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肠粘连、肠梗阻的药物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物,特别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肠粘连、肠梗阻的药用组合物。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治疗肠粘连、肠梗阻的比较有效的药物,现代医学对肠粘连、肠梗阻病人一般采用手术治疗。本病一般因腹部手术而诱发,发病后又多采用手术方法去治疗,易形成恶性循环。中医药对本病患者一般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和药物;如《健康报》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九日第四版所载题为“再答肠粘连患者的《少腹逐瘀汤治疗肠粘连》一文”,提出用“少腹逐瘀汤”治疗肠粘连,“少腹逐瘀汤”主要由小茴、干姜、赤芍、当归、川芎、没药、玄胡、蒲黄、五灵脂、肉桂十味中药配伍而成,它的主要功能为活血祛瘀,温经止痛,对发病时间不长的单纯性肠粘连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其有效率一般在40%左右,治愈率一般在20%左右,这种药物对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肠粘连并发肠梗阻患者一般效果不好,对肠粘连比较严重的患者和陈旧性肠粘连患者,这种药物一般无效。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一日《健康报》第三版介绍河北省丰润县肠粘连医院以“复方莪术丸”治疗肠粘连,报载临床治愈率达54.39%,有效率达95.37%。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预防和治疗肠粘连和肠梗阻的药物,该药物可有效地预防腹部术后病人肠粘连,肠梗阻的发生并有效地治疗肠粘连和肠梗阻。
本发明是这样完成的:它含有何首乌、枳壳、苏梗、赤芍、丹皮、香附、藿香、佩兰、黄芩、白术、茯苓、鸡血藤。这几种药物在整个药用组合物中的按重量计的份额为何首乌10-30,枳壳6-12、苏梗6-12,赤芍6-12。丹皮6-12,香附6-15,藿香8-12,佩兰8-12,黄芩8-12,白术8-12,茯苓8-15,鸡血藤15-30。
为使该药用组合物更加有效,整个组合物除以上成份外,还可含有:木香、当归,亦可含有白芷等,木香、当归在整个组合物中占重量份:木香6-12,当归15-30,白芷占重量份8-15。
本发明的药用组合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肠粘连和肠梗阻,对于单纯性肠粘连或肠梗阻以及肠粘连伴肠梗阻的患者均可,还可促进术后伤口的愈合。其药理作用为:消除肠道炎性水肿,解除粘连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活血止痛,通便消胀,醒脾开胃。
禁忌证为:孕妇、肠套叠、肠扭转、肠肿瘤、肠麻痹、肠嵌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
本发明提出的药用组合物其制备方法为:中药常用的水煎法。其剂型以水型为主,亦可制成丸剂或其它剂型。其用法以口服为主,水煎剂口服日服100毫升-400毫升,分2-4次服下。每一疗程2-6天。制成浓缩的水剂剂型使用,携带方便。浓缩剂每日服20-40毫升,分2-4次服下。其浓缩剂的制备方法与中药常用浓缩剂制备方法相同。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药物疗效快捷,既可有效地清除胃肠道的有害物质,提高胃肠道地抗病能力,恢复肠蠕动,促进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又无毒付作用。因此,可有效地预防术后病人肠粘连的发生,减轻术后病人为防止肠粘连的发生需早期下床活动的痛苦;本药物治疗不论对单纯性肠粘连或肠梗阻,还是对肠粘连并发肠梗阻疗效高,治愈率可达86%以上,有效率可达96%以上;作用快:一次性治愈率和显效率可达80%以上;本药物适应范围广,不但可预防和治疗肠粘连和肠梗阻,还可预防肠癌等疾病的发生,也可生肌长肉,促进伤口早日愈合,具有“未病先防,有病可医”之功效。(本有效率、治愈率系按一般医学统计方法得出的结论)。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男,20岁,农民
主诉:腹胀痛甚,未排便排气三天。
病史:有“急性化脓性兰尾炎”手术史壹月余。
体检:全腹压痛,肠形不明显;叩诊鼓音;听诊:脐周围有气过水声,X光透视,空回肠有液平面。
