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关于织机的贮线和供线装置,它的贮线筒呈鼠笼式,是由多个长形的线支撑元件以等半径绕着筒轴沿圆周均匀布置,它们基本上沿筒轴方向延伸,并连接在筒体两端或相应的另件上,每个支撑元件的形式是一个狭长的支撑,包括有一个在供线侧的径向向内的推拔区,该区的作用是作为进线的接续斜坡,还有一个连接区,它基本上是直的,至少一部分是直的,形成一个线支撑区,以支撑线圈的多个卷绕,接下来有一个径向突出的圆形的连续的筒体(或连接于此的另件)的线流出轮缘,所有支撑件的退拔的和基本上直的区域都处于和筒轴同心的公共假想回转体上,供线和出线元件配备在贮线筒的供线侧和出线侧,驱动机构使贮线筒和供线、出线元件作相对转动。 供线装置的贮线筒按例是可转动地装在支架上,它呈鼠笼形,其线支撑件由直的圆金层线或细杆做成,并装固在处于贮线筒轴上的筒体两端的法兰形另件上,被示于多个实施例中(如,德国未审专利申请3,104,516号,2,723,210号)。在杆上形成的线圈按杆的数目而呈多角形,它可使线不易打滑,但在另一方面,杆的相对狭窄的线支撑表面使贮存的线圈适于沿轴向推进。当然,也可以使用较贵和较复杂的适当的推进机构来达到使贮线圈推进的效果。
这类中的一个先有技术供线装置(德国未审专利申请3,437,252号)中,其贮线筒的形式是鼠笼形的,它的线支撑元件由细的弹簧丝支撑做成,这些支撑连接到筒体的两端,各个支撑在供线侧有一径向向内退拔区,用作进线的接续斜坡,接着是一个基本上直的区,用作贮存线圈的多个卷绕的线支撑区,省去了推进机构。在接续区上形成的进线卷绕由于线的张力作用,在接续区的斜坡上自动地推进到线支撑区上去,保证了贮线圈的连续推进。
线从贮线圈出来,经过径向突出的圆形的圆周方向连续的接续轮缘,到达出线孔。布置是这样的,即线流出轮缘被布置在筒体上呈圆盘形,其对称平面对于线支撑元件的线支撑区大约成直角地延伸。这种布置在理论上也被用于开头提到过的各种供线装置的贮线筒。
在操作某些纱线时,特别是低质量的尼龙或聚酯纱时,撕下的单丝或其他纤维条,会从纱上脱开来,绕在通常独立的杆或线支撑元件上,特别是在线流出区中。这种纱或纤维条也会在线流出区中堵塞在杆或线支撑元件之间,随着操作时间的增加而积聚。这种现象的结果,线会被最终不能从贮线筒上正常地退绕出来,使供线发生障碍。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补救这种缺陷,改进这类开头提到的供线装置,当它们使用这种难操作的纱线时,如,低质量的尼龙或聚酯纱时,在贮线筒的线流出区消除由于从纱上折断下来的纱条所造成的不希望的积聚。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贮线和供线装置具有下列特征,按照本发明,线流出轮缘和支撑的接续斜坡方向的连接用一个对称旋转盖的径向向内倾斜的表面来连接,该盖和筒轴同心,并在圆周方向连续,至少在处于相邻的支撑之间的区域是如此的,各支撑以基本上不受干扰的状态沉入此盖中,这样,贮线筒的线流出侧上的圆周表面能被从线支撑区上退绕出来并走向出线元件的线连续地轴向刮擦。
盖的圆周表面被退绕的线连续地刮擦,防止了纤维不断落在线流出区而造成积聚。由于线支撑元件不受干扰地沉入此圆周表面,在接近线支撑元件处就没有会造成不希望的积聚的死角。
在接近流出轮缘处的大直径区开始,盖的圆周表面以一个较小的直径区域有利地延伸,径向向内地直至至少到达基本直的支撑件的中央。也可以把圆周表面的一端以不受干扰的状态直接连接流出轮缘。
