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及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260003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633237.3

申请日:

2014.11.10

公开号:

CN105003977A

公开日:

2015.10.28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4F 1/02申请日:20141110|||公开

IPC分类号:

F24F1/02(2011.01)I; E06B3/70; E06B7/28

主分类号:

F24F1/02

申请人:

贺红宇

发明人:

贺红宇

地址:

523000广东省东莞市道滘镇振兴路广华中心B座2202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9

代理人:

梁伟华; 宛文鸣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和一种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其中,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针对门的结构特性,将超薄空气净化装置作为门扇或超薄空气净化装置作为门扇的一部分安装于门扇中,使超薄空气净化装置成为门的有机整体,解决了空气净化器室内放置占据空间的问题,并且利用房间人员的进出空间作为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气流组织运行空间,使室内更加宽敞,极大地拓展了超薄空气净化器的使用方式及应用范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空气净化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包括进风模块、出风模块,所述进风模块与出风模块之间设置有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模块设置有外壳,且所述空气处理模块的外壳的长度大于宽度;所述空气处理模块的外壳的底端端面为迎风面、顶端端面为出风面;所述空气处理模块的内部气流流向为由下向上,且内部气流流向垂直于所述空气处理模块的迎风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模块为静电除尘模块、离子发生模块、光触媒滤网模块、活性炭滤网模块、加湿模块、新风模块中的一种、两种组合或多种组合。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模块、出风模块均设置有外壳,且所述进风模块的外壳、出风模块的外壳均是长度大于宽度;所述进风模块位于所述空气处理模块的下方,所述出风模块位于所述空气处理模块的上方,所述进风模块的外壳的顶端通过法兰及密封条与所述空气处理模块的外壳的底端连接,所述出风模块的外壳的底端通过法兰及密封条与所述空气处理模块的外壳的顶端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模块包括静电除尘模块、风机模块、光触媒滤网模块、缓冲模块、活性炭滤网模块,所述进风模块、静电除尘模块、风机模块、光触媒滤网模块、缓冲模块、活性炭滤网模块、出风模块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进风模块、静电除尘模块、风机模块、光触媒滤网模块、缓冲模块、活性炭滤网模块、出风模块的外壳均呈长方体型,且所述进风模块、静电除尘模块、风机模块、光触媒滤网模块、缓冲模块、活性炭滤网模块、出风模块的外壳的长度相等,所述进风模块、静电除尘模块、风机模块、光触媒滤网模块、缓冲模块、活性炭滤网模块、出风模块的宽度相等;所述进风模块、静电除尘模块、风机模块、光触媒滤网模块、缓冲模块、活性炭滤网模块、出风模块的外壳之间通过法兰及密封条进行密封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模块内设置有用于调节进风方向的进风导流板,所述出风模块内设置有用于调节出风方向的出风导流板;所述静电除尘模块内设置有高压发生器、离子发射器、 静电集尘板;所述风机模块内安装有风机;所述光触媒滤网模块内设置有光触媒蜂窝板、紫外灯;所述活性炭滤网模块内设置有夹带活性炭颗粒的无纺布构成的活性炭滤网。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宽度为10~120毫米,所述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高度大于或等于250毫米。

7.
  一种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包括门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超薄空气净化装置,所述超薄空气净化装置作为门扇或超薄空气净化装置作为门扇的一部分安装于门扇中。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扇包括门扇骨架,所述门扇骨架包括门扇上骨架、门扇中骨架、门扇下骨架、门扇边骨架;所述门扇中骨架将门扇骨架分为上下两部分,所述门扇骨架的上部分安装有上门芯面板,所述门扇骨架的下部分安装有下门芯面板,所述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安装于所述上门芯面板内,所述下门芯面板内部作为用于放置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耗材备品的储藏架。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扇上骨架固定安装有顶夹,门扇中骨架固定安装有地弹簧,门扇边骨架固定安装有边夹,所述顶夹设置有顶夹轴、地弹簧设置有底夹轴、边夹设置有螺栓轴;所述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呈长方体,且超薄空气净化装置与顶夹、地弹簧、边夹对应的四个面上分别对应安装有带轴孔的顶片、底片、边片,所述顶片、底片、边片的轴孔能够分别对应与顶夹轴、底夹轴、螺栓轴嵌套连接,使所述超薄空气净化装置通过顶夹和地弹簧安装于所述门扇骨架,再通过边夹与所述门扇骨架相互固定。

