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夹具.pdf

上传人:000****221 文档编号:314232 上传时间:2018-02-08 格式:PDF 页数:49 大小:2.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310100664.7

申请日:

2003.10.09

公开号:

CN1496687A

公开日:

2004.05.1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44B11/00

主分类号:

A44B11/00

申请人:

YKK株式会社;

发明人:

渡部刚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2.10.11 JP 299112/2002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张会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带夹具(1)包括插头(10)、用于插入该插头(10)的插座(20);上述插头(10)具有插头本体(11)和一根或一根以上的弹性腿片(12),上述插头本体(11)具有第一穿带孔(111)。插座(20)具有可与上述第一穿带孔(111)连通的第二穿带孔(23)、和第三穿带孔(24),弹性腿片(12)构成为只由上述弹性腿片(12)或由弹性腿片(12)和插座(20)的内面可保持穿在上述第三穿带孔(24)中的带(3)。在带(3)上固定带夹具(1)时,不需要将带端部形成为圈状等,可以容易地进行固定。另外,由于用弹性腿片(12)保持带(3),可以简单地解除其保持,可以容易地交换带夹具(1)。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带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10)、用于插入该插头 (10)的插座(20);上述插头(10)具有插头本体(11)和从该插头 本体(11)延伸的一根或一根以上的弹性腿片(12),上述插头本体(11) 具有第一穿带孔(111),上述插座(12)具有可与上述第一穿带孔(111) 连通的第二穿带孔(23)、和第三穿带孔(24),上述弹性腿片(12) 构成为只由上述弹性腿片(12)或由弹性腿片(12)和插座内面可保 持穿在上述第三穿带孔(24)中的带(3)。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夹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腿片(12) 在将上述插头(10)插入到了插座(20)内时与上述插座内面接触而 弹性变形,由上述弹性变形时的弹力将上述插头(10)向与上述插入 方向相反的反插入方向弹压,同时通过用上述多根弹性腿片(12)夹 持穿入在上述第三穿带孔(24)中的带(3)而可保持穿入在上述第三 穿带孔(23)中的带(3)。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夹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腿片(12D) 至少一个部位以上被折曲,在将上述插头(10D)插入到了插座(12D) 内时与上述插座内面接触而弹性变形,由上述弹性变形时的弹力将上 述插头(10D)向与上述插入方向相反的反插入方向弹压,同时通过 用在上述弹性腿片(12D)中夹着上述折曲部(125)被设置的夹持部 (124)夹持穿入在上述第三穿带孔(24)中的带(3)而可保持穿在 上述第三穿带孔(24)中的带(3)。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夹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腿片(12E) 在将上述插头(10E)插入到了插座(20E)内时与上述插座内面接触 而弹性变形,由上述弹性变形时的弹力将上述插头(10E)向与上述插 入方向相反的反插入方向弹压,同时通过用上述弹性腿片(12E)和插 座(20E)的内面(22)夹持穿在上述第三穿带孔(24)中的带(3) 而可保持穿在上述第三穿带孔(24)中的带(3)。
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夹具,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头(10) 具有相互被隔离地配置的两根弹性腿片(12),上述插座内面具有相互 相对地形成并接触各弹性腿片(12)的两个接触面(222),该接触面 (222)随着向插入插头(10)的方向前进、各接触面(222)间的间 隔变窄地倾斜着, 当上述插头(10)的各弹性腿片(12)接触于上述接触面(222) 间的间隔最宽的部分上时,各弹性腿片(12)间的间隔比穿在第三穿 带孔(24)中的带(3)的宽度尺寸大、并且被穿在上述第一穿带孔(111) 和第二穿带孔(23)的带被由上述弹性腿片(12)的弹力弹压的插头 (10)和插座(20)咬定的状态下,各弹性腿片(12)间的间隔比穿 在上述第三穿带孔(24)中的带(3)的宽度尺寸小。
6: 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带夹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腿片(12)在用上述弹性腿片(12)的弹力弹压的插头(10) 及插座(20)咬定了穿在上述第一穿带孔(111)和第二穿带孔(23) 中的带(2)的状态下保持穿在上述第三穿带孔(24)中的带(3),在 未被咬定的状态下可以解除其保持。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夹具,其特征在于,具有限制上述插头 (10)相对于插座(20)向其插入方向及反插入方向可移动的范围的 移动限制装置(112),上述弹性腿片(12)在上述插头(10)处于限 制向反插入方向的移动的位置时,可以解除被穿在上述第三穿带孔 (24)中的带(3)的保持。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夹具,其特征在于,具有限制上述插头 (10)相对于插座(20)向其插入方向及反插入方向可移动的范围的 移动限制装置(112),上述弹性腿片(12)在上述插头(10)处于限 制插入方向的移动的位置时,可以解除穿在上述第三穿带孔(24)中 的带(3)的保持。
9: 一种带夹具,其特征在于,具有插头(10G)、插入该插头(10G) 的插座(20G)、将插入到插座(20G)内的插头(10G)向与插入方 向相反的反插入方向弹压的弹压装置(30G),上述插头(10G)具有 插头本体(11),该插头本体(11)具有第一穿带孔(111),上述插座 (20G)具有可与上述第一穿带孔(111)连通的第二穿带孔(23)、和 第三穿带孔(24),上述弹压装置(30G)在将上述插头(10G)插入 到了插座(20G)内时伴随着其移动弹性变形,由其弹变形时的弹力 将上述插头(10G)向反插入方向弹压、同时可保持穿在上述第三穿 带孔(24)中的带(3)。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夹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弹压装置(30G) 由配置在插座(20G)内的弹簧(30G)构成,用弹簧(30G)之间或 弹簧(30G)与插座内面(22)夹持穿到上述第三穿带孔(24)中的 带(3)来保持该带(3)。
11: 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带夹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弹压装 置(30G)在穿入在上述第一穿带孔(111)和第二穿带孔(23)中的 带(2)由被上述弹压装置(30G)的弹压力弹压的插头(10G)和插 座(20G)咬定了的状态中保持穿入到上述第三穿入孔(24)中的带 (3),在未被咬定的状态中可解除其保持。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带夹具,其特征在于,具有限制上述插 头(10G)相对于插座(20G)向其插入方向及反插入方向可移动的范 围的移动限制装置(112),上述弹压装置(30G)在上述插头(10G) 处于限制反插入方向的移动的位置时,可以解除穿在上述第三穿带孔 (24)中的带(3)的保持。
13: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带夹具,其特征在于,具有限制上述插 头(10G)相对于插座(20G)向其插入方向及反插入方向可移动的范 围的移动限制装置(112),上述弹性装置(30G)在上述插头(10G) 处于限制插入方向的移动的位置时,可以解除穿在上述第三穿带孔 (24)中的带(3)的保持。
14: 如权利要求7、8、12、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带夹具,其特 征在于,上述移动限制装置(112)由从上述插头本体(11)的第一穿 带孔(111)的开口端缘向外侧突出设置、且配置在上述插座(20G) 的第二穿带孔(23)内并可与第二穿带孔(23)接触的结合止挡突起 (112)构成。

说明书


带夹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夹具,该带夹具安装在带上,用于调节安装在衣服、帽子、包、帐篷、背包等上的带的系紧状态或锁定位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系紧设在夹克衫等上的带的带夹具,公知的有由插头和插座构成的带夹具(例如参照日本实公平1-39449号公报的图11等)。

    这样的带夹具通常只固定在系紧对象的带上,但是,公知的带夹具也有也固定在安装着其带的衣服等上的带夹具(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8-89316号公报的图3、图4等)。

