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工程系统的方法与其设施.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253232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2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10079100.8

申请日:

2007.02.11

公开号:

CN101240521A

公开日:

2008.08.13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E01C 1/00公开日:20080813|||公开

IPC分类号:

E01C1/00; E04H14/00

主分类号:

E01C1/00

申请人:

盛 年

发明人:

盛 年

地址:

518067广东省深圳市蛇口工业八路桃花园4B401唐碧收转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道路交通工程系统的方法与其设施。本发明涉及交通工程设施技术领域。该方法和依照方法建造的设施是在路面上方以完全地上式直接设置底层通道或混合通道,或是在道路路面的下方以全入地下式或半入地下式的方式设置地槽。本发明利用道路两侧区域或道路两侧建筑物向上和向左右延伸,可大量连续新建车道从而不征用土地而能大量新建住宅、商铺铺位以及停车库车位和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争车道,减少车辆拥堵状况的新型道路。

权利要求书

1.   道路交通工程系统的方法与其设施,所述道路是任何自然地面或人工地面上的公路或街道或巷道或广场或居民区或其他任何供车辆或行人通行的车道或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和依照所述方法建造的设施是在所述道路[1]路面上方以完全露出地平面的完全地上式直接设置底层通道[21]或混合通道[16],或是在所述道路[1]路面的下方以全入地下式或半入地下式的方式设置地槽;所述地槽是道路两侧区域或道路两侧建筑物外侧的路外式地槽[2],或所述地槽是在原人行道位置[4]外侧的道外式地槽[15],或所述地槽是在原人行道位置[4]内侧的道内式地槽[22];在所述路外式地槽[2]内或所述道外式地槽[15]或所述道内式地槽[22]有底层通道[21]或混行通道[16];所述底层通道[21]的设计原则主要是专门提供给任何车身在限定高度范围内的大型车辆行驶或停放使用;所述混行通道[16]的设计原则主要是提供给任何车身在限定高度范围内的大型车辆及小型车辆行驶或停放使用;所述道路两侧区域或道路两侧建筑物上之所述底层通道[21]或所述混行通道[16]上设置有零层或一层或多层的人行道或步行街,所述人行道或步行街是建筑物内人行道或步行街[17];或所述人行道或步行街是在原人行道位置[4]的人行道或步行街;所述底层通道[21]或所述混行通道[16]具有坡道或水平道[18]或不具有坡道或水平道[18]。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之方法与其设施,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道路两侧区域或道路两侧建筑物上之所述底层通道[21]或所述混行通道[16]或设置在所述原人行道位置[4]之所述底层通道[21]或所述混行通道[16]上相应车道是专门提供给任何车身在限定高度范围内的大型车辆停放使用的专用停车道[7]或停车库,或是共用于大型车辆及小型车辆的专用停车道[7]或停车库。

3.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之方法与其设施,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道路两侧区域或道路两侧建筑物上之所述底层通道[21]或所述混行通道[16],或设置在所述原人行道位置[4]之所述底层通道[21]或所述混行通道[16]上相应车道是专门提供给任何车身在限定高度范围内的大型车辆的临时停靠车道[8]或用于以直道式立交桥[25]或以其他任何立交方式或红绿灯方式或其他任何方式变换方向的换向车道[23],或是共用于大型车辆及小型车辆的所述临时停靠车道[8]或所述换向车道[23]。

4.
   按照权利要求1或2、3所述之方法与其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或步行街设置有零层或一层或多层的小型车辆行驶道[5]。

5.
   按照权利要求1或2、3所述之方法与其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或步行街设置有零层或一层或多层的小型车辆专用停车道[19]。

6.
   按照权利要求1或2、3、4、5所述之方法与其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或步行街具有人行横道或车行横道[14],或是不具有人行横道或车行横道[14];所述人行横道或车行横道[14]之间有空隙[6]。

7.
   按照权利要求1或2、3、4、5所述之方法与其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型车辆行驶道[5]具有人行横道或车行横道[14],或是不具有人行横道或车行横道[14];所述人行横道或车行横道[14]之间有空隙[6]。

