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
目前,治疗胃肠等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较多,如:“三九胃泰、快胃片、胃得宁及日本的胃仙U、德国的胃必治、吗叮啉等。”但其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或不足,主要弊端是:对症单一,治标而不治其根本,疗效不稳定、不巩固,尤其是一般均有不良反应。如“吗叮啉”就有溢乳、锥体外系反应、平衡失调、小儿惊厥、过敏、月经不调、便血、男性乳房发育、大便失禁等诸多不良反应,“三九胃泰”,疗效不明显,且服后患者常出现舌红、少津、欲裂、胃阴虚等症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见效快,疗效稳定、明显,多方辨证施治,全面调理,从根本上消除病理因素,无不良反应的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
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其特殊之处在于,该中药主方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为:丹参5.7~18.2,檀香1.1~7.4,砂仁3.4~6.8,瓦楞子11.4~34.1,牡蛎10.2~34.1,海蛸6.8~13.6,浙贝母3.4~12.5,吴茱萸1.1~5.7,黄连2.3~14.8。
本发明主方的重量百分比组成还可为:丹参15.9~18.2,檀香2.3~4.5,砂仁4.7~6.8,瓦楞子15.9~18.2,牡蛎15.9~18.2,海蛸10.2~12.5,浙贝母10.2~12.5,吴茱萸1.1~3.4,黄连12.5~14.8。
本发明主方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为:丹参17.0,檀香3.4,砂仁6.8,瓦楞子17.1,牡蛎17.0,海蛸11.4,浙贝母11.4,吴茱萸2.3,黄连13.6。
本发明主方还可与辅方Ⅰ配合,该辅方Ⅰ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为:人参3.6~7.2,炒白术3.6~10.8,干姜2.2~7.9,炙甘草1.4~7.2,桂枝2.2~7.2,猪苓3.6~7.9,泽泻3.6~7.2,茯苓7.2~10.8,破故纸3.6~7.9,肉豆寇3.6~7.2,五味子2.2~5.0,炒山药7.2~21.6,芡实7.2~11.5,诃子肉2.2~7.9,赤石脂7.2~14.4;所述主方与辅方的配比为1∶1。
本发明辅方Ⅰ的重量百分比组成还可为:人参2.9~4.3,炒白术6.5~7.9,干姜3.6~5.0,炙甘草2.9~4.3,桂枝3.6~5.0,猪苓6.5~7.9,泽泻6.5~7.9,茯苓6.5~7.9,破故纸6.5~7.9,肉豆寇3.6~5.0,五味子3.6~5.0,炒山药10.1~11.5,芡实10.1~11.5,诃子肉6.5~7.9,赤石脂10.1~11.5。
本发明主方还可与辅方Ⅱ配合,辅方Ⅱ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为:黄芪6.4~10.3,苦参1.9~7.1,制首乌6.4~19.2,山萸肉1.2~7.1,薏苡仁6.4~19.2,柴胡1.9~7.1,三七1.0~4.5,白芍1.2~7.1,生白术1.2~9.6,枸杞1.2~10.3,野菊花5.8~11.5,白花蛇舌草9.0~38.5,半枝莲5.8~9.6。
本发明辅方Ⅱ的重量百分比组成还可为:黄芪9.0~10.3,苦参5.8~7.1,制首乌12.2~13.5,山萸肉5.8~7.1,薏苡仁9.0~10.3,柴胡5.8~7.1,三七3.2~4.5,白芍5.8~7.1,生白术5.8~7.1,枸杞9.0~10.3,野菊花5.8~7.1,白花蛇舌草9.0~10.3,半枝莲5.8~7.1。
本发明主方还可与辅方Ⅲ配合,辅方Ⅲ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为:金钱草7.4~48.3,生首乌7.4~23.3,枳壳2.9~10.7,黄芩2.9~10.7,木香1.9~9.7,川楝子2.9~10.7,海金沙5.8~11.7,茵陈蒿9.7~29.1。
本发明辅方Ⅲ地重量百分比组成还可为:金钱草28.2~30.1,生首乌13.6~15.5,枳壳8.7~10.7,黄芩8.7~10.7,木香1.9~3.9,川楝子8.7~10.7,海金沙8.7~10.7,茵陈蒿13.6~15.5。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本发明从胃、肠、肝、胆等消化系统脏器施治,多味药合用,组成主方,苦甘合力,寒热并用,即可实现发明目的。根据消化系统癫痫病具体表现出的不同症状,配以辅方,辨证施治,标本兼治,疗效更佳。本发明主方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为:丹参5.7~18.2,檀香1.1~7.4,砂仁3.4~6.8,瓦楞子11.4~34.1,牡蛎10.2~34.1,海蛸6.8~13.6,浙贝母3.4~12.5,吴茱萸1.1~5.7,黄连2.3~14.8。
