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伸缩门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伸缩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伸缩门。
背景技术
在人们生活中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门,如住宅的房门、院门以及工作单位
的大门等,传统门的结构已为人们所熟知,不管门的形式如何,传统的门都是
通过转动或推拉两种方式实现门的开闭。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两
扇转动开启式大门已逐渐为电动伸缩门所替代,电动伸缩门作为一种新型的门
以其开启方便,造型美观,可以电动控制等多方面的优势而得到日益广泛的应
用。现有的电动伸缩门中,许多为超长门排式结构,且传统伸缩门均是由机头
经交叉连杆牵引门体移动,实现伸缩门的收缩或展开。现有的电动伸缩门在门
体移动过程中,门体移动的距离无法准确控制,而且其牵引力施加于连接各门
框的交叉连杆上,使得交叉连杆因受力太大而容易产生变形及折断。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电动伸缩门,门
体移动的距离可以准确控制,结构简单,交叉连杆受力较小不会变形或折断。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电动伸缩门,包括控制器、对称设置的第一伸缩门和第
二伸缩门,第一伸缩门包括第一门排、第一机头,第二伸缩门包括第二门排、
第二机头,第一机头内设有第一伸缩门电动装置,第二机头内设有第二伸缩门
电动装置,其中:
第一机头靠近第二机头一端设有用于检测第一机头、第二机头之间距离的
测距传感器,测距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分别与第一伸缩门电动装置、
第二伸缩门电动装置连接;
第一门排、第二门排均由多个门框通过交叉连杆连接而成,交叉连杆包括
第一纵向交叉连杆组、第二纵向交叉连杆组,在每个相邻的两个门框之间各设
有一个中间支架,第一纵向交叉连杆组、第二纵向交叉连杆组分别通过横杆连
接件固定在门框或中间支架上,第一纵向交叉连杆组、第二纵向交叉连杆组之
间均通过复位弹簧连接;第一机头、第二机头、多个门框下均设有行走轮。
优选的,还包括第一横向交叉连杆组,第一门排、第二门排多个门框之间
靠近行走轮一端均与第一横向交叉连杆组连接,中间支架下端与第一横向交叉
连杆组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第二横向交叉连杆组,第一门排、第二门排多个门框之间
远离行走轮一端均与第二横向交叉连杆组连接,中间支架上端与第二横向交叉
连杆组连接。
优选的,第一横向交叉连杆组包括多个交叉连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一牵引弹
簧,第一牵引弹簧两端分别与相邻的第一连杆中间交叉连接处连接。
优选的,第二横向交叉连杆组包括多个交叉连接的第二连杆,第二连杆之
间设有第二牵引弹簧,第二牵引弹簧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二连杆中间交叉
连接处连接。
优选的,第一机头、第二机头、门框上均安装有太阳能板,第一机头、第
二机头内设有蓄电池组,太阳能板与蓄电池组连接,蓄电池组分别与第一伸缩
门电动装置、第二伸缩门电动装置连接。
优选的,门框、中间支架上端均设有尖头。
在本发明中,第一机头靠近第二机头一端设有用于检测第一机头、第二机
头之间距离的测距传感器,测距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分别与第一伸缩
门电动装置、第二伸缩门电动装置连接;第一门排、第二门排均由多个门框通
过交叉连杆连接而成,交叉连杆包括第一纵向交叉连杆组、第二纵向交叉连杆
组,在每个相邻的两个门框之间各设有一个中间支架,第一纵向交叉连杆组、
第二纵向交叉连杆组分别通过横杆连接件固定在门框或中间支架上,第一纵向
交叉连杆组、第二纵向交叉连杆组之间均通过复位弹簧连接。控制器内事先设
置有第一预设距离值、第二预设距离值,且第一预设距离值大于第二预设距离
值;关门时,控制器控制第一伸缩门电动装置、第二伸缩门电动装置分别驱动
第一伸缩门、第二伸缩门移动,在第一伸缩门、第二伸缩门移动时,测距传感
器实时检测第一机头、第二机头之间的距离,控制器根据上述测距传感器获取
第一机头、第二机头之间的实时距离并将第一机头、第二机头之间的实时距离
值与第一预设距离值、第二预设距离值比较,当第一机头、第二机头之间的距
离等于第一预设距离值时,控制器控制第一伸缩门电动装置、第二伸缩门电动
装置分别停止驱动第一伸缩门、第二伸缩门移动。开门时,控制器控制第一伸
缩门电动装置、第二伸缩门电动装置分别驱动第一伸缩门、第二伸缩门移动,
在第一伸缩门、第二伸缩门移动时,测距传感器实时检测第一机头、第二机头
之间的距离,控制器根据上述测距传感器获取第一机头、第二机头之间的实时
距离并将第一机头、第二机头之间的实时距离值与第一预设距离值、第二预设
距离值比较,当第一机头、第二机头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预设距离值时,控制
器控制第一伸缩门电动装置、第二伸缩门电动装置分别停止驱动第一伸缩门、
第二伸缩门移动。在第一伸缩门、第二伸缩门移动时,第一纵向交叉连杆组、
第二纵向交叉连杆组共同牵引门排移动实现伸缩门的收缩或展开,因此第一纵
向交叉连杆组、第二纵向交叉连杆组受力较小不会变形或折断;而且第一纵向
交叉连杆组、第二纵向交叉连杆组之间的复位弹簧确保第一纵向交叉连杆组、
