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苎麻骨粉的秀珍菇培养基及秀珍菇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领域,特别是涉及含苎麻骨粉的秀珍菇培养基及秀珍菇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秀珍菇学名为黄白侧耳(Pleurotus geesteranus Singer),隶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属。菇体营养丰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糖分、脂肪、维生素和铁、钙等微量元素,且含有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菇肉鲜嫩清脆,易于运输、保鲜和贮藏,备受国内外市场欢迎。长期食用有降血压、降胆固醇的功能。市场售价较高,开发效益极为显著培。
现有技术中,专门用于秀珍菇生产的培养基较少,笔者搜索到的用于秀珍菇生产的专利仅有一项200810243831.6(CN101462900),该技术采用棉籽壳或稻草或玉米芯为主要原料,再添加木屑、麦麸或米糠、玉米粉、家禽粪便等其它辅料混合制备秀珍菇培养基,但对添加的杂木屑要求经过一年以上的堆积,还要在堆积过程中保持每月翻堆一次,这就要求必须要至少提前一年准备材料,给实际生产造成很大不便。现有栽培中也有采用通用的食用菌的培养基,多采用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原料为基质,随着秀珍菇市场销售量急剧增加,木屑、棉籽壳等资源日渐紧张,使得培育效益下滑,制约了秀珍菇生产的顺利发展。
苎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纤维作物,有“中国草”之称。我国苎麻常年种植面积20万公顷左右,而占生物学产量60%左右的麻骨除少部分用于压制纤维板或连皮带杆制浆造纸外,大部分麻骨被当作柴烧或废弃,生物利用率很低,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苎麻骨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其纤维素含量和纤维形态类似阔叶树种,理论上是较理想的食用菌栽培原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苎麻骨培育秀珍菇的方法,目的是充分利用苎麻骨,使之成为培育秀珍菇的优质原料,实现变废为宝,同时解决苎麻骨还田难、焚烧苎麻骨污染空气、浪费资源等棘手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含苎麻骨粉的秀珍菇培养基是由以下步骤方法制成:
准备:按质量计,将原料苎麻骨粉70~80%、米糠17~27%、轻质碳酸钙1~1.5%、蔗糖1~1.5%和磷酸氢二钾0.1~0.2%混合后得混合物,苎麻骨粉是一种将苎麻骨通过粉碎后呈3~7毫米长的短杆状的原料;
装袋:将混合物加水和搅拌均匀后用聚丙烯袋或聚乙烯袋进行装袋,袋装物质的含水率为63~66%;
灭菌:将袋装物质用高压121℃灭菌1~2小时,或常压100℃灭菌8~12小时后,得所述培养基。所述高压为0.2MPa;常压为1.01×105Pa。
本发明提供的含苎麻骨粉的秀珍菇栽培方法,包括接种、发菌、出菇、分茬采收步骤,采用上述含苎麻骨粉的秀珍菇培养基,并且按照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进行栽培秀珍菇:
(1)接种:将秀珍菇培养基降温冷却至≤30℃接种秀珍菇菌种,秀珍菇菌种购自武汉华中食用菌栽培研究所;
(2)发菌:将接种秀珍菇菌种后的培养基置于温度22~28℃、空气相对湿度80~90%条件下培育25~30天,使菌丝长满袋;
(3)出菇:将菌丝体塑料袋口打开,置于培养架上,保持环境温度为18~26℃、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每天喷水2~3次,通风并给予光线强度300~500Lx的散射光,使其长出秀珍菇;
(4)分茬采收:当秀珍菇子实体的菌盖直径20~30mm、菌盖平展、边缘内卷时采收;
(5)转潮:采菇后,将培养基表面菇根去掉,对菌袋补水,使每个菌袋增重30-50克,重新将袋口扎紧,将菌袋给予≤10℃的低温刺激1-2天,使菌丝恢复生长,待袋口出现毛状菌丝后,重新解开袋口,使其长出下一茬菇。
本发明提供的利用苎麻骨培育秀珍菇的方法是一种新方法,该方法是将无用的苎麻骨作为培育秀珍菇的优质原料,产生的菌块废料又可作为苎麻种植的肥料,拓宽了培育原料的来源渠道,最大程度的利用了苎麻资源,避免了现有技术条件下苎麻骨的浪费,即可缓解苎麻产业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又适应循环经济、可持续经济的发展要求,是一种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的环保清洁新技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有以下优势:
