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汉姆体材料输送管装置及用其进行泵送顶升浇筑的方法.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284564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08.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203181.2

申请日:

2008.11.21

公开号:

CN101435265A

公开日:

2009.05.20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E04G 21/02公开日:20090520|||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E04G21/02

主分类号:

E04G21/02

申请人: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桂玲; 王玉岭; 戴耀军; 黄克斯; 陈怀师; 丁维明; 王成林

地址:

200135上海市浦东新区源深路38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杨 薇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用于输送宾汉姆体材料的输送管装置,包括一前短管,后端固接一第一法兰;一后短管,前端固接一第二法兰;一止回闸板,第一端部设有一圆孔,第二端部为封闭部分。一种利用上述输送管装置进行宾汉姆体材料泵送顶升浇筑的方法,包括将前短管的输出弯管管口向上插入钢管柱下部的预留孔;将前短管的封板圈焊接于钢管柱的外侧壁;将第一法兰与第二法兰相连接;将止回闸板设在第一法兰与第二法兰之间并令其前后短管管孔相贯通的位置;将后短管的输入管口连接于泵送装置;启动泵送装置输送宾汉姆体材料;浇筑完成后将止回闸板插入到令前后短管孔被封闭遮挡的位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避免了在浇筑宾汉姆体材料时高空作业危险性,防止钢管柱中混凝土的倒流。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用于输送宾汉姆体材料的输送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前短管,该前短管的前端形成输出弯管,于输出弯管后面设有一封板圈,该前短管的后端固接一第一法兰;
一后短管,该后短管的前端固接一第二法兰对应连接于前短管的第一法兰,该后短管的后端形成输入管口;以及
一止回闸板可移动地设置于上述第一和第二法兰之间,所述止回闸板的第一端部设有一圆孔,其第二端部为封闭部分。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短管由前部的第一管和后部的第二管组成,该第一管的前端形成输出弯管,第一管和第二管两相对的管口处分别设有一沟槽,至少一夹具夹设于二沟槽间。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法兰上均开设有用于确保止回闸板位置准确的位置相互对应的凹槽。

4.
  一种用权利要求2或3的输送管装置进行宾汉姆体材料泵送顶升浇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 将前短管的输出弯管管口向上地插入待浇筑的钢管柱下部的预留孔中;
- 将前短管的封板圈焊接于钢管柱的外侧壁;
- 将前短管的第一法兰与后短管的第二法兰相连接;
- 将止回闸板设在前短管的第一法兰与后短管的第二法兰之间并令其前后短管管孔相贯通的位置;
- 将后短管的输入管口连接于泵送装置;
- 启动泵送装置通过所述输送管装置向待浇筑的钢管柱内部输送宾汉姆体材料;以及
- 浇筑完成后,将止回闸板插入到令前后短管孔被封闭遮挡的位置。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送顶升浇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后短管孔被止回闸板遮挡后,卸下夹具并拆除前短管的第二管和后短管。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泵送顶升浇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拆除前短管的第二管和后短管后,切除露于钢管柱外的前短管部分,并补焊预留孔。

