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腹泻用的药物,确切地说是一种利用中草药治疗腹泻的湿敷速效止泻灵。 腹泻是一种常见病,有的因寒热不调、积食阻滞导致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引起的,有的因各种肠道感染如急、慢性肠炎、菌痢、肠伤寒等引起的。虽属常见病,但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将失水虚脱导致危险。常规的治疗是口服复哌酸、痢特灵、黄连素、氯霉素、先锋霉素、泻痢仃、十香暖脐膏、止泻冲剂、香连丸等,病情严重时需输液,盐水中加消炎药,如青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洁霉素等。上述疗法或口服、或输液,对成人尚可,但婴幼儿难以接受。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因腹泻导致2000万儿童死亡,居各种死因之首。
本发明的目的是利用中医中药的优势,内病外治为腹泻患者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尤其适合婴幼儿止泻治疗的外敷药物,而且药效广谱,适合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
中医认为,人的神厥穴(肚脐)通达人体诸经百脉、联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因此,可以通过对神厥穴施药达到调节人体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人的脐部皮下无脂肪,表皮角质层较薄,脐下双侧有腹壁下动脉、静脉及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在脐部施药,其有效成分易于穿透皮表被人体吸收,吸收后直接参与人体血液循环。由于有效成分未经过肠胃,没有被酸、酶等降解破坏,所以疗效也快。
本发明基于上述理论,经十多年研究,不断改进组方及其剂型,在实践中探索出湿敷法治疗腹泻的新方法,并经数千例临床应用,取得了极为满意的疗效。
本发明由以下四十二味中草药构成:
(1)、苍术,(2)、车前子,(3)、黄柏,(4)、赤石脂,(5)、槟榔,(6)、柳桂根,(7)、防蔡,(8)、茵陈,(9)、五味子,(10)白术,(11)、葛根,(12)、红花,(13)、苦槐根,(14)、猪苓,(15)、泽泻,(16)、扁豆,(17)、扁豆花,(18)、苡米,(19)、木瓜,(20)、赭石,(21)、五香,(22)、五灵脂,(23)、青橙皮,(24)、威灵仙,(25)、透骨草,(26)、荆芥,(27)、两年根,(28)、甘草,(29)、广木香,(30)、肉豆寇,(31)、当归,(32)、毛姜,(33)、防风,(34)、竹天黄,(35)、玉米须,(36)、红浮萍,(37)、石榴皮,(38)、黄萸,(39)、缠龙草,(40)、穿针草,(41)、鬼槐头,(42)、血见愁。
由于本发明属外敷治疗用药物,所以上述四十二味组方时各味的剂量相对增减少许对疗效无明显影响,一般可按1∶1的比例等量配料组方。临床实践证明,第(38)号以后的五味,各按1∶2~5的比例加大剂量,其中第(42)号血见愁还可按1∶10~20的比例加大剂量,则有益于提高疗效。
本发明可以加工成各种剂型比如粉剂、膏剂、汤剂、膜剂等应用于临床,各种剂型均有疗效,其中以用水加工成汤剂湿敷疗法效果最好,因水促进皮下角质层的扩张,有利于药物的渗透。
最简单的是加工成粉剂(中医称散剂),即将上述配伍好的四十二味粉碎呈粉未混合均匀。临床敷贴时,为防止药粉自布袋内外溢,可加适量地水或醋润湿,此外润湿也有利于药物的渗透。
