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复发性口疮的口疮散 本发明是一种口疮散,为中药组合物,主要用于治疗复发性口疮。
复发性口疮是口腔粘膜上反复发作的溃疡性病变。发病率高、缠绵难愈,约20%的人群一生中的某个时期受到该病侵袭(1),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近年来,复发性口疮的治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大多是临床报道,中医治疗辨证论治复杂、且分型也不规范,不便于临床应用;西医用激素、抗免疫剂治疗虽能暂时缓解症状,但副作用大,又易引起激素反馈。所以目前中西医都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复发性口疮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是由过敏反应、病毒感染、内分泌障碍或胃肠功能紊乱所致(2)。复发诱因与消化不良、便秘、蛔虫症、失眠疲劳、精神紧张、月经周期、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锌缺乏等因素有关。目前免疫学研究多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指出机体的免疫状态与口腔溃疡的复发有密切关系(3)。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于侵入的病毒抗原与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成异种抗原、从而激发产生自身抗体所致(4)。本发明人通过长期临床观察认为:消化不良、精神紧张、失眠疲劳是主要的诱发因素,约70%的患者有内分泌障碍及胃肠功能紊乱表现,有明显的心脾肾阴虚证候。正如《寿世保元·口舌》云:“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又如《圣济总录》云;“胃气虚、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现代病理研究认为,“阴虚”、“虚火”,与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尤其是与交感神经病理性兴奋有密切关系;与内分泌腺特别是甲状腺机能紊乱(5)以及机体免疫功能减退有关;与核酸、糖、蛋白质、脂质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紊乱有关(6)。本发明人根据中医“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足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的理论,结合本病长期迁延难愈或反复发作,耗气伤阴,以致心脾肾阴液不足,虚火妄动,上炎口舌,灼津为痰,痰湿火热内结伤膜而成本病、以及“热毒生疮”的认识。认为“阴虚”与“火热”是复发性口疮的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之症候。本发明人认为,本病病因复杂,临床难以辨认,而病因之间又相互影响;对本病的治疗,应从增强机体抵抗力,减轻局部症状,促进溃疡愈合的原则出发,调整整体机能,进行“标”、“本”同治。
本发明人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于1984年发现玄参、生地、知母用盐炒炮制后对治疗复发性口疮有特珠疗效,在此基础上对方药不断进行筛选,拟为口疮散应用于临床,自1988年元月至1996年7月经对262例复发性口疮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本发明的口疮散治愈率为64.5%,总有效率为97.33%,经本发明人查检近10年的有关文献,未见治则和组方与本发明相同地。与目前公认的治疗复发性口疮疗效较好的药物,左旋咪唑治愈率18.33%,总有效率68.33%相比,本发明的口疮散疗效明显高于左旋咪唑和其它药物。属国内首创,疗效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本发明的口疮散由盐玄参、盐生地、盐知母、黄芩、黄连、大黄、苍术、赤芍、生晒参、桔梗、枳壳、甘草共12味药物组成。方中玄参、生地、知母,养阴清热、润燥生津泻虚火;盐制后更助其滋阴散结、走肾下行之力。黄连、黄芩清中上焦心胃火热;配大黄清热解毒,取其苦寒沉降之性,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赤芍配大黄凉血化瘀散肿消痈止痛。枳壳行气宽中除胀;配大黄、黄芩、黄连泻热除湿,消积导滞。桔梗祛痰清咽、引药上行。生晒多“补五脏,安精神,”补气养阴,鼓舞脾胃元气;配苍术、甘草健脾开胃化湿。且生晒参、甘草益胃护津,使大苦大寒之剂而无损伤脾胃之虑。中药药理认为:生地、玄参具有双向调整“阴虚”动物模型的核酸合成率的作用,对激素引起的肝脾核酸代谢障碍有调整作用,能使细胞内DNA和RNA合成率调至正常。配生晒参能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非特异性抵抗力,使紊乱的机能恢复正常(7)。