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眼疾的医疗器械即孟氏后象灯,特别是对原有的孟氏后象灯的改进。 原有的孟氏后象灯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孟祥成教授研制,并于1963年起应用于矫治儿童弱视的简易医疗器械,其结构,形状见延边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眼科器械及其用法》一书、弱视治疗系中第一节“孟氏后象灯”。后象法治疗弱视是cuppers氏发明后象镜后一直用于国内外在医院内矫治弱视的传统和经典治疗法,但它有一定缺点:(1)用后象镜治疗应于医院内进行,花费时间长,医护人员负担大,常常因家长无法带领儿童坚持治疗而半途而废,错过了矫治弱视的最佳年龄时机,造成终生残疾。(2)该方法需要贵重设备,至少千元以上,不易普及。(3)用cuppers氏后象镜所进行的矫治主要是中心注视。自孟氏后象灯问世后,使治疗工作家庭化,由家长根据情况随时在家中安排训练,由于其设计合理,操作简单,三十年来在东北三省各大医院已做为治疗儿童弱视的主要仪器,现已推广到全国,国内许多权威性医院专家论证认为,“该产品设计科学,合理,在国内外后象疗法基础上有创新和突破,给弱视儿童的治疗工作创造了方便条件和有效方法,通过30年临床实践已被证明是理想的家庭及医院两用治疗仪,该仪器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必将收到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考虑到我国约有一千余万弱视儿童急待诊治,为不失治疗时机,增强治疗效果,在引入集成电路块控制可控硅使之产生稳定的闪烁频率之后,又进行了下述结构上的重大改进,推出新孟氏后象灯。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照明,后象法治疗两用,即能在后象疗法中刺激黄斑中心凹,又能进一步提高视功能的节能的新孟氏后象灯。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结构实现的:
在原有的孟氏后象灯的灯泡处的电路上并联了一个有色灯,有色灯及灯座安装在原灯架或改形后的灯架上。
本发明就是在原有地电路上增加了有色灯(HD)、进行照明和闪烁选择的切换开关(K2)、选择有色灯/原有普通灯中一者导通的切换开关(K1),原有的孟氏后象灯的电路图和改进,增加原件的位置可参考图2。
本发明还可以在上述情况下做下述改动,即在原有的降压电阻处改为降压电容C1,实现电容降压,大大减少了发热和能耗,其位置参见图2。
本发明的有色灯可采用红色光白炽灯。
图2中除上述增加,改动电路外为原有电路。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方式完成的:
1)当切换开关K2拨向输入端2,电流由输入端电源经切换开关K2其输出端和负载间的切换开关K1用以选择普通光灯或有色灯中一者工作。
2)当切换开关K2拨向输入端1,电流进入闪烁电路Ⅰ,可使灯具闪烁电路较多,现以图2所示为例加以说明,电流首先进入由降压电容C1和与之并联的辅助放电电阻R1组成的降压电路,再经由整流二极管D1和滤波电容C2成为低压直流供电电源,为稳定供电压在整流二极管D1负极与地线之间接有稳压管D2,集成电路块Ⅰc的第4、第8脚并联后接在滤波电容C2的正端,集成电路块Ⅰc的第1脚接地线,滤波电容C2的负端的接线即为前述的直流电源的地线,集成电路块Ⅰc的第4、第8脚并联后接电阻R2,电阻R2的另一端接集成电路块Ⅰc的第7脚,集成电路块Ⅰc的第2、第6脚并联后接可变电阻Rw,可变电阻Rw的另一端也接集成电路块Ⅰc的第7脚上,集成电路块Ⅰc的第2、第6脚并联后还接有电容C3,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线,集成电路块Ⅰc的第3脚接触发电阻R3,触发电阻R3的另一端接双向可控硅BCR的触发端,双向可控硅一端与输入电源相连,另一端与切换开关K2的输入端1相连,因而,进入集成电路块Ⅰc的电流通过集成电路块Ⅰc、触发电阻R3等,触发双向可控硅BCR,电流由输入电源经双向可控硅BCR,在由触发电阻R3流过来的电流的控制下,通过切换开关K2的输入端点1、切换开关K2的输出端、切换开关K1的两个输出端之一流经普通白炽灯BD或有色白炽灯HD,使之在一定频率下实现闪烁,流过白炽灯的电流流往电源另一端。