其一.培养基配方简单:以苎麻骨为主要原料,添加几种常见辅料,简化了现有秀珍菇培养基配方。
其二.周期短:用苎麻骨作为秀珍菇的营养基质,能增加通透性,养分分解迅速,菌丝生长发育快,出菇时间只需110~120天,与传统的棉籽壳培育相比缩短了20天左右。
其三.变废为宝:利用苎麻骨培育秀珍菇,一潮菇的生物利用率为75%以上,总生物学效率一般在130%左右,比原有栽培方法的生物转化率80%提高40-50%,较之用棉籽壳原料节约成本约80%。
其四.推广前景广阔:我国苎麻常年种植面积20万公顷左右,资源相当丰富。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之一,因此,利用苎麻骨生产食用菌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但其不意味着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实施例中未详加说明的步骤均按本领域秀珍菇培育的现有技术。
实施例1:
称取粉碎至3毫米~7毫米长的苎麻骨160kg,米糠35kg,蔗糖2kg,轻质碳酸钙2.8kg,磷酸氢二钾0.2kg,将上述各组份混合加水拌匀,使拌匀后的基质含水率达到63%,即得秀珍菇培育基质。
将上述拌匀后的基质,分装于宽24厘米、长45厘米地出菇用聚丙烯袋,每袋装基质1500g,相当于干重555g,两头扎紧口,121℃高压灭菌2小时,冷却至28℃接种秀珍菇菌种,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于温度22℃~28℃、相对湿度80%~90%条件下培育25天后菌丝长满袋,此后降低环境温度为18℃~26℃、增加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继续培养5天出现桑椹状的小菇蕾,菇蕾生长至伞盖充分展开,直径20-30mm时采收,一潮菇平均每袋采收433g,一潮菇生物转化率为78%,共采收4潮菇,平均每袋共采收733g,总生物转化率为132%。
实施例2:
称取粉碎至3毫米~7毫米长的苎麻骨140kg,米糠54kg,蔗糖3kg,轻质碳酸钙2.6kg,磷酸氢二钾0.4kg,将上述各组份混合加水拌匀,使拌匀后的基质含水率达到65%,即得秀珍菇培育基质。
将上述拌匀后的基质,分装于宽24厘米、长45厘米的出菇用聚乙烯袋,每袋装基质1500g,相当于干重525g,两头扎紧口,100℃常压灭菌12小时,冷却至28℃接种秀珍菇菌种,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于温度22℃~28℃、相对湿度80%~90%条件下培育30天后菌丝长满袋,此后降低环境温度为18℃~26℃、增加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继续培养7天出现桑椹状的小菇蕾,菇蕾生长至伞盖充分展开,直径20-30mm时采收,一潮菇平均每袋采收404g,一潮菇生物转化率为77%,共采收4潮菇,平均每袋共采收683g,总生物转化率为130%。
实施例3:
称取粉碎至3毫米~7毫米长的苎麻骨150kg,米糠45kg,蔗糖2.8kg,轻质碳酸钙2kg,磷酸氢二钾0.2kg,将上述各组份混合加水拌匀,使拌匀后的基质含水率达到66%,即得秀珍菇培育基质。
将上述拌匀后的基质,分装于宽24厘米、长45厘米的出菇用聚乙烯袋,每袋装基质600g,相当于干重510g,两头扎紧口,100℃常压灭菌8小时,冷却至28℃接种秀珍菇菌种,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于温度22℃~28℃、相对湿度80%~90%条件下培育26天后菌丝长满袋,此后降低环境温度为18℃~26℃、增加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继续培养6天出现桑椹状的小菇蕾,菇蕾生长至伞盖充分展开,直径20-30mm时采收,一潮菇平均每袋采收408g,一潮菇生物转化率为80%,共采收4潮菇,平均每袋共采收689g,总生物转化率为135%。
实施例4:
称取粉碎至3毫米~7毫米长的苎麻骨140kg,米糠54kg,蔗糖2.8kg,轻质碳酸钙3kg,磷酸氢二钾0.2kg,将上述各组份混合加水拌匀,使拌匀后的基质含水率达到64%,即得秀珍菇培育基质。
将上述拌匀后的基质,分装于宽24厘米、长45厘米的出菇用聚丙烯袋,每袋装基质600g,相当于干重540g,两头扎紧口,121℃高压灭菌1小时,冷却至28℃接种秀珍菇菌种,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于温度22℃~28℃、相对湿度80%~90%条件下培育28天后菌丝长满袋,此后降低环境温度为18℃~26℃、增加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继续培养7天出现桑椹状的小菇蕾,菇蕾生长至伞盖充分展开,直径20-30mm时采收,一潮菇平均每袋采收410g,一潮菇生物转化率为76%,共采收4潮菇,平均每袋共采收718g,总生物转化率为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