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脉管炎的通管丸中成药.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315121 上传时间:2018-02-0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1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7108603.6

申请日:

1997.06.12

公开号:

CN1166357A

公开日:

1997.12.03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1.1.10|||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5/78

主分类号:

A61K35/78

申请人:

陕西林华脉管炎中医药研究所;

发明人:

兰林华; 兰林山; 李冠福; 兰国永

地址:

710021陕西省西安市太华路北段徐家堡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陕西省发明专利服务中心

代理人:

彭冬英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治疗脉管炎的通管丸中成药,主要组成为麝香、西红花、乳香、没药、全虫、穿山甲、血竭、蜈蚣、珍珠、官粉、水蛭、银珠、牛黄、白花蛇、黑槐花。本发明经临床验证及药理分析,具有较强的抗凝血、消栓、祛聚、活血化瘀、温脉活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新诸功能。对各期各类脉管炎,各种血栓及闭塞性血管病症具有很高的疗效。本品是纯中药制剂,见效快、疗程短、投药安全方便,且无毒副作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治疗脉管炎的通管丸中成药,其特征在于主要组成为: 麝香 3~6g    西红花20~30g    乳  香20~50g 没药20~50g   全  虫20~50g    川山甲20~50g 血竭15~50g   蜈  蚣6~12条    珍  珠10~30g 官粉 1~3g    水  蛭10~30g    银  珠10~30g 牛黄 2~4g    白花蛇6~12条    黑槐花20~50g。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脉管炎的通管丸中成药,其特征在于:上述组 成中另外加入下述组分: 黄芪40~80g    附子20~40g     桂枝30~60g 元胡30~60g    当归30~60g     三七10~30g。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脉管炎的通管丸中成药,其特征在于:上述组 成中另外加入下述组分: 金银花30~60g    地丁30~60g    土茯苓30~60g 泽  泻30~60g    猪苓30~60g。

说明书


一种治疗脉管炎的通管丸中成药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脉管炎的中成药。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和闭塞性疾病,主要侵袭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静脉。脉管炎属中医“脱疽”“脉痹”范畴,是一种主要由于阳气本虚,外受寒湿,致使经脉收引;或湿热蕴结,脉络不通,气血凝滞所引起的。初时患趾(指)苍白、怕冷、发凉、麻木、步履不便;继则疼痛剧烈,夜间尤甚;日久趾(指)色如煮熟红枣;渐色黑腐烂,溃烂蔓延,五趾(指)相传,最终导致肢端脱落,或症见肢体肿胀,局部温度增高,肢端潮红,重则发生溃疡。西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累及四肢的中小动、静脉。其病变表现为血管壁的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以及在血管腔内有血栓形成,以致血管腔被血栓阻塞,引起肢体缺血而产生疼痛,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最终将由于肢端组织缺血、缺氧而溃烂,坏死脱落。目前国内外临床常用的西医治疗脉管炎的药物有肝素、双香豆素、华法令、链激酶、尿激酶、阿斯匹林、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其中肝素、双香豆素、华法令均属于抗凝血药。主要用于防治深部动静脉血栓及其它血栓性疾病。它们通过影响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而发挥作用,延缓或阻止血液凝固。所以抗凝剂只能防止血栓的扩展,而不能直接消除血栓,而且对血管的无菌炎性改变无治疗作用。其不良反应有皮炎、脱发、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也可见到麻痹性肠梗阻,可引起各种出血,故每次注射前应测定凝血时间。链激酶、尿激酶属溶栓药物,具有溶解血栓,临床用于多种血栓栓塞疾病。一般最好在发病3天以内用药效果较好。主要副作用为引起出血,应严格掌握用量及时间。低分子右旋糠酐、阿斯匹林、丹参为祛聚药物。右旋糖酐主要有扩充血容量,减低血粘稠度作用。阿斯匹林、丹参主要是防止血小板聚集,它们常作为辅助其它疗法而取得疗效,而不能作为单独治疗用药。由以上说明可知:西药几种常用药物作用单一,对输通血管缓解症状有一定的疗效,但有效率均很低,对脉管炎无全面治疗作用。因病因不明,上述药物对脉管炎的炎性改变均无治疗作用。用药常可引起出血的副作用,用量及用药时间常受到较严格限制。配合应用更应严格控制,所以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多需静脉给药,长斯治疗不便。所以临床治愈率很低,效果不显著。目前还没有一种能起复合治疗作用,效果显著,无副作用或副作用很小的药品。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西药的缺点,运用中医理论,提供一种具有抗炎、抗凝、消栓、祛聚的复合作用,且副作用小的治疗脉管炎效果显著的理想药物。