本发明主方较佳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为:丹参15.9~18.2,檀香2.3~4.5,砂仁4.7~6.8,瓦楞子15.9~18.2,牡蛎15.9~18.2,海蛸10.2~12.5,浙贝母10.2~12.5,吴茱萸1.1~3.4,黄连12.5~14.8。
本发明主方的较佳实施例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为:丹参17.0,檀香3.4,砂仁6.8,瓦楞子17.1,牡蛎17.0,海蛸11.4,浙贝母11.4,吴茱萸2.3,黄连13.6。
针对消化系统病变,辅以肠道症状治疗,本发明辅方Ⅰ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为:人参3.6~7.2,炒白术3.6~10.8,干姜2.2~7.9,炙甘草1.4~7.2,桂枝2.2~7.2,猪苓3.6~7.9,泽泻3.6~7.2,茯苓7.2~10.8,破故纸3.6~7.9,肉豆寇3.6~7.2,五味子2.2~5.0,炒山药7.2~21.6,芡实7.2~11.5,诃子肉2.2~7.9,赤石脂7.2~14.4。
本发明辅方Ⅰ的较佳重量百分比组成为:人参2.9~4.3,炒白术6.5~7.9,干姜3.6~5.0,炙甘草2.9~4.3,桂枝3.6~5.0,猪苓6.5~7.9,泽泻6.5~7.9,茯苓6.5~7.9,破故纸6.5~7.9,肉豆寇3.6~5.0,五味子3.6~5.0,炒山药10.1~11.5,芡实10.1~11.5,诃子肉6.5~7.9,赤石脂10.1~11.5。
本发明辅方Ⅰ的最佳实施例之一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为:人参3.6,炒白术7.2,干姜4.3,炙甘草3.6,桂枝4.3,猪苓7.2,泽泻7.2,茯苓7.2,破故纸7.2,肉豆寇4.3,五味子4.3,炒山药10.8,芡实10.8,诃子肉7.2,赤石脂10.8。
本发明主方与辅方Ⅰ的配比以1∶1为宜,主治胃肠功能不佳、久泻、久痢、或先刚后溏,也可用于慢性结肠炎、早期结肠癌等。
针对消化系统病变,辅以肝部症状治疗,本发明辅方Ⅱ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为:黄芪6.4~10.3,苦参1.9~7.1,制首乌6.4~19.2,山萸肉1.2~7.1,薏苡仁6.4~19.2,柴胡1.9~7.1,三七1.0~4.5,白芍1.2~7.1,生白术1.2~9.6,枸杞1.2~10.3,野菊花5.8~11.5,白花蛇舌草9.0~38.5,半枝莲5.8~9.6。
本发明辅方Ⅱ的较佳重量百分比组成为:黄芪9.0~10.3,苦参5.8~7.1,制首乌12.2~13.5,山萸肉5.8~7.1,薏苡仁9.0~10.3,柴胡5.8~7.1,三七3.2~4.5,白芍5.8~7.1,生白术5.8~7.1,枸杞9.0~10.3,野菊花5.8~7.1,白花蛇舌草9.0~10.3,半枝莲5.8~7.1。
本发明辅方Ⅱ的最佳实施例之一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为:黄芪9.6,苦参6.4,制首乌12.8,山萸肉6.4,薏苡仁9.6,柴胡6.4,三七4.0,白芍6.4,生白术6.4,枸杞9.6,野菊花6.4,白花蛇舌草9.6,半枝莲6.4。
本发明主方与辅方Ⅱ的配比以1∶1为宜,用于扶正而柔肝养肝,健脾补肾,增强免疫,清热解毒及抗癌等。也可用于乙肝或其它型慢性肝炎的治疗。
针对消化系统病变,辅以胆囊症状治疗,本发明辅方Ⅲ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为:金钱草7.4~48.3,生首乌7.4~23.3,枳壳2.9~10.7,黄芩2.9~10.7,木香1.9~9.7,川楝子2.9~10.7,海金沙5.8~11.7,茵陈蒿9.7~29.1。
本发明辅方Ⅲ的较佳重量百分比组成为:金钱草28.2~30.1,生首乌13.6~15.5,枳壳8.7~10.7,黄芩8.7~10.7,木香1.9~3.9,川楝子8.7~10.7,海金沙8.7~10.7,茵陈蒿13.6~15.5。
本发明辅方Ⅲ的较佳实施例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为:金钱草29.1,生首乌14.6,枳壳9.7,黄芩9.7,木香2.9,川楝子9.7,海金沙9.7,茵陈蒿14.6。
本发明主方药理分析如下:
丹参:苦微寒。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治月经不调,血滞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心腹疼痛,症瘕积聚。
檀香:辛温。理气调中,散寒止痛,主治寒凝气滞所致的胸腹疼痛及胃寒作痛,呕吐清水等症。
砂仁:辛温,化湿、行气,温中,安胎。主治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之症及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症。
