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杂交水稻的再生制种方法,可适用于水稻生产的大面积制种。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已经多年的实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而杂交水稻再生制种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它是继杂交水稻再生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在现有技术中,如贵州省种子学会主办的《种子》1988年2期中刊载的“杂交水稻春制后不育系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P.14-17)和“杂交水稻再生制种技术探讨”(P.47-50)介绍了湖北、湖南等地的作法。他们利用不育系再生进行制种,均需要重播重栽或补播补栽父本来解决再生制种花粉量不足及花期相遇的问题。其不足之处是费种,费工,投资较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不需重播重栽父本的杂交水稻的再生制种方法。
其技术措施是直接利用制种田正季亲本收割后父本和母本稻杆上的休眠芽萌发出的再生蘖,经过培育,让其杂交,实现二季制种。其稻杆留杆节位父本为例1-3节,母本为例2-4节:且父本应比母本提前3-10天收割,使其再生制种的抽穗扬花期相遇,达到高产的目的。
本发明经两年示范,在不影响正季制种产量和恢复系产量的前提下,在短短的50多天时间可获亩产100公斤左右再生种籽,其纯度达到了国家一、二级良种标准,经济效益显著。本再生制种不需整田、育秧、栽插,省工、省种,成本低,深受制种农户欢迎。另外,本方法不失为挽救灾害损失地一条重要途径,若正季制种因气候影响减产时,可及时抓好再生制种,以保证种子供给。
杂交水稻再生制种的生育特点是全生育期短,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交叉进行。栽培管理措施要紧紧围绕着提高父母本的再生能力和出苗抽穗快而整齐两个主要目标进行。本实施例以汕优63为供试材料,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坝和浅丘进行了示范。在栽培措施上应注意以下事项:
1、要设法保护好正季父母本的根系,做到保根养叶,以叶养杆,以杆养芽。
2、适时施好促芽肥,促进再生芽早生多发。父母本收割前5-10天,每亩施氮肥(尿素)5-10公斤,磷肥8-13公斤。当再生苗达到一定数量时,可采用灌深水法控制迟苗的出生。
3、合理留杆与花期调节。正季稻杆的留杆节位以父本倒1-2节,母本倒2-3节为宜,且父本应比母本提前6-10天收割为佳。
4、合理使用生物激素“920”。在全田抽穗10-15%时开始喷,每天喷一次,连喷2-3天,亩用量为6-12克。
5、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纹枯病、飞虱等病虫害。父母本收割后应及时扶正稻杆,捶糊田坎,蓄好水。
其余技术与正季制种基本相同。本发明也适用于其他系统的杂交水稻和气温大致相同的地区(再生扬花期在20℃-25℃左右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