其次是用传统的工艺加工成膏剂,做成膏药敷贴。
最好是按传统的泡制工艺或加热煎煮或加热回流的方法取其药液经浓缩而得的汤剂,临床湿敷效果最好。用药棉或泡沫塑料之类的疏松或多微孔材料做敷料,剪裁成3×3厘米大的方块,置于汤中浸泡,吸附药液后包复纱布贴敷于肚脐部位并固定,也可将吸附药液后的敷料烘至半干,然后再贴敷并固定在肚脐部位。
对汤剂、膏剂来说,如一次加工的量较大,需长期储存,可在其中添加1~3%的防腐剂苯甲酸钠等。
本发明还可运用抽提技术将组方中的有效成份抽提到有机溶剂之中,然后脱溶干燥得精粉。不过临床使用时,仍需加水润湿,用敷料湿敷。最常用的溶剂是酒精,也可用丙酮、乙酸乙酯等。当使用酒精时可加工成薄膜剂。
本发明药效广谱,疗效显著,有调节寒热、健脾消食、清热利湿、行气止纳、抗菌消炎、收敛止泻等作用,对因寒热、积食或感染等引起的腹泻均有较高的疗效。本发明用药量少,湿敷疗法比散剂、膏剂渗透快,药效全面,无刺激性,无副作用,安全可靠,见效快,治愈率高,一个疗程(敷贴三次,每次二十四小时)治愈率达99.7%,本发明原料易得,工艺简单,使用方便,一改传统的口服或输液的治疗方法,患者、尤其是婴幼儿免受打针、吃药时折腾之苦,是医院、诊所甚至家庭必备之良药。
实施例:
一、取上述四十二味各100克,碾磨成粉末混合均匀即得止泻散,成人每次8克,儿童每次6克,用醋润湿后装入布袋,贴敷于患者的肚脐部位,并用胶布固定,每次二十四小时,三次为一疗程。
二、取上述四十二味各50克,用麻油按传统的工艺加工成止泻膏,将药膏涂布在布或牛皮纸上贴敷于患者肚脐部位,并用胶布固定,每次二十四小时,三次为一疗程。
三、取上述(1)至(37)号的卅七味各10克,取(38)至(42)号的五味各30克,混合后温水浸泡6小时,然后加热煎煮4小时,滤出药液,滤渣再加水煎煮,重复至少三次,合并每次滤出的药液浓缩得止泻汤。将3×3厘米大小的药棉置于其中浸泡,待药棉吸附足够的药液后取出,包复纱布后贴敷于患者肚脐部位,并用胶布固定,或者烘至半干再贴敷,每次二十四小时,三次为一疗程。
四、取上述(1)至(37)号的卅七味各20克,取(38)至(41)号的四味各40克,取(42)号血见愁200克,混合后捣碎,加水,于烧瓶中加热回流3小时,回流至少三次,合并每次所得的滤液浓缩得止泻汤。
五、取上述(1)至(37)号的卅七味各30克,取(38)至(41)号的四味各120克,取(42)号血见愁450克,混合后捣碎,加水煎煮,以后的操作同实施例三,在所得的止泻汤中加1%的防腐剂苯甲酸钠混合均匀。
六、取上述(1)至(37)号的卅七味各20克,取(38)至(41)号的四味各100克,取(42)号血见愁400克,混合后粉碎,加酒精,于烧瓶中加热回流2小时,回流至少三次,合并每次所得的酒精滤液,脱去酒精溶剂,脱溶过程中,首先得到粘稠状物质,即可当药膏使用,若进一步脱溶后再干燥即得精粉,不过临床使用时,仍要加水润湿。
七、取上述(1)至(37)号的卅七味各10克,取(38)至(41)号的四味各40克,取(42)号血见愁200克,混合后粉碎,用酒精于抽提器中抽提至少三次,每次2小时,以后的脱溶过程同实施例六。
八、取上述(1)至(37)号的卅七味各20克,取(38)至(41)号的四味各40克,取(42)号血见愁100克,混合后粉碎,用丙酮于抽提器中抽提至少三次,每次2小时,以后的脱溶过程同实施例六。
九、取(1)至(41)号的四十一味各30克,取(42)号血见愁300克,混合后粉碎,用乙酸乙酯抽提,其操作同实施例六。
十、按实施七加工制得酒精药液,然后将酒精药液投入聚乙烯醇之中搅拌均匀,将混合药液涂复在玻璃片上烘干后揭下即得薄膜剂,需要时,可直接贴敷于肚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