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植物观测台 本申请是PCT专利申请,要求享有2004年4月13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0/561,794和2005年4月12日Curtis J.Chesness和Thomas J.Chessness等人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的的题为“野生动植物观测台”的美国非临时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中后一项专利申请还可以通过代理人文号34222/US/2以及美国特快邮件号EV 622974 535 US加以识别。本专利申请引用参考了上述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台以及组装和运输平台的方法。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野生动植物观测台以及组装和运输观测台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野生动植物保护者和爱好者,比如狩猎者和观鸟者,使用塔状平台或观测台从较高的位置观察动物。在过去,野生动植物爱好者使用永久性观测台,这些观测台建立起来后就终年留在原地。
很多管辖区的法律已经改变,其结果是,观测台不能永久留在原地。永久性的观测台组装起来很费时,而且转移运输时十分沉重。通常需要使用车辆。因此,很需要研制出较为轻便的观测台。
但是现有的移动式观测台仍然相当沉重,一般需要使用全地形车(ATV)或依靠两个人来转移运输。而且,这些观测台的组装还很费时。现在很多管辖区的法律禁止在自然保护区使用全地形车并且要求观测台在每次使用(比如打猎)后必须放下来。
因此本技术领域需要一种能够容易由单人运输和组装的移动式野生动植物观测台。而且,还需要简便的运输和组装移动式野生动植物观测台的方法。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地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能够沿某表面滚动地移动的野生动植物观测台。这种观测台包括高处栖息结构、底座和把手。高处栖息结构包括侧壁和平台结构。平台结构具有圆形外周缘和位于平台中心的轮轴。圆形外周缘构成空间。底座可用于支承高处栖息结构。把手可连接在轮轴。底座和侧壁可以拆开并容纳在空间内,因而平台结构可用作绕所述轮轴转动的轮子。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用以将野生动植物观测台的高处栖息结构支承在某个表面上方的底座系统。这种底座包括支腿和条带。支腿包括可连接到高处栖息结构的第一端、可紧靠在表面上的第二端、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第一挂钩接收结构、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第二挂钩接收结构、以及具有自由端和枢轴端的枢轴件,所述枢轴端通过枢轴连接到第一和第二挂钩接收结构之间的大致中间位置。条带的第一端具有可与所述第一结构接合的第一挂钩,第二端具有可与所述第二结构接合的第二挂钩,而且还包括用于消除所述带松弛状态的机构。当第一挂钩接合所述第一结构,第二挂钩接合所述第二结构,带的松弛状态消除,而且所述枢轴件绕枢轴转动到大致上垂直于支腿的位置且所述自由端与带接合时,条带和支腿形成桁架状结构。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野生动植物观测台。这种观测台包括高处栖息结构和底座,所述底座在观测台处于安装好的状态时可用来支承高处栖息结构。高处栖息结构包括具有圆形外周缘的平台。平台设计成在观测台处于未安装的状态时,能够在支承观测台的其中至少一个构件的同时滚动地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圆形外周缘构成空间,而所述观测台的其中至少一个构件支承在所述空间内。