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于骨伤科的内服外敷中药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特别是一种专用于外敷及内服的骨伤科用药。
骨伤科常规的治疗方法,是采用内服外敷药物,使伤处消炎止痛,一般骨伤、疼痛剧烈,肿胀严重,常规消炎止痛药往往对肿胀的吸收较慢,疼痛时间也较长,特别骨折接后,断端不稳定,骨痂不易形成,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敷并内服的中药,使伤处局部充血代谢旺盛、骨痂形成早,肿胀快速消退,疼痛减轻。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它由内服与外敷两种组成,所述内服药的组成为:
麻黄、制马钱子、乳香、没药、川军、血竭、陈皮、防风、儿茶、地龙、山甲、当归各5.6份,土虫11份,醋制然铜21.8份;
上述各药研细制成药片。
外敷药的组成为:
桑皮、土虫、鹿角胶、乳香、没药各量相等。
上述各药研细搅匀经陈醋与乔面熬成糊状。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述:
内服药的药物配比为:麻黄、制马钱子、乳香、没药、川军、血竭各250g、醋制然铜981g、陈皮250g、防风250g、儿茶250g、地龙250g、山甲250g、土虫500g、当归250g等。
制作方法:以上各药共细面,用打片机打成0.3g药片,外挂糖衣。
用法用量:每次10片,每日2次,白酒为引,连服4周。
外敷药的药物配比为:桑皮、土虫、鹿角胶、乳香、没药等量、乔面、陈醋。
制作方法:以上各药共细面搅匀后,用陈醋在乔面熬成糊状备用。
一、治疗方法
1.治疗原则:
本着攻下逐瘀、行气消瘀、清热凉血为主,内服与外敷并用。
2.治疗方法:
(1)外治方法(敷药)
1)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均采用手法正复硬纸板固定。
2)治疗组:骨折正复理想后局部外敷此药后,硬纸板固定。
3)对照组:骨折正复理想后局部不敷此药。
(2)内治法(内服药)
1)治疗组:内服此药。
2)对照组:6-16岁的,内服三七片、接骨片等,32-54岁的,内服复方活血汤及三七片。
二、治疗病例
1992年10月至1995年7月共观察824例新鲜闭合性骨折,按部位分为肱骨干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尺桡骨骨折、克雷氏骨折、股骨干骨折、胫腓骨骨折、双踝骨折。
各部位骨折分别为6-16岁与32-54岁,两个年龄段,按不同部位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组情况如下:
表1 6-16岁部位 治疗组 对照组 合计肱干骨折 20 20 40肱骨髁上骨折 68 68 136尺桡骨骨折 30 30 60克雷氏骨折 42 42 84股骨干骨折(中下段) 12 12 24胫腓骨骨折(中下段) 20 20 40双踝骨折 15 15 30合 计 207 207 414
表2 32-54岁分组情况部位 治疗组 对照组 合计肱骨干骨折(中下段) 35 35 70尺桡骨折(中下段) 30 30 60克雷氏骨折(伸直型) 45 45 90股骨干骨折(中上段) 30 30 60胫腓骨骨折 25 25 50双踝骨折 40 40 80合 计 205 205 410
三、疗效评定标准
(一)6-16岁疗效标准:
(1)痊愈:
1)一周内肿胀消退,骨折部无疼痛,二周内局部无压痛,用拳头沿骨折的纵轴线叩击时骨折部位无疼痛。
2)二周内骨折断端查不出骨折摩擦征及异常活动现象。
3)三周内X线检查骨折线已消失或基本消失,骨小梁已通过骨折线,可恢复一般轻度体力劳动。
(2)显效
1)一周内肿胀基本消退,骨折部基本无疼痛,沿骨的纵轴线叩击时,骨折部无明显疼痛。
2)二周内骨折断端查不出骨折摩擦征及明显异常活动现象。
3)三周内X线检查骨折断端间有少量连续性骨痂形成,骨小梁结构未通过骨折线。
(3)有效:
1)二周内肿胀基本消退,局部无明显压痛,沿骨的纵轴线叩击无明显疼痛。