    该带夹具具有相对于上述带另外设置的穿布带或带的臂部或孔,通过将该布带等缝在衣服等上而被固定在衣服等的安装对象上。

    即,将缝在衣服等上的固定布带穿在带夹具的臂部等上,通过在臂部近旁缝上布带的一端缘和布带等而将布带的端缘做成为圈状,使得带夹具相对于布带不移动地安装带夹具。

    但是,在这样的构成中,存在着固定布带必须将一端缘缝在带夹具的固定用的布带上,将另一端缘缝在衣服等上,从而使得作业繁杂地问题。

    另外,在缝上了固定布带后,在由于设计改变等需要交换带夹具或改变带夹具的安装位置时,必须将缝上的固定布带拆开、卸下,也存在着非常费事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简单地进行相对于衣服等的安装对象构件的安装作业、且交换作业也能容易进行的带夹具。

    本发明的带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用于插入该插头的插座;上述插头具有插头本体和从该插头本体延伸的一根或一根以上的弹性腿片,上述插头本体具有第一穿带孔,上述插座具有可与上述第一穿带孔连通的第二穿带孔、和第三穿带孔,上述弹性腿片构成为只由上述弹性腿片或由弹性腿片和插座内面可保持穿在上述第三穿带孔中的带。

    另外,本发明的带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用于插入该插头的插座;上述插头具有插头本体和从该插头本体延伸的多根弹性腿片,上述插头本体具有第一穿带孔,上述插座具有可与上述第一穿带孔连通的第二穿带孔、和第三穿带孔,上述弹性腿片在将上述插头插入到了插座内时与上述插座内面接触而弹性变形,由上述弹性变形时的弹力将上述插头向与上述插入方向相反的反插入方向弹压,同时通过用上述多根弹性腿片夹持穿在上述第三穿带孔中的带而可保持穿在上述第三穿带孔中的带。

    另外,本发明的带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用于插入该插头的插座;上述插头具有插头本体和从该插头本体延伸的一根或一根以上的弹性腿片,上述插头本体具有第一穿带孔,上述插座具有可与上述第一穿带孔连通的第二穿带孔、和第三穿带孔,上述弹性腿片至少一个部位以上被折曲,在将上述插头插入到了插座内时与上述插座内面接触而弹性变形,由上述弹性变形时的弹力将上述插头向与上述插入方向相反的反插入方向弹压,同时通过用在上述弹性腿片中夹着上述折曲部被设置的夹持部夹持穿在上述第三穿带孔中的带而可保持穿在上述第三穿带孔中的带。

    另外,本发明的带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用于插入该插头的插座;上述插头具有插头本体和从该插头本体延伸的一根或一根以上的弹性腿片,上述插头本体具有第一穿带孔,上述插座具有可与上述第一穿带孔连通的第二穿带孔、和第三穿带孔,上述弹性腿片在将上述插头插入到了插座内时与上述插座内面接触而弹性变形,由其弹性变形时的弹力将上述插头向与上述插入方向相反的反插入方向弹压,同时通过用上述弹性腿片和插座的内面夹持穿在上述第三穿带孔中的带而可保持穿在上述第三穿带孔中的带。

    根据上述各发明,由于除了可以利用穿在第一、第二穿带孔中的带之外,还可以利用穿在第三穿带孔中的带,因此,可以将该带用作带固定用部件的固定带等,这时,穿在第三穿带孔中的带由于可用插头的弹性腿片保持,因此,不需要另外将带端部形成为圈状等,可以容易地将带夹具相对于带不移动地进行固定。

    因此,例如,在通过穿过上述第三穿带孔的带将带夹具安装在衣服等上时,在带夹具侧也不需要将带缝成圈状,可以容易地进行安装作业。另外,带夹具由于利用弹性腿片例如用两根弹性腿片夹持上述带或用弹性腿片和插座内面夹持上述带来保持上述带,因此,也可以容易进行其保持状态的解除,也可以简单地进行带夹具的交换作业。

    另外,在用多个弹性腿片夹持穿在第三穿带孔中的带时,通过对称地形成各弹性腿片,可以从两侧用各弹性腿片夹住带进行保持,因此可以比较容易地进行其保持力的调整,可以实现平衡好的保持。

    另外,在用上述弹性腿片中夹着上述折曲部设置的夹持部夹持穿在第三穿带孔中的带时,即使只设置一个弹性腿片也行。

    另外,在用弹性腿片和插座的内面夹持穿在第三穿带孔中的带时,弹性腿片只要构成为朝向插座内面压紧带即可,可以容易设计弹性腿片、并且可以用插座内面保持带,因此,可以容易提高保持强度。

    在此,最好是,上述插头具有相互被隔离地配置的两根弹性腿片,上述插座内面具有相互相对地形成的用于接触各弹性腿片的两个接触面,该接触面随着向插入插头的方向前进各接触面间的间隔变窄地倾斜,当上述插头的各弹性腿片接触于上述接触面间的间隔最宽的部分上时,各弹性腿片间的间隔比穿在第三穿带孔中的带的宽度尺寸大、并且,被穿在上述第一穿带孔和第二穿带孔中的带由上述弹性腿片的弹力弹压的插头和插座咬定的状态下,各弹性腿片间的间隔比穿在上述第三穿带孔中的带的宽度尺寸小。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使两根弹性腿片与上述接触面间的间隔最宽的部分接触而可以使各弹性腿片间的间隔比带的宽度尺寸大,由此可以解除穿在第三穿带孔中的带的保持状态。另一方面,压入插头,将带穿在第一、第二穿带孔中,在用被解除了压入的插头和插座咬定该带的状态下可以使各弹性腿片间的间隔比带的宽度尺寸小,因此,可以夹持并保持穿在第三穿带孔中的带。

    由此,可以以插头相对于插座的插入位置容易地切换穿在第三穿带孔中的带的保持状态和保持解除状态,可以容易地进行安装作业和带夹具的交换作业。

    另外,最好是,上述弹性腿片在用上述弹性腿片的弹力弹压的插头及插座咬定了穿在上述第一穿带孔和第二穿带孔中的带的状态下保持穿在上述第三穿带孔中的带,在未被咬定的状态下可以解除其保持。

    即使采用这样的构成,也可以由插头相对于插座的插入插座位置容易地切换穿入在第三穿带孔中的带的保持状态和保持解除状态,只要移动插头就可以容易地进行安装作业或带夹具的交换作业。

    在那时,也可构成为,具有限制上述插头相对于插座向插入方向及反插入方向可移动的范围的移动限制装置,上述弹性腿片在上述插头处于限制向反插入方向的移动的位置时,可以解除穿在上述第三穿带孔中的带的保持。

    这时,在将插头安装在插座上后,在上述插头处于反插入方向的移动限制位置时,通过将带穿入第三穿带孔中而可以容易地穿带。之后,若将带穿到第一、二穿带孔中后用插头和插座咬定该带,则穿在第三穿带孔中的带也被保持着,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各带的安装作业。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具有限制上述插头相对于插座向其插入方向及反插入方向可移动的范围的移动限制装置,上述弹性腿片在上述插头处于限制向插入方向的移动的位置时,可以解除穿入在上述第三穿带孔中的带的保持。

    这时,在将插头安装在插座后,在上述插头处于插入方向的移动限制位置时,将带穿在第三穿带孔中的同时、将带穿到第一、二穿带孔,之后,若用插头和插座咬定穿在第一、二穿带孔中的带,则同时也将穿在第三穿带孔中的带保持,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各带的安装作业。

