC50),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供试虫的活性。联合毒力测定采用孙云沛等1960年提出的通过毒力指数计算混剂联合毒力的方法即共毒系数(CTC)法。共毒系数的计算方法见实施例1。
测定结果见表3。
表3氰氟虫腙、丙溴磷及不同配比对斜纹夜蛾的毒力测定(48h)
供试药剂 LC50(mg/L) ATI TTI CTC 氰氟虫腙(M) 7.31 100 - - 丙溴磷(P) 114.64 6.37 - -
M∶P(80∶1) 5.78 126.48 98.82 127.91 M∶P(50∶1) 5.21 140.31 98.18 142.92 M∶P(20∶1) 4.56 160.27 95.51 167.82 M∶P(10∶1) 4.22 173.22 91.52 189.32 M∶P(5∶1) 3.92 186.53 84.35 220.87 M∶P(1∶1) 4.49 162.81 53.21 306.14 M∶P(1∶5) 11.81 61.83 22.01 281.13 M∶P(1∶10) 23.68 30.92 14.92 207.43 M∶P(1∶20) 40.26 18.21 10.81 167.64 M∶P(1∶50) 57.16 12.79 8.22 155.67 M∶P(1∶80) 76.31 9.59 7.53 127.24
由表3可见,氰氟虫腙与丙溴磷按80∶1~1∶80的比例进行混配,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27.91、142.92、167.82、189.32、220.87、306.14、281.13、207.43、167.64、155.67、127.24,均表现为增效作用。氰氟虫腙与丙溴磷按5∶1~1∶10的比例进行混配时,其共毒系数分别为220.87、306.14、281.13、207.43,其对斜纹夜蛾的毒力表现为明显的增效作用。
4.氰氟虫腙、稻丰散及不同配比对水稻二化螟的毒力测定
供试虫为水稻二化螟5龄幼虫。采用浸渍稻茎法,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将供试药剂配成5个系列浓度,每个浓度处理20头水稻二化螟5龄幼虫,设三个重复,以清水浸渍作为对照,即将未使用农药的拔节期水稻茎剪成4~5厘米的小段,放入配置浓度的药液中浸渍1分钟取出,用吸水纸吸干稻茎表面的药液,放入塑料碗中,再放入5龄二化螟幼虫10头,外附一层保鲜膜,穿小孔若干放置阴凉处,24小时后检查幼虫的死虫数,计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求出LC50。数据处理和及联合作用方式评价方法同实施例1。
测定结果见表4.
表4氰氟虫腙、稻丰散及不同配比对水稻二化螟的毒力测定(48h)
供试药剂 LC50 (mg/L) 实测毒力指数 (ATI) 理论毒力指数 (TTI) 共毒系数 (CTC) 氰氟虫腙(M) 5.27 100 - - 稻丰散(P) 96.78 5.44 - - M∶P(80∶1) 4.39 119.93 98.82 121.47 M∶P(50∶1) 3.76 140.21 98.11 142.82 M∶P(20∶1) 3.34 157.84 95.48 165.21 M∶P(10∶1) 3.07 171.72 91.43 187.81 M∶P(5∶1) 2.63 200.41 84.17 237.94 M∶P(1∶1) 2.98 176.84 52.69 335.42 M∶P(1∶5) 8.62 61.11 21.22 288.31 M∶P(1∶10) 16.41 32.12 13.95 228.72 M∶P(1∶20) 30.61 17.24 9.92 173.11 M∶P(1∶50) 49.74 10.61 7.34 145.24 M∶P(1∶80) 62.59 8.41 6.62 127.32
由表4可见,氰氟虫腙与稻丰散按80∶1~1∶80的比例进行混配,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21.47、142.82、165.21、187.81、237.94、335.42、288.31、228.72、173.11、145.24、127.32,均表现为增效作用。氰氟虫腙与稻丰散按5∶1~1∶10的比例进行混配时,其共毒系数分别为237.94、335.42、288.31、228.72,其对水稻二化螟的毒力表现为明显的增效作用。
5.氰氟虫腙、二嗪磷及不同配比对甜菜夜蛾的毒力测定
采用浸叶接虫法,试验方法同实施例3的方法。
测定结果见表5。
表5氰氟虫腙、二嗪磷及不同配比对甜菜夜蛾的毒力测定(48h)