这种观测台还包括位于平台中心的轮轴,当所述平台滚动地移动时,平台绕该轮轴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把手可连接在所述轮轴上。当观测台处于安装好的状态时,所述把手转变成可回转地连接在平台的座椅。所述高处栖息结构包括侧壁。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野生动植物观测台,包括平台和用于支承平台的底座。当处于未安装的状态时,观测台能够滚动地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平台包括用以滚动地移动观测台的轮轴。在一实施例中,观测台包括可转动地连接在轮轴的把手。在一实施例中,把手设计成能变成连接到平台的座椅。在一实施例中,观测台包括可转动地连接在观测台的轮子。
在一实施例中,平台还包括当观测台滚动地移动时用以保持观测台的构件的空间。在一实施例中,这些构件包括底座的许多部分。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将野生动植物观测台的高处栖息结构支承在某个表面上方的底座系统。这种底座包括支腿和缆索状构件(比如能够抵抗拉力但不能抵抗压力的缆索、绳子、条带、金属线、链条等)。支腿包括可连接到高处栖息结构的第一端、可紧靠在所述表面上的第二端、以及具有自由端和相对的枢轴端的枢轴件,所述枢轴端通过枢轴连接到支腿的第一和第二端之间。缆索状构件的第一端可连接在所述支腿第一端的附近,而第二端可连接在所述支腿第二端的附近。
在一实施例中,当枢轴件绕枢轴转动到不平行于支腿的位置而使所述自由端与缆索状构件接合时,缆索状构件和支腿形成桁架状结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缆索状构件是缆索。在一实施例中,枢轴件的自由端包括用于接收缆索的滑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缆索状构件是条带。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转移运输野生动植物观测台的方法。这种方法包括将观测台的其中至少一个构件容纳在观测台平台内,然后沿某表面可滚动地移动所述平台。在一实施例中,观测台平台包括可转动地连接在把手的轮轴。在一实施例中,观测台平台包括可转动地连接在轮子的轮轴。
虽然公开了多个实施例,但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从以下的详细介绍中将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其它一些实施例。应当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显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各个方面作出修改。因此,附图和详细介绍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附图说明】
图1是处于完全展开形态的野生动植物观测台的测视图;
图2a是处于完全展开形态的野生动植物观测台的侧视图;
图2b是处于完全展开形态的观测台另一可供选择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a是处于运输形态的野生动植物观测台的侧视图,带有与摩托雪橇相连的把手;
图3b是处于运输形态的野生动植物观测台的放大侧视图;
图3c是处于运输形态的野生动植物观测台的侧视图,单人握住把手将观测台从障碍物(比如原木)上滚过;
图4a是处于完全展开形态的野生动植物观测台的侧视图;
图4b是从高处栖息结构完全延伸的侧壁框架的轴测图;
图4c是下竖向构件底端的轴测图;
图4d是侧壁框架的轴测图,其中上竖向构件完全缩回到下竖向构件内;
图4e是侧壁框架的轴测图,侧壁转动使得下竖向构件置于高处栖息结构的框架内;
图4f是完全置于高处栖息结构框架内的侧壁框架的轴测图;
图4g是高处栖息结构底部的轴测图,其中侧壁框架完全延伸,且织物侧壁被拉下至高处栖息结构底缘周围并用拉绳捆紧;
图5是直接从观测台下面看到的观测台的底视图;
图6是平台/缆索连接点的放大视图,示出了将支腿固定到圆形平台结构的机构;
图7是支腿/缆索连接点的放大视图;