    本发明的带夹具也可以是,其特征在于,具有插头、用于插入该插头的插座、将插入到插座内的插头向与插入方向相反的反插入方向弹压的弹压装置,上述插头具有插头本体,该插头本体具有第一穿带孔,上述插座具有可与上述第一穿带孔连通的第二穿带孔、和第三穿带孔,上述弹压装置在将上述插头插入到了插座内时伴随着其移动与插头等接触而弹性变形,由其弹性变形时的弹力将上述插头向与上述插入方向相反的反插入方向弹压、同时可保持穿在上述第三穿带孔中的带。

    在本发明中,由于除了可以利用穿在第一、第二穿带孔中的带之外,还可以利用穿在第三穿带孔中的带,因此,可以将该带用作带固定用部件的固定带等,这时,穿在第三穿带孔中的带由于可用弹簧等的弹压装置保持,因此,不需要另外将带端部形成为圈状等,可以容易地将带夹具相对于带不移动地进行固定。

    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带夹具向衣服等的安装作业,而且也容易进行其保持状态的解除,也可以简单地进行带夹具的交换作业。

    在此,最好是,上述弹压装置由配置在插座内的弹簧构成,用弹簧之间或弹簧与插座内面夹持穿入到上述第三穿带孔中的带来保持该带。在用弹簧和插座内面进行夹持时,既可以用弹簧直接夹持,也可以用被弹簧弹压的压板和插座内面夹持。

    作为弹压装置,若使用与插头和插座另成一体的弹簧,则通过适当地交换弹簧可以调整其弹压力、即带的保持力,可以容易地设定相应于用途等的适当的保持力。

    另外,最好是,上述弹压装置在穿在上述第一穿带孔和第二穿带孔中的带由被上述弹压装置的弹压力弹压的插头和插座咬定了的状态中保持穿到上述第三穿带孔中的带,在未被咬定的状态中可解除其保持。

    即使采用这样的构成也可以以插头相对于插座的插入位置容易地切换穿到第三穿带孔中的带的保持状态及保持解除状态,只要移动插头就可以容易地进行安装作业及带夹具的交换作业。

    另外,最好是具有限制上述插头相对于插座向插入方向及反插入方向可移动的范围的移动限制装置,上述弹压装置在上述插头处于限制向反插入方向的移动的位置时,可以解除穿入在上述第三穿带孔中的带的保持。

    这时,在将插头安装在插座上后,在上述插头处于反插入方向的移动限制位置时,通过将带穿入第三穿带孔中而可以容易地穿带。之后,若将带穿到第一、二穿带孔中后用插头和插座咬定该带,则穿在第三穿带孔中的带也被保持着,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各带的安装作业。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具有限制上述插头相对于插座向插入方向及反插入方向可移动的范围的移动限制装置,上述弹性腿片在上述插头处于限制向插入方向的移动的位置时,可以解除穿在上述第三穿带孔中的带的保持。

    这时,在将插头安装在插座后,在上述插头处于插入方向的移动限制位置时,将带穿在第三穿带孔中的同时、将带穿入第一、二穿带孔,之后,若用插头和插座咬定穿在第一、二穿带孔中的带,则同时也将穿在第三穿带孔中的带保持,因此可以容易进行各带的安装作业。

    另外,上述移动限制装置最好是从上述插头本体的第一穿带孔的开口端缘向外侧突设、且配置在上述插座的第二穿带孔内并可与第二穿带孔接触的结合止挡突起构成。

    若设置了移动限制装置,则即使在拔出了各带时,插头及插座也不会被分解,可以容易地进行管理。另外,若由结合止挡突起构成移动限制装置,则其构造简单,可以低成本制作。

    另外,设在插座上的第二穿带孔和第三穿带孔只要形成为穿在各孔中的带不相互干涉即可。例如,在使第二穿带孔和第三穿带孔分别沿与插座的插头插入方向(轴向)正交的方向(插头径向)贯通时,只要使各孔的上述插头插入方向的位置不同即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带夹具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带夹具的侧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带夹具的另一侧视图。

    图4是沿图3的A-A线的剖面图。

    图5是沿图2的B-B线的剖面图。

    图6A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带夹具的穿带前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6B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带夹具的穿入带时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带夹具的剖面图。

    图8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弹性腿片的立体图。

    图9A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带夹具的穿带前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9B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带夹具的穿带时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带夹具的剖面图。

    图11A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带夹具的穿带前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1B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带夹具的穿带时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带夹具的剖面图。

    图13A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带夹具的穿带前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3B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带夹具的穿带时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带夹具的剖面图。

    图15A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带夹具的穿带前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5B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带夹具的穿带时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6A是表示第六实施例的带夹具的穿带前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6B是表示第六实施例的带夹具的穿带后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7是表示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带夹具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以后,在与上述各实施例中说明的构成构件相同的构成构件及具有相同的功能的构成构件上标注与各实施例的构成构件相同的符号,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1~图6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带夹具1。带夹具1由插头(嵌合件)10、插入插头10的插座(外筒)20这两个构件构成。其插头10及插座20是用聚酰胺、聚缩醛、聚丙烯等的合成树脂由注射模塑成形或挤压成形等被一体成形而成的。

    插头10具有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插头本体(头部)11、从该插头本体11的轴向端面向本体11的轴向延伸的多根弹性腿片12。插头本体11的轴向指的是连接形成为圆柱状的插头本体11的各端面间的方向,是沿将插头10插入在插座20内时的插入方向(反插入方向)的方向。在此,所谓插入方向指的是插头10从插座20的开口端面朝向底21移动的方向,所谓反插入方向指的是插头10从插座20的底21离开的方向、即从底21向开口端面侧移动的方向。

    在插头本体11上设有第一穿带孔111和结合止挡突起112,上述第一穿带孔111断面呈大致椭圆形状,并沿与本体轴向正交的方向即圆柱状的插头本体111的径向贯通本体11,上述结合止挡突起112在第一穿带孔111的开口端缘处向孔111的贯通方向外侧突出设置。

    设有多根(在本实施例中为两根)弹性腿片12,该弹性腿片12从本体11的端面向本体11的大致轴向延长。

    而且,各弹性腿片12在与本体轴正交的方向上相互隔离地形成的。因此,在各弹性腿片12的相互相对的内面121间形成着由各内面121和插头本体11的端面划分成的槽部122。

    在本实施例中,以该槽部122的插入方向与上述第一穿带孔111的贯通方向正交、即各内面121与孔111的贯通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式形成弹性腿片12。因此,如后所述的那样,带2、3相互正交地穿过带夹具1。但是,也可以使槽部122的穿通方向与第一穿带孔111的贯通方向平行地形成各弹性腿片12。这时,带2、3相互平行地穿过带夹具1。

    在各弹性腿片12的端部的外侧面分别形成着突出部123。而且,该突出部123构成为与上述插座20的内面22接触,由其内面22的形状使各弹性腿片12向内方(各弹性腿片12相互接近的方向)弹性变形而挠曲。

    插座20形成为其一端面侧被开口且另一端面侧成为底21的有底的大致圆筒状。在其插座20的内面22上从开口侧到朝向底21前进的方向的大致中间部成为直径一定的圆周面221。

    另外,从中间部起端部整体上成为随着朝向底21前进直径(相对的内面间的间隔)变小的倾斜面(大致锥状的面)。

    该倾斜面在图5所示的弹性腿片12的突出部123接触的部分(相对的两处)和图4所示的不相接触的部分(与上述接触的部分正交的两处)倾斜角度等不同。

    即,如图5所示,突出部123相接触的锥面(接触面)222比未接触的锥面223的倾斜角度小。即在锥面222、223的分界部分形成着台阶状变形,锥面222相对于锥面223凹入。该凹部状的锥面222被做成为与突出部123的宽度尺寸同程度的宽度尺寸,使该突出部123在锥面222内移动并由上述台阶状变形导引,从而使得插头10被止转而不沿其周向旋转。