2)三周内骨折断端查不出明显骨擦征及明显异常活动现象。
3)四周内X线检查骨折断端间有少量的连续性骨痂形成,骨折线略模糊,骨小梁结构未通过骨折线。
(二)32-54岁疗效标准
(1)痊愈:
1)二周内肿胀消退,骨折部无疼痛,二周内局部无明显压痛,用拳头沿骨的纵轴线叩击时骨折部位无疼痛。
2)三周内骨折断检查不出骨折摩擦征及异常活动现象。
3)三周内X线检查骨折线已基本消失,部分骨小梁已通过骨折线,可恢复一般轻度体力劳动。
(2)显效
1)二周内肿胀基本消退,骨折部基本不疼痛,沿骨的纵轴线叩击时骨折部无明显疼痛。
2)三周内骨折断端查不出骨折摩擦征及明显异常活动现象。
3)四周内X线检查骨折断端间有少量连续性骨痂形成,骨小梁结构未通过骨折线。
(3)有效
1)三周内肿胀基本消退,局部无明显压痛,沿骨的纵轴线叩击无明显疼痛。
2)四周内骨折断端查不出明显摩擦征及明显异常活动现象。
3)五周内X线检查骨折断端间有少量的连续性骨痂形成,骨折线略模糊,骨小梁结构未通过骨折线。
本发明的药物组成,具有清热凉血,攻下逐瘀、行气消瘀、接骨续筋、舒筋活血、温经通络、补脾胃、补肝肾之功能,所以根据中医理论,适用于骨折初期、中期、后期用原则。临床实践证明效果理想:
四、观测指标
(1)症状与体征:肿胀消退,骨折部无疼痛,局部无压痛,用拳头沿骨的纵轴叩击时,骨折部位无疼痛,骨折断端查不出骨折摩擦征及异常活动现象。
(2)X线检查骨折线已基本消失,部分骨小梁已通过骨折线。
疗程:4天为一疗程,6-16岁平均愈合时间为三周,32-54岁平均为四周。
随访:6-16岁,一年后随访21例,没发现一例功能受限,没有一例肘内、外翻畸形。32-54岁,一年后随访,无一例后遗症。
表3 6-16岁愈合情况
治疗组 对照组
痊愈 显效 好转 痊愈 显效 好转
(%) (%) (%) (%) (%) (%)肱骨干骨折 15(75) 3(15) 2(1) 2(10) 10(50) 8(40)肱骨髁上骨折 58(85.2) 6(8.8) 4(5.88) 3(4.41) 7(10.29) 58(85.29)尺桡骨干骨折 14(46.7) 9(30) 7(23.3) 1(3.3) 20(66.7) 9(30)克雷氏骨折(伸直型) 31(73.8) 6(14.29) 5(11.9) 3(7.14) 15(35.7) 24(57.14)股骨干骨折 10(82.3) 1(8.33) 1(8.33) 0(0) 6(50) 6(50)胫腓骨骨折 13(65) 4(20) 3(15) 1(5) 9(45) 10(50)双踝骨折 12(80) 2(13.3) 1(6.6) 0(0) 8(53.3) 7(46.7)
表4 32-54岁愈合情况
治疗组 对照组
痊愈 显效 好转 痊愈 显效 好转
(%) (%) (%) (%) (%) (%)肱骨干骨折 20(57.14) 10(28.57) 5(14.29) 10(28.57) 9(25.71) 16(45.71)尺桡骨骨折 21(70) 5(16.7) 4(13.3) 6(20) 4(13.3) 20(66.7)克雷氏骨折 35(77.7) 6(13.3) 4(8.8) 6(13.3) 20(44.4) 19(42.2)股骨干骨折 20(70) 6(20) 3(10) 0(0) 3(10) 27(90)胫腓骨骨折 15(60) 7(28) 3(12) 2(8) 3(12 20(80)双踝骨折 31(77.5) 7(17.5) 2(5) 3(7.5) 14(35) 23(57.5)
表3显示:6-16岁各骨折类型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痊愈率73.91%,显效率14.98%,好转率11.11%,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率4.83%,显效率36.23%,好转率58.94%。
表4显示:32-54岁各骨折类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痊愈率69.76%,显效率20%,好转率10.24%,对照组痊愈率13.17%,显效率26.83%,好转率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