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最终用海水中的盐治沙,治地球变暖.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291750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9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10126592.1

申请日:

2007.06.22

公开号:

CN101084727A

公开日:

2007.12.12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01G 15/00公开日:20071212|||公开

IPC分类号:

A01G15/00(2006.01); E02B3/00(2006.01)

主分类号:

A01G15/00

申请人:

张世俊;

发明人:

张世俊

地址:

246000安徽省安庆市菱北新村24栋7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掘隧道引海水入沙漠治沙,最终用海水中的盐治沙,给地球降温,平衡温室气体引起的地球温度升高的新方法,具体做法是:在沙漠区开挖一口人工深井,把深井周边沙漠区开挖成能够蓄水的沙漠盆地,从海边修一条引水隧道,把海水引入沙漠区的人工深井,再把深井里的海水输送到各沙漠盆地,形成人工海,沙漠不治自灭;人工海里的海水蒸发会降低气温,全世界的沙漠全部形成人工海,会平衡温室气体引起的地球温度升高;沙漠里的海水蒸发,会升高盐浓度,析出结晶盐,天长日久,人工海底会结成厚厚的整体盐块,当整体盐块足以镇住沙漠,沙尘暴再也不会肆虐的时候,海水治沙过程就可以结束了;全世界的沙漠都经历完这个过程,大约需要数百年时间,到时候,温室气体排放量应该大为减少,地球温升过程应该结束了,人类将顺利地化解一场劫难。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一种用海水、最终用海水中的盐治沙,治地球变暖新方法,引海水进沙漠,形成人工海,既能治沙,又能调节气候,其特征是:在沙漠里开挖人工深井(7),在深井(7)的周边沙漠区开挖人工沙漠盆地,深井(7)的底部海拔高度,低于低于海平面(1),从海洋岸边修一条引水隧道,通到沙漠里的人工深井(7),打开引水隧道进水口阀门(2),深井(7)里的海水会上升到水平面(6),然后将深井(7)里的海水输送到周边人工沙漠盆地,形成人工海;随着人工海里的海水蒸发,人工海里会有结晶盐析出,天长日久,人工海底会结成整体盐块,直到厚厚的整体盐块,足以完全镇住沙漠,沙尘暴再也不会肆虐的时候,海水治沙过程就可以结束了;由于沙漠变成了人工海,沙漠散发出的高温消失了,并因海水的蒸发而吸收大量的热,叠加的效果,平衡了因温室气体效应而升高的地球温度;全世界沙漠都经历完这个过程,大约需要数百年时间,到那时候,温室气体排放量应该大为减少,地球温升过程应该结束了,人类将顺利地化解一场劫难。

