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制水淋浴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淋浴房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空气制水淋浴系统及其使用
方法。
背景技术
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源。
目前,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地下水资源的过度泛滥和浪费,会导致地
表下沉的严重现象,水资源的紧缺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人
口众多,家庭用水量也是非常庞大的。
由于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水资源消耗的增大,城市用水的成本不断攀升,
家庭用水在水的使用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而且中国是一个干旱严重缺水的国
家,节约用水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尤其是淋浴用水,用量很
大,成本高。
因此,如何能在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情况下,节约生活用水就成了主要
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空气制水淋浴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洗澡水得到循环利用,节约用水,降低生活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空气制水淋浴系统,包括淋浴房,所述淋浴房设有喷头,所述淋浴房的底
部设有盛水装置,所述盛水装置通过管道连接第一水泵,还包括空气制水装置,
所述空气制水装置通过管道连接第一蓄水池,所述第一蓄水池连接所述第一水
泵,所述第一水泵连接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连接第二蓄水池,所述第二蓄
水池连接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通过热水管连接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连
接第一蓄水池所述喷头,所述第二水泵通过冷水管连接所述喷头。
进一步,所述第一蓄水池和第二蓄水池均设有防溢浮标。
进一步,所述空气制水装置包括若干冷凝管和盛水池。
进一步,所述冷凝管为竖直冷凝管。
进一步,所述过滤装置为四级过滤装置。
空气制水淋浴系统的使用方法,所述空气制水装置收集水源进入所述第一
蓄水池,淋浴后的水通过所述盛水装置、管道进入所述第一水泵,所述第一蓄
水池同样连通所述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将水打入所述过滤装置进行过滤,
然后进入所述第二蓄水池;所述第二蓄水池通过所述第二水泵,分别经过加热
和直接进入喷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所述空气制水淋浴系统,包括淋浴房,淋浴房设有喷头,淋浴房的
底部设有盛水装置,盛水装置通过管道连接第一水泵,还包括空气制水装置,
空气制水装置通过管道连接第一蓄水池,第一蓄水池连接第一水泵,第一水泵
连接过滤装置,过滤装置连接第二蓄水池,第二蓄水池连接第二水泵,第二水
泵通过热水管连接加热装置,加热装置连接第一蓄水池喷头,第二水泵通过冷
水管连接喷头,通过空气制水装置收集空气中的水源,通过盛水装置收集淋浴
后的废水,经过过滤后进行二次使用,节约了用水,而且结构简单,易于推广
应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
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所述空气制水淋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淋浴房;2——喷头;
3——盛水装置;4——管道;
5——第一水泵;6——空气制水装置;
7——冷凝管;8——盛水池;
9——第一蓄水池;10——过滤装置;
11——第二蓄水池;12——第二水泵;
13——热水管;14——加热装置;
15——冷水管;16——防溢浮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
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空气制水淋浴系统,包括淋浴房1,淋浴房1设有
用于淋浴的喷头2,淋浴房1的底部设有盛水装置3,盛水装置3用于收集淋浴
后的废水,盛水装置3通过管道4连接第一水泵5。
还包括空气制水装置6,空气制水装置6包括若干冷凝管7和盛水池8,冷
凝管7为竖直冷凝管7,收集空气中的水源进入盛水池8,空气制水装置6通过
管道4连接第一蓄水池9,第一蓄水池9连接第一水泵5,第一水泵5连接过滤
装置10,过滤装置10为四级过滤装置10,对水进行充分过滤,过滤装置10连
接第二蓄水池11,第二蓄水池11连接第二水泵12,第二水泵12通过热水管13
连接加热装置14,加热装置14连接第一蓄水池9喷头2,第二水泵12通过冷
水管15连接喷头2。
第一蓄水池9和第二蓄水池11均设有防溢浮标16,防溢浮标16感应是否
溢水,然后报警。
本发明所述空气制水淋浴系统的使用方法是:
空气制水装置6收集水源进入第一蓄水池9,淋浴后的水通过盛水装置3、
管道4进入第一水泵5,第一蓄水池9同样连通第一水泵5,第一水泵5将水打
入过滤装置10进行过滤,然后进入第二蓄水池11;第二蓄水池11通过第二水
泵12,分别经过加热和直接进入喷头2,淋浴时,开启第二水泵12,分流冷水
管15和热水管13进入淋浴喷头2。
当淋浴用水使第一蓄水池9水位下降,第一水泵5开始工作,将淋浴产生
的废水重新回收并循环利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
明,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
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
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