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洗衣机,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最合适地调整由洗衣机脉动器或搅拌器所产生的水流。 在转让给本发明受让人的美国专利4494390中,提出了一种改善的脉动器和一种由该脉动器产生一个水流的洗衣机。在此已有技术中,由于脉动器的形状是特殊设计的以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水流。所以,在洗涤过程中,湿衣物很少出现互相夹卷而使衣物损坏,或者由于脉动器的低速转动更加避免了衣物损坏。然而,这种已有技术洗衣机的洗涤性能并非很好。更具体地说,尽管由于脉动器低速转动使“衣物夹卷”得到抑制,但是,在洗涤过程中,洗缸中的湿衣物会逐渐停滞,致使洗衣功能变差。
本发明主要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能够产生改善水流的新型洗衣机。
本发明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既能够抑制“衣物夹卷”又改善洗涤性能的洗衣机。
简要地说,本发明涉及的洗衣机包括一个内缸;一个可旋转地安装在该缸内的脉动器;一个驱动脉动器进行正、反向转动的驱动装置;一个控制驱动装置的第一装置,产生一个由一组第一重复单元组成的第一循环,所说的第一重复单元包括脉动器的正、反向转动;以及一个控制上述驱动装置的第二装置,该装置在第一循环中间歇地形成一个第二循环,该循环短于第一循环并由一组第二重复单元所组成,第二重复单元也包括脉动器的正、反向转动。
当洗涤过程开始,形成一个主循环或第一循环。在此主循环里,脉动器不断地重复包括正向转动、间歇、反向转动的第一重复单元。在该循环过程中,间歇地形成了一个较短的辅助循环或第二循环,该循环也包括重复由脉动器的正向转动,间歇和反向转动所组成的第二重复单元。在执行第二循环时,在洗缸中趋于停滞的衣物得以松缓,结果使转动加快。因此,根据本发明,夹卷衣物受到抑制而且有利于衣物的转动,致使衣物敏捷运动,洗涤性能可以得到改善。
在本发明提议的实施例中,形成第二循环的第二重复单元不同于形成第一循环的第一重复单元。具体的是,第二重复单元中的正、反向转动比第一重复单元中的更长,或正、反转动之间插入的间隙时间比第一重复单元中的更短,于是,在第二循环过程中产生的水流比第一循环中产生的更强。因而,第二循环有效地抑制了衣物的夹卷。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形成第一循环各邻接的第一重复单元的正、反向转动彼此有所不同,因而使洗缸中待洗的衣物有效地发生垂直的位移,于是,消除了洗涤不均匀、进一步改善了洗涤效果。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具有一个对洗缸内的水温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装置。在第一循环里间歇插入第二循环的次数随该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温度而改变。具体地说,温度越低,被插入第二循环次数越多。因此,根据据本发明,即使在低水温条件下,也能获得充份的洗涤。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洗涤过程启动起作用之后,马上形成一个初始循环或第三循环。第三循环主要用于在开始洗涤过程之前先溶解洗涤剂,而且,最好水温越低,第三循环的持续时间越长。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洗缸本身安排成可以转动,通常被用于洗涤和脱水两个过程,并且用温度检测装置、可以测定出空气温度,并以此控制脱水过程中洗缸转动的时间。根据这一实施例,由于当空气温度较低时,脱水时间被调整得较长,所以不管温度怎样,总能够获得恒定的衣物脱水效果。
本发明上述这些目的和其他一些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将根据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各具体实施方案的详细说明看出。
附图简介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洗衣机原理示意结构图。
图2是该实施例洗衣机控制板一个例子的原理示意图。
图3是该实施例的一种电路例子的电路图。
图4是解释该实施例运行的一个时间图解并显示了在洗涤过程中形成的每个循环。