诊断:肠粘连伴肠梗阻。
治疗:入院时因家庭经济条件较紧张未能手术治疗,改用“胃肠减压”、“甘露醇”,“蓖麻油”润肠,“开塞露”灌肠均未见好转,且肠鸣音亢进。遂用本发明药物,所用药用组合物为:生何首乌30克,炒枳壳10克,苏梗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炒香附12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黄芩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鸡血藤30克。采用中药常规水煎服法。上午服200毫升,下个泻下许多大便及水液,排气较多,腹部胀疼顿觉大减,晚上继服200毫升,又解下大便少许,腹胀痛消失。第二天继服400毫升巩固治疗。
随访壹年余未见复发。
实施例2:
田××,男,48岁,工人。
初诊:1986年1月18日。
主诉:腹胀疼痛,夜间尤甚十个月。
现病史:1985年3月19日因工伤致脾破裂,急诊行脾切除术。因出院后渐感腹部胀疼不能入眠。曾用热敷,消炎消胀,润肠通便、输液、抗菌等法治疗无效。遂转院用本发明药物,用药前症状为:腹胀如鼓,有压痛,纳差寐少,舌淡、苔白、脉弦。化验检查:(85年12月23日)Hb10.5g%, RBC400万/立方毫米,WBC600/立方毫米,N:68%,L30%,M1%,E1%。
胸腹部X光透视:心、肺正常、肠管有大量积气。
造影检查:有肠组织粘连。
腹部特征:视诊:腹部膨隆,无青筋显露,触诊:腹围117厘米;腹部有压痛,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存在,无气过水声。
诊断:术后肠粘连。
治疗用本发明药物:生首乌20克,苏梗9克,炒枳克9克,赤芍9克,丹皮9克,炒香附1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黄芩10克,炒白术10克,云苓12克,鸡血滕22克。水煎400毫升;日服2次,每次200毫升。
复诊:1986年1月21日。自诉服药后腹部胀疼明显减轻,食欲增加,夜寐佳。舌淡红、苔白、脉稍弦。用以上药物继服2天。
三诊:1986年1月25日。自诉腹部胀痛全消,食欲佳、寐可。
随访:九年余未见复发。
实施例3:
张利,男,23岁
93年3月10日入院。患者因4年前患“兰尾炎”,手术。术后无粘连。现腹痛难忍,二天未排便排气,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诊断:粘连性肠梗阻
治疗:解除粘连,消除梗阻
生首乌30克,炒枳克12克,苏梗12克,炒香附15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藿香12克,佩兰12克,鸡血滕30克,炒白术12克,云苓15克,黄芩10克。
疗效:服药2天,每天服400毫升左右,大便已解,排气较多,腹痛止,痊愈出院。
随访:二年余未复发。
实施例4:
××,女,27岁
患者因“门静脉高压脾亢,食道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施行“脾切除、门奇断流加食道胃底静脉结扎。”术后壹月余出现腹胀疼、腹泻、便秘交替,纳差、消瘦、舌淡、苔白腻、脉细濡。
腹透提示:肠管有大量积气及小液平面。
诊断:不完全性肠梗阻
治疗:解除粘连,消除梗阻
生首乌25克,炒枳壳10克,炒香附10克,苏梗10克,赤芍18克,丹皮1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炒白术12克,云苓15克,鸡血藤30克,黄芩10克,木香8克,当归20克,白芷10克。
水煎温服200毫升/次,日二次
服药二日,腹胀消,大便转正常,食欲增,痊愈。
随访:已壹年未见复发
实施例5:
××,男,8岁
主诉:腹胀痛,大便五日未解。
患者有“化脓性兰尾炎”手术史,因术后出现“肠粘连”而再次手术,术后十二天,又见腹胀痛,大便五日未解。
诊断:肠粘连伴梗阻
治疗:解除粘连,消除梗阻,用本发明药用组合物
生首乌10克,炒枳壳6克,苏梗6克,赤芍6克,丹皮6克,炒香附6克,藿香8克,佩兰8克,黄芩6克,炒白术8克,云苓8克,鸡血藤15克。
煎服法:水煎二汁约400毫升,100毫升/次,日温服400毫升
复诊:服上药一日,大便已通,矢气频频,腹胀痛皆消。继服一日巩固治疗。
随访:3年余未见复发。
实施例6:
应用上述药用组合物对诊断为肠梗阻、肠粘连病人,效果显著,对术后病人服用本药物进行预防,采用设对照组,选病情、病症、年龄基本相同的术后病人各100人,分为两组服用本药物组肠粘连、肠梗阻未见发生。未服本药组发病率达4%左右。经临床验证:本组合物中如含有白芷8-15重量份,可减轻术后病人疼痛,同时促进伤口愈合。一般预防用最好采用较的重量份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