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前盖锁的调整装置和对应的机动车.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261737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35.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80029572.0

申请日:

2014.07.19

公开号:

CN105228865A

公开日:

2016.01.06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0R 21/38申请日:20140719|||公开

IPC分类号:

B60R21/38; E05B77/08; E05B83/24

主分类号:

B60R21/38

申请人:

奥迪股份公司

发明人:

P·库格勒; W·多夫纳; H·斯特耐克; B-K·普法勒; M·申德勒

地址:

德国因戈尔施塔特

优先权:

2013.08.01 DE 102013012832.3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代理人:

吴鹏;牛晓玲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前盖的锁(4)的调整装置(1),该前盖可以从正常位置运动到升高位置,其中,所述调整装置(1)具有可以沿着导向装置(3)移动的、与锁(4)耦联的溜板(2),该溜板在夹紧位置中通过至少一个楔体(6,7,8,9)与导向装置(3)夹紧,并且该溜板可以通过用于移动至少一个楔体(6,7,8,9)的致动器被带到未夹紧位置,在该未夹紧位置中所述溜板(2)可以移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调整装置(1),用于机动车的前盖的锁(4),该前盖能从正常位置运动到升高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装置(1)具有能沿着导向装置(3)移动的、与锁(4)耦联的溜板(2),该溜板在夹紧位置中通过至少一个楔体(6,7,8,9)与导向装置(3)夹紧,并且该溜板能通过用于移动至少一个楔体(6,7,8,9)的致动器被带到未夹紧位置,在该未夹紧位置中所述溜板(2)能够移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楔体(6,7,8,9)能通过能被致动器移动的滑块(12,13)从夹紧位置移动出来。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装置具有第一楔体(6,7)和第二楔体(8,9),所述第一楔体在夹紧位置中阻塞沿第一方向的运动,所述第二楔体在夹紧位置中阻塞沿相反的第二方向的运动。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滑块(12,13)被弹簧施加作用,通过该弹簧的弹簧力能将所述滑块(12,13)和楔体(6,7,8,9)带到夹紧位置。

5.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装置具有设置在导向装置(3)的相对的两个侧上的两个楔体(6,7,8,9)。

6.
  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12,13)具有在横向上延伸的凹部(11),所述楔体(6,7,8,9)或另一楔体的径向向内延伸的凸起部(10)接合入所述凹部中。

7.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溜板(2)具有用于致动器的开口(16)或者与致动器耦联的控制部件(18)。

8.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具有电的或气动的或液压的驱动装置。

9.
  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溜板(2)具有至少一个在纵向上延伸的、被滑块(12,13)穿过的开口(15)。

10.
  一种机动车,具有前盖,该前盖能从正常位置运动到升高位置,该前盖的锁能利用调整装置来调整,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动车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装置。