知母能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8)。生晒参能加强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使兴奋和抑制二种过程得到平衡,使紧张造成紊乱的神经过程得以恢复,对植物神经及各型神经失调均有疗效;并有显著的抗疲劳作用;还能调节内分泌紊乱;对糖、蛋白质、脂质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有改善和促进作用(9)。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在机体抵抗力受到耗损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0)。甘草、生晒参、大黄、黄芩、黄连、苍术均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有利于免疫调节(11)。黄芩、生晒参、甘草有抗过敏作用。黄芩、黄连、赤芍有抗病毒作用(12)。知母、黄连含锌较多,并能使细菌毒力减弱,加速炎症消退,从而减轻对组织的损害的(13)。桔梗、知母、甘草、苍水祛痰。桔梗、甘草、赤芍有抗溃疡作用,能促使炎症早日好转,防止粘膜受到外界刺激(14)。枳壳、生晒参、苍术能增强胃肠运动,有健胃助消化的作用(15)。除此,大黄、赤芍、桔梗、甘草、黄芩、黄连、知母、生晒参、苍术均有抗炎镇痛、镇静作用,能有效的减轻局部症状。以上诸药配伍,补泻兼施、标本兼顾,共奏养阴清热、泻火解毒、健脾化湿、凉血祛痰、促进溃疡愈合、调整整体机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之效。针对复发性口疮“阴虚”、“火热”之病理特点,针对过敏反应、病毒感染、内分泌障碍、胃肠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功能减退、精神紧张、失眠疲劳、微量元素锌缺乏等病因,药证相符而病愈。
本发明之目的是提供一种口疮散。本发明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口疮散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口疮散药物组成:玄参10-30g、生地10-25g、知母10-25g、苍水5-12g、黄芩5-12g、大黄5-12g、黄连5-12g、赤芍5-12g、生晒参5-10g、桔梗5-10g、枳壳5-15g、甘草5-12g 。口疮散药物组成的优选剂量:玄多15-25、生地8-15g、知母10-20g、苍术5-8g、黄芩5-8g、大黄5-8g、黄连5-8g、赤芍5-8g、生晒参5-8g、桔梗5-8g、枳壳5-12g、甘草5-Bg。按方中剂量,知母、玄参、生地分别与盐50-100g(未加碘的海盐)在铁锅内文火加热同炒,炒至药物发黄为止,把药挑出,盐留下次炒药用。把上方剂量按比例任意放大(中药来自药材公司),用粉碎机加工成极细粉末过100目筛,过筛后剩余的极少量中药粗未(约占总量的1/15),用自来水适量,浸泡30分钟后在大砂锅内文火煎煮30分钟,滤出药液,用此药液作粘合剂,喷洒药粉在滚丸机内加工成绿豆大药丸,然后用35℃-40℃温度烘烤风干,装袋备用。
患者于复发期开始服药,成人按每次10Kg体重2-3g剂量内服,一般成人量每次10g,每日服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连服30天后改为等天服2次,连服2个月停药观察。本发明口疮散为固定处方规察,旨在观察专方的确切效果,一年后评定疗效。凡在观察期间又服用其它药物治疗者,不收入总结病例。
观察结果表明,本发明口疮散与现有药物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克服了目前治疗复发性口疮的药物只针对某一病因,概括性差,适应性小的状况。本发明口疮散是从调整整体机能着手,针对诸多病因,概括性强、适应性广,突出“阴虚”、“火热”之病理特点,以纲带目,标本同治。 2、疗效确切,治愈率64.5%,总有效率达97.33%,无毒副作用,其控制复发的效果显著高于左旋咪唑及其它药物。3、服用方便,克服了目前局部外用及含化药物服用频繁、刺激粘膜,给患者增加痛苦又麻烦的弱点,患者乐意接受。 4、药源丰富,药价低廉,因复发性口疮发病率高,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将十分可观。
本发明人是在门诊患者的中药汤剂治疗观察中,发现了知母、玄参、生地等药对治疗复发性口疮效佳。但其药性苦寒滋润,有滑肠助湿腻膈碍胃之弊,故炒制使其药性缓和、加盐炒使其药性走肾下行又能增强养阴清热、散结降火之力,竞收到了特珠疗效。在此基础上,对组方药物反复筛选,于1988年将组方固定加工炮制成散剂。本发明下面将以实施例的形式加以详述,但不能以此作为对本发明之限制。
实施例:
例1:玄参30g、生地25g、知母25g、苍术12g、黄芩12g、大黄12g、黄连12g、赤芍12g、生晒参10g、桔梗10g、枳壳15g、甘草12g。按方中剂量,知母、玄参、生地分别与盐100g(未加碘的海盐)在铁锅内文火加热同炒,炒至药物发黄为止,把药挑出。把上方剂量按此比例任意放大(中药来自药材公司),用粉碎机加工成极细粉末,过100目筛,过筛后剩余的极少量中药粗末(约占总量的1/15),用自来水适量浸泡30分钟后在大大锅内文火煎煮30分钟,滤出药液,用此药液作粘合剂,喷洒药粉在滚丸机内加工成黄豆大药丸,然后用70℃-90℃温度烘烤风干,装袋备用。
