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微双重驱动的微小型机器人移动定位平台.pdf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294121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0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13686.4

申请日:

2004.04.14

公开号:

CN1562729A

公开日:

2005.01.12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B81C 5/00申请日:20040414授权公告日:20060628终止日期:20110414|||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81C5/00

主分类号:

B81C5/00

申请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发明人:

孙立宁; 李满天; 陈海初

地址:

15000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刘同恩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宏/微双重驱动的微小型机器人移动定位平台,它涉及微小型机器人移动定位平台结构的改进。本发明一号主动轮(4)固定在一号电机(1)的输出轴上,一号从动轮(15)固定在一号电机(1)同一侧的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二号主动轮(12)固定在二号电机(10)的输出轴上,二号从动轮(9)固定在二号电机(10)同一侧的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在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表面的中部设有内微动定位平台(11),一号双极性压电陶瓷(2)、二号双极性压电陶瓷(6)和三号双极性压电陶瓷(13)的一端分别与外移动定位平台(5)相连接。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简单、体积小。2.具有宏/微双重驱动,既可以在大范围内实现快速移动,又可以在小范围内实现高精度的位置调整。

权利要求书

1: 宏/微双重驱动的微小型机器人移动定位平台,它由一号电机(1)、一号双 极性压电陶瓷(2)、一号电机定位端盖(3)、一号主动轮(4)、外移动定位平台(5)、 二号双极性压电陶瓷(6)、左外电磁铁(7)、左外弹簧片(8)、二号从动轮(9)、二号 电机(10)、内微动定位平台(11)、二号主动轮(12)、三号双极性压电陶瓷(13)、内 电磁铁(14)、一号从动轮(15)、二号电机定位端盖(16)、内弹簧片(17)、右外电磁 铁(7′)、右外弹簧片(8′)组成;其特征在于一号电机由一号电机定位端盖(3)固 定在外移动定位平台(5)的一侧上,一号主动轮(4)固定在一号电机(1)的输出轴上, 一号从动轮(15)固定在一号电机(1)同一侧的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二号电机(10) 由二号电机定位端盖(16)固定在外移动定位平台(5)的另一侧上,二号主动轮(12) 固定在二号电机(10)的输出轴上,二号从动轮(9)固定在二号电机(10)同一侧的外 移动定位平台(5)上,在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表面的中部设有内微动定位平台 (11),一号双极性压电陶瓷(2)、二号双极性压电陶瓷(6)和三号双极性压电陶瓷(13) 的一端分别与外移动定位平台(5)相连接,一号双极性压电陶瓷(2)、二号双极性压 电陶瓷(6)和三号双极性压电陶瓷(13)的另一端分别与内微动定位平台(11)相连 接,内弹簧片(17)固定在内微动定位平台(11)的中部,内电磁铁(14)固定在内弹簧 片(17)的下面及内微动定位平台(11)的通孔(20)内,左外弹簧片(8)固定在内微动定 位平台(11)左侧的外移动定位平台(5)的表面上,左外电磁铁(7)固定在左外弹簧片 (8)的下面及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的通孔(21)内,右外弹簧片(8′)固定在内微动定 位平台(11)右侧的外移动定位平台(5)的表面上,右外电磁铁(7′)固定在右外弹簧 片(8′)的下面及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的二号通孔(22)内。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宏/微双重驱动的微小型机器人移动定位平台,其特 征在于所述内微动定位平台(11)是等边三角形。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宏/微双重驱动的微小型机器人移动定位平台,其特 征在于所述一号主动轮(4)与二号主动轮(12)在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对角设置。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宏/微双重驱动的微小型机器人移动定位平台,其特 征在于所述一号双极性压电陶瓷(2)、二号双极性压电陶瓷(6)和三号双极性压电陶 瓷(13)与外移动定位平台(5)之间由B柔性铰链(18)相连接;一号双极性压电陶瓷 (2)、二号双极性压电陶瓷(6)和三号双极性压电陶瓷(13)与内微动定位平台(11)之 间由C柔性铰链(19)相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宏/微双重驱动的微小型机器人移动定位平台,其特 征在于所述内弹簧片(17)、左外弹簧片(8)和右外弹簧片(8′)为“Y”形,内电磁 铁(14)、左外电磁铁(7)和右外电磁铁(7′)分别固定在内弹簧片(17)、左外弹簧片 (8)和右外弹簧片(8′)的中心处。

