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鼻病的中药百草滴鼻液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药制造技术领域。 目前,国内外临床对鼻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穿刺、注射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方法,患者痛苦大,费用高、疗程长、疗效低,且愈后复发率高。
与本发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是1992年3月18公开的申请号为90107240.0,公开号为CN 1059470A,名称为“一种制作中草药鼻炎滴剂的方法”发明专利申请,该发明以辛夷、黄莲、鲜葱白等中草药为原料经选配料,三次浸泡和煎煮复配、灭菌等制作过程而成,其制作方法较为复杂,且该药鼻病症适用范围较小,主要用于防治鼻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纯中药的百草滴鼻液及其制备方法,疗效高、疗程短,愈后复发率低,使用方便,且制备方法简便,适应鼻病症范围广,对各类急慢性鼻炎、变应性鼻炎、鼻前庭毛细血管瘤、鼻息肉等均有较高的疗效。
本发明设计思想及治疗理论:中医认为,鼻为呼吸之门,司嗅觉,助吞咽,为肺系所属,如果风邪犯肺,肺经有热,则出现流涕、鼻塞、鼻衄等症状,比如阳明经脉火热上炎,易致鼻大出血或生鼻疔等,足少阳胆经有热,易致鼻渊,头昏头痛等,脾肾不足,易致鼻出血,鼻涕等症。本发明由白芷、夏枯草、苦参、薄荷和大蒜汁组成,其中白芷具有祛风宣肺作用,夏枯草具有清肝散结作用,苦参具有清热燥湿作用,薄荷具有解毒散热疏风作用,大蒜汁具有治疗痈肿毒疮,脑漏鼻渊、鼻衄等作用,以上述五味中药配伍具有清肺通窍、清热解毒、化瘀消肿之功效,即可达到治疗鼻病之目的。
本发明的配方含量为(单位:g):白芷20~30,夏枯草6~12,苦参9~20,薄荷9~15,大蒜汁2~5,且所述配方含量依生产批量大小等比例放大或缩小。
此外,可用药性与苦参相近,作用基本相同的等量黄柏代替苦参,用药性与夏枯草相近,作用基本相同的等量败酱草或海藻代替夏枯草,还可在所述配方含量中加入其总重量1%的防腐剂,防腐剂选用硼酸。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先将白芷、夏枯草、苦参、薄荷按所述含量混合后加入1000ml水浸泡10~24小时后蒸馏提取500ml挥发油溶液,即按《中国药典》(1985年版)方法提取挥发油,然后将大蒜汁按所述含量加入到500ml挥发油溶液中溶解,最后在制成的溶液中加入所述五味中药总重量的1%的防腐剂并调整PH值<7即可制成本发明。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疗效高,疗程短,愈后复发率低,使用方便等优点,且适应鼻病症范围广,对各类急性慢鼻炎,变应生鼻炎,鼻前庭毛细血管瘤,鼻息肉,鼻出血等鼻病均有效高的疗效,经2700例患者临床使用,总有效率100%,治愈率87.4%以上,此外该药制备方法简便,中药有效成份利用充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强药效之作用。
本发明实施例1、2、3(单位:g)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白芷 22 24 28
夏枯草 7 9 11
苦参 10 14 18
薄荷 10 12 14
大蒜汁 2.5 3 4
其制备方法:取实施例1、2、3所述药量按说明书第五部分制备方法制备即可制得本发明,其中防腐剂选用硼酸,分装于10ml滴鼻管内即可使用,每次2-3滴,每日3次,2-4周为一疗程。
本发明实施例4、5、6(单位:g)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白芷 23 25 29
败酱草 7 9 11
黄柏 10 14 18
薄荷 10 12 14
大蒜汁 2.5 3 4
制备方法与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2、3相同
实施例7(单位:g):白芷30,海藻9,苦参12,薄荷10,大蒜汁4,硼酸0.65。制备方法与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2、3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