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一种治疗胃肠疾病的中成药及其制作工艺。 现有治疗胃肠疾病的中成药有些副作用大,有的成本高,有的疗效不理想,例如结肠炎就是一种常见的炎性肠病,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近年来我国发病率也有增高的趋势,但由于其病因不明,国内外均无理想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该病在临床上存在腹泄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易于癌变、药物难以控制等问题。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对胃肠疾病,包括对慢性结肠炎有较好疗效,价格低、无副作用的纯中药制剂。
本发明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其配方及重量配比为:
炒川椒目10-15份 汉防已8-12份 炒香附10-15份
良姜10-15份 浙贝母10-15份 刘寄奴12-16份
炒白芍15-30份 焦山楂15-30份 元胡10-12份
炒白术15-20份 灸甘草5-10份
上述中成药的制作工艺为:
1、根据前述配方选料。
2、将川椒目、香附、白芍、白术、山楂、甘草按配方要求分别进行炒、焦、灸的炮制加工。
3、将药物按前述配方比例配好,粉碎如黄豆大。
4、将粉碎药物加入蒸锅(或熏蒸),尽量密封,蒸40分钟以上。
5、将蒸过的诸药加水煮三次,将三次药水滤出液合并加热浓缩,并使水蒸发烘干。
6、将烘干物粉碎制成片剂、胶囊或丸剂。
本发明整个配方以中医理论的君、臣、佐、使配伍为原则,其中的炒川椒目的为“主”,起和肠胃、健脾去湿的作用,炒白芍、焦山楂为“臣”,起助消化、促肠胃蠕动、收涩、运化的作用,汉防已为“佐”,协助焦山楂、炒白芍,兼去痰湿,灸甘草、刘寄奴为“使”,起和中、兼去久滞的作用,再加其它一些辅助成分,药物之间起到了互相加强地协同作用。
本药有健脾益肠胃、理气和胃肠的功能,可治胃痛、胃炎、胃溃疡、结肠炎、痢疾、急慢性肠胃炎、食少食滞、消化不良、胃肠虚弱、肠鸣腹痛等病。
上述成药经2000例患者临床使用,均无毒性反应,有效率达98%,其中对103例慢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以本药为主,再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加以其它辅助治疗,治愈率为54%,显效率45%,无效率1%,总有效率达99%。
采用本发明配方和工艺制成的“胃肠灵”成药成本低,无毒性副作用,临床有效率达95%以上,对慢性结肠炎治疗有效率最高可达99%,因此明显高于目前其它同类中成药的治愈率和有效率。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本实施例与方配比为:
炒川椒目12份 汉防已10份 炒香附12份
良姜12份 浙贝母12份 刘寄奴14份
炒白芍22份 焦山楂22份 元胡11份
炒白术18份 灸甘草8份
其制作工艺为:
1、根据上述配方选药。
2、将川椒目、香附、白芍、白术先按中医传统方法作“炒”的加工,将山楂作“焦”的加工,对甘草作“灸”的加工。
3、将各种成分按前述比例配好,粉碎如黄豆大小。
4、将粉碎的药物加入蒸锅,尽量密封蒸50分钟。
5、将蒸过的诸药加水煮40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煮30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煮20分钟,滤出药液,每次加水以刚盖住药物为准,再将三次药水滤出液加热浓缩,并使水蒸发烘干。
6、将烘干的药物粉碎为米粒大小,装入1号胶囊,每粒装0.3克。
本药每日服用3次,成人每次5粒,孕妇忌服。
实施例2:本实施例配比配方为:
炒川椒目10份 汉防已8份 炒香附10份
良姜10份 浙贝母10份 刘寄奴12份
炒白芍15份 焦山楂15份 元胡10份
炒白术15份 灸甘草5份 珍珠粉13份
苦参15份 乌贼骨18份
本配方是偏重治疗胃肠溃疡的,其中珍珠粉可在10-15份、苦参可在10-20份、乌贼骨可在15-30份范围内变化。
实施例3:本实施例配方配比为:
炒川椒目14份 汉防已9份 炒香附14份
良姜11份 浙贝母14份 刘寄奴13份
炒白芍27份 焦山楂16份 元胡11份
炒白术18份 灸甘草9份 炒薏仁20份
炒莱菔子13份 焦槟榔8份
本配方是偏重治疗消化不好、胀气肠鸣的,其中炒薏仁可在10-30份、炒菜菔子可在10-15份、焦槟榔可在6-10份范围内变化。
实施例4:本实施例配方配比为:
炒川椒目15份 汉防已12份 炒香附15份
良姜15份 淅贝母15份 刘寄奴16份
炒白芍30份 焦山楂30份 元胡12份
炒白术20份 灸甘草10份 丹参20份
炒山药24份 茯苓15份
本配方是偏重治疗面黄肌瘦,体弱疾患的,其中丹参可在15-20份,炒山药可在15-30份,茯苓可在10-20份范围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