说明书


宏/微双重驱动的微小型机器人移动定位平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小型机器人移动定位平台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随着MEMS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型、微型机器人在微操作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传统的小型机器人具有功能较齐全,能实现多种复杂的运动,运动迅速,工作范围大,与其它系统的接口多,功能扩展容易等特点,但是其结构复杂,体积较大,精度不高,难以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往往是根据特殊的要求来设计其功能,成本较高。微型机器人结构简单、体积小,可在狭小空间内自如运动,环境适应性强,可达到微米、纳米级的作业精度,可完成MEMS器件的搬运、操作与装配,对生物细胞的操作等任务,但是其功能单一,完成一个简单任务往往需要多台机器人配合作业,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微型机器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还不太成熟,离产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在微操作驱动的过程中,仅采用宏动,速度快,但精度低;仅采用微动,精度高,但速度慢,单一地采用某一种驱动方式,无法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微操作任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地目的是提供一种宏/微双重驱动的微小型机器人移动定位平台,它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宏/微双重驱动,即可以在大范围内实现快速移动,又可以在小范围实现高精度的位置调整,重复定位精度高的特点。本发明由一号电机1、一号双极性压电陶瓷2、一号电机定位端盖3、一号主动轮4、外移动定位平台5、二号双极性压电陶瓷6、左外电磁铁7、左外弹簧片8、二号从动轮9、二号电机10、内微动定位平台11、二号主动轮12、三号双极性压电陶瓷13、内电磁铁14、一号从动轮15、二号电机定位端盖16、内弹簧片17、右外电磁铁7′、右外弹簧片8′组成;一号电机1由一号电机定位端盖3固定在外移动定位平台5的一侧上,一号主动轮4固定在一号电机1的输出轴上,一号从动轮15固定在一号电机1同一侧的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二号电机10由二号电机定位端盖16固定在外移动定位平台5的另一侧上,二号主动轮12固定在二号电机10的输出轴上,二号从动轮9固定在二号电机10同一侧的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在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表面的中部设有内微动定位平台11,一号双极性压电陶瓷2、二号双极性压电陶瓷6和三号双极性压电陶瓷13的一端分别与外移动定位平台5相连接,一号双极性压电陶瓷2、二号双极性压电陶瓷6和三号双极性压电陶瓷13的另一端分别与内微动定位平台11相连接,内弹簧片17固定在内微动定位平台11的中部,内电磁铁14固定在内弹簧片17的下面及内微动定位平台11的通孔20内,左外弹簧片8固定在内微动定位平台11左侧的外移动定位平台5的表面上,左外电磁铁7固定在左外弹簧片8的下面及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的通孔21内,右外弹簧片8′固定在内微动定位平台11右侧的外移动定位平台5的表面上,右外电磁铁7′固定在右外弹簧片8′的下面及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的二号通孔22内。所述内微动定位平台11是等边三角形。所述一号主动轮4与二号主动轮12在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对角设置。所述一号双极性压电陶瓷2、二号双极性压电陶瓷6和三号双极性压电陶瓷13与外移动定位平台5之间由B柔性铰链18相连接;一号双极性压电陶瓷2、二号双极性压电陶瓷6和三号双极性压电陶瓷13与内微动定位平台11之间由C柔性铰链19相连接。所述内弹簧片17、左外弹簧片8和右外弹簧片8′为“Y”形,内电磁铁14、左外电磁铁7和右外电磁铁7′分别固定在内弹簧片17、左外弹簧片8和右外弹簧片8′的中心处。本发明集宏/微驱动于一体,宏动采用两个微型电机对角驱动原理,电机轴与主动轮直接连接;微动采用三根双极性压电陶瓷驱动,并在电磁铁与弹簧片的配合下,根据尺蠖蠕动原理运动,实现机器人定位平台的微动调整。宏/微运动的切换,由电磁铁通电与工作台吸合使弹簧片产生弹性变形来实现。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简单、体积小。2、具有宏/微双重驱动,既可以在大范围内实现快速移动,又可以在小范围内实现高精度的位置调整。3、宏运动最大速度可达60mm/s,分辨率可达0.2mm,重复定位精度可达0.5mm。4、微运动最大运动速度可达0.5mm/s,分辨率可达100nm,重复定位精度可达0.5um。5、基于双电机对角驱动模式的宏驱动方式,有效地减小了定位平台的转弯半径,使定位平台受工作空间大小的限制程度大大降低,可以在狭小的空间内工作。6、宏/微驱动均可实现零半径圆周运动,转向灵活。7、可以作为一种通用的移动定位机构,搭载多种微操作器,完成不同的微操作任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施方式由一号电机1、一号双极性压电陶瓷2、一号电机定位端盖3、一号主动轮4、外移动定位平台5、二号双极性压电陶瓷6、左外电磁铁7、左外弹簧片8、二号从动轮9、二号电机10、内微动定位平台11、二号主动轮12、三号双极性压电陶瓷13、内电磁铁14、一号从动轮15、二号电机定位端盖16、内弹簧片17、右外电磁铁7′、右外弹簧片8′组成;一号电机1由一号电机定位端盖3固定在外移动定位平台5的一侧上,一号主动轮4固定在一号电机1的输出轴上,一号从动轮15固定在一号电机1同一侧的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二号电机10由二号电机定位端盖16固定在外移动定位平台5的另一侧上,二号主动轮12固定在二号电机10的输出轴上,二号从动轮9固定在二号电机10同一侧的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在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表面的中部设有内微动定位平台11,一号双极性压电陶瓷2、二号双极性压电陶瓷6和三号双极性压电陶瓷13的一端分别与外移动定位平台5相连接,一号双极性压电陶瓷2、二号双极性压电陶瓷6和三号双极性压电陶瓷13的另一端分别与内微动定位平台11相连接,内弹簧片17固定在内微动定位平台11的中部,内电磁铁14固定在内弹簧片17的下面及内微动定位平台11的通孔20内,左外弹簧片8固定在内微动定位平台11左侧的外移动定位平台5的表面上,左外电磁铁7固定在左外弹簧片8的下面及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的通孔21内,右外弹簧片8′固定在内微动定位平台11右侧的外外移动定位平台5的表面上,右外电磁铁7′固定在右外弹簧片8′的下面及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的二号通孔22内。所述内微动定位平台11是等边三角形。所述一号主动轮4与二号主动轮12在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对角设置。所述一号双极性压电陶瓷2、二号双极性压电陶瓷6和三号双极性压电陶瓷13与外移动定位平台5之间由B柔性铰链18相连接;一号双极性压电陶瓷2、二号双极性压电陶瓷6和三号双极性压电陶瓷13与内微动定位平台11之间由C柔性铰链19相连接。所述内弹簧片17、左外弹簧片8和右外弹簧片8′为“Y”形,内电磁铁14、左外电磁铁7和右外电磁铁7′分别固定在内弹簧片17、左外弹簧片8和右外弹簧片8′的中心处。