    本发明地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脉管炎的通管丸中成药,主要组成为:

    麝香 3~6g     西红花20~30g    乳  香20~50g

    没药20~50g    全  虫20~50g    川山甲20~50g

    血竭15~50g    蜈  蚣 6~12条   珍  珠10~30g

    官粉 1~3g     水  蛭10~30g    银  珠10~30g

    牛黄 2~4g     白花蛇 6~12条   黑槐花20~50g。以上中药炮制后共为细末,然后将大枣煮熟去皮核捣成泥状,与上药搅拌如黄豆大,再滚以青黛粉为底。

    为了加强本发明的益气温阳及止疼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改善肢体寒冷及体虚症状可在上述的主要组成中加入黄芪40~80g,附子20~40g,桂枝30~60g,元胡30~60g,当归30~60g,三七10~30g。

    为了加强本发明的清热解毒、消肿利湿作用,可在上述的主要组成中加入金银花30~60g,地丁30~60g,土茯苓30~660g,泽泻30~60g,猪苓30~60g。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其它血管病症,多因寒冷或外伤邪毒内侵所致,亦可因偏嗜烟酒,喜食辛辣肥厚之品或因七情所伤而致。虽病因各异但有着一个共同的病理机制—脉管瘀滞、血行受限。血瘀不行则肢体不能得之荣养,故出现痛疼、废痿、坏疽、甚或偏枯等症。瘀不去则新不生,故总的治则是祛瘀生新,在此理论基础上取西红花、麝香为君药,活血化瘀,辅以川山甲、血竭、蜈蚣、白花蛇息风通络;珍珠、银珠、官粉、牛黄、黑槐花、青黛清热解毒、消肿生新;枣泥为丸能使其药物在肠道吸收,以减除胃部不适及某些药物的烈性。中医治病重在辩证。故对于虚寒证宜加入黄芪益气补虚;附子、桂枝温阳祛寒;元胡、当归、三七祛瘀止痛,而为第二组成配方。如热毒水湿为重之证宜加入金银花、地丁、土茯苓清热解毒;泽泻、猪苓利湿消肿,而为第三组成配方。如有坏疽、溃疡可配以外用祛腐生肌之膏散。

    本发明经临床验证及药理分析,具有较强的抗凝血、消栓、祛聚、活血化瘀、温脉活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新诸功能。对血管病因脉管炎性改变,血栓闭塞而引起的痛疼、肿胀、结节、寒冷、潮热、肌肉萎缩、溃疡、坏死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和显著的治疗作用。对各期各类脉管炎(中医称“脱疽”“脱骨疽”“恶脉”“脉痹”等),各种血栓及闭塞性血管病症具有很高的疗效。据临床统计治愈率可达85%以上,有效率可达90%以上。另外对中风偏瘫、骨髓炎等亦具较好疗效。本品是纯中药制剂,见效快、疗程短、投药安全方便,对血管病的治疗效果优于目前国内外临床常用的药物。且无毒副作用,个别病例偶有恶心、皮疹出现,停药后既消除。

    实施例1:

    乳香30g,没药30g,全虫30g,川山甲30g,麝香3g,血竭15g,蜈蚣10条,珍珠10g,水蛭10g,银珠10g,西红花30g,牛黄2g,白花蛇10条,黑槐花20g,官粉2g。