图5A是解释一个主循环或第一循环的时间图解。
图5B是解释一个辅助循环或第二循环的时间图解。
图6A至6C是解释在主循环过程中的强的、中等的和弱的水流的时间图解。
图7A至7E是解释该实施例工作的流程图。
图8A至8C是显示洗涤子程序的流程图。
图9是显示一个排水子程序的流程图。
图10是显示一个脱水子程序的流程图。
图11是显示一个漂洗子程序的流程图。
实施例的描述。
图1是一个截面示意图用以解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结构。一种洗衣机10包括一个壳体12;在该壳体中,预置了一个外桶14;在外桶14的底部形成一个排水出口16,通过一个排水阀18与一个排水软管20相连。排水软管20的末端从壳体12向外伸出。在外桶14的内部有一内桶22可转动地被一个转动轴24所支持。在内桶22的侧壁和底部,形成多个排水孔26。这样,内桶22通过上述排水孔与所说外桶14相通。在内桶22的底部,安装了一个脉动器30,该脉动器30与一个转动轴28相连。
在外桶14下部的壳体12内,有一个电机32,该电机有一个输出轴34,通过一个象皮带这样的传动装置与一个轴承箱36的输入轴38相连接。该轴承箱36包括有一个例如:美国专利第3267703上公开的离合机构,通过一个合适的离合器和减速齿轮实现将输入轴38给定的转动选择性地传动到下面要讲到的两个转动轴24和28上。更具体地说,该离合机构(图上未画出)把转动轴28连接到输入轴38上以便在洗涤或漂洗过程中使脉动器30旋转。该离合机构也把转动轴24连接到输出轴38上以便在脱水过程中使内桶22旋转。
在外桶14的下侧壁上形成一个空气阱40,该空气阱40与外桶14和内桶22之间的间隙相通,空气阱40通过一个软管42与一个半导体压力传感器相连接。在空气阱40中,空气压力随着外桶14和内桶22之间间隙中的水位,即内桶22中的水位而变化。这种压力变化通过软管42传送给所说的半导体压力传感器44,该传感器由于这种压力的变化就优够检测洗涤桶中水位的变化。
除此之外,在所说空气阱40的底部,装有一个具有温度敏感元件的温度传感器46,这种温度敏感元件,例如象一个负特性的热敏电阻,它在浸没时可以测定水温,而在洗涤桶未注入水时,可用于检测壳体12内的空气温度。
在壳体12上部内,安装着一个带阀门50的供水管48,该供水管48的端头位于洗涤桶或内桶22的上端开口之上。
在壳体12上部里,还装有一个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将在以后结合图3一起阐述。在该实施例中,该控制系统控制着洗衣机10的全部操作。
在洗衣机10壳体12的上部,如图2所示,有一块控制板。一个启动键54安置在该控制板52上,该启动键54用于或者启动预先编在一微计算机72中的如图3所示的“普通过程”或启动能够手动选择每个工序时间的“可选择的过程”。在设定“普通过程”时,发光二极管54a变亮,而当设定“可选择的过程”时,发光二极管54b变亮。另一个位于该控制板52上的启动键56用于设定全部过程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周期、例如在23分钟之内完成的“快速过程”,并开始该“快速过程”。随着“快速过程”被设定,发光二极管56a变亮。
一个停止键58用于暂停由启动键54或56启动的操作程序。
在“可选择的过程”中,为了设定每个过程,分别使用键60、62,64,66和68。更具体地说,键钮60用于设定“洗涤时间”。通过操作键钮60可以设定洗涤时间为“3分钟”、“6分钟”或“12分钟”。在以这种方式设定洗涤时间时,相应的二极管60c,60b或60a变亮。键钮62用于设定漂洗的次数,当操作该键钮时可以设定一次或二次漂洗。当漂洗次数以此方式被设定时,相应的二极管62b或62a变亮。键钮64用于设定“脱水”时间,当操作该键钮时,脱水时间可设定为1.5分钟,3分钟或6分钟。当脱水时间按此方式设定时,相应的二极管64c、64b或64a变亮。
键钮66用于设定由脉动器30(图1)所产生的水流强度,当操作该键钮时,水流强度可设定成“强”、“中”和“弱”。如在下文结合图6A至6C将详细阐述的那样,在“强”水流时,在脉动器正、反转动之间插入的间歇时间相对变短,例如为0.2秒,在“中”水流时,这种间歇时间为0.5秒,而在“弱”水流时,间歇时间为1.0秒。
键钮68用于设定在供水管48(图11)供水下进行漂洗的“流水漂洗”。
在控制板52上,装有三个显示温度变化的发光二极管70a,70b和70c。这些二极管70a至70c一般用于显示内桶22中水的温度或壳体12内的空气温度。这些二极管70a至70c以等级方式显示水温或空气温度,即二极管70a显示高温,二极管70b显示中温,二极管70c显示低温。