    锥面223的底21侧形成为同一直径的圆周面224,锥面222的底21侧构成为锥面(接触面)225,该锥面225具有比锥面222的角度小的角度、即其直径的变化量小。因此,在圆周面224与锥面225之间产生台阶状变形。

    另外,在插座20上形成着沿其径向贯通的第二穿带孔23和第三穿带孔24。

    第二穿带孔23形成在插入到插座20内的上述插头10的上述第一穿带孔111可穿插的位置、具体地讲是形成在内面22为圆周面221的插座20的与开口端面接近的部分(在图5中是插座20的上半部),与上述第一穿带孔111同样其断面为椭圆形状。

    第三穿带孔24形成于在插座20的轴向即插头10的插入方向上与第二穿带孔23不同的位置、具体地讲是形成在比第二穿带孔23更接近底21的位置,该第三穿带孔24从内面22为圆周面221经过锥面223跨到成为圆周面224的部分上。

    该第三穿带孔24其横截面形状大致为矩形。第三穿带孔24的穿插方向(贯通方向)与各弹性腿片12的槽部122的穿插方向一致,穿入到第三穿带孔24中的带3通过各弹性腿片12间的槽部122部分被穿插。

    在将插头10插入到插座20中时,在插头10的第一穿带孔111与第二穿带孔23一致的状态、即如图6B所示结合止挡突起112与第二穿带23的底面21接触的状态中,突出部123成为与锥面225接触的位置。另外,在结合止挡突起112与第二穿带孔23的插座开口面侧接触的状态、即图6A所示的状态中,突出部123成为与锥面222的直径大侧即与圆周面221连续的部分接触的位置。

    而且,如后所述,在由插头10及插座20咬定穿过第一穿带孔111及第二穿带孔23的带2的状态、即图5所示的状态中,突出部123处于与锥面222的直径小侧即与锥面225连续的部分接触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6所示,结合止挡突起112通过与第二穿带孔23接触而限制插头10的插入方向及反插入方向的移动。因此,由结合止挡突起112构成移动限制装置。

    [带夹具的组装]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带夹具1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为了组装插头10和插座20,在插头10的结合止挡突起112在插头轴向与第二穿带孔23大致一致的状态中将插头10从弹性腿片12侧插入插座20内。这时,各结合止挡突起112的外面间的长度由于比插座20内部的圆周面221的直径大,在其状态下不能插入插座20内。

    但是,结合止挡突起112的底21侧的面是倾斜面、而且由于第二穿带孔23而从插座20的开口端到孔23容易变形,因此,当压入插头10时,由各结合止挡突起112将插座20的从第二穿带孔23到开口端面的部分推压扩开而进行弹性变形。

    因此,通过原样地将插头10沿插入方向压入,各结合止挡突起112进入插座20内,到达第二穿带孔23部分。当结合止挡突起112到达第二穿带孔23时,弹性变形的插座20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成为图6A所示状态。

    当成为该状态时,由于结合止挡突起112被第二穿带孔23止挡,在通常的使用中,插头10和插座20成为不相互脱开的状态。

    在要将插头10从插座20卸下时,就要在插座20的第二穿带孔23的上部分的(开口端面侧)的外侧施加力而使其弹性变形,在其状态下拉插头10而使结合止挡突起112移动到插座20的圆周面221内,然后在其状态下将插头10向反插入方向拉拔即可。

    [带向带夹具的安装]

    接着对将通常的带2及向衣服等固定用的带(带)3安装到组装完的带夹具1的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6A所示,在组装了插头10和插座20的状态中,将带3贯穿到第二穿带孔24中。这时,带3的穿插方向与槽部122的穿插方向一致,而且在图6A的状态中,由于槽部122的宽度尺寸即各弹性腿片12间的间隙宽度尺寸比带3大,因此,带3可以顺利地穿到第三穿带孔24中。

    在穿入了带3后,用作业者的手或适当的夹具等将插头10向插入方向压入。这时,插头10由于弹性腿片12的突出部123与锥面222接触而弹性变形,因此,由于弹性腿片12而被朝向从插座20脱开的方向(反插入方向)、即在图6A中朝向上方弹压。因此,当用比该弹力强的力推入插头10时,插头10如图6B所示,其结合止挡突起112移动到与第二穿带孔23的底21侧接触的位置(插入方向的移动限制位置)。

    这时,各弹性腿片12其突出部123从锥面222起通过与锥面225接触而依次向内方弹性变形,由弹性腿片12夹持被配置在各弹性腿片12间的带3。由此,带夹具1相对于带3的位置被一度固定。

    而且,由于插头10的第一穿带孔111和插座20的第二穿带孔23成为大致面对的状态而连通,因此,只要将带2穿到各孔112、22中即可。

    在将带2穿到带夹具1中后,当解除插头10的推入时,如上所述,由于各弹性腿片12在锥面222、225处向安装孔的内方(中心轴)侧弹性变形,因此,各弹性腿片12想要弹性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因此,插头10向反插入方向移动,如图5所示,贯穿第一穿带孔111,第二穿带孔22的带2被插头10和插座20夹住而被牢固地咬定。

    另外,如图5所示,各弹性腿片12由于其突出部123与锥面222接触而向内方弹性变形,与图6B相比保持力变小,但夹持着带3。由此,带夹具1相对于带3的位置也被维持为被固定的状态。

    [从带夹具卸下带]

    在要卸下带2、3时,只要以与上述带安装相反的顺序进行作业即可。即,从图5的状态将插头10向插入方向压入成为图6B的状态,拔出带2。

    然后,当解除插头10的压入时,由各弹性腿片12的弹性变形力将插头10推上而向反插入方向移动,成为图6A的状态。因此,可以简单地拔取带3。

    在图6A的状态中,由于各弹性腿片12弹性变形着,因此,在插头10上施加了从插座20脱出的方向(反插入方向)的弹压力,但是,由于结合止挡突起112被第二穿带孔23止挡,因此,插头10不会自动地从插座20飞出而分解。

    [第一实施例的效果]

    若采用这样的实施例,则具有如下的效果。

    (1)由于用各弹性腿片12夹持固定着带3,因此,不需要将带3的端部做成为圈状等来安装在带夹具1上,可以简单地将带夹具1安装在带3上。因此,可以非常简单地进行将带夹具1安装在被缝在衣服等上的带3上。

    (2)而且,由于只由各弹性腿片12夹持着带3,只要将带2拔出,将插头10移动到图6A的反插入方向的移动限制位置就可以容易地解除带3的保持状态。因此,可以容易地从带3上卸下带夹具1,可以简单地进行带夹具1的交换作业。

    (3)由于在插座20上形成着第三穿带孔24,在各弹性腿片12间的槽部122中穿过带3,因此,可以将带3通过插座20的中心,可以确实且牢固地相对于带3保持带夹具1。因此,与在插座侧面上形成带固定用的臂部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带夹具1的保持强度。

    另外,由于不需要在插座20的外周侧设置臂部等的突起,因此,可以紧凑地形成带夹具1,而且可以容易制造带夹具1,也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4)如图1所示,由于在插座20中由带3隐蔽的部分少,从表面难以看到带3,因此可以形成为简单的设计。因此,也可以在插座20的表面上印刷商标、公司名、シンブルマ一ク、广告等的标识,可以提高外观性。