图8a是支腿的侧视图,示出了由支腿、枢轴件和缆索状结构件,比如条带,所形成的桁架结构;
图8b是图8a所示的桁架结构的侧视图,不同的是采用了缆索;
图8c是枢轴件自由端的轴测图,其上采用了滑轮以接合图8b所示的缆索;
图8d是支腿高度调节机构的细节的轴测图;
图9是处于延伸位置的枢轴件的放大轴测图;
图10是平台的底视图,其中织物侧壁固定在平台周缘上;
图11是平台的底视图,示出了其构造方式;
图12是平台的轴测图,示出了其构造方式;
图13是平台的侧视图,示出了其构造方式;
图14a是处于运输形态的平台的底侧视图,可以看出能够由单人移动;
图14b是平台的底侧视图,示出了将底座的支腿段和缆索固定在平台空间内的方式;
图15a是把手的平面图;
图15b是与处于运输形态的观测台相连的把手另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这种把手包括用形成座椅的座椅部分和靠背部分;
图15c是转变成座椅的把手的轴测图;
图15d是已经转变成座椅并安装在高处栖息结构内的把手的轴测图;
图15e是把手实施例的平面图,包括用以连接到全地形车或摩托雪橇的可枢轴转动的拖挂机构;
图16示出了高处栖息结构内的座椅以及袋状物的开口;
图17示出了从高处栖息结构外面看到的袋状物;
图18是采用脚手架型斜撑结构底座的观测台的正视图;
图19是采用脚手架型斜撑结构底座的观测台的正视图;
图20是采用剪刀型支腿结构的底座的观测台的正视图;
图21是采用可绕枢轴转动的伸缩支腿结构底座的观测台的正视图;
图22a是具有圆形平台的处于运输形态的观测台的侧视图;
图22b是具有圆形平台的处于运输形态的观测台的正视图;
图23a是具有矩形平台的处于运输形态的观测台的侧视图;和
图23b是具有矩形平台的处于运输形态的观测台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颖优越的野生动植物观测台,可以由单人容易地移动和展开。至少两个原因使这个目标成为可能。首先,这种观测台的新颖结构设计使其重量轻,但当处于完全展开的形态时却很牢固的。其次,这种观测台的新颖构造方式使其能够转变成大轮子,因此当观测台处于运输形态单人就能容易地向前滚动。通过下面的详细说明将使这种观测台的这些和其它的新颖优越的特征变得更加清楚。
图1,2a和2b是处于完全展开形态的野生动植物观测台2(即观测台2处于安装好的状态)的侧视图。如图1、2a和2b所示,观测台2包括高处栖息结构4和底座6。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2a所示,底座6包括四个支腿8,其中两个用作梯子10的梯轨。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b所示,底座包括三个支腿8,其中一个用作梯柱11。高处栖息结构4包括圆形平台12和织物侧壁14,其中织物侧壁通过侧壁框架16从平台12开始树立。
图3a、3b和3c是处于运输形态的观测台2(即观测台2处于未安装状态并且准备进行滚动移动)的侧视图。如图3b中所示并将在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后面进一步介绍,包括底座6、侧壁框架16以及观测台2的其它部分的部件被拆开并固定在圆形平台12内,圆形平台设有轮轴18,把手20被连接到轮轴。如图3a所示,把手20可以连接在车辆(比如摩托雪橇22、全地形车ATV、运动型多功能车SUV等)上用以拖拉处于运输形态的观测台2。或者,一个人(如图3c中所示)只抓住把手20就可以推动或拉动处于运输形态的观测台2。
如从图1、2、3a、3b和3c已经知道的,观测台2由于几方面的原因而具有优越性。首先,如图1和2所示,观测台2得益于重量轻但很坚固的底座6。这使得一个人就能够进行组装。其次,如图3a、3b和3c所示,观测台2当处于运输形态时转变成大轮子。该特征连同重量轻的特性使得观测台2能够容易地由单人运输而不需要使用车辆。
为了讨论底座6和高处栖息结构4的结构,现在参考图4a和5。图4a是处于完全展开形态的野生动植物观测台2的侧视图。图5是直接从观测台2下面看到的观测台底视图。