    基质:大枣50g,青黛30g。

    上述各药依古法逐一加工炮制,除大枣、青黛粉以外均粉碎为细末,过40目筛,将过筛的细末和煮熟去皮的大枣泥搅拌均匀,以常规制药工艺制成如黄豆大,再滚以青黛粉为底。本发明为大枣泥药丸,1克重约9丸,每瓶装150克。内服,日服10~15克,每日服1~2次,以清解汤送下,10~15天为一疗程。

    实施例2:

    乳香30g,没药30g,全虫30g,川山甲30g,麝香3g,血竭15g,蜈蚣10条,珍珠10g,水蛭10g,银珠10g,西红花30g,牛黄2g,白花蛇10条,黑槐花20g,官粉2g,黄芪60g,附子30g,桂枝40g,元胡40g,当归40g,三七20g。

    实施例3:

    乳香30g,没药30g,全虫30g,川山甲30g,麝香3g,血竭15g,蜈蚣10条,珍珠10g,水蛭10g,银珠10g,西红花30g,牛黄2g,白花蛇10条,黑槐花20g,官粉2g,金银花40g,地丁40g,土茯苓40g,泽泻40g,猪苓40g。

    本发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成千例,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现提供200例脉管炎治验小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200例,男152例,女48例。临床均符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诊断标准。其中属第一期(缺血期)30例,第二期(营养障碍期)110例,第三期(坏死期)60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15岁,多为20~40岁青壮年。病程最长15年,最短25天,平均3年5个月。200例全部进行了血流图测定,其中158例波幅全部消失,42例为微低平波隐约,158例患肢动脉搏动消失,42例搏动微弱。本组病例患肢皮温均低于健肢3~6℃。患肢并发溃疡、坏死60例。其中手指溃疡5例,创面分别为2×2,1.2×1厘米,足趾溃疡55例,创面最大4×3厘米,最小为0.5×0.5厘米。

    二、治疗方法

    本组200例,治病前均记录患肢肤色、动脉搏动、疼痛程度、跛行距离、测定皮温、描记患肢血流图,治疗后复查比较,治疗采用内服“通管丸”。

    三、治疗结果

    临床疗效分临床治愈、显效、进步、无效四项。(1)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创面完全愈合,患肢侧肢循环建立,血液循环无明显障碍,肤色皮温、动脉搏动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血流图波幅也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能进行一般工作或恢复原工作。(2)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显著减轻,静止痛消失,肤色和皮温较治前明显好转,皮色红润,皮温上升,创面完全愈合或接近愈合,血液循环仍有轻度障碍,但动脉搏动增强,血流图波幅明显改善,能恢复轻度工作。(3)进步:自觉症状减轻,体征有所改善。(4)无效:经治疗1~3个月后,症状与体征无改善,创面无好转者。按以上标准判定,本组200例,临床治愈170例,平均疗程60天,治愈率85%,显效8例,平均疗程65天,显效率4%,进步12例,进步率6%,无效10例。总有效率95%。有效病例内服最少2个疗程,最多6个疗程,止痛效果最短两天,最长一周。坏死期60例于治疗后第三疗程、第四疗程各有10例愈合,第六疗程35例愈合。由于导致本病发生的根本机制是血瘀脉阻,故自拟通脉活络、行血化瘀之“通管丸”进行治疗。临床可根据辩证之虚实寒热辅以温通、补虚、泻实、清热之品。

一种治疗脉管炎的通管丸中成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治疗脉管炎的通管丸中成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治疗脉管炎的通管丸中成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治疗脉管炎的通管丸中成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脉管炎的通管丸中成药.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治疗脉管炎的通管丸中成药,主要组成为麝香、西红花、乳香、没药、全虫、穿山甲、血竭、蜈蚣、珍珠、官粉、水蛭、银珠、牛黄、白花蛇、黑槐花。本发明经临床验证及药理分析,具有较强的抗凝血、消栓、祛聚、活血化瘀、温脉活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新诸功能。对各期各类脉管炎,各种血栓及闭塞性血管病症具有很高的疗效。本品是纯中药制剂,见效快、疗程短、投药安全方便,且无毒副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