    (5)由于带3只要从第三穿带孔24插入即可由各弹性腿片12一边导引一边穿到另一第三穿带孔24中,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穿带3的作业,可以进一步提高安装作业性。

    (6)在穿带2时,由于带夹具1和带3被固定着,可以在将带夹具1相对于带3的位置定位的状态下设定带2的系紧位置(保持位置),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带2的系紧量的设定等。

    (7)各弹性腿片12由于从两侧夹持着带3的相同部位,因此,不会在带3上施加扭转方向的力,可以只施加压缩方向上的力进行保持。因此,在选定带3的材质时不需要太考虑旋转方向上的力的影响,可以容易选定其材质等。

    [第二实施例]

    图7~图9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带夹具1B。带夹具1B包括插头10B和插座20B。插头10B与上述插头10相同,具有插头本体11和从插头本体11的轴向端面向本体11的轴向延伸的多根弹性腿片12B,该插头本体11具有第一穿带孔111和结合止挡突起112。

    另外,插座20B与第一实施例的插座20同样,形成为具有底21的有底圆筒状,在其圆周面上,第二穿带孔23和第三穿带孔24在插座20B的轴向即插头10B的插入方向上形成在不同的位置上。但是,在插座20B的内面22上未形成第一实施例的插座20那样的倾斜面。

    在本实施例的插头10B中,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设有三根弹性腿片12B。各弹性腿片12B弯曲为大致圆弧状。这些各弹性腿片12B是以在沿带3的方向上,在向同方向弯曲的两根弹性腿片12B间配置着向相反方向弯曲着一根弹性腿片12B的方式依次排列着。另外,在与带3正交的方向上相互隔离地配置着向同方向弯曲的两根弹性腿片12B的基端侧(插头体11侧和向反方向弯曲的一根弹性腿片12B的基端侧)。

    [带夹具的组装]

    本实施例的带夹具1B也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可以通过从插座20B的开口端面插入并压入插头10B来进行组装。如果将结合止挡突起112的弹性腿片12B侧的面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地做成为倾斜面,则可以更加容易地推入。

    而且,如果结合止挡突起112到达第二穿带孔23,通过结合止挡突起112与第二穿带孔23接触,插头10B的插入方向及反插入方向的移动分别被限制,在通常的使用中,插头10B及插座20B成为相互不脱开的状态。

    [带向带夹具的安装]

    首先,如图9A所示,在插头10B的结合止挡突起112与插座20B的第二穿带孔23接触,插头10B向反插入方向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中,各弹性腿片12B只在本体11近旁被交叉配置着。因此,各弹性腿片12B间的间隔比穿入到第三穿带孔24中的带3的宽度尺寸大,可以容易地将带3穿到第三穿带孔24中。

    当从该状态压入插头10B时,如图9B所示,结合止挡突起112与第二穿带孔23的底21侧接触,移动到插头10B的插入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位置。

    这时,各弹性腿片12B其前端一边与插座20B的内面22(底21)接触一边移动,由于弹性变形其弯曲变大的同时、其前端侧也成为相互交叉的状态。由此,由各弹性腿片12B夹持带3,带夹具1B相对于带3的位置一度被固定。夹持了带3的各弹性腿片12B的交叉位置间的部分在图9B的状态中与第三穿带孔24相比由于位于底21侧,因此带3在各第三穿带孔24间也被弯曲为大致V字状,更加牢固地固定了带夹具1B相对于带3的位置。然后,将带2贯穿相互连通的插头10的第一穿带孔111和插座20的第二穿带孔23。

    在将带2贯穿带夹具1B后,当解除插头10的压入时,较大程度弯曲着的各弹性腿片12想要弹性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向反插入方向移动插头10B。因此,如图7所示,贯穿第一穿带孔111和第二穿带孔23的带被插头10B和插座20B夹住而被牢固地咬定。

    另外,如图7、图8所示,各弹性腿片12B维持着两处交叉状态,与图9B相比其保持力变小,但持续夹持着带3。因此,带夹具1相对于带3的位置也被维持为被固定的状态。

    [从带夹具卸下带]

    在要卸下带2、3时,只要以与上述带安装相反的顺序进行作业即可。即,从图7的状态将插头10B向插入方向压入而成为图9B的状态,拔取带2。

    然后,当解除插头10B的压入时,由各弹性腿片12弹性变形的力将插头10B向反插入方向压上而成为图9A的状态。因此,可以简单地拔取带3。

    即使在图9A的状态中,由于结合止挡突起112被止挡于第二穿孔23中,插头10B也不会自动地从插座20B飞出而分解。

    [第二实施例的效果]

    若采用这样的本实施例,除了可以产生与第一实施例的(1)~(6)相同的效果之外,还可以获得如下这样的效果。

    (8)由于使弹性腿片12B相互交叉来夹持带3,在弹性腿片12B夹持带3的同时,弹性腿片12B、即插头10B的反插入方向的移动也被带3某种程度地限制。因此,用带3支承图7所示那样的由咬定带20的弹性腿片12B产生的弹压力的一部分,可以多少调整一些咬定带2的力,可以容易地设定为以适当的力咬定2。

    (9)由于沿带3交替地配置着三根弹性腿片12B,带3在各弹性腿片12B部分处沿其长度方向多少一些被折曲为锯齿状。因此,可以提高带3的长度方向的保持力,也可以更加确实地防止带夹具1B相对于带3的位置偏移。

    (10)插座20B由于是内面22未倾斜的有底圆筒状,因此,与插座20相比,可以更加容易制造。

    [第三实施例]

    图10、图11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带夹具1C。带夹具1C包括插头10C和插座20C。插头10C与上述插头10相同,具有插头本体11和从插头本体11的轴向端面向本体11的轴向延伸的三根弹性腿片12C,该插头本体11具有第一穿带孔111和结合止挡突起112。

    这些弹性腿片12C也与弹性腿片12B同样,被弯曲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并以在沿带3的方向上,在向同一方向弯曲的两根弹性腿片12C之间配置着向反方向弯曲的一根弹性腿片12C的方式依次并列着。另外,与带3正交的方向上相互间隔地配置着向同方向弯曲的两根弹性腿片12B的基端侧(插头本体11侧)和向反方向弯曲的一根弹性腿片12B的基端侧。但是,其隔离尺寸比上述插头10B小。

    插座20C与插座20、20B同样形成为具有底21的有底圆筒状,在其圆周面上,第二穿带孔23和第三穿带孔24形成在插座20C的轴向的不同位置上。另外,插座20C的内面22具有相互相对地形成且各弹性腿片12C的前端所接触的接触面228。该各接触面228是随着朝向底21前进各接触面228间的间隔变小的倾斜面。

    [带夹具的组装]

    本实施例的带夹具1C也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可以通过将插头10C从插座20C的开口端面插入并压入进行组装,如果结合止挡突起112到达第二穿带孔23,则插头10C的插入方向和反插入方向的移动分别被限制,在通常的使用中,插头10C及插座20C成为相互不脱开的状态。

    [带向带夹具的安装]

    首先,如图11A所示,在插头10C的结合止挡突起112与插座20C的第二穿带孔23接触,插头10C的向反插入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着的状态中,各弹性腿片12C的前端与倾斜的各接触面228接触着。这时,各弹性腿片12C在前端侧近旁被交叉配置。

