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采油机械领域,特别是潜油电泵防锈技术领域。 潜油电泵在油田进行机械采油以来,凡检修和组装的电泵均须经过试验合格后才能入库待用。以前使用柴油进行试验,但柴油易燃、易爆、危险性大,量大易泄露,易污染环境;后来改用水试验,但经试验后短期内电泵零部件即锈死而不能用。据国防工业出版社1974年出版的史仁基编著的《机械加工过程中的金属防锈》一书中介绍的防锈方法-气相防锈法、油指封存法、可剥性塑料法、封套包装防锈法。但气相防锈法应控制包装内的湿度;油指封存法在启封时需要清洗;可剥性塑料法则不能对整体电泵内腔零件进行防锈;封套包装防锈法则是用一个复合材料组成的外套包封电泵零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使用防锈润滑油的电泵防锈工艺及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解决的,即提供一种电泵防锈工艺:启动空气压缩机,气体经油水分离器依次进入干燥器、储气罐,经截止阀、分气器,气体进入电泵内,然后关闭空气球阀,启动齿轮油泵,油箱里的防锈油经过滤器吸入齿轮油泵内,由齿轮油泵压出的油液分别进入溢流阀和电磁换向阀,当电磁换向阀接通后,油液经液压球阀进入电泵内腔而流回油箱;当电磁换向阀未接通时,油液由电磁换向阀直接流回油箱。
以上所述地电泵防锈工艺,空气压缩机的压力系数为0.7~0.8MPa,由干燥器出来的气体温度为140~160℃,油箱里的油液的压力为0.5~0.6MPa,气体在电泵内的时间为3-4分钟。
本发明的目的还需提供一种实施电泵防锈工艺的装置:底座与支承座焊接,支承座上铺设轨道,轨道上下端分别通过轴承螺栓、扶正螺栓把夹板固定,联接板的上下分别与套筒、夹板相焊接,套筒里插有以筒端相卡的手轮套,手轮套内螺纹连有丝杠,在套筒、手轮套之间装有定位螺钉,置于丝杠上的横板的上面有凹槽支座与电泵体相装,电泵体的两端分别与快速接头、弯管的一端相连通,水槽车与弯管的另一端及试验井相连通。
以上所述的电泵防锈装置,轴承螺栓穿过滚轮,横板上面放置4个凹槽支座,滚轮之间及滚轮与夹板之间用小套相隔,夹板与轨道及与扶正螺栓间有间隙。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效果:
1、由于不采用柴油进行试验,节约了大量的柴油,减少了环境污染。
2、杜绝了电泵锈死现象,提高了电泵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减少电泵返工次数,延长了电泵使用寿命。
3、电泵在使用时不需要清洗。
图1是本发明的装置结构图(作摘要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电泵防锈工艺是这样实现的,即开启电源,启动空气压缩机1,压力系数调定0.8MPa,气体经油水分离器2依次进入干燥器AA和储气罐29,由干燥器AA中出来的是温度为140~160℃的干燥的气体,经截止阀20而进入电泵体22内腔,将电泵体22内腔存水冲净烘干后,大约3-4分钟,然后关闭空气球阀20,启动齿轮油泵26,油箱28里的防锈油经过滤器27吸入齿轮油泵26内,通过齿轮油泵26压出的防锈油液分别进入溢流阀25和电磁换向阀23,当电磁换向阀23接通后,防锈油液经液压球阀21进入电泵体22内腔而流回油箱28,循环约2-3分钟,就在电泵内腔及各零件表面形成一层油膜,然后用护盖密封电泵两端;当电磁换向阀23未接通时,油液经电磁换向阀直接流回油箱28。
电泵防锈装置是这样实现的,即底座1由槽钢和铁板焊接而成的,支承座2上铺设工字型轨道3,轨道3上下端分别通过轴承螺栓4、扶正螺栓13把夹板18固定,滚轮12可在轨道上移动,轴承螺栓4穿过滚轮12,滚轮12之间及滚轮12与夹板18之间用小套相隔,夹板18与轨道3与扶正螺栓间均有间隙,(轴承螺栓4、扶正螺栓13的外圆与轴承内孔采用基孔制配合,其内孔端面以小套相隔),联接板19的上下分别与套筒10、夹板18相焊接,套筒10里插有以筒端相卡的手轮套8,手轮套8内螺纹连有丝杠7,在二者(10、8)之间装有定位螺钉9,转动手轮套8用以调节丝杠7的高低,横板30置于丝杠7上,横板30上有4个凹槽支座31与电泵体5相装,电泵体5的两端分别与快速接头6、弯管14的一端相连通,水槽车15与弯管14的另一端及试验井16相连通,通过调节丝杠7的高低,使电泵体的前后端呈倾斜状态,以利于将电泵体5内腔水流净,再使存水流入水槽车15,最后排入试验井16中。
经过本发明试验过的电泵,三年内不会发生锈蚀现象,而且在下井使用时,不需清洗电泵,即可投入生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