盖的整个连续的圆周表面可以有孔以容纳基本直的支撑另件,因此各支撑围绕圆周表面的各侧。
盖的圆周表面可以是大致上锥形的,但已被证实圆周表面具有凹曲率是特别有利的。
最好是盖的材料至少在圆周表面区是耐磨的,这样,即使在长期使用下线不断刮擦也不会损坏这个表面。
为了得到特别简单的结构,筒体包括两个同心的圆法兰,支撑就装在它们的端面上,它们中的一个制有流出轮缘。各支撑最好是这样布置,即它们至少在圆周表面区域中,各自分开地处于接近它们接续斜坡的法兰和盖之间。这便于使用压缩空气喷咀进行清理。
各支撑也可以它们接续斜坡区大致上切向地连接入相邻法兰的倾斜表面部分,而这倾斜表面部分可以做成相应法兰或筒体的筋状部分,它们和各个支撑相配,并被布置成大致径向延伸。筒体最好用塑料做成。
为了便于贮存线圈的轴向推进,各支撑的基本直的区应处于假想圆锥上,该圆锥的直径朝着流出轮缘减小。使用中证实最好是各支撑的直的区的直径退拔度在全长为大约0.2到1mm。
各支撑最好是用抗磨金属线弯成,但在理论上也可想像到用塑料制成,再加上抗磨层,它们可以直接装在筒体上或者可以是冲制出来的或注塑成形的另件,等等。
为了使退绕的线和各支撑件以及盖的圆周表面的整个表面接触,在盖的区域中的各支撑件上可以松松地但不能失落地装有一个环。
本发明的主题的一个实施例被显示于附图中,其中:
图1是按照本发明的贮线和供线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贮线和供线装置的贮线筒的不同比例的侧视图;
图3是图2中贮线筒沿Ⅲ-Ⅲ线所作的部分平面图;
图4是图2中贮线筒的表示其细部的部分侧视图。
图1中所示的贮线和供线装置包括一个支架1,它用来连接于圆环织机的环形机架上,在它上面用轴2(图3)可转动地装着一个贮线筒4。和贮线筒配合着的驱动机构是一个皮带轮5,它被装在轴2上作转动,它是被一根传动皮带所带着转动的,这些都不再详细画出。
布置在支架1上的供线机构有供线孔6和供线孔7,通过它们,来自线轴(未示出)的线8通过线制动器9被供给到贮线筒4,线制动器9也同样地装在支架1上。一个进料探头10探测着供给贮线筒4的线,如果线断了就会停机。流出贮线筒4的线8通过组成出线机构的出线孔11,出线孔11装在支架1上被布置成横向靠近贮线筒4,在它的流出轮缘12下面保持一个予定距离,因而切向流出贮线筒4的线被引导着向下倾斜以及径向向外。线被一个出料探头120所探测着。
贮线筒4的结构在图2和图3中被详细示出:
基本上由塑料材料制成的贮线筒包括一个大致上碟形的圆形的上法兰13和一个相似的圆形的下法兰14,后者形成连续的流出轮缘12,两个法兰被布置成相互同心地隔开,并用一个同心的毂部15连在一起。多个长形的线支撑元件沿圆周方向均匀地分布着,并和筒轴2有相同的径距,其形状像一个鼠笼。这些支撑元件是由大致L形的支撑16所形成,它们是用表面抛光的回火圆柱形钢线弯成。这些支撑16的端部埋在两个法兰13、14中。各支撑16在供线侧(图2中的上部)有一个径向向内退拔区17,为进线8形成了一个接续斜坡,通过圆弧18连接着基本直的区域19,区19用作线支撑区,以支撑用20表示的多个线卷绕或贮存线圈。在接续斜坡和线支撑区之间的圆弧18可以是其大小大约为支撑16的线径的一倍至四倍。在各种场合下,各支撑16的退拔区17和连接在圆弧18的区19处于和筒轴2同心的公共假想回转体上。
由直的区域19组成的假想回转体是一个带小斜度的圆锥,它的直径朝着流出轮缘12而减小。在这场合下直的区域19的直径退拔度大约在其全长上为0.2至1mm。