    当从该状态向插入方向压入插头10C时,如图11B所示,结合止挡突起112与第二穿带孔23的底21侧接触,移动到插头10C的插入方向移动被限制的位置。

    这时,各弹性腿片12C其前端一边与插座20B的内面22(接触面228或底21)接触一边移动,以使各弹性腿片12C间的间隔变大的方式弹性变形。

    因此,使得带3可以容易穿入第二穿带孔24中。另外,由于插头10的第一穿带孔111和插座20的第二穿带孔23连通,因此,可以将带2穿到各孔23、111中。

    在将带2、3贯穿带夹具1C后,当解除插头10C的压入时,弯曲着各弹性腿片12C想要弹性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插头10C向反插入方向移动。因此,如图10所示,贯穿第一穿带孔111和第二穿带孔23的带2被插头10C和插座20C夹住而被牢固地咬定。

    另外,如图10所示,各弹性腿片12C在各弹性腿片12C所接触的接触面228的作用下其前端彼此间比图11B更远离,由此使得夹着带3被配置的各弹性腿片12C间的间隔变小,因此,带3被夹持。由此,带夹具1相对于带3的位置也被维持为被固定的状态。

    [从带夹具卸下带]

    在要卸下带2、3时,只要以与上述带安装相反的顺序进行作业即可。即,从图10的状态向插入方向压入插头10C而成为图11B的状态,只要将带2、3拔出即可。

    即使在图11A的状态中,由于结合止挡突起112被第二穿带孔23止挡,因此,插头10C不会从插座20C自动地飞出而分解。

    [第三实施例的效果]

    若采用这样的本实施例,除了可以产生与第一、二实施例的(1)~(5)、(8)、(9)相同的效果之外,还可以获得如下这样的效果。

    (11)由于在插头10C处于图11B所示的插入方向的移动限制位置时,各弹性腿片12C间的间隔变大,因此,可以同时将带2、3贯穿各穿带孔23、24中。另外,若解除插头10C的向插入方向的压入,则如图10所示可以同时保持各带2、3。因此,在相对地设定带2、3的固定位置时,可以容易进行其位置调整。

    (12)各弹性腿片12C即使在处于反插入方向的移动限制位置的状态中,也成为各弹性腿片12C交叉的状态。因此,只要不拔出带3,就不能从插座20C卸下插头10C。如果例如在被穿入的带3上施加了比各弹性的腿片12C的弹压力大的张力而预先张设着,则即使没有形成结合止挡突起112,也可以维持为将插头10C安装在插座20C上的状态,防止它们的分解。

    [第四实施例]

    图12、图13表示第四实施例的带夹具1D。带夹具1D包括插头10D及插座20D。插头10D具有插头本体11和一根弹性腿片12D,上述插头本体11具有第一穿带孔111和结合止挡突起112,上述弹性腿片12D其基端侧与插头本体11轴向端面连续地被形成。

    弹性腿片12D由被折曲为波折(锯齿、闪形)状的带状构件构成,其前端与插座20D的底21接触。具体地讲,弹性腿片12D具有带状部124相互以锐角交叉的两处折曲部125和与底21接触的接触部126。

    另外,插座20D与插座20B同样,形成为具有底21的有底圆筒状,在其圆周面上,第二穿带孔23和第三穿带孔24在插座20D的轴向上形成在不同的位置上。但是,第三穿带孔24与上述各实施例不同,它是以与插座20D的轴向(插头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成为长度方向的方式被形成。而且,该第三穿带孔24的插座20D的轴向位置形成为与上述插头10D的一折曲部125的位置大致一致。

    [带夹具的组装]

    本实施例的带夹具1D也与各实施例相同,可以通过将插头10D从插座20D的开口端面插入后压入进行组装,若结合突起112到达第二穿带孔23,则插头10D的插入方向和反插入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在通常的使用中,插头10D和插座20D成为相互不脱开的状态。

    [带向带夹具的安装]

    首先,如图13A所示,在插头10D结合止挡突起112与插座20D的第二穿带孔23接触,插头10D的向反插入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着的状态中,弹性腿片12D的前端与基端的间隔大,各带状部124间也扩开,因此,可以容易将带3贯穿第三穿带孔24。

    当从该状态向插入方向压入插头10D时,如图13B所示,弹性腿片12D的基端部与前端部(接触部126)间的间隔变小,通过折曲部125连续的各带状部124间的间隔也变小,由各带状部124夹持带3,带夹具1D相对于带3的位置被一度固定。因此,由夹着折曲部125被配置的带状部124构成夹持部。

    另外,由于插头10的第一穿带孔111和插座20D的第二穿带孔23被连通,因此可以将带2穿到各孔23、111中。

    在将带2、3穿到带夹具1D中后,当将插头10D的压入解除时,弯曲着的弹性腿片12D想要弹性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向插入方向移动插头10D。因此,如图12所示,贯穿第一穿带孔111、第二穿带孔23的带2由插头10D和插座20D夹住而被牢固地咬定。

    另外,如图12所示,弹性腿片12D其基端部与前端部间的间隔比图13B多少宽一些,但比图13A小,因此,由夹着折曲部125的带状部124夹持带3。由此,带夹具1D相对于带3的位置也被维持为被固定的状态。

    [带从带夹具的卸下]

    在要卸下带2、3时,只要以与上述带安装相反的顺序进行作业即可。即,从图12状态向插入方向压入插头10D而成为图13B的状态后拔出带2。其后,只要解除插头10D的压入而成为图13A的状态,拔出带3即可。

    即使在图13A的状态中,由于结合突起112被第二穿带孔23止挡,因此,插头10D不会从插座20D自动地飞出而分解。

    [第四实施例的效果]

    若采用这样的本实施例,除了可以产生与第一~三实施例的(1)~(7)、(10)相同的效果之外,还可以获得如下这样的效果。

    (13)由于将第三穿带孔24的长度方向作为横向(与插座20D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因此,也可以将带3沿其朝向配置,可以做成为与上述各实施例不同的设计。因此,如果也准备这样的带夹具1D,则可以增加带夹具和带3的设计变化,可以应对顾客的各种各样的需求。

    (14)由于带3被配置在带状部124间,只要不拔出带3就不能从插座20D卸下插头10D。因此,即使不形成结合止挡突起112,通过对带3施加适度的张力等,也可以维持为将插头10D安装在插座20D上的状态,可以防止插头10D和插座20D的自动分解。

    [第五实施例]

    图14、图15表示第五实施例的带夹具1E。带夹具1E包括插头10E及插座20E。插头10E具有插头本体11和两根弹性腿片12E,上述插头本体11具有第一穿带孔111和结合止挡突起112,上述弹性腿片12E其基端侧与插头本体11轴向端面连续地被形成。

    弹性腿片12E从插头本体11的端面中的第一穿带孔111的贯通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朝向前端侧相互分离的方向即相对于插入方向斜的方向被突出设置着。

    另外,插座20E与插座20同样,形成为具有底21的有底圆筒状,在其圆周面(外周面)上,在插座20E的轴向上的不同的位置形成着第二穿带孔23和第三穿带孔24。但是,第三穿带孔24与上述各实施例不同,不贯穿插座20的轴中心位置(轴正交面的中心位置),而是形成在偏心的位置上。

    即,插座20E的内面22具有随着从第二穿带孔23朝向底21前进间隔渐渐地变大地被形成的第一倾斜面226、和与该第一倾斜面226连续地形成的、并且随着朝向底21前进间隔渐渐变窄地相对地形成的第二倾斜面227。

    而且,上述第三穿带孔24沿相对地形成的两个第一倾斜面226中的一个倾斜面226形成。即,上述第三穿带孔24的一面与第一倾斜面226大致连续地被形成。

    [带夹具的组装]

    本实施例的带夹具1E也与各实施例同样,可以通过将插头10E从插座20E的开口端面插入后压入进行组装,若结合突起112到达第二穿带孔23,则插头10D的插入方向和反插入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在通常的使用中,插头10E和插座20E成为相互不脱开的位置。