图3是显示该实施例控制系统一个示例的电路图,该控制系统包括一个例如象东京三洋公司生产的“LM6035A”型集成电路这样的微计算机72。虽然没有画出来,但该微计算机72包括一个预先存贮了如后面要讲到的流图所表示的一个控制程序的只读存贮器(ROM)和一个存贮控制时所必需数据的随机存取存贮器(RAM)。在随机存取存贮器(RAM),装有一个控制正转时间、间歇时间、反转时间和其它时间的计时器74以及一个标记区76。
图2所示的装在控制板52上的键钮54到68被连接到微计算机72的一个输入口上,于是,通过这些键钮54至68,可以把控制条件输入微计算机72。图1所示的压力传感器44也被接到微计算机72的一个输入口上。
图1所示的温度传感器46的信号被加到微计算机72的另一个输入口上,更具体地说,该温度传感器46包括一个温度敏感元件46a,例如一个负特性的热敏电阻器。该温度敏感元件46a的电阻值将随内桶22中的水温、或壳体12内的空气温度而变化。由该温度敏感元件46a的电阻值所确定的电压与由一个电阻网铬78确定的参考电压被各个比较器80a至80d进行比较,这些比较器的输出被输入给微计算机72,换言之,根据水温或空气温度,从温度传感器46发出的4-位数据被输入到微计算机72的输入口P1至P4。
该微计算机72根据输入口P1至P4所输入的4-位数据,按照下表1确定水温或空气温度的等级:
按此方式确定的水温或空气温度如前所述分别由控制板52上配置的发光二极管70a至70b以等级形式被显示出来。例如,如果被确定的温度等级是“X”或“A”,那么发光二极管70c显示“低温”,如果等级是“B”,发光二极管70b显示“中温”,如果该等级是“C”或“D”,那么显示“高温”的发光二极管变亮。
一个蜂鸣器82联接到微计算机72的一个适当的输出口上,该蜂鸣器可以向操作人员或使用者发出完成一系列过程等的信号。该微计算机72也控制排水阀18和供水阀50。
微计算机72的两个输出口P10和P11分别与驱动电机的开关晶体管84a和84b的基极相连。这样一些开关晶体管84a和84b各自的集电极通常接地,各自的发射极与双向可控硅元件86a和86b各自的栅极相连接。该双向可控硅元件86a和86b与(图1)电机32的电枢线圈相连接,该电机在洗涤和漂洗过程中驱动脉动器30转动,而在脱水过程中驱动内桶22与脉动器一起转动,这样,借助于双向可控硅元件86a和86b控制交流电源88的供电路线和供电时间,实现电机32的正转,或反转或停转。
更具体地说,当微计算机72的输出口10输出低电位、而输出口11输出高电位时,开关晶体管84a导通,而开关晶体管84b截止。因此,双向可控硅元件86a导通,从交流电源88供电给电机32的电枢线圈32a,在此状态下,电机32正向转动。
当以此方式正向转动的电机必须停止时,微计算机72的输出口P10会输出高电位。然后,开关晶体管84a和开关晶体管84b一样都截止,于是,双向可控硅元件86a也截止,于是使交流电源88既不对电机32的电枢线圈32a供电,也不对32b供电。
当驱动处于静止状态的电机32反转时,在微计算机72的输出口P10和P11会分别输出高电位和低电位。然后,开关晶体管84a截止,而开关晶体管84b导通,于是向双可控硅元件86a被截止,而双向可控硅元件86b被导通。因此,交流电源88送电给电机32的另一个电枢线圈32b,使电机反向转动。
微计算机72以这样一种方式控制其输出口P10和P11的输出(高电平或低电平),使电机32正转、反转或使它停住。
图4是用于解释该实施例中洗涤过程的时间图。图4表示了用户已操作控制板52上的键钮60(图2),将“洗涤”时间设定为“12分钟”的一个例子。在详细解释这种操作之前,先参照图4对该洗涤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洗涤过程一启动,首先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里、例如30至50秒中,执行一个初始循环,该初始循环90主要用于溶解加入到内桶22(图1)中的洗涤剂。
然后,继该初始循环90完成之后,开始一个主循环或第一循环,在主循环92中,例如,如图5A所示,脉动器30重复进行正转、反转,并在正、反转之间加入间歇时间。就是说,一个重复单元是由脉动器30的正转、间歇和反转构成的。在主循环92的过程中,每个重复单元的正转时间是变化的,依次为T1,T2,T3,……等。而相应的反转时间也是变化的,依次为T5,T4,T3……等。
这些被表示在图6A至6C中,其中图6A表示了控制板52上的开关键钮66设定在“强流”位置时的情况,图6B表示了“中流”位置情况,图6c表示“弱流”位置的情况。
在该实施例中,反复执行脉动器30的这些重复单元形成其主循环92,在主循环中,当处于强水流情况下,例如用19.2秒执行主循环的一个周期,这个时间包括了依次不同的正转时间和反转时间以及正、反转之间加入的恒定间歇时间,其方式如下:0.7秒正转→0.2秒间歇→1.3秒反转→0.2秒间歇→0.8秒正转→0.2秒间歇→1.2秒反转……→0.8秒正转→0.2秒间歇→1.2秒反转→0.2秒间歇→0.7秒正转。