10.
  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门芯面板分为上门芯第一面板、上门芯第二面板,所述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安装在上门芯第一面板与上门芯第二面板之间;在所述上门芯第一面板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进风模块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一进风格栅,在上门芯第 一面板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出风模块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出风格栅;在所述上门芯第二面板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进风模块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进风格栅,在上门芯第二面板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出风模块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出风格栅。

说明书

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及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及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洁净空气量(简称CADR)是表征空气净化器的净化能力的主要参数之一,因此普通空气净化器希望过滤器的迎风面尽可能大,对于同一特性的过滤器,通过相同的洁净空气量,迎风面积越大越则过滤器的阻力越低、过滤效率越高,也就是说空气净化器的空气净化效能越高。普通空气净化器主要特点是希望过滤器的最大面作为迎风面而垂直于净化器的内部气流流向,同时,为了使空气净化器对空气中多种不健康成份具有处理能力的多功能性,强调各种过滤器的迎风面在垂直于内部气流的方向上层层叠置,即各种过滤器均制成扁平型。因此,普通空气净化器厚度大、体积大。另外,市场上出现不同用途的过滤芯体通过层层叠置形成组合型过滤器,结构虽然紧凑了,但每种过滤芯体相对于特定有效物的容尘量不同,在不同的环境中,一旦其中一个过滤芯体的性能衰减,需要整体丢弃,造成极大浪费。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空气品质的健康指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以前仅仅对温度的重视,增加了对湿度的要求,进而对空气洁净度、空气新鲜度等也逐渐开始有了要求,要求室内的空气处理装置对空气中的含菌量、含氧量、含尘量及化学污染等也要具备一定的处理能力。
空气净化器一般用来去除特定空间内空气中的粉尘、细菌、异味以及不健康的有机学挥发物,目前,市场上出现众多专业针对空气洁净度及化学污染进 行处理的空气净化器,独立放置的空气净化器占据了有限的室内空间,使得本已拥有众多电器设备的房间更加拥挤;并且,空气净化器经常需要更换内部的耗材,在使用上对环境条件更有诸多要求,如果使用条件不佳,空气净化器同样不能发挥正常效能;再者,空气净化器运行所需要的合理的气流组织将要求更大的运行空间。因此,如何在室内有限的空间内合理安放空气净化器显得十分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它采用超薄的结构设计,结构更显简洁、灵巧,大大节省了室内空间,极大地拓展了空气净化器的使用方式及应用范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空气净化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另外,本发明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针对门的结构特性,将超薄空气净化装置作为门扇或超薄空气净化装置作为门扇的一部分安装于门扇中,使超薄空气净化装置成为门的有机整体,解决了空气净化器室内放置占据空间的问题,并且利用房间人员的进出空间作为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气流组织运行空间,使室内更加宽敞;同时,门一般是对两个空间实施隔离作用的,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可以根据情况通过对进风模块及出风模块的调节,使两个相互隔离空间的空气产生对流,极大地拓展了超薄空气净化器的使用方式及应用范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空气净化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包括进风模块、出风模块,所述进风模块与出风 模块之间设置有空气处理模块,所述空气处理模块设置有外壳,且所述空气处理模块的外壳的长度大于宽度;所述空气处理模块的外壳的底端端面为迎风面、顶端端面为出风面;所述空气处理模块的内部气流流向为由下向上,且内部气流流向垂直于所述空气处理模块的迎风面。
其中,所述空气处理模块为静电除尘模块、离子发生模块、光触媒滤网模块、活性炭滤网模块、加湿模块、新风模块中的一种、两种组合或多种组合。
其中,所述进风模块、出风模块均设置有外壳,且所述进风模块的外壳、出风模块的外壳均是长度大于宽度;所述进风模块位于所述空气处理模块的下方,所述出风模块位于所述空气处理模块的上方,所述进风模块的外壳的顶端通过法兰及密封条与所述空气处理模块的外壳的底端连接,所述出风模块的外壳的底端通过法兰及密封条与所述空气处理模块的外壳的顶端连接。
其中,所述空气处理模块包括静电除尘模块、风机模块、光触媒滤网模块、缓冲模块、活性炭滤网模块,所述进风模块、静电除尘模块、风机模块、光触媒滤网模块、缓冲模块、活性炭滤网模块、出风模块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进风模块、静电除尘模块、风机模块、光触媒滤网模块、缓冲模块、活性炭滤网模块、出风模块的外壳均呈长方体型,且所述进风模块、静电除尘模块、风机模块、光触媒滤网模块、缓冲模块、活性炭滤网模块、出风模块的外壳的长度相等,所述进风模块、静电除尘模块、风机模块、光触媒滤网模块、缓冲模块、活性炭滤网模块、出风模块的宽度相等;所述进风模块、静电除尘模块、风机模块、光触媒滤网模块、缓冲模块、活性炭滤网模块、出风模块的外壳之间通过法兰及密封条进行密封连接。