8.
   按照权利要求1或2、3、4、5所述之方法与其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型车辆专用停车道[19]具有人行横道或车行横道[14],或是不具有人行横道或车行横道[14];所述人行横道或车行横道[14]之间有空隙[6]。

9.
   按照权利要求1或2、3、4、5、6、7、8所述之方法与其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内人行道或步行街[17]外侧具有自行车或其他非机动车道[24]或不具有自行车或其他非机动车道[24]。

10.
   按照权利要求1或2、3、4、5、6、7、8所述之方法与其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型车辆行驶道[5]或所述小型车辆专用停车道[19]之外侧具有自行车或其他非机动车道[24]或不具有自行车或其他非机动车道[24]。

说明书

道路交通工程系统的方法与其设施
(一)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程设施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车辆快速增加,一方面车道面积有限,而土地资源紧张制约新建传统式车道;停车库车位也很紧缺;同时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等常与行人争道,影响行人安全。行人横穿道路也增加了车辆拥堵。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减少车辆拥堵状况的新型道路。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道路是任何自然地面或人工地面上的公路或街道或巷道或广场或居民区或其他任何供车辆或行人通行的车道或人行道,方法和依照方法建造的设施是在道路路面上方以完全露出地平面的完全地上式直接设置底层通道或混合通道,或是在道路路面的下方以全入地下式或半入地下式的方式设置地槽;地槽是道路两侧区域或道路两侧建筑物外侧的路外式地槽,或地槽是在原人行道位置外侧的道外式地槽,或地槽是在原人行道位置内侧的道内式地槽;在路外式地槽内或道外式地槽或道内式地槽有底层通道或混行通道;底层通道的设计原则主要是专门提供给任何车身在限定高度范围内的大型车辆行驶或停放使用;混行通道的设计原则主要是提供给任何车身在限定高度范围内的大型车辆及小型车辆行驶或停放使用;道路两侧区域或道路两侧建筑物上之底层通道或混行通道上设置有零层或一层或多层的人行道或步行街,人行道或步行街是建筑物内人行道或步行街;或人行道或步行街是在原人行道位置的人行道或步行街;底层通道或混行通道具有坡道或水平道或不具有坡道或水平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利用道路两侧区域或道路两侧建筑物向上和向左右延伸,可大量连续新建车道,从而不征用土地而能大量新建住宅、商铺铺位以及停车库车位和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争车道,减少车辆拥堵状况的新型道路。
(四)附图说明
附图1和附图2、附图4、附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纵剖面示意图。
附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实体示意图。
图中图中1.道路路面,2.路外式地槽,3.原人行道位置人行道或步行街,4.原人行道位置,5.小型车辆行驶道,6.空隙,7.专用停车道,8.临时停靠车道,9.直行车道,10.快速车道,11.轨道式快速直行车道(例如列车道),12.中央隔离栏或应急通道,13.路侧建筑物,14.人行横道或车行横道,15.道外式地槽,16.混行通道,17.建筑物内人行道或步行街,18.坡道或水平道,19.小型车辆专用停车道,20.楼房,21.底层通道,22.道内式地槽,23.换向车道,24.自行车或其他非机动车道,25.直道式立交桥,26.直道式立交转换道。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具体描述。