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马氏体边界层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238439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90.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80003667.X

申请日:

2008.01.29

公开号:

CN101627136A

公开日:

2010.01.1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IPC(主分类):C23C 8/26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WMF股份公司变更后:WMF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德国施泰格变更后:德国盖斯林根市|||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C21D1/06; C21D9/18; C23C8/26; A47G21/00

主分类号:

C21D1/06

申请人:

WMF股份公司

发明人:

科尼利厄斯·波尼尔; 京特·比尔迈尔; 沃尔夫冈·弗里茨; 亚历山大·基弗; 马丁·诺伊迈尔; 西达·斯托丁格尔

地址:

德国施泰格

优先权:

2007.2.2 EP 07002295.9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丁香兰;庞东成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钢材制成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所述餐具由具有基本上为马氏体的外壳的铁素体芯材形成。在本发明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中,根据依照维氏HV3的维氏硬度测试确定的所述外壳的表面硬度比同样依照维氏HV3测定的所述芯材的最低硬度高30%~300%。所述外壳的弹性模量也高于所述芯材。表面处理优先采用渗氮和热处理的方式。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由钢材制成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所述餐具由具有基本上为 马氏体的边界层的铁素体芯材形成,根据依照维氏HV3的硬度测试(DIN ISO EN 6507)确定的所述边界层的表面硬度比依照维氏HV3测定的所述 芯材的最低硬度高30%~300%。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界 层的表面硬度与所述芯材的最低硬度之间的硬度差为80%~250%,优选 为100%~250%。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界 层的表面硬度为320HV3~650HV3,所述芯材的最低硬度为160HV3~ 260HV3。
4: 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其特征在 于:所述边界层通过硬度渗透深度(HPD)来界定,所述硬度渗透深度 是指从硬度比所述芯材的最低硬度增加30%之处起直至所述边界层的表 面的深度,所述硬度依照HV3测定。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度 渗透深度为0.005mm~1.00mm,优选为0.01mm~0.4mm,特别优选为 0.01mm~0.3mm。
6: 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其特征在 于:所述马氏体边界层的以KN/mm 2 为单位的弹性模量比所述芯材的以 KN/mm 2 为单位的弹性模量高1%~100%。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马氏 体边界层的弹性模量比所述芯材的弹性模量高1%~50%。
8: 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其特征在 于:在所述马氏体边界层内,硬度和/或弹性模量从表面起向所述芯材减 小。
9: 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其特征在 于:所述马氏体边界层的表面经粗糙化和/或经亚光处理。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其特征在于:根据DIN ISO EN 4287测定的表面粗糙度为1.5μm~4.0μm。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钢 材选自1.4016、1.4021、1.4000、1.4028、1.4024、1.4034和1.4116。
12: 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其特征 在于:所述马氏体边界层的表面没有位于颗粒边界处的碳化铬析出。
13: 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其特征 在于:与未硬化的表面相比,所述马氏体边界层的表面具有更大的粒度。
14: 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其特征 在于:所述马氏体边界层通过热处理来获得。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热 处理通过在含氮气氛下于高温进行渗氮,随后进行冷却来实施。
16: 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其特征 在于:所述餐具为刀、叉或勺。

说明书


具有马氏体边界层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钢材制成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所述餐具由具有基本上为马氏体的边界层的铁素体芯材形成。对于本发明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根据依照维氏HV3的硬度测试确定的边界层的表面硬度比同样依照维氏HV3测定的芯材的最低硬度值高30%~300%。

    背景技术

    对于进餐和/或分餐餐具,特别是对于刀具,刀刃的基本材料通常包含一般经热处理而硬化的钢,从而改善切削能力和边缘保持性。因此,热处理的类型还取决于所用的钢,即所用的钢是低合金钢还是高合金钢。

    因此,存在可能主要作为热处理方法的标准方法,例如在炉温处理。所述工序必须采用的硬化温度因而取决于钢的种类并可能超过1000℃。

    此外,硬化方法在现有技术中也已经众所周知,其中,硬化通过激光束和/或电子束来实施。

    然而目前在实践中发现,这些热处理方法和/或上述关于进餐和/或分餐餐具的其他硬化方法并不能总是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作为上述硬化方法的结果,通常实现了整个钢材的完全硬化,然而对于通过个别部位起作用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例如刀或叉而言,所需的整体可用性尤其是它们的弹性被削弱。此外还发现在许多情况下,由此所能获得的表面硬度也并不足以防止进餐和/或分餐餐具在持续使用时被擦伤。在某些情况下,还发现了表面生锈。

    因此,非常需要对进餐和/或分餐餐具进行改善,以使其在长期使用时也能具有高弹性,同时具有耐刮擦和耐腐蚀的优异的表面性能。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其在弹性方面优于现有技术,同时具有较高的表面硬度,并且即使在长期使用时也能获得广泛避免刮擦且耐腐蚀的表面性能。

    该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得以实现。从属权利要求显示了有利的发展。

    本发明因此提出了将钢材用于本发明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所述餐具由具有基本上为马氏体的边界层的铁素体芯材构成。边界层可以配置在芯材的一侧或多侧,或者包围芯材而配置。本发明还连带地包括以下实施方式:其中边界层另外具有小比例的残余奥氏体,这取决于其中包含的钢材中的C含量和N含量。对于本发明而言重要的是,依照维氏HV3测定的边界层的表面硬度和芯材的最低硬度之间存在至少30%~300%的硬度差。本发明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的区别特征除了具有上述硬度差之外,还在于在马氏体边界层和芯材之间还存在弹性模量的差别。根据本发明,测量出的以KN/mm2为单位的马氏体边界层的弹性模量比芯材的弹性模量高1%~100%。