其中,所述进风模块内设置有用于调节进风方向的进风导流板,所述出风模块内设置有用于调节出风方向的出风导流板;所述静电除尘模块内设置有高压发生器、离子发射器、静电集尘板;所述风机模块内安装有风机;所述光触媒滤网模块内设置有光触媒蜂窝板、紫外灯;所述活性炭滤网模块内设置有夹带活性炭颗粒的无纺布构成的活性炭滤网。
其中,所述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宽度为10~120毫米,所述超薄空气净化 装置的高度大于或等于250毫米。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包括门扇,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超薄空气净化装置,所述超薄空气净化装置作为门扇或超薄空气净化装置作为门扇的一部分安装于门扇中。
其中,所述门扇包括门扇骨架,所述门扇骨架包括门扇上骨架、门扇中骨架、门扇下骨架、门扇边骨架;所述门扇中骨架将门扇骨架分为上下两部分,所述门扇骨架的上部分安装有上门芯面板,所述门扇骨架的下部分安装有下门芯面板,所述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安装于所述上门芯面板内,所述下门芯面板内部作为用于放置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耗材备品的储藏架。
其中,所述门扇上骨架固定安装有顶夹,门扇中骨架固定安装有地弹簧,门扇边骨架固定安装有边夹,所述顶夹设置有顶夹轴、地弹簧设置有底夹轴、边夹设置有螺栓轴;所述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呈长方体,且超薄空气净化装置与顶夹、地弹簧、边夹对应的四个面上分别对应安装有带轴孔的顶片、底片、边片,所述顶片、底片、边片的轴孔能够分别对应与顶夹轴、底夹轴、螺栓轴嵌套连接,使所述超薄空气净化装置通过顶夹和地弹簧安装于所述门扇骨架,再通过边夹与所述门扇骨架相互固定。
其中,所述上门芯面板分为上门芯第一面板、上门芯第二面板,所述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安装在上门芯第一面板与上门芯第二面板之间;在所述上门芯第一面板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进风模块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一进风格栅,在上门芯第一面板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出风模块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出风格栅;在所述上门芯第二面板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进风模块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进风格栅,在上门芯第二面板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出风模块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出风格栅。
本发明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超薄结构设计,使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更显简洁、灵巧,极大地拓展了空气净化装置的使用方式及应用范围,进一步丰富和 完善了空气净化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在一些特殊使用条件下,比如壁挂或吸顶方式使用时,大大节省了室内空间,如果与室内其他家具、设施配套使用,更能体现出其卓越性能。
本发明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针对门的结构特性,将超薄空气净化装置作为一个整体门扇或作为门扇的一部分安装在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门扇骨架上,使超薄空气净化装置成为门的有机整体,解决了空气净化器的室内放置问题,并且利用房间人员的进出空间作为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运行空间,使室内更加宽敞。
进一步,在本发明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中,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可以做大成为一个整体的门扇,使门的结构简单;也可以利用门扇骨架将门扇分为两个或多个单元,从而可以装置多个超薄空气净化装置,使空气处理能力更大。当采用多单元的结构时,又可以将其中某些单元作为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耗材备品储藏架,由于该储藏架结构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模块结构完全一样,并且具有适合存放空气净化耗材的密闭结构,更有利于满足空气净化耗材的放置和保存,不仅节省了空气净化装置的备品储藏空间,使装置的耗材更换快捷方便,而且提高了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运行效率,简化了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日常管理。
进一步,在本发明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中,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外面可以再安装门面板,该门面板可以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各模块的外壳一体化结构,各模块间的连接法兰作为门面板间的加强筋,使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结构紧凑,增强了门扇的结构强度;同时,该门面板能够根据不同需要制作成不同的款式,增加门的美观性和实用性。
