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选择地控制熟米饭状态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选择地控制熟米饭状态的方法。具体来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在煮米饭期间不需用户调整水量可有选择地将米饭煮到诸如适中的米饭、硬米饭或粘米饭这样的不同状态,并且在煮饭期间能够在保温点之前改变熟米饭状态的有选择控制熟米饭状态的方法。
近来,电饭锅都有一种根据每次锅内要煮的食物来进行处理的工作条件,在内锅已放入的状态首先被检测到之后,煮饭过程随着煮饭按键的操作而开始进行。
煮干净米饭过程的操作将参考图1进行描述。这一过程操作是通常电饭锅煮饭过程的一个例子。图1表示电饭锅通常煮饭的过程图。
首先,当内锅放入电饭锅中时按键检测到放置有内锅。用户按下菜单键并按下开始煮饭键,这样起动连续程序。然后电饭锅进行几个过程。即,按照吸收(浸透)过程、加热过程、保温过程以及汽蒸过程的次序来执行煮饭过程。通过对设置在电饭锅中的加热器加热10分钟以便内锅的温度即煮饭的温度由25℃上升到45℃,因而在温度为45℃状态下浸透正在蒸煮的米饭来完成吸收过程。加热过程包括第一次加热过程和第二次加热过程。在吸收过程完成后,通过对加热器加热4分钟以便煮饭温度由45℃上升到75℃来完成第一次加热过程。然后,通过对加热器加热2分钟以便煮饭温度由75℃上升至102℃来完成第二次加热过程。然后,通过对加热器加热3分钟以使煮饭温度能由102℃上升至125℃来完成保温过程。然后,通过将煮饭过程在125℃保持10分钟来完成汽蒸过程。当煮饭过程完成时,显示器指示米饭已经煮好。如上所述,内锅放入电饭锅之后,用户就能够确定煮饭过程正在进行不同的过程。
然而,由于煮饭过程基本上进行着不变的有预定参考值(标准状态)的过程,所以不能对米饭的状态作出任何主动改变。具体说,传统的煮饭方法比选择如适中米饭、硬米饭或粘米饭这样的米饭状态来进行煮饭的方法有更多地缺点。例如,在传统的方法中,设定了煮饭过程,这样为了在煮饭过程当中改变米饭状态的一种选择,用户应当增加或减少内锅中的水量。要完成这些,用户必须打开和关上电饭锅的盖子以调整水量。因此,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熟米饭的味道减弱并且用户不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熟米饭状态。
因此,需要一种不需用户打开或关上电饭锅的盖子并且不需在煮饭过程当中增加或减少水量就能够选择并调整如适中米饭、硬米饭或粘米饭这样熟米饭状态的方法。
1987年6月2日公开的Mazic Onishi、Keno Into和Moria Isaiah的美国第4,670,282号专利披露了有选择控制熟米饭状态的方法的一个例子。按上述美国专利煮米饭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锅内放入水和米的混合物;加热米和水的混合物,通过在混合物中对流加热形成一个能使混合物上部温度高于下部温度的温度梯度,同时大致为圆环形外壳的电加热器与锅底相隔离并放置在共同形成一个连续、基本密封加热空间的锅和罩之间的空间中,这样通过对流加热,混合物上部达到最佳煮饭温度范围的时间比混合物下部达到最佳煮饭温度范围的时间要短,同时形成一个保持在最佳煮饭温度范围内的混合层,处于混合层的米饭比处于其它区域当中的米饭要吸收更多的水份,这样使得锅内的水面逐渐向锅底下降,结果是混合层逐渐下移,在混合层逐渐下移的同时,位于锅内每一区域的米饭保持在最佳煮饭温度范围内的时间长短基本上相同,因此锅内米饭均匀吸收水分而与在锅内位置无关。美国第4,670,282号专利具有易于制造的不涉及精确处理的效果,它的构成是为了保证锅内米饭基本上均匀进行蒸煮,但是没有解决传统煮饭的缺点:即在煮饭过程当中用户不增加或减少水量就不能选择如适中米饭、硬米饭或粘米饭这样的熟米饭状态。
因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为了在煮饭期间不需调整水量可将米饭煮到适中米饭、硬米饭或粘米饭的状态而有选择地控制熟米饭蒸煮状态、以及在蒸煮保持点之前的煮饭过程中改变熟米饭状态的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供一种有选择地控制熟米饭状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判断在电饭锅中吸收过程开始之后熟米饭状态是否已选择,当判断为熟米饭状态已选择时,存储选择的状态数据;