瓦楞子:咸平,消痰化瘀,软坚散结。主治症瘕痞块,烙用可治胃痛吐酸,有制酸止痛功效。
牡蛎:咸,微寒,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本品此处主要用其制酸作用,可治胃酸过多,胃溃疡等。
海蛸:咸涩,微温,有收敛止血,制酸止痛之功。主治胃痛吐酸。
浙贝母:苦寒,清火散结,疗腹中结实,心下满。
吴茱萸:辛苦热,有小毒,具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之功。主治脘腹冷痛,呕吐吞酸。
黄连: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主治胃肠湿热,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本发明辅方Ⅰ的药理分析如下:
人参: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用于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炒白术: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之功,用于脾胃虚弱,脘腹疼痛等。
干姜:有温中回阳之功,可用于胃肠寒症,脘腹冷痛,溏泻等。
炙甘草:有补肠益气,缓急止痛之功,用于胃肠虚弱,中气不足,食少便溏等。
桂枝:具有温经通阳之功,用于心脾阳虚,水湿内停,有培补命门真火之功。
猪苓:有利水渗湿之功,用于水泻等。
泽泻:有利水渗湿之功,用于泄泻等。
茯苓:利水渗湿健肠之功,治小肠吸收功能差而体乏无力,食少便溏等症。
破故纸:温肠止泻之功,用于脾肾阳虚的泄泻,腹冷溏泻等。
肉豆蔻:具有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之功,用于久泻不止,虚寒气滞,脘腹胀痛等症。
五味子:具有止泻之功,用于久泻不止。
炒山药:有健肠益肾之功,用于止泻之效。
芡实:有健肠去湿之功,用于脾虚泄泻日久不止,有加强肠吸收之功。
诃子肉:有涩肠之功,用于久泻久痢。
赤石脂:有涩肠止泻之功,用下焦不固,泻痢不止,本品舔止粘舌,服后即无便意自然治泄。
本发明辅方Ⅱ的药理分析如下:
黄芪:有扶正补气,增强免疫之功,用于病后气虚体弱。
苦参:有清热燥湿利尿之功,用于湿热所致的黄疸,清泄肝炎病毒。
制首乌:有补益精血,补肝肾之功,用于免疫机能低下之乙肝康复。
山萸肉: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之功,泌精而扶正,用于免疫机能低下之乙肝康复。
薏苡仁:有健脾渗湿之效,现代医学曰病毒,传统医学即湿热,本品能清理湿热病毒,诸肝炎皆可辅治。
柴胡:有疏肝解郁之功,用于肝气郁结,胁肋胀痛,阻断乙肝转化为肝硬化有功。
三七: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之功,用于肝气郁结、血循不畅。
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用于肝气不和,胁肋脘腹疼痛,可阻断乙肝转化为肝硬化。
生白术:有燥湿利水之功,为治肝病之重要辅助药,可增强免疫。
枸杞:具滋补肝肾之功,治肝肾阴虚诸症,有增强免疫扶正之效。
野菊花:功能清热解毒,治肝炎毒热有效。
白花蛇舌草:有清热利湿、解毒消痈之功,可治消化道癌症,对乙肝阳转阴有效。
半枝莲:有清热解毒之功,可用于消化系统癌瘤。
本发明辅方Ⅲ的药理分析如下:
金钱草:具有利水通淋,除湿退黄,解毒消肿之功,用于肝胆湿热黄疸,有利胆排石之能。
生首乌:有解毒,润肠通便,可视为肠道之清洁夫。
枳壳:有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用于行气宽中除胀。
木香:具有行气调中止痛之效。本品与清热利湿之药配伍,具有加强疏泄而宣通气滞并开始破关之能。
川楝子:有行气止痛之功,用于肝气郁滞或肝胃不和的胁肋作痛。
黄芩: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与茵陈等配合有利胆清肝的功效。
海金沙:具有利水通淋之功,与诸药配合,可利胆清黄疸,排石。
茵陈蒿:有利湿清热,退黄疸之效,并苦泄下降,利胆有功。
将本发明主方中的各味中药或其与辅方配合的各味中药分别洗净、干燥,按配方、配比分别称取各味中药,混合分碎,过80~100目筛,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干燥,得到药粉,以装于胶囊中为宜,亦可制成片剂、水剂、丹丸、或其它剂型。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从胃肠、肝胆等消化系统脏器多方施治,全面调理,多味药合用,苦甘合力,寒热并用,辨证施治,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消除病理因素。疗效显著、稳定,见效快,无不良反应。制成胶囊,服用方便,且避免了中药先煮煎、后下、文火武火掌握不好而丧失药效等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