如图4a所示,高处栖息结构4的侧壁框架16包括竖向构件16a和水平环箍16b。环箍16b对侧壁14的上缘提供结构支承。竖向构件16a容纳在圆形平台12的孔内并向上延伸以支承环箍16b,从而为高处栖息结构4的织物侧壁14提供支承。在一实施例中,竖向构件16a和水平环箍16b是5/8英寸、18度(gage)的圆形铝管。在其它实施例中,构件16a和环箍16b是钢管、玻璃纤维杆、或者是用聚合物或聚合物/复合材料制成。在一实施例中,织物侧壁14有39英寸高,用帆布或合成材料如尼龙制造。
现在参考图4a-4f详细讨论侧壁框架16的实施例,其中侧壁框架16是折叠式的并且可以贮存在高处栖息结构的框架内。图4b是在高处栖息结构4完全延伸的侧壁框架16的轴测图。如图4b所示,若干个竖向构件16a在高处栖息结构4延伸以支承水平环箍16b。每个竖向构件16a具有可伸缩地保持在下竖向构件16a″内的上竖向构件16a′。在一实施例中,上竖向构件16a′是直径为5/8英寸的管子,而下竖向构件16a″是直径为3/4英寸、长为20英寸的管子。在一实施例中,管子是金属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管子是聚合物材料的。
如图4b所示,每个竖向构件16a在靠近下竖向构件16a″的上端处包括夹紧机构17。夹紧机构17能够收紧使对应的上竖向构件16a′保持在固定的延伸位置。由于竖向构件16a的可伸缩构造方式及其相应的夹紧机构17,水平环箍16b的相对高度可以有选择地设置。
如图4b中所示,每个上竖向构件16a′的顶端可枢轴转动地与水平环箍16b相连,每个下竖向构件16a″的底端可枢轴转动地与高处栖息结构4相连。
图4c是下竖向构件16a″底端的轴测图,所述底端可绕枢轴竖向转动(如箭头A所示)和绕枢轴水平转动(如箭头B所示)。每个下竖向构件16a″的底端包括销轴机构19,用以将下竖向构件16a″固定在直立位置。
如图4d所示,当开始将侧壁框架16收到高处栖息结构4中时,每个竖向构件16a的夹紧机构17松开,使得每个上竖向构件16a′能够可伸缩地滑入相应的下竖向构件16a″。侧壁框架16现在呈现为图4d所示的形态。
如图4e所示,转动水平环箍16b使得各下竖向构件16a″通过与高处栖息结构4相连的底端绕枢轴水平和竖向转动。结果,当下竖向构件16a″绕枢轴向内和向下转动时,水平环箍16b垂直下降而呈现为图4f所示的状态,其中侧壁框架16完全收缩和容纳到高处栖息结构4的框架内。
为了清楚起见,图4b-4f示出了没有织物侧壁14的侧壁框架16。然而,在实际使用中,织物侧壁14,当从高处栖息结构4的框架延伸或者被折叠到框架中时,将通过维可牢(VELCRO)搭接带保持固定在侧壁框架16的水平环箍16b上。当侧壁框架16完全延伸后,织物侧壁14的底部被拉下至高处栖息结构4底部边缘的周围,并用拉绳21捆紧而呈现图4g所示的形态。
如图4a和5所示,对于每个支腿8,缆索24从支腿/缆索连接点26延伸至平台/缆索连接点28。缆索24可防止支腿8的底端移动而相互离开。换句话说,缆索24可防止支腿8在载荷下平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缆索是直径为1/8英寸的航空缆索。
为了更加详细地说明支腿/缆索和平台/缆索连接点26、28以及将支腿8固定到圆形平台12的结构的方式,现在参考图6和7。图6是平台/缆索连接点28的放大视图,并且示出了将支腿8固定到圆形平台12的结构上的方式。图7是支腿/缆索连接点26的放大视图。
如图6所示,连接件30焊接在圆形平台12的结构。将支腿8的顶端插入连接件30,然后可以拧紧安装在连接件30的蝶形螺母32,用以将支腿8固定在连接件30内。平台/缆索连接点28是由焊接在连接件30上或其附近的结构环34构成。每根缆索24的端部环接在环件34上。
如图7所示,支腿/缆索连接点26包括可滑动地连接在支腿8的销轴36。销轴36的底端延伸穿过每根缆索24的环圈。当松开缆索24时,向上提起销轴,使销轴36的端部从缆索24的环圈拔出。当要将缆索24固定在支腿8时,把缆索的环圈放置到销轴路径的下面然后压下销轴36,于是销轴36的底端穿过缆索环圈,呈现图7所示的情形。
如图4a所示,每个支腿8通过横跨枢轴件40的缆索型构件38加强。当枢轴件40展开成为如图4a所示的增强结构时,支腿8、缆索型构件38以及枢轴件40结合形成桁架型结构,使得支腿重量轻但很坚固。对于本详细说明以及所附权利要求,缆索型构件38一词指的是缆索、金属线、绳索、条带、链条这样的结构件,只能够承受拉荷载而不能承受压荷载。