b)判断电饭锅内锅温度是否等于或大于与步骤a)中所选择的熟米饭状态相应的浸透控制温度,当内锅温度不是等于或大于相应的浸透控制温度时,判断在吸收过程开始之后对应于所选择的熟米饭状态的浸透时间是否已过;
c)当对应的浸透时间已过以致吸收过程完成时将内锅加热到完成第一加热过程的温度,并且为了判断所蒸煮的数量计算从开始第一加热过程的温度上升到完成第一加热过程的温度所用的时间,并存储用于判断蒸煮量所计算的时间;
d)根据步骤c)中存储的用于判断蒸煮量的时间、步骤a)中存储的熟米饭状态,用第二加热过程的热量加热内锅,以完成第二加热过程;
e)根据步骤c)中存储的用于判断蒸煮量的时间、根据步骤a)中存储的熟米饭状态,用保温维持过程的热量加热内锅,以完成保温维持过程;
f)开始汽蒸过程,并判断在汽蒸过程开始之后对应于步骤a)中存储的熟米饭状态的汽蒸时间是否已过,当对应的汽蒸时间已过时,完成汽蒸过程。
这时,熟米饭的状态最好包括适中米饭、硬米饭、干米饭、粘米饭以及湿米饭。更好地,浸透控制温度以湿米饭、粘米饭、适中米饭、硬米饭和干米饭的温度次序由最高到最低。第二加热过程的热量最好通过第二加热过程=S+(K/M)×G的热量来计算,其中S表示在相应状态下来自第二加热过程基本热量的小热量,K表示在步骤a)中存储的熟米饭状态,M是电饭锅第一加热过程需要的最长时间,G表示在相应状态下来自第二加热过程基本热量的限度。保温维持过程的热量通过保温维持过程=S+(K/M)×G的热量来计算,其中,S表示在对应的状态下来自保温维持过程基本热量的小热量,K表示步骤a)中存储的熟米饭状态,M是电饭锅第一加热过程需要的最长时间,G表示在对应的状态下来自保温维持过程基本热量的限度。
上述方法最好包括以下分步骤:b-1)再次判断内锅温度是否等于或大于步骤b)中相应的浸透控制温度;b-2)当内锅温等于或大于相应的浸透控制温度时停止设置在电饭锅内的加热器操作、返回到判断内锅温度等于或大于对应的浸透控制温度以及对应的浸透时间是否已过这一步骤、当内锅的温度低于相应的浸透控制温度时,向内锅供给按步骤a)中输入的熟米饭状态所对应的浸透热量、并返回到判断内锅是否等于或大于对应的浸透控制温度这个步骤。
上述方法最好包括以下分步骤:f-1)当在步骤f)中对应的汽蒸时间已过时,判断在汽蒸过程开始之后步骤a)中存储的熟米饭状态所对应的汽蒸时间是否已过;而当对应的汽蒸时间没有过去时,判断内锅温度是否等于或大于对应的汽蒸控制温度;f-2)当内锅温度等于或大于对应的汽蒸控制温度时停止设置在电饭锅中的加热器的操作并返回到判断对应的汽蒸时间是否已过这个步骤,而当内锅温度小于对应的汽蒸控制温度时,给内锅提供汽蒸过程相应的热量并返回到判断对应的汽蒸时间是否已过这个步骤。
本发明使得在煮饭期间不需调整水量就能有选择地将米饭煮到适中米饭、硬米饭、粘米饭的状态,并且能够在煮饭过程当中在保温维持点之前改变熟米饭状态。
通过参考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是表示电饭锅的通常蒸煮米饭过程的视图;
图2是表示能够用在本发明中的电饭锅的电路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表示图2中按键输入部分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图2中状态选择键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判断米饭蒸煮量的图,以及
图6-1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有选择地控制熟米饭状态的方法的流程图。
以下参考附图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详细描述有选择地控制熟米饭状态的方法的操作。
图2表示能够用在本发明中的电饭锅的电路结构方框图。电饭锅2包括按键输入部分21、状态选择键22、内锅温度传感器23、加热器24、数据存储部分25以及控制部分26。图3是表示图2中按键输入部分21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按键输入部分21通过菜单输入启动一种模式的命令并且输入表示煮饭过程开始的命令。按键输入部分21包括菜单键31、开始煮饭键32、汽蒸/取消键33、时间选择键34以及保持键35。菜单键31包括洗净的米饭键311、没洗净的米饭键312、谷类键313、从锅底中选择烧焦的米饭键314、选择米饭已被汽蒸的锅中煮开的水的键315以及特别的汽蒸盘子键316。