    发现满足上述条件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可实现本发明所设定的目的。显然,这可以归因于以下因素:根据本发明,允许芯材有相应的弹性,即芯材由保留了未处理钢材本身的固有性能的铁素体材料形成,不过配置了边界层从而产生了如上所述的硬度差或者弹性模量差。在测试中,发明人能够证实,本发明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不仅具有非常高的弹性,而且表面刮擦也可以广泛避免。

    对于本发明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优选的是边界层的表面硬度与芯材的最低硬度之间地硬度差为80%~250%,更优选为100%~250%。优选的是,马氏体边界层的表面硬度可以为320HV3~650HV3,芯材的最低硬度为160HV3~260HV3。关于维氏硬度测试,参考了依据DIN ENISO 6507的公知标准。

    对于弹性模量而言特别有利的是,如果马氏体边界层和芯材之间存在弹性模量,则条件是边界层的弹性模量比芯材的弹性模量高1%~50%。以KN/mm2为单位的弹性模量的确定在20℃进行。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的进餐和分餐餐具的边界层通过硬度渗透深度(HPD)来界定,HPD是指从硬度比所述芯材的最低硬度增加30%之处起直至所述边界层的表面的深度,所述硬度依照HV3测量。在本发明中,硬度渗透深度(HPD)因而可以为0.005mm~1.0mm,优选为0.01mm~0.4mm,特别优选为0.01mm~0.3mm。

    本发明的边界层的其它特征是,如上述定义,在马氏体边界层内,硬度和弹性模量从表面起向芯材的方向减小。硬度或者弹性模量的减小可以是连续式和/或梯度式。硬度或弹性模量的最大减小量因而位于边界层本身靠近表面的区域。

    在本发明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中,另外优选的是马氏体边界层的表面经粗糙化和/或经亚光处理。表面粗糙度因而可以为1.5μm~4.0μm。优选的是粗糙度为1.9μm~2.8μm(透明胶带)或1.7μm~2.1μm(经刷擦)。相比之下,经抛光表面的粗糙度为0.8μm~1.3μm。

    因此显示,即使进餐和/或分餐餐具具有由于频繁使用(例如在洗碗机中)所致的亚光表面,刮擦所致的表面损伤也得以减少。如前文所述,这归因于马氏体边界层与柔性或弹性芯材结合的构造。

    从材料的角度出发,原则上所有的铁素体钢都可被用于本发明的进餐和分餐餐具。

    铁素体钢的实例是:1.4021、1.4000、1.4016、1.4028、1.4024、1.4034以及1.4116。优选的是钢1.4021和1.4016。本发明的进餐和分餐餐具的最基本的优点在于:可以选择硬度相对较低因而弹性较高的钢,随后通过下述处理方法构造马氏体边界层。由于马氏体边界层,使得硬度明显提高,同时保留了弹性芯材,由此获得了优异的耐刮擦性和耐腐蚀性。

    此外还显示出,边界层的表面具有纹理构造,这可通过与未处理的钢相比具有更大的粒度来判别,而且颗粒边界处没有发生碳化铬析出。

    关于进餐和分餐餐具,本发明基本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所有相应的物体。其实例为刀、勺、叉、饼干和糕点铲、杓、钳以及分餐器件。

    在本发明的进餐和分餐餐具中,马氏体边界层的构造可以通过热处理、优选通过所谓的“渗氮”来实现。钢材的渗氮本身是已知的现有技术,例如在EP 0652300A1或DE 4033706中有所描述。

    边缘渗氮时,该工序如下进行:在含氮气氛下于1000℃~1200℃的温度对钢材进行处理,随后冷却。

    令人惊异的是发现这样的方法(现有技术公知并以术语“固溶氮化(SolNit)工艺”表示的方法)使进餐和分餐餐具具有优异的性能。因此,如前文所述,重要的是在本发明的进餐和分餐餐具中保持上述条件。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图1a和1b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主题不限于此。

    图1a以图示的方式显示了在1.4016型钢的实施例中热处理后的硬度趋势,图1b是截面抛光后50∶1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中,使用氮气对WMF公司生产的由1.4016型钢制成的大汤匙在超过1050℃的温度进行氮化,并进行淬火或深冷以及退火。材料1.4016、X7铬17是含碳0.06%~0.1%的铁素体钢。通过包含氮,产生晶格应力,在退火过程中形成了马氏体,如图1b所示,马氏体朝向对应于内容物的芯材减少。

    如图1a所示,大汤匙的表面硬度为594HV3。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硬度渗透深度为106μm。本发明中硬度渗透深度的计算从硬度(也以HV3测定)比芯材的最低硬度增加30%处开始计算。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起始值为240HV3。

    图1b非常清楚地显示出纹理构造(从中可看到马氏体边界层)和基本上为铁素体的芯材。经处理的表面的根据平均测量法测定的平均粒度为28μm~40μm。芯材中经处理的部分的粒度为15μm~20μm,而未处理的原始材料的粒度线性地为10μm~14μm。

    令人惊异的是,发现具有上述表面构造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和耐刮擦性。

具有马氏体边界层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具有马氏体边界层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具有马氏体边界层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具有马氏体边界层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马氏体边界层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钢材制成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所述餐具由具有基本上为马氏体的外壳的铁素体芯材形成。在本发明的进餐和/或分餐餐具中,根据依照维氏HV3的维氏硬度测试确定的所述外壳的表面硬度比同样依照维氏HV3测定的所述芯材的最低硬度高30300。所述外壳的弹性模量也高于所述芯材。表面处理优先采用渗氮和热处理的方式。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铁的冶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