为了更加详细地说明支腿8的桁架型结构,参考图8a,图8a是支腿8的侧视图,其中枢轴件展开与支腿8垂直形成桁架型结构。如图8a所示,支腿8分成多段8a、8b、8c、8d,因此当观测台2处于运输形态(如图3所示)时支腿8能够容纳在圆形平台12内,并且可使观测台2的高度能够根据需要而变化。每个支腿段8a、8b、8c、8d的顶端容纳在其紧靠的一段连接件30内。每个连接件30装有蝶形螺母32,用以将支腿段的顶端固定在连接件30内。在一实施例中,每个支腿段8a、8b、8c、8d是1又1/4英寸的矩形的16度(gage)钢管,而连接件30是1又1/2英寸的矩形的12度钢管。在一实施例中,每个支腿段8a、8b、8c、8d的长度为35英寸而且有四组支腿段。在一实施例中,支腿段是用金属制成。在另一实施例中,支腿段是用聚合物材料制成。
如图8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缆索型构件38是具有顶端和底端挂钩42的条带38,各挂钩通过挂钩接收结构43连接在支腿8。如图8a所示,每个支腿段8a、8b、8c、8d具有自己的挂钩接收结构43。因此,最下面的支腿段可以将底端挂钩42钩在挂钩接收结构43中。所以,如果支腿8只由四个可能支腿段8a、8b、8c、8d其中的两个组成(即支腿8只有两段8a、8b长,最下面的支腿段是8b),那么底端挂钩42将容纳在支腿段8b的挂钩接收结构43中。同样地,如果支腿8有四段长,那么底端挂钩42将被容纳在支腿段8d的挂钩接收结构43中。
如图8a所示,条带38装有一个或多个拉紧带扣44,这使得能够增加或消除条带38的松弛。在一实施例中,每根带38是1英寸宽10英尺长的高密度尼龙带。
如图8a所示,枢轴件40通过枢轴连接到支腿段8b的靠近支腿8中点的位置。图9是处于延伸位置(即枢轴件40大致垂直于其支腿8)的枢轴件40的放大轴测图,枢轴件40具有两个侧边件40a和两个横向件40b,构成槽形。如图8a中的虚线所示,当枢轴件40处于其完全储存位置时,支腿8位于枢轴件40的槽内而侧边件40a和横向件40b与支腿8的侧面齐平。
如图8a所示,当挂钩42连接到最上面和最下面的挂钩接收结构43且带38的松弛状态已经通过拉紧带扣44消除时,可以绕枢轴将枢轴件40向外转动到完全延伸的位置,条带38、支腿8以及枢轴件40之间形成桁架状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大大增强支腿8而使支腿8能够支承荷载,否则该载荷将导致其弯曲变形。
在某些实施例中,带38被用来形成桁架状支腿结构,而不管使用了多少支腿段8a、8b、8c、8d来形成支腿8。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支腿段8a、8b、8c、8d足够坚固,因此如果支腿8的长度等于或小于两个支腿段(比如支腿8只有两个支腿段8a、8b,下面的支腿段是8b),那么就不需要带38。不过,如果支腿8具有两个以上的支腿段(比如三个或四个支腿段8a、8b、8c、8d),那么可以使用带来形成桁架状的结构以增强支腿8。
现在参考图8b-8c来讨论桁架状支腿结构的另一实施例。图8b是桁架型结构的侧视图,除了采用缆索38外其类似于图8a所示的桁架状结构。图8c是枢轴件40的自由端的轴测图,其采用滑轮40c以接合图8b所示的缆索38。
如图8b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图8a所示的带38用缆索38代替。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缆索是直径为1/8英寸的航空缆索。
从图8b可以知道,枢轴件40具有锁定特性,其中枢轴件40可从未展开的位置(如图8a的虚线所示,此时枢轴件40靠在支腿段8b)绕枢轴转动到锁定的展开位置(如图8b所示),未展开位置与锁定的展开位置之间的角度α为钝角。枢轴件40和支腿段8b之间枢轴连接位置的止动接合面41可防止钝角α进一步变大。因此,当枢轴件40处于锁定的展开位置而且枢轴件40的自由端与缆索38接合时,枢轴件40被锁定就位,不能向上或向下作枢轴转动。
如图8c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枢轴件40的自由端包括带槽滑轮45,用以在枢轴件40处于展开位置时容纳缆索38。
