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用中空针及其制造方法.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254633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PDF 页数:52 大小:1.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6106274.6

申请日:

1996.04.26

公开号:

CN1140092A

公开日:

1997.01.15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A61M 5/158申请日:19960426授权公告日:20030305终止日期:20120426|||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权的转移)变更项目: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斋藤嘉邦 地址: 日本枥木县变更后权利人:斋藤医科工业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枥木县登记生效日:2007.6.22|||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A61M5/158; A61M5/32; B24B19/00

主分类号:

A61M5/158; A61M5/32; B24B19/00

申请人:

斋藤嘉邦;

发明人:

斋藤嘉邦

地址:

日本枥木县

优先权:

1995.04.28 JP 129297/95; 1995.06.14 JP 171438/95; 1996.01.12 JP 021988/96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王礼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医疗用中空针及其制造方法,该医疗用中空针具有筒状部件2,在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上设置有在相对于该筒状部件2延伸方向的倾斜方向形成开口的开口斜端面11,在筒状部件前端部10背向开口斜端面11的位置,设置有沿相对于筒状部件2延伸方向的倾斜方向形成的副斜面12,在开口斜端面11与副斜面12之间形成尖锐端部13。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医疗用中空针,具有筒状部件,在该筒状部件的内部沿 其中心轴线方向形成流体可通过的流路,在其外周侧形成圆筒外周 面; 在前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设置有使前述流路在倾斜方向上有 开口的、以相对于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一倾角的方式形成的第一倾斜 磨削面; 前述的第一倾斜磨削面,是以使该第一倾斜磨削面在筒状部件 前端方向相反侧向磨削边界与前述圆筒外周面连续连接的方式而设 置的; 在前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二倾斜磨削面及第三 倾斜磨削面,第二倾斜磨削面是在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沿正向相 对于前述第一倾斜磨削面转过第一回转角度的位置、且以相对于前 述中心轴线成第二倾角的方式形成的,第三倾斜磨削面是在以前述 中心轴线为中心沿相反方向相对于第一倾斜磨削面转过第二回转角 度的位置、且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三倾角的形式形成的; 在筒状部件前端部的背向第一倾斜磨削面的位置,设置有沿前 述筒状部件中心轴线方向的倾斜方向、以使前述筒状部件的管壁厚 度逐渐变薄的形式磨削而形成的第四倾斜磨削面; 至少由前述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磨削面的三个磨削面形成尖 锐端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用中空针,其特征是,前述尖锐 端部是由前述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磨削面的四个磨削面形 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用中空针,其特征是,前述第四 倾斜磨削面是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锥状磨削面的一部分。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用中空针,其特征是,前述第四 倾斜磨削面是平面状的。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医疗用中空针,其特征是,前述第四 倾斜磨削面是从前述尖锐端部侧朝前述筒状部件前端方向的相反一 侧延伸的。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疗用中空针,其特征是,前述第四 倾斜磨削面是沿着前述筒状部件前端方向的相反方向,超过前述筒 状部件圆筒外周面侧的顶端部对应位置而形成的,前述筒状部件圆 筒外周面侧的顶端部是指前述第一倾斜磨削面与第二倾斜磨面相 交所形成的第一交叉部的筒状部件圆筒外周面侧的顶端部及第一与 第三倾斜磨削面相交而形成的第二交叉部的筒状部件圆筒外周面侧 的顶端部。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疗用中空针,其特征是,前述第四 倾斜磨削面,是沿着与筒状部件前端方向相反的方向,越过筒状部件 前端方向相反一侧的第一倾斜磨削面磨削边界的顶端部所对应的位 置而设置的。
8: 根据权利要求5或4所述的医疗用中空针,其特征是,前述 第四倾斜磨削面是这样设置的,即,在第四与第二倾斜磨削面之间以 及在第四与第三倾斜磨削面之间,在前述筒状部件的圆周方向分别 具有筒状部件的圆筒外周面。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用中空针,其特征是,前述尖锐 端部是在形成前述筒状部件流路内壁的位置上形成的。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用中空针,其特征是,前述第四 倾斜磨削面是相对于前述筒状部件中心轴线方向成2°~15°的倾角 设置的。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用中空针,其特征是,前述第二 及第三倾角的角度相等。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用中空针,其特征是,前述第一 及第二回转角的角度相等。
13: 一种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方法,对于其内部沿中心轴线形 成流体可通过的流路的筒状部件前端部,以使该筒状部件的管壁厚 度逐渐变薄的形式进行磨削加工,形成朝该筒状部件前端方向外径 逐渐缩小的锥状第一磨削面; 对形成前述第一磨削面的筒状部件前端部,沿着相对于前述中 心轴线成第一倾角的倾斜方向进行磨削加工,形成使前述流路在倾 斜方向有开口的第一倾斜磨面; 在前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分别形成第二倾斜磨削面和第三倾 斜磨削面,第二倾斜磨削面在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第一倾斜 磨削面沿正向转过第一回转角度的位置,并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 第二倾角的形式对前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进行磨削加工而形成,而 第三倾斜磨削面是在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第一倾斜面沿相 反方向转过第二回转角度的位置、并以相对于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三 倾角的形式对前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进行磨削加工而形成的; 至少由前述第二及第三倾斜磨削面和第四倾斜磨削面的三个磨 削面形成尖锐端部,其中第四倾斜磨削面由通过对前述第一、第二及 第三倾斜磨削面进行磨削加工而形成的未磨削的剩余部分构成。
14: 一种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方法,对其内部沿中心轴线方向 形成流体可通过的流路的筒状部件的前端部、在相对于该筒状部件 的中心轴线方向的倾斜方向,以使该筒状部件管壁厚度逐渐变薄的 形式进行磨削,形成平面状的第四倾斜磨削面; 对形成前述第四倾斜磨削面的前端部的背向第四倾斜磨削面的 部位,沿着相对于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一倾角的倾斜方向进行加工,形 成使前述流路在倾斜方向有开口的第一倾斜磨削面; 在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第一倾斜磨削面沿正向转过第 一回转角的位置,并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二倾角的位置,并以相 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二倾角的形式对前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进行磨 削加工,由此形成第二倾斜磨削面,并且,在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 相对于第一倾斜磨削面沿相反方向转过第二回转角的位置,且以相 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三倾角的形式进行磨削加工,由此形成第三倾 斜磨削面; 至少由前述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面形成尖锐端部。
15: 一种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方法,对其内部沿中心轴线方向 形成流体可通过的流路的筒状部件前端部,沿相对于中心轴线成第 一倾角的倾斜方向进行磨削加工,形成使前述流路在倾斜方向有开 口的第一倾斜磨削面; 在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前述第一倾斜磨削面沿正向转过 第一回转角的位置,并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二倾角的形式对前 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进行磨削加工,由此,形成第二倾斜磨削面,并 且在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第一倾斜磨削面沿相反方向转过第 二回转角的位置且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三倾角的形式对前述筒 状部件的前端部进行磨削加工,由此形成第三倾斜磨削面; 在前述筒状部件前端的背向第一倾斜磨削面的位置,沿相对中 心轴线方向的倾斜方向,以使该筒状部件的管壁厚度逐渐变薄的形 式进行磨削,形成平面状的第四倾斜磨削面; 至少由前述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磨削面形成尖锐端部。
16: 一种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方法,对其内部沿中心轴线方向 形成流体可通过的流路的筒状部件前端部,沿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 第一倾角的倾斜方向进行磨削加工,形成使前述流路在倾斜方向有 开口的第一倾斜磨削面; 对前述筒状部件前端部的背向前述第一倾斜磨削面的位置,沿 相对于前述中心轴线方向向倾斜方向,以使该筒状部件的管壁厚逐 渐变薄的形式磨削加工,形成平面状的第四倾斜磨削面; 在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前述第一倾斜磨削面沿正向转过 第一回转角的位置,并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二倾角的形式对前 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磨削加工,形成第二倾斜磨削面,并且,在以前 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第一倾斜磨削面沿相反方向转过第二回转 角度的位置,且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三倾角的形式对前述筒状 部件的前端部进行磨削加工,形成第三倾斜磨削面; 至少由前述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磨削面形成尖锐端部。
17: 一种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方法,对其内部沿中心轴向方向 形成流体可通过的流路的筒状部件的前端部,在相对以前述中心轴 线为中心所确定的基准位置沿正向转过第一回转角度的位置,且以 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二倾角的方式进行磨削加工,形成第二倾斜 磨削面,并且在相对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前述基准位置沿相反 方向转过第二回转角的位置,且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三倾角的 形式对上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进行磨削加工,形成第三倾斜磨削面; 对前述筒状部件前端部的背向前述基准位置的位置,沿相对前 述中心轴线方向的倾斜方向以使该筒状部件的管壁厚度逐渐变薄而 进行磨削加工,形成平面状的第四倾斜磨削面; 在前述基准位置,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一倾角的形式,沿倾 斜方向对前述筒状部件前端部进行磨削加工,形成使前述流路在倾 斜方向有开口的第一倾斜磨削面; 至少由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磨削面形成尖锐端部。
18: 一种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方法,对其内部沿中心轴线方向 形成流体可通过的流路的筒状部件的前端部,在相对以前述中心轴 线为中心所确定的基准位置沿正向转过第一回转角度的位置,且以 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二倾角的方式进行磨削加工,形成第二倾斜 磨削面、并且在相对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前述基准位置沿相反 方向转过第二回转角的位置,且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三倾角的 形式对上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进行磨削加工,形成第三倾斜磨削面; 在前述基准位置,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一倾角的形式,倾斜 方向对前述筒状部件前部进行磨削加工,形成使前述流路在倾斜方 向上有开口的第一倾斜磨削面; 对前述筒状部件前端部的背向第一倾斜磨削面的位置,沿相对 前述中心轴线方向的倾斜方向以使该筒状部件的管壁厚度逐渐变薄 的方式进行磨削加工,形成平面状的第四倾斜磨削面; 至少由前述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磨削面形成尖锐端部。
19: 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或15或16或17或18所述的医疗 用中空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前述尖锐端部是在形成前述筒状部 件流路内壁的位置上形成的。
20: 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或15或16或17或18所述的医疗 用中空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前述第四倾斜磨削面是以相对前述 筒状部件中心轴线方向成2°~15°的倾角进行磨削加工的。
21: 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或15或16或17或18所述的医疗 用中空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前述第一及第二回转角的角度相 等。
22: 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或15或16或17或18所述的医疗 用中空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前述第一及第二回转角的角度相等。
2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用中空针,其特征是,还设置有 第五倾斜磨削面及第六倾斜磨削面,第五倾斜磨削面是在由前述第 一及第二倾斜磨削面相交而形成的第一交叉部的前述筒状部件圆筒 外周面侧的顶端部,以除去该顶端部的形式而形成的,第六倾斜磨削 面是在由前述第一及第三倾斜磨削面相交而形成的第二交叉部的前 述筒状部件圆筒外周面侧的顶端部,以除去该顶端部的形式而形成 的。

