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晶状体。 人工晶状体的历史是从1949年开始的,当时里德利(Ridley)第一次把简单形成的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镜植入人眼内。这之后不久,人工晶状体的发展趋势倾向于在晶状体囊内摘出术之后可用夹具固定到虹膜上的人工晶状体。晶状体囊内摘出术是将人眼混浊的晶状体连同晶状体囊一齐切除。通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不断探索,技术不断进步,手术的形式不久就转移到只摘除晶状体的内容物而保留晶状体的方案,即晶状体囊外摘出术。这种外科手术发展的同时,透镜设计在形式上也经历了趋向于更简单更容易掌握的变迁。近几年来,一般的做法是把镜片周边有两个J形或C形的接触装配件的开口式环形单片镜片植入眼内后房或睫状窝的囊中。但为达到有足够的光学性能,历来总是试图把人工晶状体固定在中心部位,避免偏移或倾斜,使其长期稳定地保持在指定位置上。为满足这些要求,人们开始寻求一种透镜设计,使得接触装配件具有能均匀压入囊内周边组织的形状。美国专利说明书4,878,911公开的一种盘形透镜,其接触装配件可360度环绕镜片周边,正是实现上述目的的一个样板例子。图8示出了这种盘形透镜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图8的盘形透镜有一个镜片11、接触装置件12和将镜片11与接触装配件12连接起来的连接部分13e、13d。
然而,将图8所示的上述盘形透镜植入眼内时,若要使其能通过一个小切口塞进去,则必须将透镜的接触装配件12加以修正,使其适应切口的大小。但上述接触装配件12由于制成360度的环形,因而容易打滑,而且要抓住其外表面使其偏向透镜中部非常困难。这就给外科医生进行这类手术增加了许多麻烦。
本发明即为克服上述缺点而提出,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人工晶状体,这种人工晶状体有这样地优点:能长期稳定地保持在眼内指定的位置,且易于变形到适宜通过小切口植入的大小,以减轻外科医生的劳动强度。
本发明即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特点在于,其人工晶状体具有一个镜片、一个接触装配件和至少一个连接着镜片和接触装配件的连接部分。
该接触装配件以基本上为360度的连续环形形式沿镜片边缘环绕其周边,其中在所述接触装配件上对称于所述镜片的镜片轴线处或在该接触装配件上对称于所述镜片的镜片轴线表面处配置有至少一对夹持部分,供以向内挠曲的方式夹持所述接触装配件之用。
图1A是本发明人工晶状体第一实例的顶视图;
图1B是沿图1A中的Ⅰ-Ⅰ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2是用镊子夹持图1中人工晶状体的示意图;
图3A和3B是图1中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并固定在眼内的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人工晶状体第二实例的顶视图;
图4B是沿图4A中的Ⅱ-Ⅱ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人工晶状体第三实例的顶视图;
图6是本发明人工晶状体第四实例的顶视图;
图7是本发明人工晶状体第五实例的顶视图。
本发明的人工晶状体,其夹持部分设置在接触装配件侧面上对称于镜片轴线或镜片轴线表面的位置上,因而可以用象镊子之类的装卸工具夹持住,使接触装配件塞入眼内时易于挠曲。
此外,由于接触装配件取基本上为360度的连续环形,因而塞入眼内时可在中心处固定,且即使晶状体囊在手术之后硬化或收缩,作用到接触装配件上的力仍是均衡的,因此其中心不会移动。此外,这时接触装配件不变形,因此可以保持圆形而不会滑出晶状体囊外。
现在参看附图就各实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例。
实例1
本发明的人工晶状体10,如图1A和1B所示,主要由镜片11、接触装配件12、连接部分13(13a,13b)和夹持部分14(14a,14b)组成。此外,该人工晶状体10是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玻璃,以下称PMMA,即polymethyl methacrylate)整体制成的。
上述镜片11为双凸透镜,制成圆形,视为平面时,圆的直径例如约为6.0毫米。其剖面的两个镜片表面111(透镜正面:即植入眼内之后处在角膜侧的表面)和112(透镜背面:即植入眼内之后处在视网膜侧的表面)的形状都是凸的。镜片11最好制成使其主要部位的眼内折射系数值在+4D至+40D的范围。