    [带向带夹具的安装]

    首先,如图15A所示,在插头10E的结合止挡突起112与插座20E的第二穿带孔23接触,插头10E的向反插入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着的状态中,弹性腿片12E被配置在大致沿第一倾斜面226的位置。即,各弹性腿片12E在其前端不与插座20E的内面22接触的状态中形成为大致沿第一倾斜面226的角度。

    当从该状态向插入方向压入插头10E时,如图15B所示,弹性腿片12E的前端部被第二倾斜面227导引,弹性腿片12E弹性变形。这时,弹性腿片12E从第一倾斜面226离开,第一倾斜面226与弹性腿片12E间的间隔比上述第三穿带孔24的宽度尺寸大。因此,可以容易将带3穿到上述第三穿带孔24中。

    另外,由于插头10D的第一穿带孔111和插座20D的第二穿带孔23被连通,因此,将带2、3穿过各孔111、23。

    当将带2、3贯穿了带夹具1E后,解除插头10E的压入时,弯曲着弹性腿片12E想要恢到原来的状态,插头11向反插入方向移动。因此,如图14所示,贯穿第一穿带孔111、第二穿带孔23的带2由插头11及插座20E夹住而被牢固地咬定。

    另外,如图14所示,弹性腿片12E通过其前端沿第二倾斜面227移动而与第一倾斜面226接近。由此,带3被第一倾斜面226和弹性腿片12E夹持,带夹具1E相对于带3的位置也被固定。

    [从带夹具卸下带]

    在要卸下带2、3时,只要以与上述带安装相反的顺序进行作业即可。即,从图14的状态向插入方向压入插头10E成为图15B的状态后,拔出带2、3。其后,只要解除插头10E的压入成为图15A的状态即可。

    另外,即使在图15A的状态中,由于结合止挡突起112被第二穿带孔23止挡,因此,插头10E也不会自动地从插座20E自动飞出而分解。

    [第五实施例的效果]

    若采用这样的本实施例,除了可以产生与第一~四实施例的(1)、(2)、(4)、(7)、(11)相同的效果之外,还可以获得如下这样的效果。

    (15)由于由第一倾斜面226和弹性腿片12E夹持带3来保持着带3,因此,可以由第一倾斜面226增大带3的支承面积,可以提高保持力。而且,由于相对于带3进行移动的只是弹性腿片12E,因此,可以只由弹性腿片12E侧的设定来调整带3的保持力,可以容易地进行用于获得必要的保持力的设定。

    (16)由于可以沿第一倾斜面226配置带3,因此,可以由第一倾斜面226一边导引带3一边贯穿带3,可以容易进行带3向第三穿带孔24的穿插作业。

    (17)由于将上述第三穿带孔24形成在从插座20E的轴中心位置偏心的位置,因此,例如也可以进行带夹具1E相对于带3倾斜配置,插座20E的规定的面经常位于上述面侧那样的设定。因此,通过在上面侧印刷规定的商标、公司名、シンブルマ一ク、广告等的标识,可以改善带夹具1E的外观性。

    [第六实施例]

    图16表示第六实施例的带夹具1F。带夹具1F包括插头10F和插座20F,插头10F是与第四实施例的插头10D几乎相同的构造,具有插头本体11和一根弹性腿片12F,上述插头本体11具有第一穿带孔111和结合止挡突起112,上述弹性腿片12F其基端侧与插头本体11轴向端面连续地被形成。

    弹性腿片12F由被折曲为波折(锯齿)状的带状构件构成,其前端与插座20F的底21接触。具体地讲,弹性腿片12F包括带状部124相互锐角交叉的三处曲折部125和与底21接触的接触部126。

    另外,插座20F与插座20D同样,形成为具有底21的有底圆筒状,在其圆周面(外周面)上,第二穿带孔23和第三穿带孔24被形成在插座20E的轴向上不同的位置上。但是,第三穿带孔24被沿插座20D的底21形成。即,上述第三穿带孔24的一面与底21部分的内面22大致连续着。

    而且,上述接触部126被配置在从该孔24的贯通位置偏离的位置。

    [带夹具的组装]

    本实施例的带夹具1F也与各实施例相同,可以通过从插座20F的开口端面插入并压入插头10F进行组装,如果结合止挡突起112到达第二穿带孔23,则插头10F的插入方向和反插入的方向的移动分别被限制,在通常的使用中,插头10F及插座20F成为相互不脱开的状态。

    [带向带夹具的安装]

    首先,如图16A所示,在插头10F的结合止挡突起112与插座20F的第二穿带孔23接触,插头10F的向反插入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中,由于弹性腿片12F的前端侧与基端(上述接触部126)之间的间隔大,与接触部126连续的带状部124从底21离开地被配置着。因此,可以容易将带3穿到上述第三穿带孔24。

    当从该状态向插入方向压入插头10F时,弹性腿片12F的基端部与前端部(接触部126)间的距离变小,与接触部126连续的带状部124与底21的间隔也变小,用带状部124和底21夹持带3,带夹具1F相对于带3的位置被一度固定。

    另外,由于插头10F的第一穿带孔111与插座20F的第二穿带孔23被连通,因此,将带2穿到各孔111、23中。

    在将带2、3穿到了带夹具1F上后,当解除插头10F的压入时,弯曲着的弹性腿片12F欲弹性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插头10F向反插入方向移动。于是,如图16B所示,贯穿第一穿带孔111、第二穿带孔23的带2被插头10F及插座20F夹住而被牢固地咬定。

    另外,弹性腿片12F由于其基端部及前端部间的间隔比图16A小,因此,带3被维持为由带状部124和插座20F的底21夹持的状态。由此,带夹具1F相对于带3的位置也被维持为被固定的状态。

    [从带夹具卸下带]

    在要卸下带2、3时,只要以与上述带安装相反的顺序进行作业即可。即,从图16B的状态将插头10F向插入方向压入后拔取带2。其后,解除插头10F的压入而成为图16A的状态,可以拔取带3。

    即使在图16A的状态中,由于结合止挡突起112被第二穿带孔23止挡,因此,插头10F也不会从插座20F自动地飞出而分解。

    [第六实施例的效果]

    若采用这样的本实施例,则除了可获得与第一~第五实施例的(1)~(3)、(6)、(7)、(10)、(13)同样的效果之外,还可以获得如下的效果。

    (18)由于用带状部124和插座20F的底21夹持并保持带3,因此,可以由底21加大带3的支承面积,可以提高保持力。而且,相对于带3移动的部件由于只是带状部124即弹性腿片12F,因此,只由弹性腿片12F侧的设定即可调整带3的保持力,可以容易地进行用于获得必要的保持力的设定。

    (19)由于可沿底21配置带3,因此可以用底21一边导引带3一边穿带3,可以容易进行带3向上述第三穿带孔24的贯穿作业。

    (20)由于沿底21配置着带3,因此,可以使插座20F相对于带3的轴向重量平衡成为不平衡。因此,在通常的使用中,可以使带夹具1F的底21侧露出于上面,通过在底21部分上预先印刷商标、公司名、シンブルマ一ク、广告等的标识,可以容易地使其商标、公司名、シンブルマ一ク、广告等的标识引人注目,可以提高设计性。

    [第七实施例]

    图17表示第七实施例的带夹具1G。带夹具1G包括插头10G、插座20G、作为弹压装置的螺旋转弹簧30G。插头10G只具有插头本体11,该插头本体11具有第一穿带孔111和结合止挡突起112。