供试药剂 LC50 (mg/L) 实测毒力指数 (ATI) 理论毒力指数 (TTI) 共毒系数 (CTC) 氰氟虫腙(M) 5.19 100 - - 二嗪磷(D) 89.36 5.82 - - M∶D(80∶1) 4.27 121.45 98.82 122.87 M∶D(50∶1) 3.89 133.42 98.21 135.89 M∶D(20∶1) 3.25 159.73 95.54 167.21 M∶D(10∶1) 3.09 167.91 91.42 183.71 M∶D(5∶1) 2.68 193.74 84.33 229.67 M∶D(1∶1) 3.53 146.86 52.91 277.91 M∶D(1∶5) 7.63 67.74 21.52 316.34 M∶D(1∶10) 15.82 32.82 14.41 228.33 M∶D(1∶20) 29.51 17.61 10.43 170.89 M∶D(1∶50) 42.74 12.14 7.72 158.56 M∶D(1∶80) 61.23 8.48 6.92 121.64
由表5可见,氰氟虫腙与二嗪磷按80∶1~1∶80的比例进行混配,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22.87、135.89、167.21、183.71、229.67、277.91、316.34、228.33、170.89、158.56、121.64,均表现为增效作用。氰氟虫腙与二嗪磷按5∶1~1∶10的比例进行混配时,其共毒系数分别为229.67、277.91、316.34、228.33,其对甜菜夜蛾的毒力表现为明显的增效作用。
实施例二:81%氰氟虫腙·哒嗪硫磷乳油的配制方法及药剂田间试验
氰氟虫腙 80%
哒嗪硫磷 1%
农乳600#(乳化剂) 7%
二甲苯(溶剂) 余量
按配方要求,将氰氟虫腙、哒嗪硫磷、乳化剂、部分溶剂在调制釜中混合搅拌,待完全溶解后,再把剩余的溶剂缓慢地加入,充分搅拌后得到均匀的油相,即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乳油。
该实施例制剂用于防治水稻田稻纵卷叶螟。采用喷雾法防治。施药时水稻处于始穗期,田间稻纵卷叶螟以2、3龄幼虫占大多数,天气晴朗。试验共设5个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于施药前后调查虫口基数,采用喷雾法防治,药后3、5和7天各调查1次虫情,即在每个小区中固定20从,查找残虫数,计算防治效果,如表6所示。
表6氰氟虫腙、哒嗪硫磷及其混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效果
注:g a.i./ha在本申请文件中表示每公顷所用农药有效成分的克数,不再赘述。
由表6可知,氰氟虫腙和哒嗪硫磷复配后,复配制剂较单剂单独使用,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有较大地提高。
实施例三:30%氰氟虫腙·二嗪磷悬浮剂的配制方法及药剂田间试验
氰氟虫腙 25%
二嗪磷 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润湿剂) 1%
木质素磺酸钙(分散剂) 2%
甲基纤维素(增粘剂) 2%
膨润土(稳定剂) 3%
乙二醇(防冻剂) 1%
去离子水(溶剂) 余量
按照配方要求,在备有高速搅拌器的分散罐中,将原药和分散剂分散于水中,粗粉碎原药;把这种经粗粉碎的溶液用定量泵连续地送入砂磨机内,进行微细粉碎;与介质分离、排出的溶液送入最后混合罐,把另外调制好的增稠剂溶液加入最后混合罐,与已粉碎的溶液均匀地混合,得到悬浮剂。取样分析合格后,即得本发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悬浮剂。
该实施例制剂用于防治水稻田水稻二化螟。采用喷雾法防治。试验方法同实施例二,防治效果见表7所示。
表7氰氟虫腙、二嗪磷及其混剂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
由表7可知,氰氟虫腙和二嗪磷复配后,复配制剂较单剂单独使用,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有较大地提高,农药使用量减少。
实施例四:10%氰氟虫腙·辛硫磷微乳剂的配制方法及药剂田间试验
氰氟虫腙 5%
辛硫磷 5%
农乳1601(乳化剂) 12%
丙酮(助溶剂) 2%
去离子水 余量
按配方要求,将氰氟虫腙、辛硫磷、助溶剂、乳化剂混合搅拌溶解制成油相,在不断搅拌下,将水直接加入油相中,搅拌15-30min,得透明液体。经分析合格后即得本发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微乳剂。
该实施例制剂用于防治棉花田棉铃虫。在棉铃虫发生盛期,进行全株喷雾处理,田间棉铃虫以2、3龄幼虫为主。在各处理区和清水对照区,施药前调查棉株虫口基数,施药后3天、5天、7天分别调查残存活虫数,防治效果如表8所示。
表8氰氟虫腙、辛硫磷及其混剂对棉铃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由表8可知,氰氟虫腙和辛硫磷复配后,复配制剂较单剂单独使用,农药使用量减少,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有明显地提高。说明氰氟虫腙和辛硫磷按1∶1的重量比例复配后,可产生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降低了农药的用药量,对害虫的防治效果有明显地提高。