一对连接部分13a和13b对称于透镜中心114配置,在镜片11的直径方向上伸出镜片的侧缘113约2.0毫米,且所述连接部分13a和13b,如图1B所示,制成使其与通过镜片11的透镜中心且垂直于镜片轴线C的平面115倾斜α角。α角取得使人工晶状体可以植入固定在眼内规定的位置,但其值随人工晶状体是固定入晶状体囊内还是固定入睫状窝而异,而且还与透镜镜片表面的类型、曲率等有关,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通常最好在5度与15度之间。例如,本实例人工晶状体10的连接部分13a和13b所形成的α角是10度。
此外,由于上述连接部分13a和13b平面表面的形状,如图1A中所示,是做成在两边方向上延伸,以便分别增加与镜片11和接触装配件12接触的接触处周围的面积(或体积),因而镜片、连接部分和接触装配件三部分之间的连接增强了,从而增强了整个人工晶状体的保形性能。
接触装配件12是个柔韧的棒形细丝圈,通过连接部分13a和13b与上述镜片11连接,其横截面大致上呈矩形。此外,作为平面看上去,接触装配件12是围绕透镜中心114而与镜片11同心的,且在垂直于镜片轴线的一个平面上。这样,通过连接部分13a和13b与镜片11相连接的接触装配件12就以基本上为360度的弧度连续围绕着镜片11的周边。因此,如稍后即将谈到的那样,本实例的人工晶状体10植入眼内后能稳定地保持就位。
此外,上述接触装配件12大致有矩形的横截面,其平面真实直径(宽度)和横截面尺寸(厚度)在本实例中分别为0.12毫米和0.16毫米。这里,“宽度”是指接触装配件在人工晶状体顶视图中所示的尺寸,例如图1A中以“S”表示的尺寸。同样,“厚度”是指接触装配在人工晶状体的剖视图或侧视图中所示的尺寸,例如图1B中用“t”表示的尺寸。本实例接触装配件12的宽度(S)和宽度比(s/t)最好分别为0.05~0.5毫米和0.5~1.5的范围。接触装配件的尺寸范围若能满足上述条件,则如稍后即将谈到的那样,其柔韧性就能达到足以使接触装配件12在其夹持部分14a和14b被捏住时轻易挠曲,并在捏过之后形状稳定。
本实例人工晶状体10的接触装配件12有一对半圆形的凹面夹持部分14a和14b,这两部分制成沿垂直于连接着两平面的真实连接部分13a和13b之间直径的直径而形成向外的凹口。作为一个平面看去时,如图2所示,要用镊子之类的装卸工具夹持人工晶状体10,在接触装配件12上设置这对夹持部分14a和14b是必须的。此外,接触装配件12在镊子16端部的夹物部分161捏住人工晶状体10的夹持部分14a和14b时挠曲,其形状易于改变因而便于塞入眼内。因此,即使通过一个小切口也可以植入眼内。
本实例夹持部分14a和14b的直径应根据装卸工具的类型、大小等而适当选择,但最好为0.2~3毫米。
现在说明上述人工晶状体10植入眼内规定位置之后的情况。图3A和3B示出人工晶状体用前囊切开法植入固定到晶状体囊内的情况。人工晶状体10的接触装配件12除夹持部分14a和14b外整个360度的周边都与晶状体囊17的囊内组织18接触。因此,不难将其妥善固定到眼内视力轴线的中心。而且由于作用到接触装配件12整个件体上的力是均衡的,因此即使晶状体囊因手术之后的某些原因而收缩,也不会使接触装配件12偏离视觉中心。此外,由于没有任何不可逆的变形,因而人工晶状体可以稳定地保持在囊内正确的位置。图中的编号19表示前囊切口。
现在介绍本实例人工晶状体10的制造方法。
首先,用铣床切出由(共)聚合MMA得出的PMMA制成的板件或钮形件作为主构件,由此得到本实例人工晶状体的大致呈平面形的构件,然后用数控车床顺次车削该构件的背面和正面,最后对透镜进行滚转磨削,制出本实例的人工晶状体10。
实例2
本实例的人工晶状体20,如图4(A)和(B)所示,是上述实例中的人工晶状体10,但其中连接部分13a和13b与通过镜片11的透镜中心且垂直于镜片轴线C的平面115形成的倾角α改为0度。就是说,人工晶状体20的镜片21、连接部分23(23a,23b)、接触装配件22和夹持部分24(24a,24b)都制成处在同一平面上。用镊子捏住夹持部分24a和24b使人工晶状体20的接触装配件22挠曲时,接触装配件22设有夹持部分24a和24b的内表面25a和25b就可与镜片21的外周边213接触,从而会阻止所述接触装配件22进一步变形。但即使在此情况下,由于人工晶状体的最小直径在接触装配件变形之后可减小到7.5毫米左右或比人工晶状体在变形之前10毫米的总直径小得多,因而仍便于人工晶状体的植入。
在本实例人工晶状体20的情况下,用镊子捏住夹持部分24a和24b使接触装配件22挠曲时,在镜片轴线方向上用力施力也能产生如图2所示的弹性变形,就和实例1人工晶状体10的情况一样。在此情况下,人工晶状体20在变形过程中的最小直径可以减小到大致等于镜片直径或6.0毫米大小,大大方便了人工晶状体的植入。
实例3
