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为一种越年再生糯稻的培育方法,它属于糯稻栽培生产技术领域。 现有的水稻栽培方法需年年播种,年年载秧,存在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低等缺点。有的农业专家曾提出过采用免耕法培育水稻,但未能及时彻底实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出的一种越年再生糯稻培育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
本发明为一种越年再生糯稻培育方法,它是将种子在盐水、清水溶液和药液中浸泡后,采用温室、常规或地膜育苗催芽、移栽,收割,其特征在于种子通过数年自然冷冻处理,育苗时当稻苗长到1~7叶时摘开地膜和移栽,收割时所留稻桩大于6寸,同时保留浅水,当温度在2~8℃左右时可灌深水和放浅水,并再留足2寸稻桩,越年稻桩新苗出现后隔窝去窝移栽,移栽前使用防病药济。地膜育苗时稻苗长到2叶1芯时可摘开地膜,稻苗长到5叶1芯时适时移栽。温度下降到2~8℃时灌深水,温度回升到2~8℃时放浅水。
按上述方法培育的越年再生糯稻与现有技术比较有如下优点:
1、产量高。水田亩产可达400~750公斤,旱地亩产一,般在300公斤左右。
2、出米率高。一般能达到70%以上。
3、糯性强。经多数用户试验,糯性比一般大糯稻强,且味香可口。
4、再生繁殖强。只需第一年播种,可多年不犁田,不栽秧。减少了劳动强度。
5、抗寒力强。露天越冬,稻桩在摄氏零下6度也不死亡,开春后能正常发芽生长。
6、抗旱力强。在土壤深厚温润的旱地也能正常越冬生长。
7、抗倒伏强。茎杆坚硬、粗壮、叶片立直、宽大、根系发达。
8、抗病虫台。不易感染稻瘟病、白叶枯病、胡叶麻斑病、稻苞虫、稻卷叶螟、稻蓟马、稻飞虱、稻叶蝉。
9、分蘖力强。第一年分蘖30~40个,第二年50~60个,第三年90~100个,第四年200个以上(有效分蘖)。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
越年再生糯稻培育方法,是将通过数年自然冷冻后的种子在0.3%盐水溶液中浸种5~8小时后,又用40%富士一号800~1000溶液浸5小时,并用清水冲洗1~2次后,再用清水浸泡35小时即可捞出催芽,催芽可采用温室、常规或地膜育苗催芽,地膜育苗时稻苗长到2叶1芯时可摘开地膜,移栽是在稻苗长到1~5叶1芯时进行,并做到带肥、带药、带泥,即移栽前7天施一次肥药,可采用97%磷酸二氢钾100克,加46%尿素250克;加40%富士一号100克,加25%杀虫双200~300克,兑水75公斤喷务作根外追肥和病虫防治。栽培方式最好选择半旱式或宽行,半旱式作更两次进行;栽秧规格大肥田12×6×4寸,中等肥力10×6×3寸每窝两株;移栽后肥水管理病虫防治以根外追肥为主,分别在分叶初期,幼穗分化期,破口期,齐穗期各用0.2%磷酸二氧钾和0.5%尿素溶液进行常规喷务。稻谷成熟到95~98%时收割,收割时所留稻桩大于6寸,同时保留浅水,使之再生芽粗状,以利防寒。当气温下降到2~8℃时灌深水,防寒保温。当气温回升到2~8℃时放浅水促分叶,当气温回升到15℃时,留足下部2寸将上部割掉,再每亩用尿素15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撒施全田后,再将田间杂草一同闷入垄埂里作有机肥。当越年稻桩新苗出现后隔窝去窝移栽,移栽前用5%井岗霉素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