现在参考图8d来讨论支腿的高度调节特性,图8d是支腿高度调节机构的轴测图。如图8d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每个最下面的支腿段8d包括延伸部分47,使支腿8的长度能够单独进行调节。该特征使得观测台2安装在不平表面时能够进行调平。
在一实施例中,延伸部分47包括可伸缩地从最下面的支腿段8d内延伸出的内支腿件49。内支腿部件49包括若干个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销孔51,用以容纳销轴53于其中,以可调整地定位内支腿件49于最下面的支腿段8d中。
在一实施例中,每个内支腿件49的底端包括垫板55。垫板55为支腿8提供了较宽的支承面,因而可防止支腿8陷入软支承面中。
现在参考图10、11、12、13、14a和14b来详细说明圆形平台及其特征。图10是平台12的底视图,其中织物侧壁14固定在平台周缘上。图11的平台12的底视图示出了其构造方式。图12是示出了平台12的结构的轴测图。图13是平台12的侧视图,示出了其构造方式。图14a是处于运输形态的平台12的底侧视图,可以看到平台能够由单人移动。图14b是平台12的底视图,示出了将底座6的支腿段8a、8b、8c和缆索24固定在平台12的空间71内的一种方式。
如图10-14b所示,圆形平台12具有圆形的外围结构轮圈50,通过若干个结构轮辐54连接到中央轮毂52。其它支撑结构在相邻的辐条54之间或辐条54与结构轮圈50之间延伸,以便作为底板56的锚固点。用于接收支腿段8a的连接件30固定在底板56上(连接件和底板结构的放大图在图6中示出并在上面进行了讨论)。轮毂斜撑58从轮毂52的底部延伸至一些或全部辐条54长度的中间位置。1/2英寸的菱形钢丝网把板59连接在轮圈50和辐条54上。
在一实施例中,轮圈50、辐条54、轮毂斜撑58、轮毂52以及网板59相互焊接在一起。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平台12的这些结构件用本技术领域中所熟知的标准机械紧固件相互固定。在一实施例中,结构轮圈的直径为40英寸,用3/4英寸的18度方钢管制成,轮毂52是1又7/8英寸的11度圆钢管,其长度为4英寸,而底板56是5英寸的矩形,用3/32英寸厚的钢板制成。
如图10、13和14a所示,轮毂52中装有与之同轴的轮轴18。在一实施例中,轮轴1 8用长度为7英寸、直径为3/4英寸的轴杆制成,并套压直径为3/4英寸、长度为1又5/8英寸的密封轴承。
如图10、13和14a所示,轮轴18从轮毂52的两端延伸出并可连接在把手20。在一实施例中,轴杆的端部钻有直径为3/8英寸的螺纹孔,用以将把手20固定在轮轴18。
图15a是把手20的实施例的平面图,其中把手20包括带有手柄套62的手柄杆60以及可固定到轮轴18端部的连接机构。因此,如图3c所示,一个人可以握住手柄62使平台12滚动。于是,当观测台2处于运输形态时,其支腿、梯子部分以及其它部件都容纳在平台12内(见图3b),一个人就可以如图3c所示使观测台2滚动。而且,如图3a所示,可以将手柄杆60连接在车辆(比如摩托雪橇22、全地形车、运动型多功能车等),以便滚动处于运输形态的观测台2。
如图14b所示,支腿段8a、8b、8c、梯部分10、缆索24、以及座椅枢轴73全都可以牢固地容纳在平台12的空间7 1内。在一实施例中,支腿段8a、8b、8c并列放置在两个梯部分10之间,梯部分10的横档延伸经过支腿段的上面而将所述支腿段保持在下面。第三个梯部分10布置成使其横档紧靠在另两个梯部分10的横档的顶面上。蝶形螺栓200用来向下固定第三个梯部分以及其它梯部分和支腿段。
每根缆索24从其相应支腿连接件30上的连接点28绕过另两个支腿的连接件30延伸,与另两根缆索24的自由端相遇,并用螺栓202固定就位。座椅枢轴73固定在空间71内适当的位置。
如图15b所示,图15b是连接到处于运输形态的观测台2的把手20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把手20包括座椅部分67和靠背部分69,可形成能够绕枢轴转动地安装在高处栖息结构4内的座椅80,如后面所作进一步的介绍。
如图15c所示,当从观测台2上取下把手20之后,使座椅部分67绕枢轴转动离开靠背部分69,并将椅的旋转枢轴73安装在座椅部分67底部和连接于观测台2的轮轴18的把手部分64之间。当手柄套62被取下,座椅80已经完全组装好并且可回转地安装在高处栖息结构4内后,座椅80的形状如图15d中所示。