进一步,本发明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其进风模块的进风格栅及出风模块的出风格栅在两侧的门面板上均可以同时设置,并且进风模块及出风模块内部均安装有导流板,因此,该组合装置能够对与之相邻的两个房间进行单独间歇式地空气处理,也可以对两个房间同时进行空气处理,甚至可以实现两个房间之间的空气对流,形成一个房间成为另外一个房间的新风空间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了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使用率,极大地拓展了超薄空气净化器的 使用方式及应用范围。
进一步,本发明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可以将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相对门扇骨架转动一定的角度,然后,从侧面将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内的功能模块抽出,以方便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耗材更换和日常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各模块连接结构及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的前视图及局部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的左视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在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相对门扇转动90度时的俯视示意图。
在图1~6中包括:
100-超薄空气净化装置,200-门扇,300-门扇骨架,400-上门芯面板,500-下门芯面板;
1-外壳,2-壁板,3-法兰,5-地弹簧,6-顶夹,7-边夹,9-进风模块,10-静电除尘模块,11-风机模块,12-光触媒滤网模块,13-缓冲模块,14-活性炭滤网模块,15-出风模块; 
51-底夹轴,52-底片,61-顶夹轴,62-顶片,71-螺栓轴,72-边片,91-进风导流板,101-离子发射器,102-静电集尘板,111-风机,121-光触媒蜂窝板,122-紫外灯,141-活性炭滤网,151-出风导流板;
301-门扇上骨架,302-门扇中骨架,303-门扇下骨架,304-门扇边骨 架,401-出风格栅,402-进风格栅,601-内部气流流向,602-水平截面,603-垂直截面;
400a-上门芯第一面板,400b-上门芯第二面板,401a-第一出风格栅,401b-第二出风格栅,402a-第一进风格栅,402b-第二进风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和图2,本发明的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包括进风模块9、出风模块15,进风模块9与出风模块15之间设置有空气处理模块,空气处理模块设置有外壳1,且空气处理模块的外壳1的长度L大于宽度W。空气处理模块的外壳1的底端端面为迎风面、顶端端面为出风面。空气处理模块的内部气流流向601为由下向上,且内部气流流向601垂直于空气处理模块的迎风面,使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形成超薄结构。
本发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主要特点是希望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在三维空间的3个方向上进行截面,取最大面积的那个截面平行于内部气流流向601,取最小面积的那个截面作为迎风面。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在三维空间的3个方向上,最大面积的截面为垂直截面603、最小面积的截面为水平截面602,所以垂直截面603平行于内部气流流向601,水平截面602作为迎风面。为了区别小微型空气净化器,本发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宽度W为10~120毫米,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高度H大于或等于250毫米。
如图1所示,进风模块9、出风模块15均设置有外壳1,且进风模块9的外壳1、出风模块15的外壳1均是长度大于宽度;进风模块9位于空气处理模 块的下方,出风模块15位于空气处理模块的上方,进风模块9的外壳1的顶端通过法兰3及密封条与空气处理模块的外壳1的底端连接,出风模块15的外壳1的底端通过法兰3及密封条(如:图1中法兰3顶端和/或底端的类似垂直放置“Z”字型的填充部分,即为密封条)与空气处理模块的外壳1的顶端连接。此连接结构,更容易实现各模块以功能段的形式标准化设计制作,使空气净化装置在结构上实现模块化装配,使空气净化装置可以根据使用环境、使用季节及使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不同的功能组合,极大提高了空气净化装置的实际实用价值,同时对空气净化装置的质量安全、生产效率及使用维护均极具积极意义。
空气处理模块可以为静电除尘模块、离子发生模块、光触媒滤网模块、活性炭滤网模块、加湿模块、新风模块中的一种、两种组合或多种组合,以实现空气调节、过滤粉尘及去除有害气体等空气处理功能。所以图1中的空气处理模块采用省略画法。
图1的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在工作时,空气从进风模块9进入,经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各模块处理后从出风模块15送出,空气从进风模块9到出风模块15的流动方向为内部气流流向601。
