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胃肠疾病的中成药及制作工艺.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302430 上传时间:2018-02-0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1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3105627.6

申请日:

1993.05.13

公开号:

CN1085786A

公开日:

1994.04.27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1999.7.28|||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5/78

主分类号:

A61K35/78

申请人:

贺先楼;

发明人:

贺先楼

地址:

030002山西省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太原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邓东东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治疗胃肠疾病的中成药及其制作工艺,现有治疗胃肠疾病的中成药有的成本高,有的有副作用,有的疗效不够理想,本发明以中医的君、臣、佐、使为配伍原则、选用炒川椒目、炒白芍、焦山楂、汉防己、灸甘草等成分制成“胃肠宁”中成药,其成本低,无毒副作用,临床有效率达95%以上,对目前较难治疗的慢性结肠炎有效率最高可达99%,本中成药疗效明显高于目前其它同类中成药的治愈率和有效率。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治疗胃肠疾病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上述中成药的配方配比为: 炒川椒目10-15份        汉防已8-12份                炒香附10-15份 良姜10-15份                        浙贝母10-15份            刘寄奴12-16份 炒白芍15-30份                焦山楂15-30份            元胡10-12份 炒白术15-20份                灸甘草5-10份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分中还加有下述成分中的至少一种: 苦参10-20份        珍珠粉10-15份        丹参15-20份 炒薏仁10-30份        焦槟榔6-10份        乌贼骨15-30份 炒莱菔子10-15份        炒山药15-30份        茯苓10-20份
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中成药的制作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3.1、按权利要求1或2配方选料; 3.2、将诸成分中的部分中药原料按配方要求进行炒、焦、灸的炮制加工; 3.3、将药物按前述配方比例配好,粉碎如黄豆大; 3.
4: 将粉碎药物加入蒸锅,尽量密封,蒸40分钟以上; 3.
5: 将蒸过的诸药加水煮3次,将3次药水的滤出液合并加热浓缩,并使水蒸发烘干; 3.
6: 将烘干物粉碎制成片剂,胶囊或丸剂。 以上3.3、3.4为本工艺特征部分。

说明书


本发明属一种治疗胃肠疾病的中成药及其制作工艺。

    现有治疗胃肠疾病的中成药有些副作用大,有的成本高,有的疗效不理想,例如结肠炎就是一种常见的炎性肠病,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近年来我国发病率也有增高的趋势,但由于其病因不明,国内外均无理想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该病在临床上存在腹泄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易于癌变、药物难以控制等问题。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对胃肠疾病,包括对慢性结肠炎有较好疗效,价格低、无副作用的纯中药制剂。

    本发明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其配方及重量配比为:

    炒川椒目10-15份        汉防已8-12份        炒香附10-15份

    良姜10-15份        浙贝母10-15份        刘寄奴12-16份

    炒白芍15-30份        焦山楂15-30份        元胡10-12份

    炒白术15-20份        灸甘草5-10份

    上述中成药的制作工艺为:

    1、根据前述配方选料。

    2、将川椒目、香附、白芍、白术、山楂、甘草按配方要求分别进行炒、焦、灸的炮制加工。

    3、将药物按前述配方比例配好,粉碎如黄豆大。

    4、将粉碎药物加入蒸锅(或熏蒸),尽量密封,蒸40分钟以上。

    5、将蒸过的诸药加水煮三次,将三次药水滤出液合并加热浓缩,并使水蒸发烘干。

    6、将烘干物粉碎制成片剂、胶囊或丸剂。

    本发明整个配方以中医理论的君、臣、佐、使配伍为原则,其中的炒川椒目的为“主”,起和肠胃、健脾去湿的作用,炒白芍、焦山楂为“臣”,起助消化、促肠胃蠕动、收涩、运化的作用,汉防已为“佐”,协助焦山楂、炒白芍,兼去痰湿,灸甘草、刘寄奴为“使”,起和中、兼去久滞的作用,再加其它一些辅助成分,药物之间起到了互相加强地协同作用。