    运动模式:

    1、大范围内的宏运动,运动方式有如下几种:

    a、直线前进:一号电机1、二号电机10保持相同的转速同时向前转动;

    b、直线后退:一号电机1、二号电机10保持相同的转速同时向后转动;

    c、前向左转弯:一号电机1、二号电机10同时向前转动,保持二号电机10的转速大于一号电机1的转速;

    d、前向右转弯:一号电机1、二号电机10同时向前转动,保持二号电机10的转速小于一号电机1的转速;

    e、后向左转弯:一号电机1、二号电机10同时向后转动,保持二号电机10的转速大于一号电机1的转速;

    f、后向右转弯:一号电机1、二号电机10同时向后转动,保持二号电机10的转速小于一号电机1的转速;

    g、零半径圆周运动:一号电机1、二号电机10保持相同的转速,相反的方向同时转动。

    在定义的运动方向下,控制前向左右转弯与控制后向左右转弯的控制方式相同,除去相同的两种,从控制方法上来说,该微小型机器人移动定位平台共有5种运动方式。

    2、小范围内的微运动,双极性压电陶瓷与电磁铁配合,根据尺蠖蠕动原理,进行微动调整,实现机器人定位平台的高精密定位。其运动方式如下:

    a、一号双极性压电陶瓷2、二号双极性压电陶瓷6、三号双极性压电陶瓷13同时伸缩相同的长度,机器人定位平台转动θ角度。

    b、一号双极性压电陶瓷2、二号双极性压电陶瓷6、三号双极性压电陶瓷13按不同比例伸缩,机器人定位平台转动β角度。

    c、二号双极性压电陶瓷6通电收缩,三号双极性压电陶瓷13通电伸长,一号双极性压电陶瓷2通电进行伸缩补偿,机器人定位平台直线前进。

    d、一号双极性压电陶瓷2通电收缩,三号双极性压电陶瓷13通电伸长,二号双极性压电陶瓷6通电进行伸缩补偿,机器人定位平台直线向右运动。

    e、一号双极性压电陶瓷2通电伸长,二号双极性压电陶瓷6通电收缩,三号双极性压电陶瓷13通电进行伸缩补偿,机器人定位平台直线向左运动。

    f、三号双极性压电陶瓷13通电收缩,二号双极性压电陶瓷6通电伸长,一号双极性压电陶瓷2通电进行伸缩补偿,机器人定位平台直线后退。

    机器人定位平台微动时,可实现x,y方向的直线运动以及绕z轴的转动,具有三个自由度。

    3、宏/微运动切换

    当机器人定位平台运动到接近目标位置时,运动方式由快速宏运动切换到微运动模式,来实现定位平台的精密定位。首先电机停止转动,外(或内)电磁铁通电与工作台吸合,弹簧片产生变形,完成宏/微运动切换。

宏/微双重驱动的微小型机器人移动定位平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宏/微双重驱动的微小型机器人移动定位平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宏/微双重驱动的微小型机器人移动定位平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微双重驱动的微小型机器人移动定位平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微双重驱动的微小型机器人移动定位平台.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宏/微双重驱动的微小型机器人移动定位平台,它涉及微小型机器人移动定位平台结构的改进。本发明一号主动轮(4)固定在一号电机(1)的输出轴上,一号从动轮(15)固定在一号电机(1)同一侧的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二号主动轮(12)固定在二号电机(10)的输出轴上,二号从动轮(9)固定在二号电机(10)同一侧的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在外移动定位平台(5)上表面的中部设有内微动定位平台(11),一号双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微观结构技术〔7〕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