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潮间带水域以砂质滩涂为基础的人工鱼礁建设方法.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26015 上传时间:2018-01-1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6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174184.8

申请日:

2015.04.14

公开号:

CN104798707A

公开日:

2015.07.2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K 61/00申请日:20150414|||公开

IPC分类号:

A01K61/00

主分类号:

A01K61/00

申请人:

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发明人:

刘健; 吴建辉; 徐嘉楠; 陈锦辉; 郑跃平; 吴铠; 陈慧文; 范厚勇; 倪春华; 崔百惠

地址:

200092上海市杨浦区赤峰路63号3号楼6楼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7

代理人:

王一琦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口潮间带水域以砂质滩涂为基础的人工鱼礁建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选择直径5-6cm的毛竹,切割成2.2m的统一竹段,作为一个礁体,其中1.7m的统一长度为入沙段;B)以粗端为入沙端,入沙段内每隔20cm打一孔,孔径0.5-0.8cm,该孔穿透竹身,毛竹不能因为打孔而劈裂,劈裂即不用;C)以水枪垂直冲击沙地,冲出一个直径6-7cm、深1.6-1.8m的沙洞,立即将礁体自入沙端起插入沙洞内,在礁体被插入沙洞时,砂通过孔流入礁体内,与礁体外侧摩擦力一同抵消浮力,将礁体固定于沙滩上;保持礁体在沙地表面以上露出统一的45-55cm,待砂回流并将礁体固定后,该单体鱼礁即安装完成;D)多个礁体集中安装后即形成礁阵,所述礁阵中相邻礁体的彼此间距2m。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河口潮间带水域以砂质滩涂为基础的人工鱼礁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选择直径5-6cm的毛竹,切割成2.2m的统一竹段,作为一个礁体,其中1.7m的统一长度为入沙段;
B)以粗端为入沙端,入沙段内每隔20cm打一孔,孔径0.5-0.8cm,该孔穿透竹身,毛竹不能因为打孔而劈裂,劈裂即不用;
C)以水枪冲击沙地,冲出一个直径6-7cm、深1.6-1.8m的沙洞,立即将礁体自入沙端起插入沙洞内,在礁体被插入沙洞时,砂通过孔流入礁体内,与礁体外侧摩擦力一同抵消浮力,将礁体固定于沙滩上;保持礁体在沙地表面以上露出统一的45-55cm,待砂回流并将礁体固定后,该单体鱼礁即安装完成;
D)多个礁体集中安装后即形成礁阵,所述礁阵中相邻礁体的彼此间距2m。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口潮间带水域以砂质滩涂为基础的人工鱼礁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竹段的长度为2.2m,其中入沙段1.7m,沙地表面以上露出45-55cm。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口潮间带水域以砂质滩涂为基础的人工鱼礁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礁阵的南北方向2000m,东西方向100m。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口潮间带水域以砂质滩涂为基础的人工鱼礁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GPS定位首个单体鱼礁选址位置,以该点为起点,以GPS控制方向,以绳索控制各单体鱼礁间隔和位置,安装整个人工鱼礁礁阵。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口潮间带水域以砂质滩涂为基础的人工鱼礁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E):多个礁阵形成阵群。