图4是表示图2中的状态选择键22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状态选择键22包括选择适中米饭的适中米饭键41、选择硬米饭的硬米饭键42、选择干米饭(它比硬米饭更硬)的非常干米饭键43、选择粘米饭的粘米饭键44以及选择湿米饭(它比粘米饭更粘)的湿米饭键45。适中米饭、硬米饭、干米饭、粘米饭以及湿米饭能够分别通过适中米饭键41、硬米饭键42、干米饭键43、粘米饭键44以及湿米饭键45进行选择。
内锅温度传感器23检测内锅底的温度并将检测的温度提供给控制部分26以便控制部分26能够设定操作状态的控制参考量。加热器24包括煮饭和汽蒸加热器(未图示),该加热器根据每个过程的状态按照控制部分26的控制输出进行接通和断开以便能够执行煮米饭的加热操作。数据存储部分25有选择地存储适中米饭选择数据、硬米饭选择数据、干米饭选择数据、粘米饭选择数据、以及湿米饭选择数据。数据存储部分25也存储判断米饭蒸煮量的时间,即在第一加热过程中由50℃上升到75℃需要的时间。数据存储部分25根据控制部分26的输出控制在第二加热过程及加热保持过程中使用这一数据以决定加热值。
控制部分26根据按键输入部分21的输入状态以及内锅温度传感器23来启动过程。当判断通过状态选择键22有输入存在时,控制部分26由数据存储部分25接收判断米饭煮量的存储时间数据并在相应的加热值条件下启动处理程序。在本发明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控制部分25中,适中米饭、硬米饭、粘米饭的浸透控制温度分别是以45℃、40℃和50℃进行编程的,而浸透时间分别为10分钟、8分钟和12分钟,相对于电饭锅最大热量100%其浸透热量分别为70%、80%和60%。在第一加热过程中相对于电饭锅最大热量100%的适中米饭、硬米饭和粘米饭的热量分别以80%、90%和70%进行编程。这些量大于浸适过程的热量。
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判断米饭蒸煮量的图。同样,在第一加热过程中通过控制部分26将内锅温度由50℃加热到温度T需要的最大时间M(蒸煮到最大程度、非常硬的米饭需要的进间)设定为500秒。任何米饭蒸煮量需要的时间K都随着被蒸煮米饭数量的变化而改变。例如,如果需要的最大时间M为500秒,少量适中米饭,中等数量适中米饭以及大量适中米饭需要的时间被设定成100秒、250秒和400秒。在第二加热过程中,由于相对于电饭锅2的最大热量100%适中米饭的标准热量为80%,所以其可变百分比和限度分别为±10%和20%,其热量为70%+(K/M)×20%。由于相对于电饭锅2的最大热量100%硬米饭的标准热量为90%,同时由于可变百分比和限度分别为±10%和20%,所以其热量为80%+(K/M)×20%。由于相对于最大热量100%粘米饭的标准热量为80%,同时由于可变百分比和限度分别为±10%和20%,所以其热量为60%+(K/M)×20%。
下面参考附图对有选择地控制熟米饭状态的方法的操作进行描述。图6至8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有选择地控制熟米饭状态的方法的流程图。
首先,在用户将包含有要蒸煮的米和水的内锅放入电饭锅2中之后,用户通过使用包括在按键输入部分21中的菜单键31从菜单中进行选择。相应地,按菜单启动了一个过程并且吸收过程开始(步骤S1)。然后,通过用户的操作进行状态选择键22的适中米饭键41的输入,这样控制部分26判断是否选择了适中米饭(步骤S2)。
在步骤S2中,当判断已经选择适中米饭时,控制部分26将适中米饭选择数据存储到数据存储部分25(步骤S3)。然后,控制部分26控制内锅温度传感器25检测内锅温度T,即正在蒸煮的米和水的温度,并且判断检测的内锅温度T是否大于或等于45℃,适中米饭浸透控制温度是45℃(步骤S4)。
在步骤S4中,当判断检测的内锅温度T等于或大于45℃(T≥45℃)时,浸透操作开始(步骤S5)。然后控制部分26判断10分钟的适中米饭浸透时间是否已过(步骤41)。在步骤41中,当判断为10分钟没有过去时,程序返回到步骤S4。但是当判断为10分钟已过时,程序运行到步骤S42,并且控制部分26判断为当前的状态是异常过程,这样控制部分26就控制这异常过程。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4判断为检测的内锅温度T小于浸透控制温度45℃(T<45℃)时,在浸透过程已经开始后控制部分26判断10分钟的适中米饭浸透时间是否已过(步骤S6)。
在步骤S6,当判断为10分钟没有过时,控制部分26再次判断内锅温度传感器23检测的内锅温度T是否等于或大于45℃(步骤S7)。