第二纵向交叉连杆组同步牵引,保证了伸缩门整体稳固,无需在地面上装设导
轨,能够使伸缩门运行平稳,并始终保持直线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电动伸缩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电动伸缩门的第一横向交叉连杆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电动伸缩门的第二横向交叉连杆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电动伸缩门的门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电动伸缩门的中间支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4、图5,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动伸缩门,包括控制器、太阳能
板、蓄电池组、对称设置的第一伸缩门和第二伸缩门,第一伸缩门包括第一门
排、第一机头1,第二伸缩门包括第二门排、第二机头2,第一机头1内设有第
一伸缩门电动装置,第二机头2内设有第二伸缩门电动装置,其中:
第一机头1靠近第二机头2一端设有用于检测第一机头1、第二机头2之间
距离的测距传感器10,测距传感器10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分别与第一伸缩门
电动装置、第二伸缩门电动装置连接。
第一门排、第二门排均由多个门框3通过交叉连杆连接而成,交叉连杆包
括第一纵向交叉连杆组5、第二纵向交叉连杆组6,在每个相邻的两个门框3之
间各设有一个中间支架4,门框3、中间支架4上端均设有尖头9,可以防止人
们攀爬,避免造成危险。第一纵向交叉连杆组5、第二纵向交叉连杆组6分别通
过横杆连接件11固定在门框3或中间支架4上,第一纵向交叉连杆组5、第二
纵向交叉连杆组6之间均通过复位弹簧7连接;第一机头1、第二机头2、门框
3下均设有行走轮8。
第一机头1、第二机头2、门框3上均安装有太阳能板,第一机头1、第二
机头2内设有蓄电池组,太阳能板与蓄电池组连接,蓄电池组分别与第一伸缩
门电动装置、第二伸缩门电动装置连接。利用太阳能发电,节约能源,保护环
境。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一横向交叉连杆组14,第一门排、第二门
排多个门框3之间靠近行走轮9一端均与第一横向交叉连杆组14连接,中间支
架4下端与第一横向交叉连杆组14连接。第一横向交叉连杆组15包括多个交
叉连接的第一连杆13和第一牵引弹簧12,第一牵引弹簧12两端分别与相邻的
第一连杆13中间交叉连接处连接。在门框3下端设置第一横向交叉连杆组14
可以在伸缩门移动时,牵引门排移动,保证了伸缩门整体稳固,无需在地面上
装设导轨,能够使伸缩门运行平稳,并始终保持直线运行。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二横向交叉连杆组15,第一门排、第二门
排多个门框3之间远离行走轮9一端均与第二横向交叉连杆组15连接,中间支
架4上端与第二横向交叉连杆组15连接。第二横向交叉连杆组15包括多个交
叉连接的第二连杆16和第二牵引弹簧17,第二牵引弹簧17两端分别与相邻的
第二连杆16中间交叉连接处连接。在门框3上端设置第二横向交叉连杆组15
可以在伸缩门移动时,牵引门排移动,保证了伸缩门整体稳固,无需在地面上
装设导轨,能够使伸缩门运行平稳,并始终保持直线运行。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电动伸缩门,控制器内事先设置有第一预设距离值、第
二预设距离值,且第一预设距离值大于第二预设距离值。关门时,控制器控制
第一伸缩门电动装置、第二伸缩门电动装置分别驱动第一伸缩门、第二伸缩门
移动,在第一伸缩门、第二伸缩门移动时,测距传感器10实时检测第一机头1、
第二机头2之间的距离,控制器根据上述测距传感器10获取第一机头1、第二
机头2之间的实时距离并将第一机头1、第二机头2之间的实时距离值与第一预
设距离值、第二预设距离值比较,当第一机头1、第二机头2之间的距离等于第
一预设距离值时,控制器控制第一伸缩门电动装置、第二伸缩门电动装置分别
停止驱动第一伸缩门、第二伸缩门移动。开门时,控制器控制第一伸缩门电动
装置、第二伸缩门电动装置分别驱动第一伸缩门、第二伸缩门移动,在第一伸
缩门、第二伸缩门移动时,测距传感器10实时检测第一机头1、第二机头2之
间的距离,控制器根据上述测距传感器10获取第一机头1、第二机头2之间的
实时距离并将第一机头1、第二机头2之间的实时距离值与第一预设距离值、第
二预设距离值比较,当第一机头1、第二机头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预设距离值
时,控制器控制第一伸缩门电动装置、第二伸缩门电动装置分别停止驱动第一
伸缩门、第二伸缩门移动。在第一伸缩门、第二伸缩门移动时,第一纵向交叉
连杆组5、第二纵向交叉连杆组6共同牵引门排移动实现伸缩门的收缩或展开,
因此第一纵向交叉连杆组5、第二纵向交叉连杆组6受力较小不会变形或折断;
而且第一纵向交叉连杆组5、第二纵向交叉连杆组6之间的复位弹簧7确保第一
纵向交叉连杆组5、第二纵向交叉连杆组6同步牵引,保证了伸缩门整体稳固,
无需在地面上装设导轨,能够使伸缩门运行平稳,并始终保持直线运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
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
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