说明书

河口潮间带水域以砂质滩涂为基础的人工鱼礁建设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鱼礁的建设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河口潮间带水域以砂质滩涂为基础的人工鱼礁建设方法。
背景技术
人工鱼礁在定义上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供海洋生物生活的栖息地,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避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一般认为美国最早于1935年开展人工鱼礁的投放与研究,我国于1979年在广西省北部湾投放首座混凝土鱼礁,并推广至其它8个沿海省市,目前国内外已经广泛的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依据构造材料分类,目前主要的人工鱼礁类型包括:混凝土构件型、钢制或玻璃钢构件、人工废弃构筑物等。针对沿海水域底质坚硬、有海水腐蚀、深水压强大等特殊环境铸造“三角”、“人字”、“球体”等形式的构筑物或直接“沉船作礁”。研究表明,人工鱼礁在渔业资源的聚集、增殖等方面有良好效果。
由于长江口砂质滩涂的底质环境,上述人工渔礁类型在长江口无法正常使用,实验表明上述构筑物在砂质滩涂地形上安装后,会在短时间内完全没入砂层内,无法起到人工鱼礁作用。为了开展长江口生态环境的修复,需要建立一种能够与长江口环境条件相适应的人工渔礁建设方法。
发明内容
中华鲟是典型的江海洄游性鱼类,长江口作为中华鲟的关键栖息地,是中华鲟成鱼溯河洄游的门户,也是中华鲟幼鲟育肥和产后亲鱼恢复的索饵场,还是中华鲟幼鲟和产后亲鱼降河入海的生理调节场所和唯一通道,在中华鲟整个生命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由于多种因素综合影像,致使长江口水域逐渐荒漠化,食物链底层物种单一并日趋减少,导致中华鲟食物匮乏。本发明所用的方法作为一种水域生态修复技术,以治理长江口水域荒漠化为目的,为各类食物链底层的饵料生物提供栖息避难场所,提高其生存优势,增加种群数量,进而为中华鲟等水生野生动物提供一个较为丰沛的饵料环境,达到保护中华鲟的最终目的。
长江口拥有其特殊的生态环境,首先长江口有着极强的潮汐作用,涨平潮时水深可达10米左右,而落平潮时可露出沙滩;第二,长江口底质为砂质;第三,每个涨落潮期间沙滩上的生物总有数小时经受高温或低温以及缺水的威胁;第四,大量咸淡水交锋。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河口潮间带水域以砂质滩涂为基础的人工鱼礁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选择直径5-6cm的毛竹,切割成2.2m的统一竹段,作为一个礁体,其中1.7m的统一长度为入沙段;
B)以粗端为入沙端,入沙段内每隔20cm打一孔,孔径0.5-0.8cm,该孔穿透竹身,毛竹不能因为打孔而劈裂,劈裂即不用;
C)以水枪冲击沙地,冲出一个直径6-7cm、深1.6-1.8m的沙洞,立即将礁体自入沙端起插入沙洞内,在礁体被插入沙洞时,砂通过孔流入礁体内,与礁体外侧摩擦力一同抵消浮力,将礁体固定于沙滩上;保持礁体在沙地表面以上露出统一的45-55cm,待砂回流并将礁体固定后,该单体鱼 礁即安装完成;
D)多个礁体集中安装后即形成礁阵,所述礁阵中相邻礁体的彼此间距2m。
本技术方案的特点是:实验表明,沙下1.7m能够有效保持鱼礁的稳固性,保证沙上0.5m不发生变化。鱼礁建成后能够在鱼礁与沙面交界处形成以鱼礁为中心,直径30cm左右、最深处深5cm的软沙层便于甲克类、双壳类及各种小型鱼虾钻沙,形成的水坑能够在低潮露滩后帮助各类水生生物躲避高温,沙上留存的50cm部分能够附着大量藤壶、水藻等附生生物,起到对本地小型水生生物的富集、保护作用。
本发明建立了适合长江口特殊环境条件的以毛竹为主要材质的人工鱼礁建设方法,解决了传统的混凝土构件、钢制或玻璃钢构件、人工废弃构筑物、沉船等类型的人工渔礁不适合在长江口使用的问题,是对河口潮间带水域生态修复技术的有益探索,填补了这一方面的技术空白。经过试验,人工鱼礁范围内生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起到了良好的生态修复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竹段的长度为2.2m,其中入沙段1.7m,沙地表面以上露出50cm。
