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烧伤灵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烧伤的外用药品,尤其涉及一种烧伤灵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历代中医文献中记载了大量治疗烧、烫伤病的药物,但多数是单方,对小面积烧伤使用单方外用治疗具有一定疗效,而对大面积烧伤使用单方治疗很难在短时期奏效,况且在解决治疗期间要使伤员无痛苦、防感染,生肌快,不留疤痕,这样就更难做到,病人克服西药需在无菌条件下治疗,而广大患者往往又在带菌环境中创伤,给治疗造成诸多不便,烧伤是由火、热损伤人体,是一种损伤性疾病,且大面积烧伤,机体受高热的突然袭击而致人体伤阴阳气及皮肤、血肉经络,尤其深II°烧伤创面的网状血管栓塞,深II°烧伤创面树枝血管栓塞和形成的焦痂等,要根据烧伤创面深浅不同,坏死组织脱落程度的不同和感染的轻重分别组成有效之复方治疗,方能有效。古代文献对烧伤有列入溃烂科,有列入伤科者,其理论未见体系,临证难成规范,疗效未成大观,尤以外治诸法,各成己见,外治制剂各行其是,外用方剂其效不佳,或秘而不传、或治而不精、或医治寻常。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中草药治疗烧伤,充分发挥中医治疗烧伤的特色,进而对各种烧伤疤痕的治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烧烫伤外用的烧伤灵;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所述的烧伤灵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制作一种用于治疗烧伤、烫伤的外用的烧伤灵,本药物包括下列原料:(用量为重量份)
寒水石20~30 大黄10~20 栀子5~10 黄连5~10
白癣皮5~10 赤芍5~10 水灵芝2.5~5 白芷5~10
雪胆5~10 千里光5~10
其中本药物还包括下列原料:(用量为重量份)
黄芪10~20 玄胡10~20 金银花5~10 丹皮5~10
黄粕10~15 虎杖5~10 蒲公英10~15本发明药物的最佳重量(份)配比是:
寒水石25 大黄15 栀子6.5 黄连 7.5
白癣皮8.5 赤芍7 水灵芝3 白芷 6.5
雪胆8 千里光8.5
将上述各组分制成本发明药物的生产方法是:
1、取寒水石、大黄、栀子、黄连、白癣皮、赤芍、水灵芝、白芷、雪胆、千里光、黄芪、玄胡、金银花、丹皮、黄粕、虎杖、蒲公英放入装有水的容器浸泡40~80分钟;
2、再加水淹没药材,水面离药材面2~4厘米,以蒸气加热熬制,加热温度为80°~100°,熬制次数2~3次,第一次熬制1~2小时,第二、三次各熬1小时;
3、待熬制药物冷却后过滤除渣,将熬制和浸泡药物按1∶1比例浓缩制得药水;
4、在浓缩制得到的药水中加入0.3%地苯甲酸或尼泊金,最后药水分瓶存放在高温灭菌室备用。
本发明可以直接将药物中的各原料用粉碎机打成粉,最终用80~100目的筛子筛选出粉末得到粉剂药物,在粉剂药物中加入小磨麻油制得糊剂药物,在粉剂药物中加入凡士林混合制得膏剂药物。
本发明中的大黄、栀子、黄连、白癣皮、赤芍,具有清热泻火、活血止血作用。
本发明中的黄连、白癣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及常见致病皮肤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本发明中的水灵芝、雪胆、千里光,具有祛腐生肌、消斑去痕的作用。
本发明的应用:对各种伤烫伤时间在24小时以内用本发明的药水浸泡30分钟后,用1%的新洁尔灭液冲洗,无菌棉球擦干,如有水疱,用三棱针刺破排出渗液,擦干以后均匀涂上烧伤灵糊剂,每日4~6次至干愈合,以上方法适合用于浅II °烧伤和深II °烧伤未破皮者。III°药水泡洗,创面清洗,消毒同上,然后将本发明的糊剂均匀涂于无菌纱布上,厚约3mm。贴于创面,每日换药,如有腐皮液化者,剪除腐皮全脱落,肉芽红、无脓、继用本发明糊剂厚度为1mm,直至全愈合为止。若患者为老年、儿童、又为大面积烧、烫伤应结合补液、抗感染等支持疗法。