患者于复发期开始服药。成人按每次10Kg体重2g-3g剂量内服,一般成人量每次10g,每日服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连服2个月停药观察。经36例患者观察,患者服药后疗效迅速,治愈率64.45%,有效率97.3%,无效率2.7%。但在服药期间,约1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地大便溏泻,腹满症状。
例2:玄参25g、生地15g、知母18g、苍术8g、黄芩8g、黄连8g、大黄10g、赤芍8g、生晒参6g、桔梗6g、枳壳10g、甘草8g,按方中剂量,知母、玄参、生地分别与盐80g(未加碘的海盐)在铁锅内文火加热同炒,炒至药物发黄为止,把药挑出。把上方剂量按此比例任意放大(中药来自药材公司),用粉碎机加工成极细粉末,过100目筛,过筛后剩余的极少量中药粗末(约占总量的1/15),用自来水适量,浸泡30分钟后在大砂锅内文火煎煮30分钟,滤出药液,用此药液作粘合剂,喷洒药粉在滚丸机内加工成绿豆大药丸,然后用35℃-40℃温度烘烤风干,装袋备用。
患者于复发期开始服药。成人按每次10Kg体重2g-3g剂量内服,一般成人量母次10g,每日服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连服30天后改为每天服2次,连服2个月停药观察。经40例患者观察,服药疗效与例1无明显差别。服药期间,约8%的患者有大便稀溏、腹满症状。
例3:玄参20g、生地10g、知母15g、苍术6g、黄芩6g、黄连6g、大黄6g、赤芍6g、生晒参6g、桔梗5g、枳壳10g、甘草6g、按方中剂量,知母、玄参、生地分别与盐50g(未加碘的海盐)在铁锅内文火加热同炒,炒至药物发黄为止,把药挑出。加工方法与例2相同。
服药剂量方法与例2相同。经186例患者观察,服药疗效优于例2。治愈率64.52%,有效率97.34%,无效率2.66%。患者服药后未见不适症状。约5%的患者有轻度大便稀溏症状。
口疮散经262例患者观察,未见过敏及任何毒副作用。
本发明的口疮散炮制加工中的注意事项:1、中药不能有霉变、虫蛀,质量以产地正宗上乘为准。剂量是指对中药采用挑、拣、簸、筛、日晒等方法,去掉灰屑、杂质、水份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清洁纯净的部分。2、组方中知母、玄参、生地分别与盐同炒,以炒至药物微黄色为度,不能炒焦成炭。3、药粉加工成药丸后,必须在48小时以内烘烤风干,即时装袋,密封防潮。
病例总结:
病例选择:1、口腔溃疡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复发者。2、病史在一年以上且一年内复发4次以上者。3、创伤性溃疡、口腔粘膜白斑、梅毒性口腔溃疡、口腔癌患者不作为观察病例。
全部病例均来自1988年元月至1996年7月的门诊病例,根据患者就诊先后作门诊病历记录,作就诊登记。共观察262例,男125例,女137例。其中16-30岁67例,31-40岁94例,41-50岁75例,50岁以上26例。病史1-2年56例,3-5年71例,6-9年66例,9年以上69例。
治疗结果:
一、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一年内未复发。2、显效:一年内复发不超过2次,且症状明显减轻。 3、好转:一年内复发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4、无效:一年内复发次数较治疗前无明显减少。
二、疗效结果:观察262例,治愈169例,占64.50%,显效52例,占19.85%,好转34例,占12.98%,无效7侧,占2.67%。
观察疗效结果表 总例数 治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 例 262 16g 52 34 7 255 % 100 64.5% 19.85% 12.98% 2.67% 97.33%
三、典型病例:
孙××、女、46岁。1995年6月26日初诊,主诉:口腔溃病疼痛反复发作20年,每因劳累或精神抑郁而发,每次发作持续10-20天不等,每年复发10余次,近一年来反复发作,此消彼起。常伴咽干痛、烦燥、纳少、失眠、大便不畅。曾用维生素、多种抗菌素、激素及中药多方治疗无明显好转,检查:舌质红、苔黄薄少津、舌尖舌边及下唇内有五处溃疡点,各约0.3cm×0.4cm,中央凹陷、表披黄膜、周围粘膜红晕,有灼痛感,脉细滑。诊断为复发性口疮,辨证为阴虚痰火,上炎灼膜,给予口疮散内服,每次10g,每日三次,连服五天,饭后服。7月1日复诊,患者喜告服二天即大有好转,现已全好了,检查:溃疡已愈合,舌淡苔薄,六脉平和,嘱其坚持服药30天后改为每日服2次,连服2个月。2个月后来告未曾复发。嘱其勿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停药观察,随访1年余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