说明书

宾汉姆体材料输送管装置及用其进行泵送顶升浇筑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送管装置和用该装置进行浇筑的方法,尤其指一种宾汉姆体材料输送管装置及用其进行泵送顶升浇筑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构件被广泛地使用。混凝土构件是通过在具有一定高度的钢管柱中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在钢管柱中凝固后而成型。混凝土(即砼)是一种宾汉姆体,其既具有粘性又具有塑性的流体,因此混凝土构件是一种能够承受较高压力又具有一定拉力的性价比较高的材料。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高抛法对钢管柱浇筑混凝土。具体来说,在钢管柱的顶部安装漏斗装置,使用塔吊将混凝土运送至钢管的顶端,然后通过该漏斗装置自上而下地向钢管柱内抛入混凝土,待混凝土凝结后形成钢管混凝土构件。此外,在上述浇筑过程中还可将上部混凝土进行振捣从而提高混凝土构件的密实性。在钢管柱的内部侧壁上设置有沿径向水平延伸的加强钢板,从而提高钢管柱自身的稳定性以及与混凝土之间的连接强度。
然而采用上述高抛法对钢管柱进行混凝土浇筑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高空作业的危险,并且由于混凝土从高空抛下会受到钢管柱内壁上设置的加强钢板的阻碍从而产生离析,加之混凝土裹入空气造成空洞而不密实。此外,如果在倾斜的钢管柱内浇筑混凝土,又会遇到无法振捣等问题,难以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宾汉姆体材料输送管装置用于进行泵送顶升浇筑,不仅避免高空作业的危险,而且还避免了宾汉姆体材料从高空抛下对加强钢板产生较大冲击力造成混凝土性能劣化,以及空气不能排出造成局部空洞降低构件强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在于:
提供一种宾汉姆体材料输送管装置,其包括:
-前短管,该前短管的前端形成输出弯管,于输出弯管后面设有一封板圈,该前短管的后端固接一第一法兰;
-后短管,该后短管的前端固接一第二法兰对应连接于前短管的第一法兰,该后短管的后端形成输入管口;以及
-止回闸板可移动地设置于上述第一和第二法兰之间,所述止回闸板的第一端部设有一圆孔,其第二端部为封闭部分。
-所述前短管由前部的第一管和后部的第二管组成,该第一管的前端形成输出弯管,第一管和第二管两相对的管口处分别设有一沟槽,至少一夹具夹设于二沟槽间。
-所述第一和第二法兰上均开设有用于确保止回闸板位置准确的位置相互对应的凹槽。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上述宾汉姆体材料输送管装置进行泵送顶升浇筑的方法,其包括:
-将前短管的输出弯管管口向上地插入待浇筑的钢管柱下部的预留孔中;
-将前短管的封板圈焊接于钢管柱的外侧壁;
-将前短管的第一法兰与后短管的第二法兰相连接;
-将止回闸板设在前短管的第一法兰与后短管的第二法兰之间并令前后短管管孔相贯通的位置;
-将后短管的输入管口连接于泵送装置;
-启动泵送装置通过所述输送管装置向待浇筑的钢管柱内部输送宾汉姆体材料;以及
-浇筑完成后,将止回闸板插入到令前后短管孔被封闭遮挡的位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宾汉姆体材料从设于钢管柱下部的预留孔中输入从而避免了在浇筑宾汉姆体材料时高空作业危险性,并且减小了宾汉姆体材料从高空抛下对钢管柱内加强钢板产生的冲击,从而降低了对混凝土性能和强度的影响;利用所述输送管装置的输出弯管设计,可有效避免输出混凝土对钢管柱侧壁造成直接冲击,而止回闸板插入到封闭位置则能有效地防止在停止浇筑混凝土时钢管柱中混凝土的倒流,从而避免了对浇筑构件内混凝土有效高度的影响。
进一步地,卸下夹具,并拆除前短管的第二管和后短管,并再次用于下一宾汉姆体材料构件的泵送顶升浇筑,从而节省了材料、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宾汉姆体材料输送管装置的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使用本发明的输送管装置进行宾汉姆体材料泵送顶升浇筑的实施例的示意图;以及
图3为实施本发明的泵送顶升浇筑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新的输送管装置进行宾汉姆体材料泵送顶升浇筑的方法。下面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输送管装置以及利用该输送管装置进行泵送顶升浇筑的方法予以详细说明,其中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宾汉姆体材料为自密实混凝土。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宾汉姆体材料输送管装置包括一前短管10、一后短管20、一连接于前短管的第一法兰30和一连接于后短管的第二法兰40以及一止回闸板50。
该前短管10为一钢制管体,由位于前部的第一管11和位于后部的第二管12组成。该第一管11的前端形成输出弯管,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两相对的管口处分别设有一沟槽(图中未示)。一夹具13夹设于二沟槽间,从而使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相互连接。
其前端形成输出弯管,其后端为直管。直管前部靠近输出弯管处设有一封板圈14。
该后短管20为一直的钢制管体,其后端设有与泵送装置的泵管(图中未示)匹配的连接沟槽21,用于将后短管20与泵管相互连接。
第一、二法兰30、40可与前后短管10、20一体浇筑成型,也可通过焊接或其他方式在前后短管10、20的管口周缘固定连接。前短管10的第一法兰30和后短管的第二法兰40通过螺栓相对连接,且令前后短管10、20的管孔相对。于第一、二法兰30、40上还分别开设有位置相互对应的凹槽31、41。