为表明本发明对各种伤烫伤的治疗效果,本发明94年到97年,共对1461人做了临床试验,30例特殊烧烫伤病人的统计:男19例、女11例,平均26岁,致病原因:沸水烫伤10例、火焰烧伤8例、化学烧伤8例、电烧伤2例、800°以上水泥灰烫伤2例。烧伤总面积2%~95%,平均面积36%,愈合时间:浅II °平均10天、深II °平均26天、III°平均57天。烧伤深度:成人组:21例,其中:中度烧伤8例,重度烧伤4例、特重烧伤9例;儿童组:中度烧伤2例、重度烧伤4例、特重烧伤3例。
本发明药物临床使用结果表明,有下述优点:
1、本发明对烧烫伤具有可靠的清热泻火、消炎抗菌、散瘀消肿、活血止血、凉血润肤、止痒止痛、祛腐生肌、消斑去痕等综合治疗效果。
2、本发明可根据烧烫伤的不同伤情用不同的药物,因为药物可分为烧伤灵糊剂、烧伤灵粉剂、烧伤灵药水。
3、本发明对各种烧烫伤有止痛效果快,感染发生率低,生肌愈合迅速,疤痕少的功能,而且具有对深II °烧伤不用植皮即可痊愈的临床效果,对残余创面的疗效特别明显,使用方便、廉价、实用、充分发挥了中医医治烧烫伤的特色,深受患者欢迎。
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千克)
寒水石25 大黄15 栀子8 黄连7
白癣皮6 赤芍8 水灵芝3 白芷6.5
雪胆7.5 千里光8.5
生产方法如下:
先选材配方,将寒水石、大黄、栀子、黄连、白癣皮、赤芍、水灵芝、白芷、雪胆、千里光放入装有水的夹层煎煮锅中浸泡75分钟;再加水淹没药材,水面离药材面3厘米,以蒸气加热熬制,加热温度为85°,熬制次数3次,第一次熬制1小时,第二、三次各熬1小时;然后,待熬制药物冷却后用80目的筛子过滤除渣,将熬制和浸泡药物按1∶1比例浓缩制得药水;在浓缩制得到的药水中加入0.3%的苯甲酸,最后将药水用250ml的高温瓶分瓶存放在高温灭菌室备用。
实施例2
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千克)
寒水25 大黄15 栀子8 黄连7
白癣皮6 赤芍8 水灵芝3 白芷6.5
雪胆7.5 千里光8.5 黄芪17.5 玄胡13.5 金银花6.5
丹皮7.5 黄粕12.5 虎杖8.5 蒲公英13.5
生产方法如下:
先选材配方,将寒水石、大黄、栀子、黄连、白癣皮、赤芍、水灵芝、白芷、雪胆、千里光、黄芪、玄胡、金银花、丹皮、黄粕、虎杖、蒲公英放入装有水的夹层煎煮锅中浸泡75分钟;再加水淹没药材,水面离药材面3厘米,以蒸气加热熬制,加热温度为85°,熬制次数3次,第一次熬制1小时,第二、三次各熬1小时;然后,待熬制药物冷却后用80目的筛子过滤除渣,将熬制和浸泡药物按1∶1比例浓缩制得药水;在浓缩制得到的药水中加入0.3%的苯甲酸,最后将药水用250ml的高温瓶分瓶存放在高温灭菌室备用。
实施例3
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千克)
寒水石28 大黄17 栀子8 黄连7
白癣皮6 赤芍7.5 水灵芝3 白芷6.5
雪胆7.5 千里光8.5
生产方法如下:
先选材配方,将寒水石、大黄、栀子、黄连、白癣皮、赤芍、水灵芝、白芷、雪胆、千里光放入装有水的夹层煎煮锅中浸泡75分钟;再加水淹没药材,水面离药材面3厘米,以蒸气加热熬制,加热温度为85°,熬制次数3次,第一次熬制1小时,第二、三次各熬1小时;然后,待熬制药物冷却后用80目的筛子过滤除渣,将熬制和浸泡药物按1∶1比例浓缩制得药水;在浓缩制得到的药水中加入0.3%的苯甲酸,最后将药水用250ml的高温瓶分瓶存放在高温灭菌室备用。
实施例4
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千克)
寒水石26 大黄18 栀子8 黄连7
白癣皮8.5 赤芍7.5 水灵芝3 白芷 6.5
雪胆6.5 千里光8.5
生产方法如下:
将寒水石、大黄、栀子、黄连、白癣皮、赤芍、水灵芝、白芷、雪胆、千里光用粉碎机直接打成粉,用80~100目的筛子筛选出粉末,制得粉剂药物,在粉剂药物中加入小磨麻油制得糊剂药物。
实施例5
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千克)
寒水石26 大黄18 栀子8 黄连7
白癣皮8.5 赤芍7.5 水灵芝3 白芷6.5
雪胆6.5 千里光8.5 黄芪18.5 玄胡14.5 金银花8.5
丹皮6.5 黄粕14.5 虎杖7.5 蒲公英14.5
生产方法如下:
将寒水石、大黄、栀子、黄连、白癣皮、赤芍、水灵芝、白芷、雪胆、千里光、黄芪、玄胡、金银花、丹皮、黄粕、虎杖、蒲公英直接打成粉,用80~100目的筛子筛选出粉末,制得粉剂药物,在粉剂药物中加入凡士林混合制得膏剂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