本发明较原有的孟氏后象灯有以下发展和改进:
1、照明、治疗两用,在家中除作为疗效甚佳的医疗仪器外,还可作为调整室内亮度、色彩,和闪亮效果的照明灯具。
2、增加了有色灯特别是红灯的闪烁,增强了治疗弱视的效果,其作用是用红光刺激经过后象灯强光照射和刺激的弱视黄斑区的视锥细胞,其黄斑区的视锥细胞接受红光闪烁刺激之后,视觉功能逐渐提高,通过视觉通道传至皮质中枢,消除抑制,重新建立起视觉感知能力和综合分析信息中枢与皮质下中枢及视网膜的联系,促进视觉功能的发育和提高。
3、将原有的电阻降压电路改为电容降压电路,减少了发热,节省了能源。
4、弱视是不能通过光学镜片(眼镜)进行矫治的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眼科疾病,弱视的注视状态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心凹注视,一类是中心旁注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心旁注视,对于后一类只有将旁注视点中心消除,使之转变成中心注视后视力才会迅速提高,旁中心注视治疗法(后象法)是在30°强光照射范围中心部装有3~7°不同大小的黑圆点即所述园片,用以保护中心凹,其周围30°范围的视网膜受强光(所述的普通白炽灯)刺激后,视机能呈一时减低,包括偏中心固视点在内,因中心凹被黑点保护未受到强光刺激,在感应之下反而相对地提高了中心凹功能,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中心凹的功能显著提高,而旁中心注视点的功能逐渐减低,最终转变为中心凹注视,视力也随之提高,特别是红光及其闪烁的治疗后,(其作用见效果2)将从根本上使生理机能大幅度改善,其显效率和显效发生速度均大幅度提高,而对一千多万名急需矫治期有限的患儿,该产品由于其结构上和医学原理、治疗性能上的显著先进性,必将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以及附带的商业上的成功。
5、治疗过程中在白光治疗后及时转入红光治疗,是将效果第2、第4条中效果突发性增大的关键,特别是在65-80次/分闪烁下,效果最好,没有本发明在结构上的保证,(没有及时的方便的转换手段和位置上的保证),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6、由于上述效果,使得多年来的弱视治疗方案,有了大幅度的进步,由于在家庭中即可进行治疗和时间可在一天中随意指定,使得治疗手段和治愈率均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
图1为本发明示意图
图2为包含本发明所有权利要求所涉及元件的电原理图
实施例1:
在原有的孟氏后象灯的普通白炽灯处并联一个红色、黄色或蓝色的有色白炽灯泡,特别是红灯泡为最好,原有的普通白炽灯泡可选用60W、100W、150W等,有色灯可选用15W、25W等,有色灯及灯座也装在原台灯灯架或改形灯架上,有色灯可装在原灯的前下方或左右,切换开关K1用来选择原孟氏后象灯或有色灯中一者导通,切换开关K2用来选择使负载连接电源或使负载连接在使负载闪烁的电路上,切换开关K1、K2也装在灯架上。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基础上作以下改动:即将原有的电阻降压元件改为电容降压即在直流的入口处,亦即原有电阻处改接降压电容C1,降压电容C1位置的位置见图2。
实施例3:
在对实施例1或2中所述的电子元件通过反复计算、试验后,选择下述数值为本发明的最佳值:普通白炽灯为100W,有色灯为红色光白炽灯15W,电容C3为10μF,滤波电容C2为470μF,电容R2为40KΩ,触发电阻R3为900Ω,可变电阻Rw为68KΩ,集成电路块为NE555型,双向可控硅为TLC336型,在上述数值下,可采用12V稳压管,与之配合的降压电容C1为0.47μF,其辅助放电电阻为1MΩ,本例中各元件间的连接关系可参见本发明目的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在此不再重复,由此可落入65-80次/分的闪烁频率,当然还有许多组合可以达到该闪频,该闪频是医治弱视取得最佳效果的必要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