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入河污染控制的渗透型生态堤岸.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82670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5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548086.6

申请日:

2015.08.31

公开号:

CN105152472A

公开日:

2015.12.1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2F 9/14申请日:20150831|||公开

IPC分类号:

C02F9/14; E03F1/00; E02B3/12

主分类号:

C02F9/14

申请人:

清华大学

发明人:

李淼; 刘博; 吴苗苗; 刘翔

地址:

100084北京市海淀区100084信箱82分箱清华大学专利办公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61215

代理人:

贾玉健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雨水入河污染控制的渗透型生态堤岸,包括沿河道堤岸构建的人工渗透系统,所述人工渗透系统包括通过进水管与雨水井连接的渗透池,渗透池中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集水层、承托层和过滤层,集水层中设置有连至河道的排水管,将径流雨水均匀投配到过滤层中,雨水自上而下流动经过滤层、承托层得到净化,通过底部的集水层收集后,排放入河;本发明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有效处理入河雨水面源污染,净化入河雨水水质,最终达到河水净化的目的;本发明利用河堤建设,无需占用地面空间,具有处理负荷高、出水水质好、投资少、运行成本低、施工运行维护方便等优点;本发明能够暂时储存雨水,并能在面源污染停留时间较短的时间下,有效去除面源污染物。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雨水入河污染控制的渗透型生态堤岸,包括沿河道堤岸构建的人工渗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渗透系统包括通过进水管(1)与雨水井连接的渗透池,渗透池中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集水层(7)、承托层(6)和过滤层(5),集水层(7)中设置有连至河道的排水管(8)。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雨水入河污染控制的渗透型生态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池中设置有布水堰(4),布水堰(4)与进水管(1)的进水口连接,实现均匀布水。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雨水入河污染控制的渗透型生态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堰(4)为直角三角堰,堰板高度15—30cm,布水堰(4)在过滤层(5)上方,与过滤层(5)的间距为5—20cm,进行悬空布水。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雨水入河污染控制的渗透型生态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1)中间穿过雨水井与渗透池之间的阀门检查井(3),进水管(1)的进水阀门(2)设置在阀门检查井(3)中。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雨水入河污染控制的渗透型生态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池顶部设置有人孔(9)。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雨水入河污染控制的渗透型生态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滤池长、宽、高尺寸为10m×5m×1.8m,误差±0.2m。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雨水入河污染控制的渗透型生态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滤池中间设置100mm宽的隔墙,将渗滤池分成构造相同的两个方形滤池,即各方形滤池的长、宽、高尺寸为5m×5m×1.8m。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雨水入河污染控制的渗透型生态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层(7)填料为粒径10—30mm的砾石,层厚100—300mm;所述承托层(6)填料为粒径4—10mm的砾石,层厚100—500mm;所述过滤层(5)填料为粒径0.2—2.0mm石英砂,层厚500—2000mm。