说明书


医疗用中空针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用中空针及其制造方法,这种针的内部设置有注射药液及血液等流体可通过的流路,因此可作为注射用、透析用、点滴用、采血用、输血用等的注射针及空心针等医疗用中空针使用。

    以往,皮下注射针及空心针等医疗用中空针,是通过对小直径的筒状部件磨削加工而制造出来的。即,在筒状部件的前端部。沿相对于该筒状部件中心轴线的倾斜方向进行磨削加工,从而形成在相对该筒状部件中心轴线的倾斜方向上具有开口的开口斜端面,由此,制造出医疗用中空针。

    众所周知,如果筒状部件前端部的管壁厚度比较薄,医疗用中空针的尖锐端部就会很细,在注射等实际操作时,就不会损伤患者等注射部位血管等,在注射部位产生的痛感就会消失。因此,在以往的医疗用中空针中,为了使尖锐端部变得很细,在磨削形成开口斜端面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将开口斜端面相对于筒状部件中心轴方向的倾角尽可能地做得小一些,但是,以此方式进行磨削,在医疗用中空针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形成开口斜端面的范围,即磨削筒状部件的范围就会变得很大,结果,由于筒状部件在很宽的范围内变得很细,这有损于医疗用中空针的强度。也就是说,要想既不损害医疗用中空针的强度、又要将尖锐端部做得很细是非常困难的。

    鉴于此,本发明地目的是提供一种既不损伤医疗用中空针的强度、又能将其尖锐端部做得很细的医疗用中空针及制造这种医疗用中空针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是,提供一种医疗用中空针,其结构是,它具有筒状部件,在该筒状部件的内部,沿中心轴线方向形成流体可通过的流路,在其外周侧形成圆筒外周面,在该筒状部件的前端部,设置有第一倾斜磨削面,该第一倾斜磨削面是以相对于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一倾角并使前述流路在倾斜方向形成开口的方式形成的,而且是以使该第一倾斜磨削面在筒状部件前端方向相反侧的磨削边界与前述圆筒外周面连续连接的方式而设置的,在前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还分别设置有第二倾斜磨削面及第三倾斜磨削面,第二倾斜磨削面是在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沿正向相对于前述第一倾斜磨削面转过第一回转角度的位置、并且以相对于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二倾角的方式形成的,第三倾斜磨削面是在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沿相反方向相对于前述第一倾斜磨削面转过第二回转角度的位置、并且以相对于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三倾角的形式形成的,在前述筒状部件前端的背向第一倾斜面的位置,设置有沿着前述筒状部件中心轴线方向的倾斜方向、以使前述筒状部件的管壁厚度逐渐变薄的形式进行磨削而形成的第四倾斜磨削面,至少由前述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面的这三个磨削面形成尖锐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医疗用中空针,由于不仅设置了第二及第三倾斜磨削面等磨削面,而且还设置了第四磨削面,因此,其尖锐端部可以做得很细。借此,使尖锐端部以尖端部管厚壁逐渐变薄的形式变细。这样,使用本发明的医疗用中空针时,在注射等实际操作中,不会损伤患者注射部位的血管等(即,由于尖锐端部既细又锐利,所以,可将实际刺入时损伤血管等情况抑制到最小程度),而且在该注射部位不会产生痛感。再者,在该第一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中,由于尖端部至少由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磨削面的三个磨削面形成,因此,仅在尖锐端部形成了第四倾斜磨削面的这一部分,与以往医疗用中空针比较,其尖锐端部是设置在偏向筒状部件中心轴线侧部的位置(也即,更靠近中心轴线的位置)。由此,把本发明的医疗用中空针插入血管内时,由于其尖锐端部处于远离血管内壁的位置,结果可防止该尖锐端部刺入血管内壁,从而避免了对血管内壁的损伤以及由血管的损伤而产生的痛感。特别是,在针刺动作频繁进行的透析等场合,由于扎针部位产生疼痛,使透析遇到的困难非常大,但是,利用本发明的医疗用中空针作为透析针使用时,由于在针刺部位产生的痛感极小,可大幅度地降低透析中所遇到的困难。

    此外,即使第二及第三倾斜磨削面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的倾角做得不太小,但通过第四倾斜磨削面的设置,可以使筒状部件前端部通过管壁厚逐渐变薄而形成的尖锐端部做得很细,这样,在医疗用中空针的中心轴线方向,既可以将形成各倾斜磨削面的范围(例如第二范围L2等)、即,将筒状部件的各磨削范围做得比较小,又可以将尖锐端部做得比较细。由此,既不需要将筒状部件在很宽的范围内做得比较细,又不会损伤医疗用中空针的强度。也就是说,本发明的医疗用中空针,是一种其强度不会受损、尖锐端部又很细的医疗用中空针。

    再者,第四倾斜磨削面设置在背向第一倾斜磨削面的位置,这样,在该第一倾斜磨削面中的与筒状部件前端方向相反侧的磨削边界与圆筒外周面是连续的。也就是说,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筒状部件前端方向相反一侧,第一倾斜磨削面与第四倾斜磨削面等不连续邻接的结构。由此,例如,可以消除第一倾斜磨削面与第四倾斜磨削面在筒状部件的前端方向连续邻接、在第一倾斜磨削面与第四倾斜磨削面之间所形成的台价,从而避免了由于注射时意外地损伤血管组织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而且,本发明第一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作为留置针的金属内针使用时,具有下述效果。