在步骤S7,当判断为检测的内锅温度T等于或大于45℃(T≥45℃)时,控制部分26停止加热器24(步骤S71)。然后程序返回到步骤S6并重新执行下面的步骤。然而,在步骤S7,当判断为检测的内锅温度T小于45℃(T<45℃)时,控制部分26控制加热器24的操作,用70%的热量加热内锅以浸透适中米饭(步骤S8),并且程序返回到步骤S6。以同样的方式重复步骤S6、S7和S8直到内锅温度T处于适中米饭的浸透控制温度因而完全了浸透正在蒸煮的米饭,同时完成浸透(吸收)过程。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2中判断为没有选择适中米饭时,控制部分26判断用户是否通过选择硬米饭键42进行选择(步骤S21)。
在步骤S21中,当判断为选择硬米饭时,控制部分26将硬米饭选择数据存储到数据存储部分25(步骤S2101)。然后,控制部分26控制内锅传感器23检测内锅温度T,同时判断检测的内锅温度T是否等于或大于40℃,硬米饭浸透控制温度为40℃(步骤S211)。
在步骤S211,当判断检测的内锅温度T等于或大于40℃(T≥40℃)时,控制部分26判断8分钟的硬米饭浸透时间是否已过(步骤S2111)。在步骤S2111中,当判断为8分钟没过时,程序返回到步骤S211,但是当判断为8分钟已过时,程序进行到步骤S2112,控制部分26判断当前状态为异常过程,因此控制部分26这控制异常过程。
另一方面,在步骤S211中,当判断为检测的内锅温度T小于硬米饭浸透控制温度40℃(T<40℃)时,在浸透过程已经开始之后控制部分26判断8分钟的硬米饭浸透时间是否已过(步骤S212)。
在步骤S212中,当判断为浸透过程已开始之后还没经过8分钟时,控制部分26再次判断内锅温度传感器23检测的内锅温度T是否等于或大于40℃(步骤S213)。
在步骤S213中,当判断为检测的内锅温度T等于或大于40℃(T≥40℃)时,控制部分26停止加热器(步骤S215),同时程序返回到步骤S212,并执行的下面的步骤。然后,在步骤S213,当判断为检测的内锅温度T小于40℃或小得更多(T<40℃)时,控制部分26控制加热器26的操作用80%的热量来加热内锅以浸透硬米饭(步骤S214),同时程序返回到步骤S212。然后,以同样的方式重复执行步骤S212、S213和S214直到内锅温度处于硬米饭浸透控制温度因而完全浸透了正在蒸煮的米饭,同时完成浸透(吸收)过程。
另一方面,在步骤S21中,当判断为没有选择硬米饭时,控制部分26判断为已选择了粘米饭(步骤S22),以对于适中米饭和硬米饭的吸收过程同样的方式执行步骤S221至步骤S224以便完成吸收过程。
当分别在步骤S6、S212或S222中判断浸透操作已经开始并且10分钟、8分钟或12分钟已过以致吸收过程完成时,控制部分26控制加热器24的操作并接通计时器(示图示)以便内锅能被加热到完成第一加热过程的温度(步骤S9)。当内锅温度T达到了完成第一加热过程的温度时,第一加热过程完成,控制部分26断开计时器(步骤S10)。
然后,控制部分26计算第一加热过程期间需要的间隔时间k,即如图5所示由预定温度50℃上升到75℃完成第一加热过程通过计时器记录的时间间隔,并且控制部分26在数据存储部分25中存储计算的k值(步骤S11)。计算的k值被用作为第二加热过程和保温维持过程期间蒸煮量的判断参考值。
接着,第二加热过程开始(步骤S12),控制部分26判断适中米饭选择数据是否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分25(步骤S13)。
在步骤S13中,当判断为适中米饭选择数据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分25中时,控制部分26控制加热器24的操作将内锅加热到热量70%+(K/M)×20%以便能够完成第二加热过程(步骤S14)。例如,少量米饭、中等数量米饭、大量米饭的70%+(K/M)×20%是74%、80%和86%。由于适中米饭的标准热量,可变百分比和限度分别为80%、±10%和20%,所以适中米饭第二加热过程的热量为70%+(K/M)×20%。由于硬米饭的标准热量、可变百分比和限度分别为90%、±10%和20%,所以硬米饭第二加热过程的热量为80%+(K/M)×20%;由于粘米饭的标准热量、可变百分比和限度分别为70%、±10%和20%。所以粘米饭第二加热过程的热量为60%+(K/M)×20%。
由饭锅2在第一加热过程期间需要的最长时间M是500秒。少量、中等数量、大量的适中米饭、硬米饭和粘米饭需要的第一加热时间为100秒、250秒和400秒。第二加热过程和后面将要描述的保温维持过程的热量的例子如表1所示:
表1 数量 适中米饭 硬米饭 粘米饭 少 74% 84% 64% 中等 80% 90% 70% 大 86% 96% 76%