实施例五:12%氰氟虫腙·三唑磷水乳剂的配制方法及药剂田间试验
氰氟虫腙 2%
三唑磷 10%
农乳600#(乳化剂) 7%
甲苯(助溶剂) 10%
乙二醇(防冻剂) 1%
去离子水 余量
按配方要求,将氰氟虫腙、三唑磷、助溶剂、乳化剂等混合搅拌溶解制成油相,在不断搅拌下,将水直接加入油相中,搅拌约30min,得乳状液体,取样分析合格后即得本发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水乳剂。
该实施例制剂用于防治甘蓝田斜纹夜蛾。采用喷雾法防治。试验方法同实施例二,防治效果见表9所示。
表9氰氟虫腙、三唑磷及其混剂对斜纹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
由表9可知,氰氟虫腙和三唑磷复配后,复配制剂较单剂单独使用,农药使用量大大减少,对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有明显地提高。说明氰氟虫腙和三唑磷按1∶1的重量比例复配后,可产生较高的协同增效作用。降低了农药的用药量,对害虫的防治效果有明显地提高。
实施例六:30%氰氟虫腙·稻丰散悬浮剂的配制方法及药剂田间试验
氰氟虫腙 5%
稻丰散 2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润湿剂) 1%
木质素磺酸钙(分散剂) 2%
甲基纤维素(增粘剂) 2%
膨润土(稳定剂) 3%
乙二醇(防冻剂) 1%
去离子水(溶剂) 余量
按照配方要求,在备有高速搅拌器的分散罐中,将原药和分散剂分散于水中,粗粉碎原药;把这种经粗粉碎的溶液用定量泵连续地送入砂磨机内,进行微细粉碎;与介质分离、排出的溶液送入最后混合罐,把另外调制好的增稠剂溶液加入最后混合罐,与已粉碎的溶液均匀地混合,得到悬浮剂。取样分析合格后,即得本发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悬浮剂。
该实施例制剂用于防治水稻田水稻三化螟。采用喷雾法防治。试验方法同实施例二,防治效果见表10所示。
表10氰氟虫腙、稻丰散及其混剂对水稻三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
由表10可知,氰氟虫腙和稻丰散复配后,复配制剂较单剂单独使用,农药使用量大大减少,对水稻三化螟的防治效果有明显地提高。说明氰氟虫腙和稻丰散按5∶1的重量比例复配后,可产生较高的协同增效作用。降低了农药的用药量,对害虫的防治效果有明显地提高。
实施例七:81%氰氟虫腙·丙溴磷乳油的配制方法及药剂田间试验
氰氟虫腙 1%
丙溴磷 80%
农乳600#(乳化剂) 7%
二甲苯(溶剂) 余量
按配方要求,将氰氟虫腙、丙溴磷、乳化剂、部分溶剂在调制釜中混合搅拌,待完全溶解后,再把剩余的溶剂缓慢地加入,充分搅拌后得到均匀的油相,即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乳油。
该实施例制剂用于防治棉花田棉铃虫。在棉铃虫发生盛期,进行全株喷雾处理,田间棉铃虫以2、3龄幼虫为主。在各处理区和清水对照区,施药前调查棉株虫口基数,施药后3天、5天、7天分别调查残存活虫数,防治效果如表11所示。
表11氰氟虫腙、丙溴磷及其混剂对棉铃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由表11可知,氰氟虫腙和丙溴磷复配后,复配制剂较单剂单独使用,农药使用量减少,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有所提高。
实施例八:11%氰氟虫腙·毒死蜱乳油的配制方法及药剂田间试验
氰氟虫腙 1%
毒死蜱 10%
农乳600#(乳化剂) 6%
二甲苯(溶剂) 余量
按配方要求,将氰氟虫腙、毒死蜱、乳化剂、部分溶剂在调制釜中混合搅拌,待完全溶解后,再把剩余的溶剂缓慢地加入,充分搅拌后得到均匀的油相,即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乳油。
该实施例制剂用于防治甘蓝菜地甜菜夜蛾。试验共设5个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随机排列,计20个小区,每个小区的面积为30m2,小区之间设保护行。于施药前后调查虫口基数,药后3、5和7天各调查1次虫情,每小区5点取样调查,每点定点调查5株甘蓝上的甜菜夜蛾虫口基数,查找残虫数,计算防治效果,如表12所示。
表12氰氟虫腙、毒死蜱及其混剂对甜菜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
由表12可知,氰氟虫腙和毒死蜱复配后,复配制剂较单剂单独使用,农药使用量减少,对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有明显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