本实例的人工晶状体30,如图5所示,是上述实例2的人工晶状体20(倾角α=0度),但其中在接触装配件32的内表面321上设有具有孔眼34a、34b的半圆盘形凸出部分35a、35b作为夹持部分。孔眼34a和34b是供插入镊子之类的装卸工具用的,其直径最好是0.3~3毫米。在图5所示的人工晶状体中,所开孔眼34a、34b的直径约为0.4毫米。除上述夹持部分的结构外,人工晶状体30实际上与实例2中的人工晶状体完全一样,且若也取同样的尺寸,则两者的效果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
作为实例3的改型方案,制造了尺寸较大的人工晶状体40。人工晶状体40的尺寸可以取例如,总直径为11.0毫米,镜片直径为7.0毫米,镜片中心厚度为0.95毫米,接触装配件厚度为0.16毫米,接触装配件宽度为0.12毫米,夹持孔眼直径为0.5毫米。如此构成的人工晶状体40适宜在晶状体囊完全摘除之后植入。就是说,人工晶状体若不能固定入晶状体囊就用缝线固定法固定到睫状窝上。但若缝线固定是在夹持孔眼与睫状窝之间采用缝线进行,则可大大提高上述人工晶状体40在眼内保养期间的安全性。
实例4
本实例的人工晶状体50,如图6中所示,是上述实例2中的人工晶状体20(倾角α=0度),但只有一个连接部分53,且配置有对称于镜片轴线表面515的夹持部分54a和54b。镜片轴线表面515由连接上述连接部分53和透镜中心514的直线形成。此外,连接部分53的面积(或体积)已扩大,使之足以用单个连接部分按人工晶状体20中同样的方式保持镜片51与接触装置配件52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且夹持部分54a和54b配置成更靠近连接部分53。除上述几点外,人工晶状体50基本上与实例2中的人工晶状体20相同,两者的效果也大致相同。
实例5
本实例的人工晶状体60,如图7中所示,是上述实例2的人工晶状体20(倾角α=0度),但夹持部分64a和64b的尺寸扩大到占接触装配件62总长度的大约1/3。此人工晶状体60的夹持部分的曲率半径为5毫米,凹形口的直径x也大约为5毫米。
在本实例人工晶状体60的情况下,与实例2中的人工晶状体类似,也可以在镜片轴线方向上用力施力捏住,使接触装配件62弹性变形。此外,虽然接触装配件62与晶状体囊内组织的接触面积减少到接触装配件总长度的2/3左右,但经证实它还是能稳定保持在晶状体囊中。
虽然对本发明人工晶状体的说明是就上述实例进行的,但本发明人工晶状体的镜片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实例的双凸面人工晶状体,待使用的人工晶状体可以是平凸形、新月形等形状。
此外,本发明人工晶状体夹持部分的形状并不特别局限于上述实例中所述的形状,任何形状都可以采用,只要这个形状与例如镊子之类装卸工具的尺寸、形状等适应即可。可采用的夹持部分的例子有楔形和U形的夹持部分等。另外,关于夹持部分的数目,上述实例全都表明只有一对,但在对称于镜片轴线的位置或对称于镜片轴线横截面的位置处可以起码有一对(即至少两个)。
在所有上述实例中,本发明人工晶状体的材料都是PMMA,但并不特别只局限于PMMA,也可以是公知的作为人工晶状体材料的能适应生物体的透明硬树脂,例如,含氟的丙烯酸酯((meth)acrylate)、丙烯酸硅(silicon meth(acrylate))、烷基丙烯酸酯(alkyl (meth)acrylate)、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等。按照本发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不仅包括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均聚物,也包括交联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这是甲基丙烯酸甲酯与适当的交联剂(例如象乙二醇二异丁烯酸酯(ethylene glycol dimethycrylate)、二缩乙二醇二异丁烯酸酯(triethylene glycol dimethycrylate)等之类的二元醇或多元醇的二或聚丙烯酸酯(di-or poly(meth)acrylate))的共聚物。此外,必要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还可加入紫外线吸收剂和/或上色剂等。
本发明的人工晶状体在手术过程中用接触装配件上的夹持部分不难紧固在接触装配件上,同时通过使接触装配件挠曲便于植入眼内。这样,手术时的生理负担就减小了。此外,由于可以通过小于整个直径的缝或大致等于镜片直径的缝塞入,手术后发炎的机会也减小了,而且还可以减少角膜性散光。
再有,本发明人工晶状体的接触装配件呈环形,因而透镜本身可固定在中心位置,而且无须移动镜片中心就可以恢复视觉功能,同时透镜可以长期稳定保持在眼内规定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