如图15e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把手20具有铰接的拖拉装置81。在一实施例中,拖拉装置81被设计成能连接在全地形车比如四轮驱动车上。在另一实施例中,拖拉装置81被设计成能连接在摩托雪橇上。在一实施例中,拖拉装置81包括旋紧钮83,用以紧固与全地形车或摩托雪橇之间的连接。
如图14a所示,平台12具有固定在结构轮圈50的宽轮圈70。在一实施例中,宽轮圈70是焊接在结构轮圈50上的宽度为6英寸的20度的金属片。如图3b中所示,滚动面72固定在宽轮圈70的外表面。在一实施例中,滚动面72是8英寸宽、1/4英寸厚的超高分子量塑料带。宽轮圈70和滚动面72的宽度大有助于防止观测台2在滚动时过分陷入软表面(比如积雪、泥浆、沙土、树叶等)。而且,宽轮圈70和滚动面72的宽度有助于使观测台2在向前滚动时保持直立位置。最后,宽轮圈70和底板59构成空间71的边界,当观测台2处于如图3b所示的运输形态时,观测台2的部件6、16可以容纳在空间71内。
在一实施例中,平台12的结构件是用钢、铝或别的金属制成。在另一实施例中,平台12,包括轮圈70、中央轮毂52、底板59等,用聚合物材料制造或模制成一个整体单元。
平台结构12的直径较大,在一实施例中为40英寸,能够形成大轮子12。轮子12的直径大、滚动面72的宽度大、以及当观测台2处于运输形态时(参见图3b)可容纳在轮子12内的部件6和16的轻型结构产生了高度机动的结构。举例来说,如图3c所示,单人就能够容易地将轮子12(即处于运输形态的观测台2)从障碍物,比如原木100,上滚过。
现在参考图16和17来详细介绍高处栖息结构4内的部件。图16示出了高处栖息结构4内的座椅80以及袋状物82的开口。图17示出了从高处栖息结构外面看到的袋状物82。
如图16所示,户外用地毯84覆盖在平台12的底板59上。座椅80可回转地安装在轮轴18上。竖向构件16a支承织物侧壁14而袋状物82的开口是在高处栖息结构4的侧壁14形成。
从图17可以最清楚地看到,袋状物82在高处栖息结构4的外面,在一实施例中,其尺寸大到足以容纳标准的远足背包。因此,袋状物82有助于为居住者提供高处栖息结构4内更多的自由空间,因为居住者的背包被放在高处栖息结构4的外面。
如图17所示,侧壁14的织物从侧壁14向下延伸并覆盖在滚动面72上以形成带有拉绳96的垂帘94。如图3b所示,当观测台2处于运输形态使观测台2的部件6、16容纳在圆形平台12内时,可以将垂帘94套在装有部件6、16的平台12的侧面并用拉绳96拉紧。除了处于运输形态时将部件6、16保持在圆形平台12内的薄片金属带、松紧绳、袋子或其它固定机构之外,垂帘94也可帮助使这些部件保持在平台12内。
虽然在如图8所示的一个实施例中采用了由桁架型支腿8构成的底座6,但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具有不同类型支腿8的底座。例如,图18和19中所示的观测台2采用了带有本技术领域中常见的标准脚手架型斜撑结构的底座6。在图18和19中,底座6的支腿8通过刚性的交叉支撑构件9保持在应有的位置。支腿8和交叉支撑构件9是分段的,并且在观测台2转变成运输形态时可以拆开和容纳到平台12的空间71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b所示,空间71用单独的保护盖115覆盖,其外缘容纳在沿空间71的内表面延伸的C形槽117内。盖子115的外缘包括拉绳。当运输观测台2时,保护盖用来使观测台2的部件保持在空间71内并防止水、雪、尘土和碎屑进入空间71内。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观测台2采用了具有剪刀型支腿8结构的底座6,当观测台展开时,底座6从平台12的空间71内延伸出来,而当观测台转变成运输形态时底座6缩回到空间71内。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观测台2采用了带有支腿8的底座6,其中支腿8的展开是通过从空间71内朝外枢轴转动,然后借助于可伸缩特性延伸。