    留置针是指,将预先形成的金属内针及其外侧的由含氟树脂等合成树脂形成的管针分别单独制成后,在最后的加工工序中,将金属内针插入管针中组装而成的医用针。但是,在将金属内针插入管针时,由于管针内径极小,以往的金属内针,其尖锐端部(也即刃尖)容易刺入管针内壁,因此存在着损伤管针的问题。但是,本发明的医疗用中空针作为金属内针使用时,由于尖锐端部至少由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磨削面的三个磨削面形成,其尖锐端部形成了第四倾斜磨削面,这一部分与以往的金属内针相比,尖锐端部配置在偏向筒状部件中心轴线侧部的位置(也即,更靠近中心轴线的位置)。由此,当金属内针插入管针时,由于其尖锐端部位于远离管针内壁的位置,使得金属内针尖锐端部刺伤管针内壁的现象得以避免,从而可靠地防止了管针的损伤。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是在第一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的基础上作出的,由于是将第一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做成由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磨削面这四个磨削面形成尖锐端部的结构,因此,除了具有第一方案的效果外,还具有适用于所谓的顶槽型等针的特点。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是在第一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的基础上做出的,其中,由于前述第四倾斜磨削面是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锥状磨削面的一部分,这样,在尖锐端部附近形成第四倾斜磨削面的位置,特别是在筒状部件的圆周方向与第四倾斜磨削面等邻接的位置,不会留下筒状部件的圆筒外周面等。因此,除了具有本发明第一方案的效果之外,,由于第四倾斜磨削面与圆筒外周面在圆周方向邻接时不会形成台阶等,所以还具有可进一步避免注射时的痛感等优点。

    本发明的第四方案,是在第一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的基础上做出的,其中,前述第四倾斜磨削面是平面状。也就是说,对圆筒状部件进行平面磨削,这样,在第四倾斜磨削面形成的部位,形成管壁厚度比较厚的部位和管壁厚度比较薄的部位。结果,除了具有第一方案的效果外,由于形成了管壁厚度较厚的部位,很明显,这部分医疗用中空针的强度很高。此外,由于管壁厚度较薄的部位位于尖锐端部附近,因此,既提高了医疗用中空针的强度,又使尖锐变得更细。

    本发明的第五方案,是在第四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的基础上做出的,其中,前述第四倾斜磨削面是从前述尖锐端部侧朝前述筒状部件前端方向的相反一侧延伸。结果,由于第四倾斜磨削面是沿用该医疗用中空针进行注射等时的针刺入方向形成的,所以,除具有上述第四方案的效果外,还可以在刺入血管组织等时,不会将意外的碰撞作用在血管组织上,从而使刺入动作很顺利地进行。由此,更进一步地避免了注射时的痛感。

    本发明的第六方案,是在第五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的基础上做出的,其中,第四倾斜磨削面是沿前述筒状部件前端方向的相反方向。越过前述筒状部件筒外周面侧的顶端部对应的位置而形成的,前述筒状部件圆筒外周面侧的顶端部是指前述第一倾斜磨削面与第二倾斜磨削面相交所形成的第一交叉部的筒状部件圆筒外周面侧的顶端部及第一与第三倾斜磨削面相交而形成的第二交叉部的筒状部件圆筒外周面侧的顶端部。因此,在用该医疗用中空针进行注射等时,第一交叉部的顶端部及第二交叉部的顶端部在通过刺入的血管组织等时,虽对该血管组织等会产生意外的碰撞,但由于第四倾斜磨削面是沿着与筒状部件前端方向的相反方向越过这两个顶端部对应的位置而设置的,也就是说,在对应于该顶端的位置,由于第四倾斜磨削面的形式使筒状部件自身的有效直径变小了,对血管组织等的意外碰撞尽可能地得以缓解。因此,除了具有第五方案的效果外,还具有可进一步避免注射时的痛感等优点。

    本发明的第七方案,是在第五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的基础上作出的,其中,前述第四倾斜磨削面,是沿着与筒状部件前端方向相反的方向,越过筒状部件前端方向相反一侧的第一倾斜磨削面磨削边界的顶端部所对应的位置而设置的。因此,用该医疗用中空针进行注射时,当前述磨削边界的顶端部通过刺入的血管组织时,虽对血管组织产生意外的碰撞,但,由于第四倾斜磨削面是沿着前述筒状部件前端方向的相反方向、越过该顶端部对应位置而设置的,即、在该顶端部对应的位置,借助于第四倾斜削面的形式,使筒状部件本身的有效直径缩小,可尽量缓解对上述血管组织等的意外碰撞。这样,除具有第五方案的效果外,还具有可进一步防止注射时痛感的优点。

    本发明的第八方案,是在第五方案中的医疗用中空针的基础上作出的,其中,第四倾斜面是这样设置的,即在第四与第二倾斜磨削面之间以及在第四与第三倾斜磨削面之间,在前述筒状部件的圆周方向分别具有筒状部件的圆筒外周面。也就是说,在第四与第二及第三倾斜磨削面之间,对筒状部件的圆筒外周面不进行磨削加工,而将其留着。这样,除具有第四或第五方案的效果外,由于在尖锐端部附近,不对筒状部件的圆筒外周面磨削加工,而将其留着,因此,可进一步提高医疗用中空针尖锐端部附近的强度。此外,由于该尖端部附近的强度没有受到损害,第四倾斜磨削面相对于中心轴线的倾角K4可以做得很小(因而,在中心轴线方向,第四倾斜磨削面形成范围可以扩大),从而可将尖锐端部做得更细。

    本发明的第九方案,是在第一方案中的医疗用中空针的基础上作出的,其中,前述有尖锐端部是在形成前述筒状部件流路的内壁上的位置形成的,因此,可以防止在尖锐端部筒状部件管壁厚所形成的部位上由第二和第三倾斜磨削面所产生的棱线部16等,由此尖锐端部可以更锐利。因此,除了具有第一方案的效果外,由于尖锐端部更为锐利,具有可进一步防止注射的产生痛感的优点。

    本发明的第十方案,是第一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的基础上作出的,其中,前述第四倾斜磨削面是相对于前述筒状部件中心轴线方向成2°~15°的倾角设置的,因此,除具有第一方案的效果外,还具有使尖锐端部在锐度及强度为合适的状态下形成的优点。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案,是在第一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的基础上作出的,其中,由于前述第二及第三倾角的角度相等,除具有第一方案的效果外,还具有尽可能使尖锐端部做成左右均等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案,是在第一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的基础上作出的,其中,由于前述第一和二回转角的角度相等,除具有第一方案的效果外,还具有使尖锐端部做成左右均等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案是,提供一种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方法,对其内部沿中心轴线方向形成流体可通过的流路的筒状部件前端部,以使该筒状部件的管壁厚度逐渐变薄的形式进行磨削加工,形成朝该筒状部件前端方向外径逐渐缩小的锥状第一磨削面,对形成前述第一磨削面的筒状部件前端部,沿着相对于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一倾角的倾斜方向进行磨削加工,形成使前述流路在倾斜方向有开口的第一倾斜磨削面,同时,在前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分别形成第二倾斜磨削面和第三倾斜磨削面,第二倾斜磨削面是对前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在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第一倾斜磨削面沿正向转过第一回转角度的位置并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二倾角的形式进行磨削加工而形成,而第三倾斜削面是对前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在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第一倾斜面沿相反方向转过第二回转角度的位置并从相对于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三倾角的形式进行磨削加工而形成的,至少由前述第二及第三倾斜磨削面和第四倾斜磨削面的三个磨削面形成尖锐端部,其中,第四倾斜磨削面是由通过对前述第一、第二及第三倾斜磨削面磨削加工而形成未磨削的剩余部分所构成,并位于第一磨削面上。

    由此,与以往的医疗用中空针相比较,由于尖锐端部不仅由第二及第三倾斜磨削面、而且还由第四倾斜磨削面所形成,也就是说,由至少这三个倾斜磨削面的三个磨削面所组成,因此,尖锐端可以做得更细。

    也就是说,即使不进行使第二及第三倾斜磨削面相对中心轴线方向的倾角特别小的磨削加工,由于形成第一磨削面并用第一磨削面中未磨削的剩余部分构成第四倾斜磨削面,由此,构成的尖锐端部极细,这样,既可以在医疗用中空针的中心轴线方向将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磨削面的形成范围,即筒状部件的磨削范围不做的太大,又可以使尖锐端部做得更细。因此,不需要将筒状部件在大范围内做细,从而不会损伤医疗用中空针的强度,即、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既不损害医疗用中空针的强度。又可以将尖锐端部做得很细。

