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pdf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286865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3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302554.1

申请日:

2008.07.04

公开号:

CN101619947A

公开日:

2010.01.0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F28D 15/02申请公布日:20100106|||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8D 15/02申请日:20080704|||公开

IPC分类号:

F28D15/02

主分类号:

F28D15/02

申请人: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仁淙

地址: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油松第十工业区东环二路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热管,其包括一导热体,一工作流体及纳米碳管阵列。所述导热体包括第一金属盖,第二金属盖及两个第三金属盖。所述第一金属盖与第二金属盖对应设置,形成前开口端及后开口端。所述第一金属盖与第二金属盖分别具有一凹槽且其相对侧边分别向外延伸出两个薄型金属凸缘。所述每一凹槽底部分别设置有微型槽,且每一凹槽内邻近所述两侧边处分别设置两支撑板。所述两个第三金属盖分别扣设在所述前开口端及后开口端上,使所述导热体内形成一真空密闭空间。所述纳米碳管阵列固定于所述微型槽内。所述工作流体填充于所述导热体内。本发明的热管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热管,其包括一导热体,一工作流体及纳米碳管阵列,所述 导热体包括一扁平的第一金属盖,一扁平的第二金属盖及两个第三金属盖,所述第一金属盖 与第二金属盖的中部均有一凹槽,所述凹槽由一底部及两相对的侧边组成,且所述凹槽的两 相对的侧边均向外延伸出两个薄型金属凸缘,所述第一金属盖与第二金属盖的具凹槽的一面 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金属盖的两金属凸缘分别与第二金属盖上相对应的金属凸缘相结合,从 而形成一前开口端及一后开口端,所述每一凹槽的底部分别设置有多个锯齿状微型槽,两相 邻微型槽之间形成一凸起,所述第一金属盖与第二金属盖的凹槽内邻近所述两侧边处均分别 设置有两支撑板,且所述第一金属盖与第二金属盖内的支撑板相互抵持,所述第三金属盖扣 设在所述导热体的前开口端及后开口端上,使所述第一金属盖,第二金属盖及两个第三金属 盖之间形成一个真空的密闭空间,所述纳米碳管阵列固定于所述微型槽内,所述工作流体填 充于所述导热体内部的密闭空间。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盖的凹槽底 部的外侧为平面,且所述第一金属盖的凹槽的宽度比深度大。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盖的凹槽底 部的外侧为平面,且所述第二金属盖的凹槽的宽度比深度大。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锯齿状微型槽在 所述凹槽的底部均匀分布。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盖及第二金 属盖由金属铜制成。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流体为纯水。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盖与第二金 属盖上相对应的两金属凸缘经高温滚轴热熔相结合。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金属盖与第二 金属盖的凹槽内设置有至少一组相互对应且相互抵持的支撑板。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凸起 上。

说明书


热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热管。

    背景技术

    随着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发展,个人计算机,工作站,掌上电脑等小型电子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在这些电子产品中,都需要小型热管来冷却发热器件,因此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正是这些小型热管的最重要的指标。目前的热管通常是管状结构,由于管状热管与热源的接触面积非常小,散热效率不高,所以不太适合这种小型电子产品的散热。有的厂家采用将小型管状热管直接扁压来实现增大热管与热源的接触面积,但是扁压的过程,通常会造成热管内部结构的损伤及传热效能的下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散热效果的热管。

    一种热管,其包括一导热体,一工作流体及纳米碳管阵列。所述导热体包括一扁平的第一金属盖,一扁平的第二金属盖及两个第三金属盖。所述第一金属盖与第二金属盖的中部均有一凹槽。所述凹槽由一底部及两相对的侧边组成,且所述凹槽的两相对的侧边均向外延伸出两个薄型金属凸缘。所述第一金属盖与第二金属盖的具凹槽的一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金属盖的两金属凸缘分别与第二金属盖上相对应的金属凸缘相结合,从而形成一前开口端及一后开口端。所述每一凹槽的底部分别设置有多个锯齿状微型槽,两相邻微型槽之间形成一凸起。所述第一金属盖与第二金属盖的凹槽内邻近所述两侧边处均分别设置有两支撑板,且所述第一金属盖与第二金属盖内的支撑板相互抵持,所述第三金属盖扣设在所述导热体的前开口端及后开口端上,使所述第一金属盖,第二金属盖及两个第三金属盖之间形成一个真空的密闭空间,所述纳米碳管阵列固定于所述微型槽内,所述工作流体填充于所述导热体内部的密闭空间。

    本发明的热管,利用内部具有微型槽的扁平金属盖,并在微型槽内固定纳米碳管来增加传热与毛细能力,以提升热管的传热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热管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热管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图1的热管的第一金属盖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及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热管100,其包括一导热体110,一工作流体(未图示)及纳米碳管阵列140。