虽然图3a、3b和3c示出了,在观测台2处于运输形态时,平台12用作可使观测台2滚动移动的轮子,但是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a、22b、23a和23b所示,观测台2可以通过安装于平台12的真实轮子105滚动,其中平台12仍用作容纳观测台部件的空间71。图22a和22b分别是具有圆形平台12并处于运输形态的观测台2的侧视图和正视图。类似地,图23a和23b分别是具有矩形平台12并处于运输形态的观测台2的侧视图和正视图。
如图22a、22b、23a和23b所示,轮子105可绕枢轴转动地安装在平台12上。如前面所介绍的,构成观测台底座6和高处栖息结构4的部件容纳在平台12的空间71内。把手20连接在观测台2用以滚动处于运输形态的观测台2。
现在将参考图1、3a、3b、3c、4a、6、7、14a、14b、16和17来介绍在野外使用观测台2的方法。首先参见图3b所示已经处于运输形态的观测台2,使用者将把手20的一端连接在轮轴18上,并将另一端连接在车辆比如摩托雪橇22上,如图3a所示。或者,使用者可以用手握住把手20的手柄62,如图3c所示。然后可以使观测台2沿其滚动面72滚动到安置地点。
如图3b所示,观测台2的部件(即,侧壁织物、底座6的部件、侧壁框架16的部件、座椅80等)保持在由宽轮圈70和底板59构成的空间71内(参见图14a和14b)。为了取出部件6、16,将把手20从轮轴18上分离,然后将圆形平台12放置在地面上,使其底板59向下而空间71向上。解开拉绳96然后将垂帘94拉回到滚动面72(如图17所示),露出保持在空间71内的观测台部件6、16。将所有部件6、16从空间71取出并放置在旁边准备进行组装。
握住环箍16b从空间71向上拉出,使织物侧壁14朝上延伸,如图17所示。将竖向构件16a插入适当的位置以支承环箍16b以及侧壁14(如图16和17所示)。将座椅80可回转地安装在轮轴18上(参见图17)。
提起平台12的用于接收无梯支腿8的一侧,然后将无梯支腿段8a插入平台12底部的连接件30(参见图4a、6和8)。接着提起平台12用于接收带梯支腿8的一侧,然后将梯部分8a插入平台12底部的连接件30。拧紧蝶形螺母32固定支腿段8a于连接件30内的适当位置。
再次提起平台12用于接收无梯支腿8的侧边,然后将无梯支腿段8b插入支腿段8a底部的连接件30(参见图4a和8)。接着提起平台12用于接收带梯支腿8的侧边,然后将梯部分8b插入支腿段8a底部的连接件30。拧紧蝶形螺母32固定支腿段8b于连接件30内适当位置。接着将从平台/缆索连接点28延伸至支腿/缆索连接点26的缆索24的底端固定在销轴36上,如图7所示。
再次提起平台12用于接收无梯支腿8的侧边,然后将无梯支腿段8c插入支腿段8b底部的连接件30(参见图4a和8)。接着提起平台12用于接收带梯支腿8的侧边,然后将梯部分8c插入支腿段8b底部的连接件30。拧紧蝶形螺母32固定支腿段8c于连接件30内适当位置。
再次提起平台12用于接收无梯支腿8的侧边然后将无梯支腿段8d插入支腿段8c底部的连接件30(参见图4a和8)。接着提起平台12用于接收带梯支腿8的侧边,然后将梯部分8d插入支腿段8c底部的连接件30。拧紧蝶形螺母32固定支腿段8d于连接件30内适当位置。
在缆索24允许的范围内使支腿8的底部相互尽量张开。接着在各支腿8上设置带38。具体地,对于每个支腿,带顶端挂钩42插入最上面的挂钩接收结构43(即支腿段8a的结构43),而带底端挂钩42插入最下面的挂钩接收结构43(在这种情况下是支腿段8d的结构43)。然后用带扣44消除带子38的松弛。接着通过将枢轴件向外延伸至大致上垂直于支腿8的位置,使支腿8形成桁架状结构。这使带38处于张紧状态而有助于增强支腿,从而能够比非桁架状结构承受更大的竖向荷载。
当要拆卸观测台2并将其转变成运输形态时,反向进行上述过程。
应当认识到,在一实施例中,提起结构的带梯侧边以插入带梯支腿段之前,将一对假支腿插入无梯支腿段。接着取下假支腿并插入另一组无梯支腿段,此后假支腿插入最新插入的无梯支腿段。再次提起结构的带梯侧边以插入带梯支腿段。然后重复进行该过程直至所要求数目的支腿段施加到用于支承高处栖息结构的底座中。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介绍了本发明,但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其形式和细节作出修改,这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