    插座20G与插座20F相同,形成为具有底21的有底圆筒状,在其圆周面(外周面)上,第二穿带孔23和第三穿带孔24被形成于在插座20G的轴向不同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与插座20F相同,第三穿带孔24沿插座20G的底21形成。

    在插座20G内配置着压板31,在该压板31与底21之间配置着弹簧32,该弹簧32将压板31向插座20G的开口端面(螺旋转弹簧30G)侧弹压。

    [带夹具的组装]

    本实施例的带夹具1G,在插座20F内配置了弹簧32、压板31、螺旋弹簧30G后,通过将插头10G从插座20G的开口端面插入并压入而可以进行组装。而且,如果结合止挡突起112到达第二穿带孔23,则,插头10G的插入方向和反插入方向的移动分别被限制,在通常的使用中,插头10G和插座20G成为相互不脱开的状态。

    另外,弹簧32、压板31、螺旋弹簧30G也可以分别自成一体地设置。但是,也可以在压板31上分别固接螺旋转弹簧30G的一端侧和弹簧32的一端侧而形成为一体。这时,组装时的零件数量减少,可以提高组装作业性。

    [带向带夹具的安装]

    在插头10G的结合止挡突起112与插座20G的第二穿带孔23接触、插头10G向反插入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着的状态中,由于螺旋弹簧30G也未被压缩着,因此,弹压压板31的力也小。在该状态中,借助各弹簧31、32的弹压力的平衡,压板31与底21的间隔比第三穿带孔24的宽度(厚度)尺寸大。因此,可以容易将带3穿入上述第三穿带孔24。

    当从该状态向插入方向压入插头10G时,由于螺旋弹簧30G也被压缩,因此,压板31被向底21侧压靠。于是,由压板31和底21夹持带3,带夹具1B相对于带3的位置被一度固定。

    另外,由于插头10G的第一穿带孔111与插座20F的第二穿带孔23被连通,因此,将带2穿入各孔111、23中。

    在将带2、3穿到了带夹具1G后,当解除插头10G的压入时,在螺旋弹簧30G的弹压力的作用下,插头10G向反插入方向移动。而且,如图17所示,贯穿第一穿带孔111和第二穿带孔23的带2被插头10F和插座20F夹住而牢固地咬定。

    另外,通过带2被咬定,插头10G不能移动到结合止挡突起112与第二穿带孔23接触的反插入方向的移动限制位置。因此,与穿插带2前相比,螺旋弹簧30G被维持为被压缩的状态,向压板31作用的推压力也比由弹簧32产生的弹压力大。因此,压板31被压靠到底21侧,带3被维持为由压板31和底21夹持的状态。由此,带夹具1G相对于带3的位置也被维持为被固定的状态。

    [从带夹具卸下带]

    在要卸下带2、3时,从图17的状态将插头10G向插入方向压入后拔取带2。其后,只要解除插头10G的压入即可以拔取带3。即使在图17的状态中,由于结合止挡突起112被第二穿带孔23止挡,因此,插头10G不会自动地从插座20G飞出而分解。

    [第七实施例的效果]

    若采用这样的本实施例,则除了可以获得与第一~六实施例的(1)~(7)、(10)、(13)、(18)~(20)同样的效果之外,而且还可以获得以下这样的效果。

    (21)由于使用了由螺旋弹簧30G构成的弹压装置,因此,不需要在插头10G上形成弹性腿片,可以简化插头10G的构造,可以容易制造。

    (22)由于由螺旋弹簧30G和弹簧32的弹压力的平衡可调整带3的保持力,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其设定。特别是,由于螺旋弹簧30G相对于插头10G等另成一体地被设置着,因此,通过交换为材质或弹簧直径等不同的螺旋弹簧30G,可以容易地调整带3的保持力。

    [变型例]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的构成、方法等被在以上的记载中公开了,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

    即,本发明主要是关于特定的实施例被特别图示且说明,但是,对于以上叙述的实施例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目的的范围,在形状、材质、数量及其它的详细构成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添加各种各样的变型。

    例如,在图17所示的第七实施例中设有压板31,但也可以不设压板31,而是直接由螺旋弹簧30G按压带3。

    另外,也可不一定非要设有弹簧32。在不设有弹簧32时,例如只要通过将底21侧朝向上方,由重力将压板31或螺旋弹簧30G向插座开口面侧移动而将带3穿入第三穿带孔24中即可。

    而且,作为弹压装置不限定于螺旋弹簧30G,也可以是碟形弹簧等的其它的弹簧。

    在设有弹压装置时,不限定于用该弹压装置与插座内面夹持带3的构造,也可以在弹压装置与插头10G之间夹持带3。另外,像例如将带3夹持在螺旋弹簧30G的线圈部分上的情况那样,也可以只由弹压装置夹持带3。

    另外,插头的构成也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例。例如,弹性腿片不限于一~三根,也可以配置四或四根以上。另外,弹性腿片的具体的形状等也不限于各实施例。总之,弹性腿片只要是在将插头向插入方向移动了时,与插座内面接触并弹性变形,可以产生使插头向反插入方向移动的弹压力的弹性腿片即可,其具体的形状、材质等可以适当地进行设定。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六实施例中,在插头侧设置了弹性腿片,但也可以在插座侧设置弹性腿片。即,在插座内面上形成弹性腿片,只要是将第七实施例那样的插头插入到了插座内部时,随着其移动进行弹性变形,可以产生使插头向反插入方向移动的弹压力即可。

    即,弹性腿片起到将插头向反插入方向弹压的弹压装置的作用,由该弹性腿片或螺旋弹簧等构成的弹压装置既可以一体形成在插头侧,也可以一体地形成在插座侧,而且,也可以如第七实施例那样将插头和插座各成一体。

    插座构成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不限于有底的形式,也可以是在底21部分上形成有孔。另外,也不限定于圆筒状的形式,也可以是方筒状的插座、大致球体状的插座等。另外,插头的形状只要相应于插座的形状等适当地设定即可。

    另外,形成在插座上的第二穿带孔23、第三穿带孔24不限于形成在相互正交的方向上,也可以相互平行地形成。

    另外,第三穿带孔24不限于沿插座的轴正交方向贯通,也可以沿轴向贯通。总之,只要是构成为可以用插头的弹性腿片或螺旋弹簧等的弹压装置保持穿入第三穿带孔24中的带3即可。

    另外,带3不限于用于向衣服等的安装对象构件的固定,例如也可以与带2相同地使用于为了系紧等而被设置的带的固定。

    另外,作为移动限制装置不限于被第二穿带孔23止挡的结合止挡突起112。例如,也可以将插头的弹性腿片构成为可与插座的底21接触,来限制插头的插入方向的移动。另外,也可以由带3止挡弹性腿片来限制插头的反插入方向的移动。另外,也可以将形成在插头上的结合突起不与第二穿带孔23结合,而是使其与移动限制用的孔或槽结合来限制插头的移动。总之,作为移动限制装置只要是可限制插头相对于插座的插入·反插入方向的移动范围的移动限制装置即可。

带夹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带夹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带夹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带夹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夹具.pdf(4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带夹具(1)包括插头(10)、用于插入该插头(10)的插座(20);上述插头(10)具有插头本体(11)和一根或一根以上的弹性腿片(12),上述插头本体(11)具有第一穿带孔(111)。插座(20)具有可与上述第一穿带孔(111)连通的第二穿带孔(23)、和第三穿带孔(24),弹性腿片(12)构成为只由上述弹性腿片(12)或由弹性腿片(12)和插座(20)的内面可保持穿在上述第三穿带孔(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服饰缝纫用品;珠宝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