    请参阅图1及图2,所述导热体110由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铜制成,其包括第一金属盖111,第二金属盖112,及两个第三金属盖113构成。所述第一金属盖111与第二金属盖112的中部均形成一凹槽114,所述第一金属盖111的凹槽114由一扁平的底部121及两相对的侧边115组成,所述第二金属盖112的凹槽114由一扁平的底部122及两相对的侧边115组成,且所述凹槽114的两相对的侧边115均向外延伸出两个薄型金属凸缘116。所述第一金属盖111与所述第二金属盖112的具凹槽114的一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金属盖111的薄型金属凸缘116及第二金属盖112上的薄型金属凸缘116相结合,从而形成一前开口端123及一后开口端124。所述第一金属盖111的凹槽114的底部121的外侧为平面,所述第二金属盖112的凹槽114地底部122的外侧为平面,且所述凹槽114的底部的宽度均大于所述凹槽114的深度。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所述第一金属盖111的两金属凸缘116分别与第二金属盖112的相对应的两金属凸缘116通过高温滚轴(未图示)热熔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请参阅图2及图3,在所述每一凹槽114的底部分别设置有均匀分布的锯齿状微型槽117。相邻两个微型槽117之间形成一凸起118。所述第一金属盖111及第二金属盖112的凹槽114内邻近所述两侧边115处分别设置有两个沿微型槽117延伸的两支撑板119,且所述第一金属盖111及第二金属盖112的两侧边115的支撑板119相互对应且相互抵持。可以理解,在所述第一金属盖111及第二金属盖112的凹槽114内也可设置至少一组位于所述凸起118上的相互对应且相互抵持的支撑板119。所述支撑板119用于控制第一金属盖111及第二金属盖112之间的距离,避免热管100因为受到外界重压而碰到微型槽117,造成热管100变形,影响散热效果。所述两个第三金属盖113分别扣设在所述导热体110的第一金属盖111及第二金属盖112构成的前开口端123及后开口端124上,从而使所述第一金属盖111,第二金属盖112及两个第三金属盖113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空间130。散热时,所述导热体110的第一金属盖111的表面121的一端或第二金属盖112的表面122的一端可接触如中央处理单元的热源(未图示)。

    所述工作流体(未图示)为具有过热蒸发,遇冷还原特性的流体,其填充于所述导热体110内部的密闭空间130中。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纯水作为工作流体。

    所述纳米碳管阵列140由多根细长的纳米碳管并排设置而成,其固定于所述微型槽117内,可将热量由热管100的热端迅速传向冷端,且对应热端与冷端的液体可利用所述纳米碳管阵列140的毛细现象完成回流。可以理解,由于纳米碳管140是目前最好的导热材料,其内部的热量通过超声波传递,即使将纳米碳管140捆在一起,其热量也不会从一个纳米碳管140传到另一个纳米碳管140,这说明纳米碳管140只能沿一维方向传递热能,该特性可以很好的用于热管100的单向导热性。而且纳米碳管140极小的尺寸使得其表面对液体的毛细抽吸力极高,从而大大促进热管100内的工作流体(未图示)流动,是非常理想的热管芯体材料。

    组装时,将所述纳米碳管阵列140固定在所述导热体110的微型槽117内,将所述支撑板119分别固定在相应的位置,然后将所述导热体110的第一金属盖111及第二金属盖112用热熔的方式密封结合,再将两第三金属盖113将前开口端123及后开口端124密封住,以形成一个密闭空间130,然后将该密闭空间130内抽成真空,充入适量的工作流体(未图示),将热管100的第一金属盖111的表面121的一端接触热源(未图示),热量通过第一金属盖111传给纳米碳管阵列140及密闭空间130内所充满的工作流体(未图示),于是温度升高后的工作流体(未图示)在纳米碳管阵列140表面上的蒸发加强,热管100的这一部分称为蒸发端,此处蒸汽压力为P1;与此同时,热管100的第一金属盖111的表面121的一端与散热器(未图示)连接或处于自然排热状态,称为冷凝端,此段中的蒸汽饱和压力为P2,于是在压差(P1-P2)的作用下,蒸汽由蒸发端流到冷凝端,并在冷凝端凝结成液体散热,再通过纳米碳管阵列140的毛细力驱动回到蒸发端,由此,即完成一个流动循环,热管100就可以将热量传到外界去。可以理解,也可以将第二金属盖112的表面122接触热源。

    本发明的热管,利用内部具有微型槽的扁平金属盖,并在微型槽内固定纳米碳管来增加传热与毛细能力,以提升热管的传热功能。

    可以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热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热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热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管.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热管,其包括一导热体,一工作流体及纳米碳管阵列。所述导热体包括第一金属盖,第二金属盖及两个第三金属盖。所述第一金属盖与第二金属盖对应设置,形成前开口端及后开口端。所述第一金属盖与第二金属盖分别具有一凹槽且其相对侧边分别向外延伸出两个薄型金属凸缘。所述每一凹槽底部分别设置有微型槽,且每一凹槽内邻近所述两侧边处分别设置两支撑板。所述两个第三金属盖分别扣设在所述前开口端及后开口端上,使所述导热体内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一般热交换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