说明书

用于机动车前盖锁的调整装置和对应的机动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前盖锁的调整装置,所述前盖可以从正常位置运动到升高的位置。
背景技术
为了降低行人在与机动车碰撞时弄伤的危险,已经研发出了在检测到碰撞后能主动抬起的前盖,由此可以通过前盖的变形吸收一部分碰撞能。这种主动的盖罩大多竖直向上并附加地向后移动。通过抬起前盖,在该盖罩与发动机舱之间形成变形空间。升高的前盖位置也称为行人保护位置,必要时也可以设置所谓的典型损伤位置,在该典型损伤位置情况下同样可以使前盖到达升高的且向后错开的位置。
DE102010029719A1公开了一种用于机动车前盖的合页铰链,所述前盖可以通过致动器从闭合位置被调整到升高的行人保护位置。
由DE102007056691A1已知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行人保护装置,在该行人保护装置中,锁在车身侧以可动的方式支承在导向装置上,并且在从正常位置向升高位置调整的过程中执行组合运动,该组合运动由摆动运动和沿着导向装置的移动组成。通过这种方式,安置在车身上的锁在前盖运动时相应地随着一起运动。在锁的部位没有致动器,锁的相对运动仅通过前盖支承结构的运动学来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给出一种调整装置,当前盖从正常位置运动到升高的位置时,该调整装置能够简单地使锁移动。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开头所述形式的调整装置中按照本发明规定,所述调整装置具有可沿着导向装置移动的、与锁耦联的溜板,该溜板在夹紧位置通过至少一个楔体与导向装置夹紧,并且该溜板通过用于使至少一个楔体移动的致动器可运动到未夹紧位置,在该未夹紧位置中所述溜板可以移动。
按照本发明的调整装置能够闭锁可沿着导向装置移动的溜板。当机动车前盖位于正常位置时,呈现的就是这个闭锁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前盖是闭合的并且在其前端部上通过锁与车身耦联。如果所述前盖在面临或识别出与其它交通参与者、例如行人的碰撞时从正常位置运动到了升高位置,则所述溜板同样也与导向装置夹紧,即所述锁位于闭锁位置,在该闭锁位置中,不期望的移动被阻止。在前盖从正常位置向升高位置、行人保护位置或典型损伤位置运动的过程中,与锁耦联的溜板沿着导向装置基本竖直地移动,从而使锁跟踪前盖的运动。
在夹紧位置中,楔体位于导向装置内侧面与溜板外侧面之间。楔体的形状引起产生自锁,即,在夹紧位置中在导向装置与溜板之间不能相对运动,由此使溜板和与其耦联的锁固定保持在所期望的位置中。由于自锁,力的增加也不会导致相对运动。
在按照本发明的调整装置中可以规定,至少一个楔体可通过滑块从夹紧位置移动出来,该滑块可由致动器移动。通过滑块的移动,解除了夹紧,由此使溜板和固定在其上的锁可以沿着导向装置移动。由此得到的优点是,对于致动器的驱动仅需相对微小的力用以移动滑块,由此也松开至少一个楔体,由此取消自锁。与之相比,使溜板和与其耦联的锁松开的致动器则需要大得多的力,这继而又需要功率更大的致动器。而按照本发明可以使用功率相对较小的致动器,因为这个致动器的任务仅仅是,使滑块移动相对较小的距离。
如果所述调整装置具有第一楔体和第二楔体,其中第一楔体在夹紧位置中阻塞沿着第一方向的运动,而第二楔体在夹紧位置中阻塞沿着相反的第二方向的运动,则得到按照本发明的调整装置的特别可靠的功能。通过 这两种楔体可以锁止或释放在两个方向上沿着导向装置的运动。
按照本发明的调整装置可以构造成,使得至少一个滑块由弹簧施加作用,通过该弹簧的弹簧力可将所述滑块和/或通过滑块移动的楔体带到夹紧位置中。因此当致动器不作用时,楔体总是位于夹紧位置。在这个状态下,在致动器关断时弹簧力使滑块和楔体保持在夹紧位置。只在接通致动器时滑块才抵抗弹簧力运动,由此使楔体从夹紧位置松开。
在按照本发明的调整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调整装置具有设置在导向装置的相对置的两个侧上的两个楔体。通过这种方式排除了滑块或溜板的卡棱,因为滑块或溜板在两个相对的侧上与楔体接触。
为了减小结构空间需求,可以规定,按照本发明的调整装置的滑块具有在横向上延伸的凹部,在凹部中嵌入有所述楔体或一个楔体的径向向内延伸的凸起部。楔体的凸起部以一定的公差保持在滑块的凹部里面,从而可以补偿小的角度误差或位置误差。另一方面,楔体以这种方式可靠地由滑块导引,从而可以可靠地产生所期望的夹紧作用。
在本发明的另一扩展结构中可以规定,所述溜板具有用于致动器的开口或者与致动器耦联的控制部件。在这个扩展结构中所述致动器(或控制部件)可以设置在溜板的中心并且通过在某一方向上的运动致动楔体或滑块,用以解除自锁。通过致动器的换向可以致动另一端上的滑块,用以实现在相反方向上的运动。
在按照本发明的调整装置中,所述致动器可以具有电的或气动的或液压的驱动装置。
也在本发明范围内的是,所述溜板具有至少一个在导向装置的纵向上延伸的、被滑块贯穿的开口。如果所述滑块贯穿溜板的开口,则可以特别小地构造调整装置。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机动车,该机动车具有前盖,该前盖可从正常位置运动到升高的位置,并且该前盖的锁可以利用调整装置来调整。
按照本发明的机动车的突出之处在于,所述机动车具有上述形式的调整装置。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实施例参照附图详细阐述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和细节。附图是示意图并且:
图1示出处于第一位置的按照本发明的调整装置;
图2示出处于第二位置的图1的调整装置;和
图3示出处于第三位置的图1的调整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以剖视图示出的调整装置1包括溜板2,该溜板可以沿着导向装置3运动。溜板2与在图1中仅示意性示出的锁4耦联,该锁在溜板2移动时可竖直地沿着导向装置3运动。
锁4用于闭锁机动车前盖,当面临或检测到与其它交通参与者、尤其是行人的碰撞时,前盖可以从正常位置运动到升高位置。前盖在其后端部上抬起且同时向着车尾运动。调整装置1能够在这种情形下使锁4的位置适配于移动的前盖。
在图1中可以看到,在溜板2与导向装置3的内侧面5之间设置有四个楔体6、7、8、9。楔体6、7、8、9设置成,使一个楔面贴靠在导向装置3的内侧面5上,而另一个楔面贴靠在溜板2的外侧面上。溜板2因此具有四个适配于楔体6至9的尺寸和楔角的外表面。
楔体6、7设置在导向装置3的相对的内侧面5上,楔体8、9也一样。
在图1所示的位置中,溜板2进而锁4夹紧在导向装置3里面。楔体6至9分别具有向内延伸的凸起部10,所述凸起部接合入滑块12的空隙11里面。在所示实施例中滑块12具有两个相互对置的凹部11。但是也可以设想其它实施形式,其中仅存在唯一的空隙或者存在多于两个的凹部。溜板2构造成对称的并且在其相对的侧上具有另一滑块13,楔体8、9的凸起部保持在该另一滑块的凹部中。滑块12、13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部段14,该部段贯穿溜板2的开口15,并且通到溜板2的中心开口16中。滑 块12的在纵向上延伸的部段14由仅示意性示出的弹簧17加载,该弹簧被构造成压簧并且一方面支承在溜板2上,另一方面支承在滑块12上。
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滑块12在储存在弹簧17中的能量的影响下被压向溜板2,直到楔体6、7贴靠在溜板2的相应外表面上,由此产生自锁。
设置在相对的侧上的滑块13同样具有相应的弹簧,由此滑块13沿相反的方向向着溜板2运动,直到楔体8、9阻止滑块13继续移动。在这个位置中产生自锁,由此固定住溜板2和与其耦联的锁4。
在中心开口16中可看到控制部件18,该控制部件与致动器耦联。在所示实施例中致动器被构造成电机,另一传递部件(未示出)例如齿条或螺纹杆将电机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移动,由此控制部件可以在导向装置3的纵向上运动。
图2示出在控制部件18从其在图1中所示的中性位置向下、即向着滑块12运动之后的状态。当控制部件18接触滑块12时,该滑块沿着导向装置3移动,并同时携带与该滑块耦联的楔体6、7,从而使这两个楔体从溜板2运动离开。在此,控制部件18首先克服由弹簧17施加的力,并且接着移动滑块12使其离开溜板2。在这个状态下,夹紧被解除,由此溜板2可以向下运动。在这个状态下,在图2中位于上方的楔体8、9滞后,从而使溜板这个侧上的夹紧也被解除。在该未夹紧的状态下,溜板2可以任意远地沿着导向装置3移动,这是因为楔体6、7被松开并且超前,而楔体8、9被松开并且滞后。通过溜板2的运动,可以使与溜板耦联的锁4实际上任意地沿着导向装置移动。
为了执行在相反的方向上的运动,控制部件18沿相反的方向运动。为此,与控制部件18耦联的致动器被换极/换向,从而使控制部件18如图3所示沿相反的方向——在图3中即向上——运动。在这个状态下,控制部件18克服由滑块13的弹簧产生的弹簧力(压力),该弹簧力使滑块13和楔体8、9向下顶压在溜板2上。如果控制部件18贴靠在滑块13上,则楔体8、9从夹紧位置运动到松开的位置,在夹紧位置中楔体一方面贴靠在导向装置3的内侧面5上,另一方面贴靠在溜板2的外侧面上。在这个状 态下,闭锁被取消并且溜板的夹紧被解除,然后溜板2可以任意地向上移动。设置在溜板2另一端上的楔体6、7滞后并且自动解除夹紧。
用于致动控制部件18的致动器仅需要微小的功率,这是因为致动器分别仅致动一个滑块12、13,而为此仅需微小的力。另一方面,通过楔体6至9产生大的夹紧力,该夹紧力使溜板2固定在每个所期望的位置上。因此通过在图1至3中所示的调整装置1不仅可以减小所要花费的力,而且可以使用功率较小的致动器。

用于机动车前盖锁的调整装置和对应的机动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用于机动车前盖锁的调整装置和对应的机动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用于机动车前盖锁的调整装置和对应的机动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于机动车前盖锁的调整装置和对应的机动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机动车前盖锁的调整装置和对应的机动车.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前盖的锁(4)的调整装置(1),该前盖可以从正常位置运动到升高位置,其中,所述调整装置(1)具有可以沿着导向装置(3)移动的、与锁(4)耦联的溜板(2),该溜板在夹紧位置中通过至少一个楔体(6,7,8,9)与导向装置(3)夹紧,并且该溜板可以通过用于移动至少一个楔体(6,7,8,9)的致动器被带到未夹紧位置,在该未夹紧位置中所述溜板(2)可以移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