请参考图3,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空气处理模块包括静电除尘模块10、风机模块11、光触媒滤网模块12、缓冲模块13、活性炭滤网模块14,进风模块9、静电除尘模块10、风机模块11、光触媒滤网模块12、缓冲模块13、活性炭滤网模块14、出风模块15从下至上依次设置;进风模块9、静电除尘模块10、风机模块11、光触媒滤网模块12、缓冲模块13、活性炭滤网模块14、出风模块15的外壳1均呈长方体型,且进风模块9、静电除尘模块10、风机模块11、光触媒滤网模块12、缓冲模块13、活性炭滤网模块14、出风模块15的外壳1的长度相等,进风模块9、静电除尘模块10、风机模块11、光触媒滤网模块12、缓冲模块13、活性炭滤网模块14、出风模块15的宽度相等;进风模块9、静电除尘模块10、风机模块11、光触媒滤网模块12、缓冲模块13、活性炭滤网模块14、出风模块15的外壳1之间通过法兰3及密封条进行密封连接。
进风模块9内设置有用于调节进风方向的进风导流板91,出风模块15内设置有用于调节出风方向的出风导流板151,以方便控制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进风及出风方向。
静电除尘模块10内设置有高压发生器、离子发射器101、静电集尘板102。在工作时,当空气经过静电除尘模块10内的离子发射器101时,离子发射器101在高电压的作用下不断产生电荷晕,使空气中的灰尘颗粒及细菌带电,气流继续流动,各种荷电物质加速混合、碰撞,从而使微生物被电离解,有效地抵制、清除了空气中的微生物,接着空气进入静电集尘板102,空气中带电的灰尘颗粒在库仑力的作用下被静电集尘板102吸附。所述离子发射器101可以是金属膜状、金属针状、金属丝状或碳纤维,发射类型为单极或双极。
风机模块11内安装有风机111,风机模块11为空气提供动能,使进入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空气按照设定的流向流动。风机模块11内部安装的风机111,可以是1个或1个以上并联安装的贯流风机,可以是1个或1个以上并联安装的轴流风机,也可以是1个或1个以上并联安装的离心风机。
光触媒滤网模块12内设置有光触媒蜂窝板121、紫外灯122。在工作时,空气经安装在风机模块11内的风机111加压获得动能,进入光触媒滤网模块12,光触媒蜂窝板121在紫外灯122的作用下提高活性,将空气中有害的有机物质及部分无机物质进一步分解,同时,光触媒蜂窝板121对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内部气流也能起到均流作用,使空气更均匀地进入活性炭滤网模块14。
缓冲模块13作为两个功能性模块之间的过渡模块,可以是为了配套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结构、也可以是前一功能性模块为达到更好性能所需要的预留空间,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其他功能性模块进行替代,使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并且缓冲模块13的外壳1的壁板2可以灵活地采用特殊材料,使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达到特殊的应用效果。本实施例的缓冲模块13作为光触媒滤网模块12与活性炭滤网模块14两个功能性模块之间的过渡模块,是为了调节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缓冲模块13也可以根据情况更换为功能性模块。例如:下述的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中,缓冲模块13的壁板2可以使用玻璃等透明特殊材料,使门扇具备观察窗功能。
活性炭滤网模块14内设置有夹带活性炭颗粒的无纺布构成的活性炭滤网141。活性炭滤网141的无纺布可以是其他微孔网,也可以是静电驻极体纤维滤料,活性炭颗粒能够消除、分解、抑制空气中的异味、臭氧等不良成份,静电驻极体纤维滤料则对空气中的剩余灰尘颗粒进一步吸附。进一步地,活性炭滤网141夹带的活性炭颗粒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吸附能力的颗粒物,或者是多种吸附剂的混合,使活性炭滤网141具备更广泛的吸附效应。
进风模块9、静电除尘模块10、风机模块11、光触媒滤网模块12、缓冲模块13、活性炭滤网模块14、出风模块15的外壳1均是由若干壁板2装配构成或者也可以是一体化结构。
请参考图4~6,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包括门扇200、上述的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作为门扇200或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作为门扇200的一部分安装于门扇200中,使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成为门扇200的有机整体,解决了空气净化器的室内放置问题,并且利用房间人员的进出空间作为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运行空间,使室内更加宽敞。
如图4和图5所示,门扇200包括门扇骨架300,门扇骨架300包括门扇上骨架301、门扇中骨架302、门扇下骨架303、门扇边骨架304;门扇中骨架302将门扇骨架300分为上下两部分,门扇骨架300的上部分安装有上门芯面板400,门扇骨架300的下部分安装有下门芯面板500,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安装于上门芯面板400内,下门芯面板500内部作为用于放置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耗材备品的储藏架。由于该储藏架结构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结构相同,且具有适合空气净化耗材的密闭结构,更有利于满足空气净化耗材的放置和保存,不仅节省了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耗材备品储藏空间,使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耗材更换快捷方便,而且提高了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运行效率,简化了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日常管理。