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一,该道路是任何自然地面或人工地面上的公路或街道或巷道或广场或居民区或其他任何供车辆或行人通行的车道或人行道,方法和依照方法建造的设施是在道路[1]路面上方以完全露出地平面的完全地上式直接设置底层通道[21]或混合通道[16](例如图5所示),或是在道路[1]路面的下方以全入地下式(例如图1和图2、图3所示)或半入地下式(例如图4所示)的方式设置地槽;地槽是道路两侧区域或道路两侧建筑物外侧的路外式地槽[2],或地槽是在原人行道位置[4]外侧的道外式地槽[15],或地槽是在原人行道位置[4]内侧的道内式地槽[22];在路外式地槽[2]内或道外式地槽[15]或道内式地槽[22]有底层通道[21]或混行通道[16];底层通道[21]的设计原则主要是专门提供给任何车身在限定高度范围内的大型车辆行驶或停放使用;混行通道[16]的设计原则主要是提供给任何车身在限定高度范围内的大型车辆及小型车辆行驶或停放使用;道路两侧区域或道路两侧建筑物上之底层通道[21]或混行通道[16]上设置有零层或一层或多层的人行道或步行街,人行道或步行街是建筑物内人行道或步行街[17](例如图1所示,把原本露天的人行道移入建筑物内,保证地下车道通风透光);或人行道或步行街是在原人行道位置[4]的人行道或步行街(例如图2、图3和图4、图5所示,把原人行道悬空式,有效拓宽道路车道面积);底层通道[21]或混行通道[16]具有坡道或水平道[18](例如消防车可由此通往居民社区)或不具有坡道或水平道[18]。
实施例二,该设置在道路两侧区域或道路两侧建筑物上之底层通道[21]或混行通道[16]或设置在原人行道位置[4]之底层通道[21]或混行通道[16]上相应车道是专门提供给任何车身在限定高度范围内的大型车辆停放使用的专用停车道[7](例如图2所示底层通道[21])或停车库,或是共用于大型车辆及小型车辆的专用停车道[7](例如图1所示混行通道[16])或停车库。
实施例三,该设置在道路两侧区域或道路两侧建筑物上之底层通道[21]或混行通道[16],或设置在原人行道位置[4]之底层通道[21]或混行通道[16]上相应车道是专门提供给任何车身在限定高度范围内的大型车辆的临时停靠车道[8](例如图2所示公共汽车或出租车上下客站台)或用于以直道式立交桥[25](例如图3所示)或以其他任何立交方式或红绿灯方式或其他任何方式变换方向的换向车道[23](移动较缓慢,车道光线稍差亦无妨),或是共用于大型车辆及小型车辆的临时停靠车道[8]或换向车道[23](例如图1所示)。
实施例四,该人行道或步行街设置有零层(例如图4和图1所示)或一层(例如图5所示)或多层(例如图2所示)的小型车辆行驶道[5]。
实施例五,该人行道或步行街设置有零层(例如图4和图1所示)或一层(例如图5所示)或多层(例如图2所示)的小型车辆专用停车道[19]。
实施例六,该人行道或步行街具有人行横道或车行横道[14](请参见图5所示),或是不具有人行横道或车行横道[14];人行横道或车行横道[14]之间有空隙[6]。
实施例七,该小型车辆行驶道[5]具有人行横道或车行横道[14],或是不具有人行横道或车行横道[14];人行横道或车行横道[14]之间有空隙[6]。8.按照权利要求1或2、3、4、5之方法与其设施,其特征在于小型车辆专用停车道[19]具有人行横道或车行横道[14],或是不具有人行横道或车行横道[14];人行横道或车行横道[14]之间有空隙[6]。
实施例八,该建筑物内人行道或步行街[17]外侧具有自行车或其他非机动车道[24](例如自行车可实现与行人自然分离)或不具有自行车或其他非机动车道[24]。
实施例九,该小型车辆行驶道[5]或小型车辆专用停车道[19]之外侧具有自行车或其他非机动车道[24]或不具有自行车或其他非机动车道[24]。

道路交通工程系统的方法与其设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道路交通工程系统的方法与其设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道路交通工程系统的方法与其设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路交通工程系统的方法与其设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交通工程系统的方法与其设施.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道路交通工程系统的方法与其设施。本发明涉及交通工程设施技术领域。该方法和依照方法建造的设施是在路面上方以完全地上式直接设置底层通道或混合通道,或是在道路路面的下方以全入地下式或半入地下式的方式设置地槽。本发明利用道路两侧区域或道路两侧建筑物向上和向左右延伸,可大量连续新建车道从而不征用土地而能大量新建住宅、商铺铺位以及停车库车位和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争车道,减少车辆拥堵状况的新型道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