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幼苗形态差异鉴定野败型杂交水稻种子杂交率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播种前或种植前试验或处理种子、根茎或类似物的方法,确切地说是一种鉴定野败型杂交水稻种子杂交率的方法。
在农业生产上,由于杂交作物具有杂种优势现象,故国家大力提倡推广种植杂交种。我国自七十年代在世界率先实现野败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以来,现野败型杂交水稻的制种产量和栽培面积已占杂交水稻生产的主体。然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批高质量、高杂交率的F1代杂交种子。但因杂交水稻种子在制种、采收、加工等环节中,无可避免地存在生物学混杂和机械混杂现象,因此,需对杂交种子进行杂交率鉴定,以保证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增产效应。
现今,国内外鉴定籼型杂交水稻(包括野败型)种子杂交率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分取样品种植鉴定。亦即通过杂交水稻在大田生长下的生物学特征特性表现,确定该样品种子杂交率。该方法准确可靠,但费时费力,特别是鉴定周期长。二是采用蛋白质测定技术,该方法在遗传学原理上较为完善。但所需测定仪器设备昂贵,人员素质要求亦高且并不是每个水稻杂交组合都适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便、准确的室内测定野败型杂交水稻杂交率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鉴定野败型杂交水稻种子杂交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一、在30℃温度下,将野败型杂交水稻及其亲本和一般常规稻种用0.5%氯化钠溶液浸种光照培养三天后,首先可区分出芽鞘呈白色、茎基部呈青色的父本和一般常规稻种,而野败型杂交水稻及母本的芽鞘呈紫红色。
二、再经过两天,追加0.75%氯化钠溶液,继续光照培养,至第八天,再区分出幼苗茎基部呈暗褐色的母本,而野败型杂交水稻幼苗的芽鞘呈紫红色,茎基部呈青色。
本发明具有下述几方面的优点:
一、鉴定时间只需八天,与大田种植鉴定相比,缩短了鉴定周期,提高了效率。
二、该鉴定方法适合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且不需在昂贵设备,降低了鉴定成本。
三、该鉴定方法与大田种植鉴定结果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达到0.894。
四、该鉴定方法操作简便,对操作人员素质要求不高,可广泛用于各类部门及农户对种子杂交率地鉴定。
对所附照片的说明:
照片1为野败型杂交水稻汕优10号及其亲本幼苗芽鞘色泽对比
照片2为野败型杂交水稻汕优10号及其母本幼苗茎基部色泽对比
照片3为野败型杂交水稻协优63及其亲本幼苗芽鞘色泽对比
照片4为野败型杂交水稻协优63及其母本幼苗茎基部色泽对比
下面结合照片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将杂交水稻汕优10号及其父本(密阳46)、母本(珍汕97A)和杂交水稻协优63及其父本(明恢63)、母本(协青早A)种子分别置于盛有滤纸的培养皿中、用0.5%氯化钠溶液浸湿滤纸。在30℃温度下进行光照培养。由照片1、照片3可见,三天以后,汕优10号及其母本(珍汕97A)和协优63及其母本 (协青早A)其芽鞘呈紫红色,而汕优10号的父本(密阳46)和协优63的父本(明恢63)芽鞘呈白色,上述幼苗的茎基部均为青色。这样,即可把野败型杂交水稻种与其父本恢复系区别开来。
再过两天,追加0.75%氯化钠溶液,继续光照培养,至第八天,观察幼苗茎基部色泽的变化,由照片2、照片4可见,汕优10号和协优63其幼苗茎基部呈青色(即不变色),而汕优10号的母本(珍汕97A)和协优63的母本(协青时A)幼苗茎基部则由青色变为暗褐色。如此,又可把野败型杂交水稻种与其母本不育系区别开来。
此外,对粳型杂交种70伏04号、80伏9号与其父本、母本作了实验,其结果与常规稻种结果一致;还对常规型赣早籼15、早籼240、浙辐218、浙辐7号、籼M1460、遗传工程稻一号、中籼130、湘早籼7号、粳H8398、粳D0055、皖粳105、糯稻等作了实验,其幼苗变化与上述表现一致。
故可用该方法鉴定野败型杂交水稻种子的真实性,并能推算出种子样品中杂交水稻种子所占比例即为杂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