进一步,本发明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外壳1一体化为上门芯面板400,该上门芯面板400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制作成不同的款式,增加门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同时,各模块间的连接法兰3同时又成 为门面板间的加强筋8(所以图1中标记“8(3)”),增强了门扇200的结构强度,使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结构紧凑。
进一步,本发明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可以取消门扇骨架300做成一个整体的门扇200,使门的结构简单;也可以将门扇200分为两个或多个单元,从而可以装置多个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使空气处理能力更大。
其中,门扇上骨架301固定安装有顶夹6,门扇中骨架302固定安装有地弹簧5,门扇边骨架304固定安装有边夹7,顶夹6设置有顶夹轴61、地弹簧5设置有底夹轴51、边夹7设置有螺栓轴71;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呈长方体,且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与顶夹6、地弹簧5、边夹7对应的四个面上分别对应安装有带轴孔的顶片62、底片52、边片72,顶片62、底片52、边片72的轴孔能够分别对应与顶夹轴61、底夹轴51、螺栓轴71嵌套连接,使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通过顶夹6和地弹簧5安装于门扇骨架300,再通过边夹7与门扇骨架300相互固定。当需要对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进行耗材更换或日常维护时,如图6所示,先用工具拧动边夹7的螺栓轴71,使螺栓轴71从边片72的轴孔里出来,则上门芯面板400及安装在其内的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可以围绕底夹轴51与上夹轴61的轴心线转动,即可将需要的模块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内抽出进行更换或日常维护。
如图1、图4~6所示,上门芯面板400分为上门芯第一面板400a、上门芯第二面板400b,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安装在上门芯第一面板400a与上门芯第二面板400b之间;在上门芯第一面板400a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进风模块9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一进风格栅402a,在上门芯第一面板400a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出风模块15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出风格栅401a;在上门芯第二面板400b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进风模块9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进风格栅402b,在上门芯第二面板400b与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出风模块15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出风格栅401b。
因此,本发明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是通过如下方式对与之相邻的两个房间进行空气处理的:通过调节进风导流板91及出风导流板151,可形 成多种气流组织形式,见下面的表1:
表1

如此装配的具有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门扇200能够对与之相邻的两个房间进行单独间歇式的空气处理,也可以对两个房间同时进行空气处理,甚至可以实现两个房间之间的空气对流,形成一个房间成为另外一个房间的新风空间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了超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使用率,极大地拓展了空气净化器的使用方式及应用范围。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同样,上述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及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及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及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及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及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薄空气净化装置和一种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其中,与门组合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针对门的结构特性,将超薄空气净化装置作为门扇或超薄空气净化装置作为门扇的一部分安装于门扇中,使超薄空气净化装置成为门的有机整体,解决了空气净化器室内放置占据空间的问题,并且利用房间人员的进出空间作为超薄空气净化装置的气流组织运行空间,使室内更加宽敞,极大地拓展了超薄空气净化器的使用方式及应用范围,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供热;炉灶;通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