    此外,由于第四倾斜磨削面是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锥状第一磨削面的一部分,因此,在尖锐端部附近的第四倾斜磨削面的形成部位,特别是在筒状部件圆周方向与第四倾斜磨削面邻接部位不会形成非磨削面(不是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磨削面的筒状部件的外周面等)的剩余部分。这样,由于不会因第四倾斜磨削面与非磨削面邻而形成台阶等,因此,可进一步避免注射时的痛感。

    但是,以往对第一、第二及第三倾斜磨削面等进行磨削时,由于一次磨削的量比较多,作为磨削的部位的前端部因受热而使其材质软化,一旦前端部的材质软化,磨削后进行去毛刺工作时,就会使该前端部缺损,使针刺入时阻力变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由于对前端部先进行磨削加工,形成第一磨削面,之后,再进行第一、第二及第三倾斜面的磨削,这样,在进行第一、第二及第三倾斜面的磨削时,由于已经进行了第一磨削面的磨削,使磨削量减少。因此,可以防止这一部分前端部受高热影响而使前端部的材质软化,从而尽可能地克服了磨削后去毛刺作业时,在该前端部存在缺损的缺陷。

    本发明的第十四方案是,提供一种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方法,对其内部沿中心轴线方向形成流体可通过流路的筒状部件前端部,在相对于该筒状部件的中心轴线方向的倾斜方向,以使该筒状部件管壁厚度逐渐变薄的形式进行磨削,形成第四倾斜磨削面,对形成前述第四倾斜磨削面的前端部的背向第四倾斜磨削面的部位,沿着相对于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一倾角的倾斜方向进行加工,形成使前述流路在倾斜方向有开口的第一倾斜磨削面,同时,在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第一倾斜磨削面沿正向转过第一回转角的位置,并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二倾角的形式对前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进行磨削加工。由此形成第二倾斜磨削面,并且,在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第一倾斜磨削面沿相反方向转过第二回转角的位置,并且以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三倾角的形式进行磨削加工,由此形成第三倾斜磨削面,至少由前述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磨削面形成尖锐端部。

    由此,与以往的医疗用中空针相比较,由于尖锐端部不仅由第二及第三倾斜磨削面等、而且还由第四倾斜磨削面所形成,也就是说,由至少这三个倾斜磨削面的三个磨削面所组成,因此,尖锐端部可以做得更细。

    也就是说,即使不进行第二及第三倾斜磨削面相对筒状部件中心轴线方向的倾角特别小的磨削加工,由于通过第四倾斜磨削面的形成使由该第四倾斜磨削面所构成的尖锐端部很细,所以,既可以使医疗用中空针中心轴线方向的磨削范围,即筒状部件的磨削范围不做得特别大,又可以使尖锐端部做得很细。因为不需要将筒状部件在大范围内做细,就不会损害医疗用中空针的强度,即,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既不损害医疗用中空针的强度,又可以将尖锐端部做得很细。

    此外,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由于是在相对筒状部件中心轴线方向的倾斜方向对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磨削面进行磨削加工时,不需要进行例如圆筒磨削。因此,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可以只使用例如制造以往医疗用中空针时所使用的、通过转动圆盘状磨石进行磨削的倾斜面磨削形成用的磨削装置(公知)等的磨削装置。例如也可以进行不使用圆筒磨削盘等其它装置的磨削加工。

    更进一步,由于第四倾斜磨削面做成平面状的,所以,在尖锐端部附近的第四倾斜磨削面形成的部位,特别是在筒状部件圆周方向与第四倾斜磨削面邻接部位留有非磨削面不在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磨削面中的筒状部件外周面等)。因此,可以尽可能地提高医疗用中空针尖锐端部附近的强度。此外,由于在尖锐端部附近留有非磨削面,不会损伤该尖锐端部附近的强度,因此,既可以使第四倾斜磨削面相对于中心轴线的倾角K4做得很小(因此,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可以将第四倾斜磨削面的形成范围做得很大),又可以将尖锐端部做得更细。

    本发明的第十五方案是,提供一种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方法,对其内部沿中心轴线方向形成流体可通过的流路的筒状部件前端部,沿相对于中心轴线第一倾角的倾斜方向进行磨削加工,形成使前述流路在倾斜方向有开口的第一倾斜磨削面,在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前述第一倾斜磨削面沿正向转过第一回转角的位置,并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二倾角的形式对前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进行磨削加工,由此,形成第二倾斜磨削面,并且在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第一倾斜磨削面沿相反方向转过第二回转角的位置且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三倾角的形式对前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进行磨削加工,由此形成第三倾斜磨削面,在前述筒状部件前端的背向第一倾斜磨削面的位置,沿相对中心轴线方向的倾斜方向,以使该筒状部件的管壁厚逐渐变薄的形式进行磨削,形成平面状的第四倾斜磨削面,至少由前述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磨削面形成尖锐端部。

    因此,除具有第十四方案的效果外,由于直到第一、第二及第三倾斜磨削而形成的作业顺序与以往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顺序大致相同,因此以往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生产线可易于适用在本发明中。

    本发明的第十六方案是,提供一种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方法,对其内部沿中心轴线方向形成流体可通过的流路的筒状部件前端部。沿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一倾角的倾斜方向进行磨削加工,形成使前述流路在倾斜方向有开口的第一倾斜磨削面,对前述筒状部件前端部背向前述第一倾斜磨削面的位置,沿相对于前述中心轴线方向的倾斜方向,以使该管状部件的管壁厚逐渐变薄的形式磨削加工,形成平面状的第四倾斜磨削面,在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前述第一倾斜磨削面沿正向转过第一回转角的位置,并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二倾角的形式对前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磨削加工,形成第二倾斜磨削面,并且,在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第一倾斜磨削面沿相反方向转过第二回转角度的位置,且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三倾角的形式进行磨削加工,形成第三倾斜磨削面,至少由前述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磨削面形成尖锐端。

    由此,除具有第十四方案的效果外,由于直到形成第一倾斜磨削面的作业顺序,与以往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顺序略同,因此,以往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生产线可容易地适用于本发明中。

    本发明的第十七方案是,提供一种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方法,对其内部沿中心轴线方向形成流体可通过的流路的筒状部件的前端部,在相对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所确定的基准位置沿正向转过第一回转角度的位置,且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二倾角的方式进行磨削加工,形成第二倾斜磨削面,并且在相对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前述基准位置沿相反方向转过第二回转角的位置,且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三倾角的形式对上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进行磨削加工,形成第三倾斜磨削面,对前述筒状部件前端部的背向前述基准位置的位置,沿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方向的倾斜方向以使该筒状部件的管壁厚逐渐变薄而进行磨削加工,形成平面状的第四倾斜磨削面,在前述基准位置,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一倾角的形式,沿倾斜方向对前述筒状部件前端部进行磨削加工,形成使前述流路在倾斜方向有开口的第一倾斜磨削面,至少由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磨削面形成尖锐端部。

    由此,除具有第十四方案的效果外,由于直到形成第二及第三倾斜磨削面的作业顺序与以往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顺序略同,因此,可以很容易地采用以往医疗用中空针的生产线。

    本发明的第十八方案是,提供一种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方法,对其内部沿中心轴线方向形成流体可通过的流路的筒状部件的前端部,在相对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所确定的基准位置沿正向转过第一回转角的位置,且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二倾角的方式进行磨削加工,形成第二倾斜磨削面,并用在相对以前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前述基准位置沿相反方向转过第二回转角的位置,且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三倾角的形式对上述筒状部件的前端部进行磨削加工,形成第三倾斜磨削面,在前述基准位置,以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成第一倾角的形式,沿倾斜方向对前述筒状部件前端部进行磨削加工,形成使前述流路在倾斜方向上有开口的第一倾斜磨削面,对前述筒状部件前端部背向第一倾斜磨削面的位置,沿相对前述中心轴线方向的倾斜方向以使该筒状部件的管壁厚逐渐变薄而进行磨削加工,形成平面状的第四倾斜磨削面,至少由前述第二、第三及第四倾斜磨削面形成尖锐端部。

    由此,除具有第十四方案的效果外,由于直到形成第一、第二及第三倾斜磨削面的作业顺序与以往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顺序略同,因此,以往的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生产线易于适用于本发明。