进一步的,所述礁阵的南北方向2000m,东西方向100m。
更进一步的,通过GPS定位首个单体鱼礁选址位置,以该点为起点,以GPS控制方向,以绳索控制各单体鱼礁间隔和位置,安装整个人工鱼礁礁阵。
进一步的,还包括步骤E):多个礁阵形成阵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鱼礁材料较易开发和生产;
2)鱼礁能够方便安装于沙滩表面,并能长期保持;
3)鱼礁具备一定抗台、抗风、抗潮汐、耐海水腐蚀的特点。
4)生态修复作用明显,尤其适合长江口沙质滩涂的基础。
附图说明
图1是单个鱼礁体的结构示意图,显示了沙面上方、沙面处、及沙面下方的生态修复条件。
图2是本发明鱼礁阵及鱼礁阵群的布置示意图。
图3是单个鱼礁体位于沙面上方、沙面下方的长度,及位于沙面下方的孔洞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基于在长江口滩涂现场开展的一系列监测和实验工作的的基础上形成,选择毛竹作为基本材料,经过加工处理和安装,形成适合长江口潮汐、咸淡水交会和砂质滩涂等环境特点,并具备一定抗台、抗风、抗潮汐、耐海水腐蚀性能,能够长期存在的人工鱼礁。
参见图1,滩涂人工鱼礁原理:
鱼礁选取2.2m长度毛竹制作,其中1.7m插入沙中,留0.5m于沙面以上。实验表明,沙下1.7m能够有效保持鱼礁的稳固性,保证沙上0.5m不发生变化。鱼礁建成后能够在鱼礁与沙面交界处形成以鱼礁为中心,直径30cm左右、最深处深5cm的软沙层便于甲克类、双壳类及各种小型鱼虾钻沙,形成的水坑能够在低潮露滩后帮助各类水生生物躲避高温,沙上留存的50cm部分能够附着大量藤壶、水藻等附生生物,起到对本地小型水生生 物的富集、保护作用。
参见图2-3,礁体的加工处理方法:
选择直径5-6cm的毛竹,切割成2.2m的竹段,作为一个礁体;以粗端为入沙端,自竹段入沙端起1.1m内每隔20cm打一孔,孔径0.5-0.8cm,该孔必须穿透竹身,毛竹不能因为打孔而劈裂,劈裂即不用。
参见图2-3,礁体的安装:
以水枪冲击沙地,冲出一个直径6-7cm、深1.7m的沙洞,立即将礁体自入沙端起插入沙洞内,在礁体被插入沙洞时,砂通过孔流入礁体内,与礁体外侧摩擦力一同抵消浮力,将礁体固定于沙滩上。保持礁体在沙地表面以上露出50cm,待砂回流并将礁体固定后,该单体鱼礁即安装完成。
多个礁体集中安装后即形成礁阵,人工鱼礁礁阵由数万单体鱼礁组成,单体鱼礁彼此间距2m,形成南北方向2000m,东西方向100m的巨大鱼礁礁阵,通过GPS定位首个单体鱼礁选址位置,以该点为起点,以GPS控制方向,以绳索控制各单体鱼礁间隔和位置,安装整个人工鱼礁礁阵;多个礁阵形成阵群。
按照本发明方法,在长江口开展完成人工鱼礁建设试验,通过现场监测,已经在礁体下形成了甲壳类、双壳类及小型鱼虾的生物聚集区域,试验初期建设的礁体已经附着大量藤壶和水藻。

河口潮间带水域以砂质滩涂为基础的人工鱼礁建设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口潮间带水域以砂质滩涂为基础的人工鱼礁建设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口潮间带水域以砂质滩涂为基础的人工鱼礁建设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口潮间带水域以砂质滩涂为基础的人工鱼礁建设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口潮间带水域以砂质滩涂为基础的人工鱼礁建设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口潮间带水域以砂质滩涂为基础的人工鱼礁建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选择直径5-6cm的毛竹,切割成2.2m的统一竹段,作为一个礁体,其中1.7m的统一长度为入沙段;B)以粗端为入沙端,入沙段内每隔20cm打一孔,孔径0.5-0.8cm,该孔穿透竹身,毛竹不能因为打孔而劈裂,劈裂即不用;C)以水枪垂直冲击沙地,冲出一个直径6-7cm、深1.6-1.8m的沙洞,立即将礁体自入沙端起插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