在它们的接续斜坡区17中,各支撑16大致上切向地连接入相邻法兰13的倾斜表面部分21,形成在法兰13的筋形部分22上,它们是这样布置的,即大致径向延伸。也可以做成一个连续的不受干扰的,即,封闭的倾斜表面21。
盖23用金属或带有抗磨表面的塑料材料做成,被置于下法兰14上。它也可以和法兰14做成一体。这个和筒轴2同心的回转体形式的盖23包括一个圆周表面24,表面24沿着支撑16的接续斜坡17方向径向向内倾斜,支撑16的直的区域大致上无干扰地,即以光滑的过渡沉入此表面24内。因此,盖23的整个连续圆周表面24上有多个孔25以容纳基本直的各支撑区19,用它们的缘紧密连接着各支撑区19。在大直径的(下部)区域,圆周表面24无干扰地连接圆形流出轮缘12,随后以凹曲率径向向内延伸。在小直径的区域,它至少延伸到基本直的支撑区的中央,但是,在这个场合中,延伸至基本直的支撑区19的径向向内定位侧的后面。
在示出的实施例的一个变型中,圆周表面24也可是一个圆锥表面。在这场合中,贮存线圈20的宽度应该具有这样的尺寸,即从贮存线圈20分离的退绕线8仅处于很低的地点。
最后,用于退绕线的环27围绕着各支撑16,带有间隙,被松松地(但不能跌落地)被布置在盖23上,以便让退绕线8在为退绕线而设的环27和盖23或流出轮缘12的圆周表面24之间通过。
从进料孔6来的进线8大约在图2中的28处碰上各支撑16的向内倾斜部分17形成的接续斜坡,并开始在圆弧18的区域中形成贮存线圈20。进线8被支撑在各支撑16的顶部,它们都是在接续斜坡上被弯成圆弧18,因此,不断地把贮存线圈20推入轴向向下方向。这种贮存线圈20的推进,如上所述,是发生在处于朝着流出轮缘12微微退拔的假想圆锥上的各支撑16的基本直的线支撑区19上。
从贮存线圈20出来的线8到达出线孔11,再从这里到达编织点,线8在图2中所示的贮线筒上从左行至右,连续地从顶部到底部,各支撑16的直的区域19处于贮存线圈20的下面,而盖23的圆周表面24的区域,处于各孔25之间和下面。形成各线支撑元件的各支撑16和圆周表面24都被从大致轴向地连续地刮擦或抹过,在图4中又一次简略地示出。由线8带来的线或纤维条的积聚就这样被有效地防止了。断了的长丝也被防止在线流出区中绕上各支撑件16。由于各支撑区19通过紧密连接的孔25以平滑的状态沉入圆周表面24中,因而防止了线8行不到的死角,从而防止了纤维的积聚。
为退绕线而设的环27由,例如,塑料材料做成,并被置于盖23上,迫使线8通过环以它的整个表面和支撑区19和盖23的圆周表面24接触。
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圆周表面24是整个设计成连续的,只有各孔25可让各支撑区19通过。也可以想像把倾斜的圆周表面24分成间于各支撑区19之间的各表面区域,在这情况下,各支撑16可向外倾斜弯曲,如17所示,位于接近法兰12处,即,连接着基本直的区19,这将得到一个大致C形的支撑设计。
由图2可知,各支撑16被布置成自它们的区域17开始,直至它们沉入各孔25中,都是各自分开着的,这样就得到直径相应地小的毂部15。各实施例中的各支撑是,例如,以它们直径的一半埋入筒体或毂部15的塑料材料中也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各支撑16也可以是由片钢冲制出的或塑料材料注压出的成形另件。同样可想像用非圆形断面的成型金属线来做支撑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