    本发明的第十九方案,是在第十三方案或十四或十五或十六或十七或十八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方法的基础上作出的,其中,由于前述尖锐端部是在形成前述筒状部件流路的内壁上的位置形成,所以,在尖锐端部中,筒状部件管壁厚的部位,可以避免由第二及第三倾斜磨削面而形成的棱线部16等,由此使尖锐端部做得更细。因此,除具有第十三或十四或十五或十六或十七或十八方案的效果外,由于尖锐端部可尽量做细一些,所以可进一步避免注射时的痛感。

    本发明的第二十方案,是在第十三或十四或十五或十六或十七或十八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方法的基础上作出,其中,由于前述第四倾斜磨削面是以相对前述筒状部件中心轴线方向成2°~15°的倾角进行磨削加工的,所以,除具有第十三或十四或十五或十六或十七或十八方案的效果外,其尖锐端部可在锐度及强度合适的状态下形成。

    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案,是在第十三或十四或十五或十六或十七或十八方案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方法基础上作出的,由于前述第二及第三倾角的角度相等,所以,除具有第十三或十四或十五或十六或十七或十八方案的效果外,还具有使尖锐端部的形状尽量做成左右均等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案,是在第十三或十四或十五或十六或十七或十八方案医疗用中空针的制造方法的基础上作出的,其中,由于第一及第二回转角的角度相等,所以,除具有第十三或十四或十五或十六或十七或十八方案的效果外,还具有使尖锐端部的形状尽量做成左右均等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二十三方案,是在第一方案医疗用中空针的基础上作出的,其中,在前述第一倾斜磨削面与第二倾斜磨削面相交而形成的第一交叉部的筒状部件圆筒外周面侧的顶端部,以除去该顶端部的形式设置有第五倾斜磨削面,在前述第一与第三倾斜磨削面相交而形成的第二交叉部的前述筒状部件圆筒外周面侧的顶端部,以除去该顶端部的形式有第六倾斜磨削面,因此,除具有第一方案的效果外,由于在本第二十三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上,以除去上述两侧顶端部的形式设置有第五及第六倾斜磨削面,因此,该医疗用中空针的刺入阻力因两侧顶端部的除去而必然要降低。也就是说,在注射等实际操作中,本第二十三方案的医疗用中空针刺入人体等时,因为没有两侧顶端部这一部分,使刺入皮肤及血管组织的阻力减小,因此、不会损伤皮肤及血管组织。具有在注射部位不产生痛感的效果。

    图1是本发明的医疗用中空针的一个例子的侧面图。

    图2是从图1上方看到的示意图。

    图3是从图1下方看到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X1—Y1截面的断面图。

    图5是本发明医疗用中空针另一例子的侧面图。

    图6是从图5下方看到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X2—Y2截面的断面图。

    图8是本发明医疗用中空针再一例子的侧面图。

    图9是从图8上方看到的示意图。

    图10是从图8下方看到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医疗用中空针再一例子的侧面图。

    图12是从图11下方看到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医疗用中空针再一例子的侧面图。

    图14是从图13上方看到的示意图。

    图15是从图13下方看到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医疗用中空针再一例子的侧面图。

    图17是从图16上方看到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X3—Y3截面的断面图。

    图19是本发明医疗用中空针再一例子的侧面图。

    图20是从图19下方看到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医疗用中空针再一例子的侧面图。

    图22是从图21下方看到的示意图。

    根据本发明医疗用中空针的一个例子,如图1至图4所示,其中医疗用针1,是将筒状部件2(一部分用双点线表示)经过磨削加工制造出来的,筒状部件2是沿各图箭头A、B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小直径棒状部件(并用箭头B所指的方向为圆筒状部件2的前端方向)。在筒状部件2的内部、沿该筒状部件2轴线Q1方向(即箭头A、B方向)形成注射用药液等流体可通过的药液流通孔25,并且将该筒状部件2的外周面基本上做成圆筒外周面26。

    也就是说,在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设置有在图1及图4的图面下侧位置形成的副斜面12。在副斜面12上,将筒状部件2的前端2a侧(即图中箭头B的端部一侧)的第一范围L1(即箭头A、B方向的范围),做成与该筒状部件2同轴状,并且将该筒状部件2的外径朝箭头B方向逐渐缩小而形成(即以横向倒置的圆锥台状形式而形成),由此,通过将筒状部件2的管壁厚度NA翰箭头B方向逐渐变薄、以形成锥状的形式进行磨削后形成第一磨削面20的一部分。这样,副斜面12沿着箭头D方向(即由第一磨削面20构成的圆锥台母线方向)配置,图中箭头D方向是相对于筒状部件2的轴线Q1方向倾斜的,即相对于B方向倾斜。

    此外,在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上,在前述第一磨削面20形成后的状态下,沿着与该筒状部件2轴线Q1或第一倾角K1(锐角)的交叉方向,且按照图1中朝图面左上方倾斜的磨削平面S1(实际上考虑到磨削的适合程度应是近似于平面的曲面,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叙述方便而将其称作平面)的形式,把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朝箭头B的一侧切去一部分后形成第一斜面3,该第一斜面3位于第二磨削面21上的图1图面左侧的部位。这样,该第一斜面3沿箭头A方向一侧的磨削边界65与前述圆筒外周面2C连续连接。在此,磨削边界65如图2及图4所示的那样,是指通过将点AP1、AP2、AP3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所谓C形线状的部位。

    并且,第二磨削面21在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件2前端部20侧的第二范围L2(即、箭头A、B方向的范围)形成,第二范围L2大于前述第一范围L1,并且,将为了方便起见表示第一斜面3位置的中心位置CS(即,图1及图4的图面中轴线Q1上方的位置)在背向前述副斜面12的位置。通过第一斜面3的形成,前述的药液流通孔25在该第一斜面3上形成倾斜方向的开口。

    再者,在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在前述第一磨削面20形成之后,并且在形成前述第二磨削面21的状态下,将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2a侧,按照图中磨削平面S2a、S2b(这两个磨削平面S2a、S2b实际上与磨削平面S1同样,是近似于平面的曲面,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叙述方便,将其称作平面)的形状切去之后,在筒状部件2前端部2a侧的第三范围L3(即、箭头A、B方向的范围)中形成第二斜面5。并且,第三范围L3大于第一范围L1,而小于第二范围L2。

    前述磨削平面S2a是指将与筒状部件2的轴线Q1相交,并成第二倾角K2(锐角),且大于前述第一倾角K1)的,具有与磨削平面S1的法线矢量N1处于同一平面T1(沿图1中图面的平面)上的法线矢量N2的平面S2(平面S2是朝图1中图面左上方倾斜的平面),以轴线Q1为中心沿图1及图4箭头J方向旋转移动过一个规定的第一回转角度M1的平面。此外,磨削平面S2b是指,将与轴线Q1相交一夹角为第三倾角K3(锐角,且大于前述第一倾角K1)的、而且具有与前述法线乔量N1处于同一平面T1的法线矢量N3的平面S4(平面S4也是朝图1图面左上倾斜的平面),以轴线Q1为中心沿图4中与箭头J方向相反的箭头H方向旋转移动过规定的第二回转角度M2而形成的平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倾角K2与第三倾角K3的角度相等(由此,平面S2与平面S4处于同一平面),这样,第一回转角M1与第二回转角M2的角度相同(但是,本发明的医疗用中空针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例如,第二倾角K2也可以与第三倾角K3的大小不等,这样,第一回转角M1与第二回转角M2变成角度不同的角)。

    于是,在前述第一磨削面20成形后,并且在形成前述第二磨削面21的状态下,把前述筒状部件2的前端2a侧,按照磨削平面S2a切去后形成的面成为右斜面6,而按照磨削平面S2b切去一部分后形成的面则为左斜面7。也就是说,第二斜面5由右斜面6和左斜面7构成。换言之,在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形成了以轴线Q1为中心相对第一斜面3(即相对于前述中心位置CS)沿正向(即箭头J方向)转过第一回转角度M1的位置的、并且与轴线Q1相交成第二倾角K2的右斜面6,以及以轴线Q1为中心相对第一斜面3(即相对于前述中心位置CS)沿相反方向(即箭头H方向)转过第二回转角度M2的位置的、且与轴线Q1相交成第三倾角K3的左斜面7。