在步骤S13中,当判断为适中米饭选择数据没有存储在存储部分25中时,控制部分26判断硬米饭选择数据是否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分25(步骤S131)。在步骤S131,当判断为硬米饭选择数据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分25中时,控制部分26控制加热器24的操作以将内锅加热到80%+(K/M)×20%的热量以便能够完成第二加热过程(步骤S1311)。例如,如表1所示对少量、中等数量、大量米饭的80%+(K/M)×20%分别为84%、90%和96%。
在步骤S131,当判断为硬米饭选择数据没有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分25中时,控制部分26判断为粘米饭选择数据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分25(步骤S132)。控制部分26控制加热器24的操作以将内锅加热到60%+(K/M)×20%的热量以便能够完成第二加热过程(步骤S1321)。例如,如表1所示对少量、中等数量、大量米饭的60%+(K/M)×20%分别是64%、70%、76%。
接着,保温维持过程开始(步骤S15)。控制部分26判断适中米饭选择数据是否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分25(步骤S16)。
在步骤S16中,当判断为适中米饭选择数据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分25时,控制部分26控制加热器24的操作以将内锅加热到70%+(K/M)×20%的热量,这与第二加热过程中的热量相同,以便能够完成保温维持过程(步骤S17)。在步骤S16中,当判断为适中米饭选择数据没有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分25中时,控制部分26判断硬米饭选择数据是否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分25(步骤S161)。在步骤S161中,当判断为硬米饭选择数据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分25中时,控制部分26控制加热器24的操作以将内锅加热到80%+(K/M)×20%的热量,这与第二加热过程中的热量相同,以便能够完成保温维持过程(步骤S1611)。
在步骤S161中,当判断为硬米饭选择数据没有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分25中时,控制部分26判断为粘米饭选择数据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分25中(步骤S162),然后控制部分26控制加热器24的操作以将内锅加热到同第二加热过程中相同的60%+(K/M)×20%的热量以便能够完成保温维持过程(步骤S1621)。
执行步骤S17、S1611和S1621以致保温维持过程完成之后,汽蒸过程开始(步骤S18),控制部分26判断适中米饭选择数据是否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分25中(步骤S19)。
在步骤S19,当判断为适中米饭选择数据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分25中时,控制部分26然后判断在汽蒸过程开始后适中米饭12分钟的汽蒸时间是否已过(步骤S20)。在步骤S20,当判断为汽蒸过程开始后12分钟没有过时,控制部分26判断内锅温度传感器23检测的内锅温度T是否等于或大于115℃(步骤S2110)。
在步骤S2110,当判断为检测的内锅温度T等于或大于115℃(T≥115℃)时,控制部分26停止加热器24(步骤S21110),并且程序返回到步骤S20并执行下面步骤。然而,在步骤S2110,当判断为检测的内锅温度T小于115℃(T<115℃)时,控制部分26控制加热器24的操作以70%的热量加热内锅,这同浸透过程中汽蒸适中米饭的热量相同(步骤S2210),同时程序返回到步骤S20。然后,以同样的方式重复执行步骤S20、S2110和S2210,直到内锅温度T处于适中米饭汽蒸控制湿度以完全汽蒸正在煮的米饭,并完成汽蒸过程。
在步骤S19,当判断为适中米饭选择数据没有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分25中时,控制部分判断硬米饭选择数据是否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分25(步骤S201)。