止回闸板50为一钢制板体,靠近其一端部穿设有一圆孔(图中未示),该圆孔的孔径与前后短管10、20的管孔孔径相一致,其另一端部为封闭部。装配时,令止回闸板50设于上述凹槽31、41中,保证其位置准确,并将止回闸板50设有圆孔的一端部分插置于第一、二法兰30、40之间,并令圆孔和前后短管10、20的管孔相对,使前后短管10、20的管孔相贯通,其另一端的封闭部则留在法兰外面。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利用上述宾汉姆体材料输送管装置进行泵送顶升浇筑的方法,请配合参考图2、图3。图2为使用本发明的输送管装置进行宾汉姆体材料泵送顶升浇筑的示意图;图3为实施本发明的泵送顶升浇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2所示,将上述输送管装置组装后,把前短管10前端的输出弯管以开口朝上的方式插入钢管柱侧壁下部的预留孔中。由于前短管10的输出口设计成弯曲的形状,因此从输出弯管输出的混凝土不会对与预留孔相对的钢管柱侧壁造成直接的冲击。前短管10插入预留孔后,位于输出弯管后部的封板圈11与钢管柱的外侧壁相互抵靠。将封板圈11和钢管柱紧贴后,通过将封板圈11的四周边缘点焊于钢管柱的外侧壁从而将两者固定连接,从而防止前短管10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前后移动,同时也提高了密封性以避免混凝土的渗漏和跑气。
然后,将泵管安装于后短管20的后端。如前所述,该后短管20的后端形成有连接沟槽21,而泵管(图中未显示)的前端亦设有相同的连接沟槽,通过使用至少一夹具夹设于上述二连接沟槽间从而使后短管20的后端与输送混凝土的泵送装置的泵管连接。较佳的是,在后短管20与泵管的连接处安装一用于固定泵管的支架(图中未显示),从而防止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泵管受到振动后串动。
参见图3的流程图,将输送管装置安插于待浇筑的钢管柱预留孔中,并连接输送泵浦之后,即可进行泵送顶升浇筑。具体来说,打开泵送装置,泵送装置将混凝土通过连接该输送管装置的泵管,经由该输送管装置的后短管、前短管输送进钢管柱内部,从而开始向钢管柱进行泵送顶升式混凝土浇筑。当混凝土通过输送管装置进入钢管柱后,混凝土在钢管柱的内部自下而上逐渐填满钢管柱。由于采用自密实混凝土,其具有良好的充填效果,因此能够在混凝土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漫延至整个混凝土构件中的各个角落,从而可以实现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无需对混凝土进行振捣。较佳的是,还可使混凝土具有较大的坍落度和较大的坍落扩展度,减小混凝土产生的自身阻力,从而在进行泵送顶升浇筑过程中不仅对泵送装置造成的压力小,而且也进一步减小了对钢管柱侧壁造成的冲击。
在进行泵送顶升浇筑的同时,对所浇筑的混凝土进行坍落度和坍落扩展度检测从而监控混凝土的浇筑是否符合施工要求。并且制作混凝土试块,并对其进行养护。然后按照国家标准对试块进行试压,提供检测报告,该报告提供了混凝土材料的强度、实体混凝土结构强度等数据信息。
当钢管柱内部的混凝土上升至钢管柱顶部后,立即关闭设于泵送装置的截止阀,停止混凝土的泵送。经过3~5分钟的稳压之后,混凝土在自重的作用下,其高度会下降一段距离(约5~10cm)后保持一定高度。此时,重新开始将混凝土泵送至钢管柱顶部并重复上述稳压的步骤,直至混凝土的高度不再下降。在上述过程中,通过观察混凝土的高度是否下降来确定钢管柱中的混凝土是否已经稳定。
当重新输送混凝土后,混凝土的高度不下降时,表明钢管柱中的混凝土已经稳定。此时,关闭泵送装置的截止阀并敲击止回闸板的封闭部分,令其封闭部下降直至遮蔽前、后短管的管孔,在停止混凝土泵送同时,利用止回闸板阻截钢管柱内的混凝土经过其预留孔倒流。通过上述步骤,避免了浇筑后的混凝土构件出现内部空洞的质量问题。随后将位于钢管柱顶端的混凝土表面抹平并用塑料薄膜将其封严从而防止混凝土失水。
然后,通过卸下夹具,将前短管的第二管和后短管拆除。拆下的前短管的第二管和后短管可以与新的前短管组装成新的宾汉姆体材料输送管装置,用于下一段混凝土构件的浇筑。通过上述步骤,可以使拆下的输送管装置得到反复利用,从而达到节省材料、降低成本的目的。
判断钢管柱内混凝土的终凝后,切除露于钢管柱外的前短管部分并且将一金属孔板补焊于钢管柱的预留孔上,遮蔽预留孔处的空洞。
最后,参考上述有关试块试压的报告中提供的数据信息进行浇注质量的验收。
较佳地,在上述组装输送管装置后,还可确定混凝土顶升施工技术条件以防止在顶升浇筑过程中钢管柱发生位移,并按前短管的尺寸修整钢管柱下部的预留孔的大小。
通过上述装置和方法,可以避免高空作业的危险,以及避免对钢管柱的内侧壁和安装于其上的加强钢板造成直接冲击,降低了对混凝土性能和强度的影响,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从钢管柱中混凝土倒流进入宾汉姆体材料输送管装置的短管中,避免了对浇筑构件内混凝土有效高度的影响。

宾汉姆体材料输送管装置及用其进行泵送顶升浇筑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宾汉姆体材料输送管装置及用其进行泵送顶升浇筑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宾汉姆体材料输送管装置及用其进行泵送顶升浇筑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宾汉姆体材料输送管装置及用其进行泵送顶升浇筑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宾汉姆体材料输送管装置及用其进行泵送顶升浇筑的方法.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用于输送宾汉姆体材料的输送管装置,包括一前短管,后端固接一第一法兰;一后短管,前端固接一第二法兰;一止回闸板,第一端部设有一圆孔,第二端部为封闭部分。一种利用上述输送管装置进行宾汉姆体材料泵送顶升浇筑的方法,包括将前短管的输出弯管管口向上插入钢管柱下部的预留孔;将前短管的封板圈焊接于钢管柱的外侧壁;将第一法兰与第二法兰相连接;将止回闸板设在第一法兰与第二法兰之间并令其前后短管管孔相贯通的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