    如上文所述,在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在前述第二范围L2中,形成沿箭头B方向等连续的第一斜面3及第二斜面5,并且由第一斜面3及第二斜面5构成开口斜端面11。开口斜端面11处在筒状部件2的内部药液流通孔25的端部,由此形成药液流通孔25的外部开口。该开口的方向,是形成前述第一斜面3的磨削平面S1的法线矢量N1的方向、即图中箭头C1的方向及形成第二斜面5的磨削平面S2a、S2b的法线矢量的平均矢量(即、平面S2的法线矢量N2)的方向,也就是图中箭头C2所指的方向,这样,开口斜端面11,在沿着相对于作为前述筒状部件2前端延伸方向的箭头B方向成倾斜的方向形成开口。此外,由于开口斜端面11,如图1所示那样,在图1的图面上侧,这样,前述副斜面12(图1的图面下侧)设置在背向该开口斜端面11的位置。

    进一步,开口斜端面11与副斜面12在筒状部件2原前端部2a侧邻接,这样,在开口斜端面11与副斜面12之间,沿箭头B方向形成尖锐端部13。也就是说,由右斜面6、左斜面7、副斜面12这三个磨削面形成尖锐端部13。由此,在医疗用针1中,由于不仅设置有开口斜端面11、还设置有副斜面12(以往的医疗用中空针中,仅有开口斜端面等),因此而形成了非常细的尖锐端部13。

    本发明的医疗用针1,由于具有上文所述的结构,因此,采用下述方法进行制造。

    也就是说,首先,利用适当的圆筒式磨床(公知),象图1至图3所示那样,对筒状部件2前端部10的前述第一范围L1进行磨削加工,将其做成与筒状部件2同轴状的、而且是使该筒状部件2的外径朝箭头B的方向逐渐缩小的形状,由此形成使筒状部件2的管壁厚度NA沿箭头B方向逐渐变薄的锥状的第一磨削面20(一部分用实线表示,其余部分用双点划线表示)。

    然后,采用通过转动圆盘状磨石可以进行磨削的磨削装置(公知)等适当的磨削装置,沿着相对于图中箭头B方向倾斜的方向(即,相对于轴线Q1成第一倾角K1的方向),也就是沿着作为前述磨削平面S1方向的图中箭头E1所指的方向,对于处在已加工形成第一磨削面20状态下的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进行磨削加工,从而,在前述第二范围L2中形成第二磨削面21(由此,形成作为第二磨削面21的一部分的第一斜面3)。

    接着,用前述磨削装置,对于已加工形成第一磨削面20及第二磨削面21的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沿着相对于图中箭头B方向的倾斜方向,即沿着作为前述磨削平面S2a或磨削平面S2b方向的图中箭头E2所指的方向,再进行磨削加工,从而在前述第三范围L3中形成右斜面6及左斜面7,即形成第二斜面5。

    通过形成第二斜面5,就将前述第二磨削面21的一部分(图1图面右侧、即第三范围L3的部位)通过磨削而去掉,而不再经过磨削的剩余所形成的该第二磨削面的另一部分(图1图面左侧)便形成了第一斜面3。也就是说,由此,形成了由第一斜面3及第二斜面5所组成的开口斜端面11。

    并且,通过磨削形成开口斜端面11(即,第二磨削面21及第二斜面5),由此,将前述第一磨削面20的一部分(图1图面上侧的部位)磨削除去后,该第一磨削面20的不再经过磨削而残留的一部分(图1图面下侧)便形成了副斜面12。此外,在开口斜端面11与副斜面12之间形成尖锐端部13后,该医疗用针的制造便告结束。

    在上文所述的实施例中,即使不进行相对于箭头B所指方向的开口斜端面11的倾角K1、K2、K3等的角度特别小的磨削加工,通过形成第一磨削面20,借助于该第一磨削面20中不磨削而剩余的所形成的副斜面12的成形,也可以制造出使筒状部件2的管壁厚度逐渐变薄而形成的非常细的尖锐端部13的医疗用针1。也就是说,在医疗用针1的轴线Q1方向的全长中,可以制造出具有形成开口斜面11的第二范围L2(即、具有特别大的筒状部件2的磨削范围)的尖端部很细的医疗用针1。由此,可以避免筒状部件2变细的范围太大,不会使医疗用针1的强度受损。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医疗用中空针,也可以采用与上述医疗用中空针不同形式的结构。例如,本发明的医疗用中空针,可以采用图5至图7所示的医疗用针1P形式的结构。

    在医疗用针1P中,与上述医疗用针1的不同之处在于副面12做成平面状。

    因此,医疗用针1P采用下述方法制造。

    即,采用通过转动圆盘状磨石可以进行磨削的磨削装置(公知)等合适的磨削装置,首先,如图5所示那样,沿着相对于作为筒状部件2轴线Q1方向的箭头B方向成倾斜的方向,即沿着图5及图6的箭头D方向,对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进行磨削加工,使筒状部件2的管壁厚度NA朝箭头B方向逐渐变薄,通过沿箭头D方向形成磨削平面S3,便将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切去一部分形成平面状的副斜面12(实际上考虑到磨削的合适程度,副斜面12是近似于平面的曲面,但看起来基本上做成平面状)。此外,在该副斜面12与前述右斜面6之间及副斜面12与前述左斜面7之间,即图5至图7所示的斜面间区域66、66中,分别具有位于该筒状部件2外周方向的前述筒状部件2的圆筒外周面2C。

    以下,采用前述磨削装置进行与上述医疗用针1相同的步骤,即,在背向该副斜面12的位置(即图5的中心位置CS),沿着相对于轴线Q1成第一倾角K1的倾斜方向,将形成副斜面12的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进行磨削加工,即沿着作为前述磨平面S1方向的图5箭头E1所指的方向,进行磨削加工,在前述第二范围L2形成第二磨削面21(由此,在倾斜方向形成药液流通孔25开口的第一斜面3构成第二磨削面21的一部分)。进一步,沿着相对于箭头B方向的倾斜方向,即沿着作如前述磨削平面S2a或磨削平面S2b方向的图中箭头E2的方向,对前端部10再进行磨削加工,这样,在第三范围L3中,形成右斜面6及左斜面7,即构成第二斜面5,由此,形成开口斜端面11。

    通过开口斜端面11的磨削成形,在该开口斜端面11及前述副斜面12之间也形成了尖锐端部13,到此,医疗用针1P制造结束。

    此外,医疗用针1P的制造,还可采用与上述顺序不同的顺序进行。

    例如,首先利用磨削装置;在中心位置CS,沿着相对轴线Q1成第一倾角K1的倾斜方向,对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进行磨削加工,在前述第二范围L2形成第二磨削面21(由此,形成作为第二磨削面21的一部分的第一斜面3),接着,沿着相对于轴线Q1的倾斜方向,即沿着作为前述磨削平面S2a或磨削平面S2b方向的图中箭头E2所指的方向,对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进行磨削加工,在第三范围L3中,形成右斜面6及左斜面7,即第二斜面5,由此,进一步形成开口斜端面11。之后,在背向第一斜面3的位置,在相对轴线Q1方向的倾斜方向和前述第一范围L1内,对前端部10磨削,通过沿箭头D方向形成磨削平面S3,将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切去一部分之后形成平面状副斜面12。由此,在开口斜端面11与副斜面12之间形成尖锐端部13,这样,医疗用针1P就制造完毕。

    进一步,医疗用针1P还可采用另一种顺序进行制造。

    例如,首先在前述中心位置CS,在相对于轴线Q1成第一倾角K1的倾斜方向,采用前述磨削装置对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进行磨削,由此,在第二范围L2中形成第二磨削面21(借此,形成作为第二磨削面21一部分的第一斜面3),接着,在背向前述第一斜面3的位置(即背向前述中心位置CS的位置),在相对于轴线Q1的倾斜方向及前述第一范围L1中以前端部10进行磨削,通过沿箭头D方向形成磨削平面S3,便将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切去一部分之后形成平面状的副斜面12。之后,沿着相对于轴线Q1的倾斜方向,即沿着作为前述磨削平面S2a或磨削平面S2b方向的图中箭头E2所指的方向,对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进行磨削加工,在第三范围13中形成右斜面6及左斜面7,即第二斜面5,由此,进一步形成开口斜端面11。这样,在开口斜端面11及副斜面12之间形成尖锐端部13,到此,医疗用针1P制造完毕。