说明书

海水、最终用海水中的盐治沙,治地球变暖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治沙技术和气象技术以及水力技术
背景技术
公知的治沙方法是采用和沙漠直接对抗的办法,即围堵的办法,防止沙漠蔓延,例如退耕还草,退耕还林.这种办法的有益效果是能遏制沙漠蔓延的速度.缺点是没有从沙漠形成的源头治理,成本很高,效果很差,事倍功半.
公知的防止地球变暖的技术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这种技术的优点是延缓地球变暖的速度,但是地球仍然在逐渐变暖,而且要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不容易.
新华网军事论坛里,有人主张修灌溉渠道,引海水入疆,治理沙漠,调节气候.这种办法的优点是能从沙漠形成的源头治理沙漠,但是,用灌溉渠道引水需要设提水泵站,成本高,且沿途蒸发损耗严重,天长日久,渠道会被积累的盐堵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简称‘海水治沙’,采用掘隧道的办法引海水入沙漠治沙,最终用海水中的盐治沙,用海水给地球降温,平衡温室气体引起的地球温度升高,成本低,效果好.具体发明内容如下:
举例说明,新疆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稍加开挖,就可以形成海拔-200米的人工盆地.从东部沿海修一条引水隧道,通到吐鲁番盆地,海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注入盆地,形成人工海——吐鲁番海,然后再将吐鲁番海水送往其它各个沙漠盆地,形成塔里木海、准噶尔海和柴达木海.这些沙漠盆地形成海以后,沙漠不治自灭.
引海水治沙,海水蒸发,盐浓度会升高,盐要结晶,析出固体盐块,就象青海湖析出的固体盐块一样,汽车甚至可以在盐路上行驶,而且并没有发现固体盐块对环境有什么危害.只要有足够厚的整体盐块,在沙漠盆地形成,就会镇住沙漠,沙尘暴再也不能肆虐,海水治沙过程就可以结束了.由于这些固体的盐块都结晶在沙漠盆地的底部,剩下的残余沙漠处在高处,随着风的作用,残余的沙尘会将结晶盐块覆盖,不会留下白色污染,也不会被风化.
如果地球上的沙漠都经历这个过程,沙漠散发的高温消失,海水反过来又会吸收大量的热,叠加的效果,会平衡温室气体使地球温度的上升.
全球沙漠经历完整个海水治沙过程,需要数百年时间,到那时候,温室气体排放量应该大为减少,地球温度升高的威胁应该已经结束,人类可以顺利地化解一场地球温升的劫难.
沙漠里的海水结晶为盐,虽然会降低海洋里的盐浓度,而且是降低海洋的整体盐浓度,近海盐浓度没有明显降低,但是,如果不用海水制沙,放手让温室气体使地球温度升高,则会使地球上的冰雪消融,同样也会降低海洋里的盐浓度.
从渤海取水,通过隧道送到吐鲁番,全程2400公里,修一条3-4米直径的隧道,每公里造价大约为1-1.5亿元,总造价大约2400-3600亿元,加上向各沙漠盆地的输水设施,总共投资不超过4000亿元.
在内蒙古毛乌素沙漠,开挖一口类似吐鲁番盆地的人工深井,再将各沙漠区稍加开挖,形成可蓄水的盆地.就可以使用本发明治理内蒙古沙漠.
从渤海到毛乌素沙漠780公里,同样的工程,总投资不超过1500亿元.
两项海水制沙、最终用海水中的盐治沙,治理地球变暖工程,中国境内总投资不超过5500亿元人民币,10年全部建成,每年投资不超过550亿元.这笔钱从那里来?下面的办法可以做到不要或基本不要中国人负担,要用外国人的钱,特别要用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伊朗、南非、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海湾诸国等富国的钱,为咱中国老百姓办事.具体做法如下:
本发明专利,国内买断价,国际专利申请权转让价,总共100亿美元,卖给中央政府,其中90亿美元捐赠给社会保障部,设立农民养老基金,0.25亿美元奖励给中华网军事论坛帖子《把新疆改造成中国的地中海》的楼主,0.125亿美元奖励给当班班竹,0.125亿美元奖励给跟帖的人(包括持反对意见的跟帖人和讽刺挖苦的跟帖人),其余部分由发明人支配.中央政府负责申请国际专利,用国际专利收入的钱在国内实施本发明,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剩余部分捐赠给社会保障部,设立农民养老基金.
10年以后实施完本发明,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天更蓝,水更清,气候,特别是西部气候变得更加温和湿润,再也见不到沙尘暴了.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中所示:1,海平面  2,引水隧道入水口阀门  3,引水隧道起始段  4,引水隧道末段  5,隧道出水口  6,深井水平面  7,人工深井
具体实施例
一种用海水治沙、最终用海水中的盐治沙,治地球变暖新方法,把海水引入沙漠,形成人工海,既能治沙,又能调节气候,其特征是:在沙漠里开挖人工深井(7),在深井(7)的周边沙漠区开挖人工沙漠盆地,深井(7)的底部海拔高度低于低于海平面(1),从海洋岸边修一条引水隧道,隧道起始段为(3),末段为(4),通到深井(7),打开引水隧道入水口阀门(2),深井(7)里的海水会逐渐上升到深井水平面(6),然后将深井(7)里的海水输送到各人工沙漠盆地,形成人工海;随着人工海里海水的蒸发,人工海里会有结晶盐析出,天长日久,人工海底会结成整体盐块,直到厚厚的整体盐块足以完全镇住沙漠,沙尘暴再也不能肆虐的时候,海水治沙过程就可以结束了;由于沙漠盆地变成了人工海,沙漠散发出的高温消失了,并因海水的蒸发而吸收大量的热,叠加的效果,平衡了因温室气体效应而升高的地球温度;全世界沙漠都经历完这个过程,大约需要数百年时间,到那时侯,温室气体排放量应该大为减少,地球温升过程应该结束了,人类将顺利地化解一场劫难.
本发明还有以下有益的效果:
1,由于人工海的形成,沙漠边缘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会更加顺利,效果更好;
2,有了人工海,可以发展海产业,如养殖业、制盐业、航运业;
3,有了人工海,可以发展旅游业;
4,建设海水淡化工厂,发展用水量少的工业、农业及其它事业。

海水、最终用海水中的盐治沙,治地球变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海水、最终用海水中的盐治沙,治地球变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海水、最终用海水中的盐治沙,治地球变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水、最终用海水中的盐治沙,治地球变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水、最终用海水中的盐治沙,治地球变暖.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掘隧道引海水入沙漠治沙,最终用海水中的盐治沙,给地球降温,平衡温室气体引起的地球温度升高的新方法,具体做法是:在沙漠区开挖一口人工深井,把深井周边沙漠区开挖成能够蓄水的沙漠盆地,从海边修一条引水隧道,把海水引入沙漠区的人工深井,再把深井里的海水输送到各沙漠盆地,形成人工海,沙漠不治自灭;人工海里的海水蒸发会降低气温,全世界的沙漠全部形成人工海,会平衡温室气体引起的地球温度升高;沙漠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