说明书

一种雨水入河污染控制的渗透型生态堤岸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雨水入河污染控制的渗透型生态堤岸。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降雨形成的初期径流含有大量污染物,城市雨水在降落过程中,携带了一定浓度的溶解性气体、悬浮物及溶解性固体、有机物、氮、磷、重金属、细菌和某些病原菌等,其中SS、COD和BOD5是城市道路地面径流中的主要污染物,其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径流雨水水质变化很大,初期路面径流的污染量在总污染量中占绝对数量,后期浓度逐渐减小。城市地面污染的加剧,导致雨水径流污染愈加严重。大量的面源污染物经降雨径流淋洗不间断地进入水体,城市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重要甚至首要污染源。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入河污染控制的渗透型生态堤岸,利用河道堤岸进行建设,无需占用地面空间,也不影响河道行水及堤岸景观,可有效去除面源污染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雨水入河污染控制的渗透型生态堤岸,包括沿河道堤岸构建的人工渗透系统,所述人工渗透系统包括通过进水管1与雨水井连接的渗透池,渗透池中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集水层7、承托层6和过滤层5,集水层7中设置有连至河道的排水管8。
所述渗透池中设置有布水堰4,布水堰4与进水管1的进水口连接,实现均匀布水,渗滤池的水力负荷为0.2—1.0m/h。
所述布水堰4为直角三角堰,堰板高度15—30cm,布水堰4在过滤层5上方,与过滤层5的间距为5—20cm,实现悬空均匀布水。渗透池上部留有约1m左右高度的空间,用于暂时储存雨水。
所述进水管1中间穿过雨水井与渗透池之间的阀门检查井3,进水管1的进水阀门2设置在阀门检查井3中。
所述渗透池顶部设置有人孔9。
所述渗滤池的长宽高尺寸比例宜为10:5:2。为保证布水均匀,若渗滤池长宽比超过2:1,可在滤池合适位置设置100mm宽的隔墙分隔,形成长、宽比接近1:1的方形滤池。优选地,所述渗滤池长、宽、高尺寸为10m×5m×1.8m,误差±0.2m,渗滤池中间设置100mm宽的隔墙,将渗滤池分成构造相同的两个方形滤池,即各方形滤池的长、宽、高尺寸为5m×5m×1.8m。
所述集水层7填料为粒径10—30mm的砾石,层厚100—300mm;所述承托层6填料为粒径4—10mm的砾石,层厚100—500mm;所述过滤层5填料为粒径0.2—2.0mm石英砂,层厚500—2000mm。若有特殊要求,上述各层还可选用同规格的功能填料,如沸石等。
排水管8由两根DN90集水支管以及DN110集水总管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利用人工渗滤池,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包括生物氧化、硝化、反硝化、过滤、沉淀、氧化和还原等一系列作用,有效处理入河雨水面源污染,净化入河雨水水质,最终达到河水净化的目的。
(2)本发明利用河堤建设,无需占用地面空间,人工渗滤池具有处理负荷高、出水水质好、投资少、运行成本低、施工运行维护方便等优点,能够比较理想的解决城市降雨径流所产生的面源污染。
(3)本发明能够暂时储存雨水,并能在面源污染停留时间较短的时间下,有效去除面源污染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生态堤岸包括沿河道堤岸构建的人工渗透系统,图中A区域代表河堤,B区域为沿河堤的道路,C区域为河道。人工渗透系统包括通过进水管1与雨水井连接的渗透池,渗透池中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集水层7、承托层6和过滤层5,集水层7中设置有连至河道的排水管8。其中进水管1中间穿过雨水井与渗透池之间的阀门检查井3,进水管1的进水阀门2设置在阀门检查井3中,渗透池顶部设置有人孔9,人孔9开在渗滤池顶部靠近河道部分,若人孔9上部岸坡覆土较厚,则设置检查井人孔9的作用在于后期对渗滤池填料层进行清淤。
本发明渗滤池长、宽、高尺寸为10m×5m×1.8m;为保证布水均匀,在滤池中间设置100mm宽的隔墙,将渗滤池分成构造相同的两个方形滤池,即各方形滤池的长、宽、高尺寸为5m×5m×1.8±0.2m。渗滤池上部预留出0.8—1.5m空间,雨量较大时可用于暂时储存雨水,但滤池顶部不宜过高,根据河道岸坡及前部贮存处理装置高程确定。
本发明中雨水进水管1的管径为100mm,与布水堰4相连接,两个方形滤池均使用直角三角堰板悬空布水,距离填料层约5—20cm,使得水能够自上而下在渗滤池中均匀分配,本发明中堰板高度宜为15—30cm,布水管管径100mm;处理后的雨水经集水层7收集后,排入河道中。
本发明人工渗滤池的填料分为3层,过滤层5填料为粒径0.2—2.0mm石英砂,层厚500—2000mm;承托层6填料为粒径4—10mm的砾石,层厚100—500mm;集水层7填料为粒径10—30mm的砾石,层厚100—300mm,并布有由两根DN90集水支管以及DN110集水总管组成的排水管8,处理后的雨水由排水管8排入河道中。
进水管1在阀门检查井3中分成对两个方形池的进水支管,且在阀门检 查井3中设有控制各进水支管的阀门,当滤池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关闭阀门,通过滤池人工滤池上方的人孔9进入渗滤池中进行清淤工作。
布水堰4将径流雨水均匀投配到过滤层中,雨水自上而下流动经过滤层5、承托层6得到净化,通过底部的集水层7收集后,排放入河。
根据区域现场收集雨水水量情况,一次降雨所需处理时间为1—6h,渗透速率为0.2—1.0m/h。
本发明应用于雨水入河面源污染控制,能够对经降雨径流排放入河的面源污染物进行处理,降低其对河流水质的污染。

一种雨水入河污染控制的渗透型生态堤岸.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雨水入河污染控制的渗透型生态堤岸.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雨水入河污染控制的渗透型生态堤岸.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雨水入河污染控制的渗透型生态堤岸.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雨水入河污染控制的渗透型生态堤岸.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雨水入河污染控制的渗透型生态堤岸,包括沿河道堤岸构建的人工渗透系统,所述人工渗透系统包括通过进水管与雨水井连接的渗透池,渗透池中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集水层、承托层和过滤层,集水层中设置有连至河道的排水管,将径流雨水均匀投配到过滤层中,雨水自上而下流动经过滤层、承托层得到净化,通过底部的集水层收集后,排放入河;本发明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有效处理入河雨水面源污染,净化入河雨水水质,最终达到河水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水、废水、污水或污泥的处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