    再者,作为制造医疗用针1P的再一种顺序是,例如,首先沿着前述磨削平面S2a或前述磨削平面S2b的方向,以筒状部件2的前端10进行磨削加工,在前述第三范围L3形成右斜面6及左斜面7,即第二斜面5,接着,在背向着前述第二斜面5的位置(即背向前述中心位置CS的位置),在第一范围L1对前端部10磨削,形成磨削平面S3,由此,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便被切去了一部分而形成平面状的副斜面12。之后,在背向副斜面12的位置(即前述中心位置CS),在相对轴线Q1成第一倾角K1的倾斜方向,对前端部10进行磨削加工,形成第一斜面3。借此,在开口斜端面11及副斜面12之间形成尖锐端部13,到此,医疗用针1P制造结束。

    更进一步,作为制造医疗用针1P的再一种顺序是,例如,首先,沿着前述磨削平面S2a或削平面S2b的方向,对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进行磨削加工,在前述第三范围L3形成右斜面6及左斜面7,即形成第二斜面5,接着,在前述中心位置CS,沿与轴线Q1成第一倾角K1的倾斜方向对前端部10进行磨削加工,形成第一斜面3。之后,在背向前述第一斜面3的位置(即背向前述中心位置CS的位置),在第一范围L1中对前端部10磨削,形成磨削平面S3,借此,将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切去了一部分,形成平面状的副斜面12。这样,便在开口斜端面11与副斜面12之间形成了尖锐端部13,到此,医疗用针1P的制造结束。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医疗用中空针,还可以采用与上述各实施例所描述的医疗用针1P不同形式的结构。

    例如,如图8至图10所示的医疗用针1X,结构基本上与医疗用针1相同,具有筒状部件2,在筒状部件2的内部,沿轴线Q1方向形成药液流通孔25,在其前端部10,在中心位置CS,设置有第一斜面3,该第一斜面3是沿着与轴线Q1成第一倾角K1的方向形成的,并且使药液流通孔25沿倾斜方向形成开口。此外,在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设置有右斜面6及左斜面7,右斜面6是在以轴线Q1为中心相对于第一斜面3沿正方向转过第一回转角度M1的位置、且沿相对于轴线Q1成第二倾角K2的方向形成的,左斜面7是在以轴线Q1为中心相对于第一斜面3沿相反方向转过第二回转角度M2的位置、用沿相对于轴线Q1成第三倾角K2的方向形成的。进一步,在背向前端10的第一斜面3的位置,设置有在相对于筒状部件2轴线Q1方向的倾斜方向上,以使该筒状部件2的筒壁厚度NA逐渐变薄的形式经过磨削而形成的副斜面12,这样,由右斜面6、左斜面7及副斜面12的三个磨削面形成了尖锐端部13。并且,副斜面12与上述医疗用针1同样,是以轴线Q1为中心的锥状第一磨削面20的一部分。

    但是,医疗用针1X如图8及图9所示,由于其尖锐端部13是在形成筒状部件2的药液流通孔25的内壁2b的位置上形成的,这样,右斜面6及左斜面7在尖锐端部13的邻近区域相交时,由此而产生的棱线部16(如图1及图2所示)便在此得以避免,从而形成了非常尖的尖锐端部13。

    此外,在医疗用针1、1X中,由于副斜面12是以轴线Q1为中心的锥状第一磨削面20的一部分,因此,在尖锐端部13附近的形成副斜面12的位置,特别是在筒状部件2的圆周方向,如图10所示(医疗用针1参照图3),在与副斜面12邻接的位置,不会留有筒状部件2的圆筒外周面2C。结果,副斜面12与圆筒外周面2C邻接时,不会形成台阶,进一步避免了注射进时所产生的疼痛感。

    根据本发明的医疗用针,还可用采与上述各实施例所描述的医疗用针1、1P、1X不同形式的结构。

    例如,如图11至12所描述的医疗用针1Y,其结构与上述医疗用针1P基本相同,具有筒状部件2,在筒状部件2的内部,沿轴线Q1方向形成药液流通孔25,在其前端部10,设置有第一斜面3,第一斜面3是以相对于轴线Q1成第一倾角K1的方式形成的,并使前述药液流通孔25在倾斜方向形成开口。此外,在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分别设置有右斜面6及左斜面7,右斜面6是在以轴线Q1为中心沿正方向相对于第一斜面3转过第一回转角度M1的位置,且在相对于轴线Q1成第二倾角K2的方向形成的,而左斜面则是在以轴线Q1为中心沿相反方向相对于第一斜面3转过第二回转角度M2的位置、且在相对于轴线Q1成第三倾角K3的方向形成的。进一步,在前端部10的背向第一斜面3的位置,设置有沿倾斜于筒状部件2轴线Q1的方向、以使筒状部件2的管壁厚度NA逐渐变薄的形式而形成的副斜面12,由该右斜面6、左斜面7及副斜面12的三个磨削面形成尖锐端部13。并且,副斜面12与上述医疗用针1P同样,为平面状。

    但是,在医疗用针1Y中,如图11所示,由于尖锐端部13是在形成前述筒状部件2的药液流通孔25的内壁2b的位置上形成的,在尖锐端部13的邻近区域,右斜面6及左斜面7相交时,由此而形成的棱线部16(在图5中表示)在实施例中能得以避免,因此,可形成非常尖锐的尖锐端部13。

    此外,医疗用针1Y与医疗用针1P同样,前述副斜面12是做成平面状的,特别是在筒状部件2的周向,如图11及12所示的那样,在副斜面12和右斜面6之间以及在副斜面12与左斜面7之间的斜面间区域,留有筒状部件2的圆筒外周面2C。也就是说,在尖锐端部13附近,不对圆筒外周面2C进行磨削,由此,使医疗用针1Y的尖锐端部13附近区域的强度很高(上述医疗用针1P也同样具有高强度)。再者,在尖锐端部13附近,由于不对圆筒外周面2C磨削,而将其留着,这样,不会对该尖锐端部13附近的强度造成损害。由此,可将副斜面12相对于轴线Q1的副斜面倾角K4做得极小(因此,箭头A、B方向上副斜面12的形成范围可做得更大一些),从而使尖锐端部13变得更细。

    利用上述医疗用针1Y的具体例子进行刺入阻力测定实验,其结果在下文叙述。也就是说,采用刃面长(即第二范围L2)为5.5mm、第二倾斜角(即第二及第三倾角K2、K3)为25.5°~26°、小尖(lancet)长(即第三范围L3相对于第二范围L2的比率)为40~43%、旋转角(即第一及第二回转角M1、M2)为27.5°的医疗用中空针(硅对甲基睾丸酮的比为6%),并且用已形成副斜面12等第四倾斜磨削面的医疗用针(即医疗用针1Y)和未形成副斜面12等第四倾斜磨削面的医疗用针(即以往的医疗用中空针),在温度为25℃的条件下进行刺入阻力测定实验。

    实验的结果是,已形成第四倾斜磨削面的医疗用针,其刺入阻力值为150.5g、156.8g、136.2g、149.0g、137.3g、151.0g、137.8g等(平均刺入阻力值为145.5g),而未形成第四倾斜磨削面的医疗用针,其刺入阻力值为261.2g、235.6g、201.3g、200.7g、217.1g等(平均刺入阻力值223.18g)从该结果可以明显地看出,形成第四倾斜磨削面的医疗用中空针,与未形成第四倾斜磨削面的以往的医疗用中空针比较,其刺入阻力非常小,很显然,本发明医疗用中空针将以往医疗用中空针实验得出的刺入阻力值降低了40%。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医疗用中空针,其刺入阻力小,注射等实际操作时,在患者等的注射部位不会损伤血管等,在该注射部位也不会产生疼痛感。

    上述实施作为本医疗用中空针的一个具体例子,揭示了所谓的小尖(柳叶型lancet)型医疗用针,但根据本发明的医疗用中空针,还要以采用不同于小尖型的医疗用针。例如,根据本发明的医疗用中空针,还可能采用所谓的K3型、K3’型、带横孔的针、顶槽型等医疗用针。