在步骤S201,当判断为硬米饭选择数据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分25中时,控制部分26判断在汽蒸过程开始后15分钟的硬米饭汽蒸时间是否已过(步骤S202)。在步骤S202,当判断为在汽蒸过程开始后15分钟没过时,控制部分26判断内锅温度传感器23检测的内锅温度T是否等于或大于118℃(步骤S203)。
在步骤S203,当判断为检测的内锅温度T等于或大于118℃(T≥118℃)时,控制部分26停止加热器24(步骤S205),同时程序返回到步骤S202,并执行下面步骤。然而,在步骤S203,当判断为检测的内锅温度T小于118℃(T<118℃)时,控制部分26控制加热器24的操作以80%的热量加热内锅,这同浸透过程中汽蒸硬米饭的热量相同(步骤204),同时程序返回到步骤S202。然后,以同样的方式重复执行步骤S202、S203、S204,直到内锅温度T保持在适中米饭汽蒸控制温度以致正在煮的米饭完全得到保温,这样完成了汽蒸过程。
另一方面,在步骤S201,当判断为硬米饭选择数据没有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分25中时,控制部分26判断为粘米饭选择数据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分25(步骤S206)。然后,以同适中米饭和硬米饭相同的方式执行步骤S207、S208、S209、S300以便完成汽蒸过程。
当在步骤S20、S202或S207中分别判断为汽蒸操作已开始并且12分钟、15分钟、或9分钟已过以致完成汽蒸过程时,程序进行步骤S31并且控制部分完成煮饭过程,整个程序结束。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有选择地控制熟米饭状态的方法中,在吸收过程中,控制部分26判断是否已经选择了如适中米饭、硬米饭和粘米饭这样的熟米饭状态。当判断为熟米饭的状态被选择时,控制部分26将选择的状态数据存储到数据存储部分25。然后,控制部分26判断内锅温度T是否等于或大于与吸收过程中选择的熟米饭状态相应的浸透过程控制温度。当判断为内锅温度T等于或大于相应的浸透过程控制温度时,控制部分26判断在吸收过程开始后按选择的熟米饭状态相应的浸透时间是否已过。作为相应的浸透时间是否已过的判断结果,当判断为相应的浸透时间已过以致吸收过程完成时,控制部分26控制加热器24进行加热直到了完成第一加热过程的温度。然后控制部分26计算用于判断蒸煮量的从开始第一加热过程的温度上升到完成第一加热过程的温度所用时间k,并将用于判断蒸煮量的所计算的时间k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分25。
控制部分26控制加热器24加热到第二加热过程相应的热量以及保温维持过程相应的热量。内锅根据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分25中的熟米饭状态使用用于判断蒸煮量的存储时间k以便分别执行第二加热过程和保温维持过程。汽蒸过程开始,并且控制部分判断在汽蒸过程开始之后相应的汽蒸时间是否已过。当判断为相应的汽蒸时间已过时,汽蒸过程完成。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虽然只描述了适中米饭、硬米饭和粘米饭的蒸煮方法,然而能够以同样的方式实现非常硬的米饭和非常粘的米饭的蒸煮方法。例如,在通过保持干米饭和湿米饭的浸透控制温度分别在55℃和35℃、非常硬的米饭和非常粘的米饭浸透时间在14分钟和6分钟、干米饭和湿米饭的汽蒸时间在6分钟和8分钟、相对于电饭锅2最大热量100%的干米饭和非常粘的米饭浸透热量分别在60%和90%、干米饭和湿米饭汽蒸控制温度分别在109℃和121℃的条件下能够实现该蒸煮方法。
本发明使得在煮饭过程中不需调整水量能够有选择地将米饭煮到适中米饭、硬米饭或粘米饭的状态,并且能够在煮饭过程中在保温维持点之前改变熟米饭的状态。
如上所述,尽管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说明性的实施例,但是很明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那些具体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超出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完成各种不同的改变及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