    本药有健脾益肠胃、理气和胃肠的功能,可治胃痛、胃炎、胃溃疡、结肠炎、痢疾、急慢性肠胃炎、食少食滞、消化不良、胃肠虚弱、肠鸣腹痛等病。

    上述成药经2000例患者临床使用,均无毒性反应,有效率达98%,其中对103例慢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以本药为主,再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加以其它辅助治疗,治愈率为54%,显效率45%,无效率1%,总有效率达99%。

    采用本发明配方和工艺制成的“胃肠灵”成药成本低,无毒性副作用,临床有效率达95%以上,对慢性结肠炎治疗有效率最高可达99%,因此明显高于目前其它同类中成药的治愈率和有效率。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本实施例与方配比为:

    炒川椒目12份        汉防已10份        炒香附12份

    良姜12份        浙贝母12份        刘寄奴14份

    炒白芍22份        焦山楂22份        元胡11份

    炒白术18份        灸甘草8份

    其制作工艺为:

    1、根据上述配方选药。

    2、将川椒目、香附、白芍、白术先按中医传统方法作“炒”的加工,将山楂作“焦”的加工,对甘草作“灸”的加工。

    3、将各种成分按前述比例配好,粉碎如黄豆大小。

    4、将粉碎的药物加入蒸锅,尽量密封蒸50分钟。

    5、将蒸过的诸药加水煮40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煮30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煮20分钟,滤出药液,每次加水以刚盖住药物为准,再将三次药水滤出液加热浓缩,并使水蒸发烘干。

    6、将烘干的药物粉碎为米粒大小,装入1号胶囊,每粒装0.3克。

    本药每日服用3次,成人每次5粒,孕妇忌服。

    实施例2:本实施例配比配方为:

    炒川椒目10份        汉防已8份        炒香附10份

    良姜10份        浙贝母10份        刘寄奴12份

    炒白芍15份        焦山楂15份        元胡10份

    炒白术15份        灸甘草5份        珍珠粉13份

    苦参15份        乌贼骨18份

    本配方是偏重治疗胃肠溃疡的,其中珍珠粉可在10-15份、苦参可在10-20份、乌贼骨可在15-30份范围内变化。

    实施例3:本实施例配方配比为:

    炒川椒目14份        汉防已9份        炒香附14份

    良姜11份        浙贝母14份        刘寄奴13份

    炒白芍27份        焦山楂16份        元胡11份

    炒白术18份        灸甘草9份        炒薏仁20份

    炒莱菔子13份        焦槟榔8份

    本配方是偏重治疗消化不好、胀气肠鸣的,其中炒薏仁可在10-30份、炒菜菔子可在10-15份、焦槟榔可在6-10份范围内变化。

    实施例4:本实施例配方配比为:

    炒川椒目15份        汉防已12份        炒香附15份

    良姜15份        淅贝母15份        刘寄奴16份

    炒白芍30份        焦山楂30份        元胡12份

    炒白术20份        灸甘草10份        丹参20份

    炒山药24份        茯苓15份

    本配方是偏重治疗面黄肌瘦,体弱疾患的,其中丹参可在15-20份,炒山药可在15-30份,茯苓可在10-20份范围内变化。

治疗胃肠疾病的中成药及制作工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治疗胃肠疾病的中成药及制作工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治疗胃肠疾病的中成药及制作工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治疗胃肠疾病的中成药及制作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疗胃肠疾病的中成药及制作工艺.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治疗胃肠疾病的中成药及其制作工艺,现有治疗胃肠疾病的中成药有的成本高,有的有副作用,有的疗效不够理想,本发明以中医的君、臣、佐、使为配伍原则、选用炒川椒目、炒白芍、焦山楂、汉防己、灸甘草等成分制成“胃肠宁”中成药,其成本低,无毒副作用,临床有效率达95以上,对目前较难治疗的慢性结肠炎有效率最高可达99,本中成药疗效明显高于目前其它同类中成药的治愈率和有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