    下文叙述根据本发明的医疗用中空针中的顶槽型医疗用针1Z。

    医疗用针1Z如图13至15所示,具有筒状部件2,在筒状部件2的内部沿轴线Q1方向形成药液流通孔25,在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沿倾斜方向形成药液流通孔25的开口,并且,在中心位置CS,还没有沿相对于轴线Q1成第一倾角K1的方向形成的第一斜面3。此外,医疗用针1Z的第一斜面3在箭头A一侧的磨削边界65,与上述医疗用针1、1P、1X、1Y相同,是与筒状部件2的圆筒外周面2C连接的。而且,在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分别设置有右斜面6及左斜面7,右斜面6是在以轴线Q1为中心沿正向相对于第一斜面3(即相对于中心位置CS)转过第一回转角度M1(90°以上)的位置、并在相对于轴线Q1成第二倾角K2的方向形成的,左斜面7是在以轴线Q1为中心沿相反方向相对于第一斜面3(即相对于前述中心位置CS)转过第二回转角度M2(90°以上,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如图中所示,第一回转角M1与第二回转角M2的角度大小相等,但也可采用第一回转角M1与第二回转角M2角度大小不等的形式)的位置,并以相对于轴线Q1或第三倾角K3的形式形成的(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倾角K2与第三倾角K3的角度大小相等,如图中所示,但也可采用第二倾角K2与第三倾角K3大小不等的形式)。由此,右斜面6及左斜面7所构成的第二斜面5便配置在背向第一斜面3的位置,这样,仅由第一斜面3形成了开口斜端面11。进一步,在前端部10的背向第一斜面3的位置,设置有在相对于筒状部件2轴线Q1方向的倾斜方向、以使该筒状部件2的管壁厚度NA逐渐变薄的形式进行磨削而形成的平面状的副斜面12,如图15所示,该副斜面12的两侧分别与右斜面6及左斜面7邻接。这样,由第一斜面3、右斜面6、左斜面7、副斜面12这四个磨削面形成尖锐端部13。

    进一步,在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医疗用中空针,是如医疗用针1、1P、1X、1Y那样的所谓小尖型(柳叶型lancet),但是,还可以采用除了这些医疗用针1、1P、1X、1Y之外的形式,例如,采用图16至18所示的医疗用针1R形式的结构。

    也就是说,小尖型医疗用针1R如图16至18所示,其结构与上述医疗用针1X基本相同,它具有筒状部件2,在筒状部件2的内部,沿轴线Q1方向形成药液流通孔25,在其前端部10,在中心位置CS设置有第一斜面3,该第一斜面3是沿着与轴线Q1成第一倾角K1的方向形成的,并且使前述药液流通孔25在倾斜方向形成开口。此外,在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分别设置有右斜面6及左斜面7,右斜面6是以轴线Q1为中心沿正向相对于第一斜面3转过第一回转角度M1的位置,并在相对于轴线Q1成第二倾角K2的方向形成的,而左斜面7是以轴线Q1为中心沿相反方向相对于第一斜面3转过第二回转角度M2的位置,并在相对于轴线Q1成第三倾角K3的方向形成的。再者,在前端部10的背向第一斜面3的位置,设置有在相对于筒状部件2轴线Q1方向的倾斜方向上以使该筒状部件2的管壁厚度NA逐渐变薄的形式经磨削而形成的副斜面12,并且,由右斜面6,左斜面7及副斜面12这三个磨削面形成尖锐端部13。副斜面12与上述医疗用针1X相同,是以轴线Q1为中心的锥状第一磨削面20的一部分。尖锐端部13是在形成前述筒状部件2药液流通孔25的内部2b上的位置形成的。

    但是,上述医疗用针1R还具有下述附加结构。即,在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设置有右辅助磨削面90及左辅助磨削面91,右辅助磨削面90及左辅助磨削面91是在第一斜面3,右斜面6、左斜面7及副斜面12磨削形成之后(即是在变成与上述医疗用针1X相同的状态之后)再磨削形成的(这种磨削顺序对本发明并不重要,任何顺序都可采用)。也就是说,右辅助削面90是在第一斜面3与右斜面相交而形成的右交叉部92中将筒状部件2圆筒外周面2C侧的右顶端部98(图8及9所示)切去后而形成的,左辅助磨削面91是在第一斜面3与左斜面7相交而形成的左交差部97中将筒状部件2圆筒外周面2C侧的左顶端部96切去后而形成的。此外,右辅助磨削面90是在以轴线Q1为中心沿正向相对于第一斜面3转过第三回转角度M3的位置、以及在相对轴线Q1成第五倾角K5的方向形成的,第五倾角K5大约为第一倾角K1与第二倾角K2的中间值,左辅助磨削面91是在以轴线Q1为中心沿相反方向相对于第一斜面3转过第四回转角度M4的位置及在相对于轴线Q1成第六倾角K6的方向形成的,第六倾角K6大约为第一倾角K1与第三倾角K3的中间值。

    如上文所述,由于医疗用针1R设置有由除去右顶端部98及左顶端部96而形成的右辅助削面90及左辅助磨削面91,因此,该医疗用针1R所产生的刺入阻力低于有右顶端部98及左顶部96的医疗用针1X的刺入阻力。也就是说,在注射等实际操作中,将医疗用针1R刺入人体等时,由于没有右顶端部98及左顶端部96,受到皮肤及血管组织的阻力就会变小,由此不会对皮肤及血管组织产生损伤,消除了在注射部位产生的痛感。

    进一步,作为设置有右辅助磨削面90等第五倾斜磨削面及左辅助磨削面91等第六倾斜磨削面的医疗用中空针,除了适用于上述小尖型医疗用针外,还可用于顶槽型医疗用针等具有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即右斜面6及左斜面7)所形成的交叉部92、97外周侧的顶端部96、98的任何形式的针。而且,对于小尖型的副斜面12为平面状的医疗用针1P、1Y以及由于尖锐端部13不在内壁2b上而形成有棱线部16的医疗用针1、1P也适用。

    例如,如图13至图15所示的顶槽型医疗用针1Z,可以在第一斜面3与右斜面6相交而形成的右交叉部92中、通过切去筒状部件2的圆筒外周面2C侧的右顶端部98而形成所设置的第五倾斜磨削面,在第一斜面3与左斜面7相交而形成的左交叉部97中、通过切去筒状部件2的筒外周面2C侧的左顶端部96而形成要设置的第六倾斜磨削面。通过在顶槽型医疗用中空针上设置第五及第六倾斜磨削面,可以取得与上述医疗用针1R相同的效果。

    上述医疗用针1P等形成有平面状的副斜面12,但是,副斜面12的形状,还可以采用图19及图20、图21及图12所示的从尖锐端部13侧朝箭头A侧延伸的形状。

    在这种场合,如图19及图20所示,副斜面12是沿着与前述筒状部件2前端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沿着箭头A所指的方向,超过第一斜面3与右斜面6相交而形成的交叉部92的筒状部件2圆筒外周面2C侧的右顶端98所对应的位置及第一斜面3与左斜面7相交而形成的交叉部97的筒状部件2圆筒外周面2C侧的左顶端部96所对应位置而设置的。

    或者,如图21及图22所示,副斜面12是沿着与前述筒状部件2前端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沿着箭头A所指的方向,越过第一斜面3的磨削边界65在前述筒状部件2前端方向相反一侧、即箭头A侧的顶端部65a(图5及图7所示)所对应的位置而设置的。

    再者,根据本发明的医疗用中空针,除了作为皮下注射用的注射针外,还可用作采血针、牙科用针、或者输血及透析用留置针的金属内针等等各种针的场合。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例所描述的医疗用针1、1P、1X、1Y、1Z、1R中,前述副斜面12相对于筒状部件2的轴线Q1的副倾斜角K4设定为2°~15°,由此,尖锐端部13可在尖锐度及强度适当的状态下形成。

    以上,根据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说明,而本发明所记载的实施例仅仅是示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在权利要求中示出,不受实施例的约束。因此,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以对所有实施例作出变形或变更。

医疗用中空针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医疗用中空针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医疗用中空针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用中空针及其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用中空针及其制造方法.pdf(5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医疗用中空针及其制造方法,该医疗用中空针具有筒状部件2,在筒状部件2的前端部10上设置有在相对于该筒状部件2延伸方向的倾斜方向形成开口的开口斜端面11,在筒状部件前端部10背向开口斜端面11的位置,设置有沿相对于筒状部件2延伸方向的倾斜方向形成的副斜面12,在开口斜端面11与副斜面12之间形成尖锐端部1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