在图6B显示的中流状态下,主循环的一个周期为23秒,在此过程中,脉动器30反复进行正转和反转以及在正、反转之间插入恒定的间歇时间,形成主循环92,其方式如下:0.7秒正转→0.5秒间歇→1.2秒反转→0.5秒间歇→0.8秒正转→0.5秒间歇→1.1秒反转→0.5秒间歇→0.9秒正转→……→0.8秒正转→0.5秒间歇→1.1秒反转→0.5秒间歇→0.7秒正转。各相邻重复单元各自的正、反转时间被控制得彼此不同,在图6A表示的强水流情况中也是一样。
在图6c表示的弱水流情况下,执行一个周期例如是24秒,在此期间,控制脉动器形成如下方式的主循环:0.3秒正转→1秒间歇→0.7秒反转→1秒间歇→0.4秒正转→1秒间歇→0.6秒反转→1秒间歇→0.5秒正转→……→0.4秒正转→1秒间歇→0.6秒反转→1秒间歇→0.3秒正转。
当洗涤厚质衣物时,使用强水流,洗涤薄质衣物时,使用弱水流。洗涤与上述都不同的一般衣服时使用中水流。
当主循环92正在如此进行着的时候,内桶22中(图1)的衣物趋于停滞,因此可以间断地插入一个时间周期较短的辅循环94或第二循环,以产生比主循环更强的水流,以此适当疏松开停滞的衣服。
在以此方式插入的辅循环94中,如图5B所示,脉动器30的正、反转时间是相同的(T10=T11),并在它们之间加入间歇时间T0(=0.1秒)的情况下重复这样的正、反转动,该间歇时间比主循环的TO要短。就是说,在辅循环94情况下,一个例如象1.0秒正转→0.1秒间歇→1.0秒反转→0.1秒间歇的第二重复单元被重复,当主循环92中插入适当次数的辅循环94还有剩余时间时,例如有小于20秒的剩余时间,那么就开始一个末循环。
末循环包括一组非常短的重复单元,由大约0.2主0.4秒时间的正、反转及0.2秒时间的间歇组成,执行10秒钟左右,借助于执行末循环,内桶22整个地被摇晃,桶内的衣服就在其中被均匀地分布,可以减少在后继的脱水过程中负荷分配不均。
参照图7A至7D,将对该实施例的全部操作给予描述。
当装配在控制板52(图2)上的启动键钮54被操作时,在第一步S1中,用于“普通过程”的数据从只读存贮器(ROM)加到微计算机72的随机存取存贮器(RAM)或寄存器上,就是说。在“普通过程”中,分别设定洗涤时间为“12分钟”,漂洗次数为“2次”,以及脱水时间为“6分钟”。此后,在S2步中,指示执行“普通过程”的发光二极管54a变亮。
按压另一启动键钮56时,在第一步S1中,加入执行“快速过程”的数据。就是说,在“快速过程”中,分别把洗涤时间设定为6分钟”,漂洗次数为“1次”,脱水时间为“3分钟”。在下一步S4中,为了执行“快速过程”,微计算机72在洗涤过程中应把水流的强度设定在“强流”位置(图6A),在S5步中,指示执行“快速过程的发光二极管56a变亮。
前面的S2或S5步之后,在S6步中,微计算机72通过其输入口P1至P4输入温度传感器46的温度数据。此时,由于还没有向内桶22供水,所以它的温度数据是空气的温度,在下一步S7中,根据从压力传感器44得到的输入,可以测定出是否在内桶22中已注入一个预定的水量,如果S7步测定结果为“是”,那么,在S8步,微计算机72便根据在上一步S6中输入的空气温度数据确定空气温度的等级,例如是“中温”等级。与此同时,在S9步中,相应的发光二极管变亮以指示时间周期以及执行洗涤、漂洗和脱水的时间以及水流的强度。
在下一步S10中,微计算机72测定与键60相关的发光二极管60a至60c是否变亮。如果发光二极管60a至60c无论哪一个变亮,在下一步S11或S12中,微计算机就判定已经设定了哪一种过程,普通过程还是快速过程。
当设定普通过程的时候,在S13步中,微计算机72在计时器74中设定“12分钟”作为洗涤时间。同样,当确定是“快速过程”时,在S14步中,微计算机72在计时器74中设定“6分钟”作为洗涤时间。
如果既没有设定普通过程、也没有设定快速过程时,则视为是设定“可选择的过程”,于是在S15步中,手动操作计时器74中的键钮60,微计算机72可以把洗涤时间定为“3分钟”,“6分钟”或“12分钟”的任何一个。当洗涤时间被如此设定之后,微计算机72开始进行“洗涤子程序”。
参照图8A,在“洗涤”子程序的第一步S101中,微计算机72根据来自压力传感器44的输入,判定注入内桶22的水是否已经达到预定量。如果水位低于预定值,则微计算机72打开供水阀50继续供水(S102步)
当注入内桶22的水达到预定水位时,在S103步,微计算机72关闭供水阀50,在S104步中,根据从温度传感器46送到微计算机输入口P1到P4的温度数据测定注入水的水温,即,当水注入内桶22时,那时输入的温度数据就是水的温度数据,这样,微计算机72可以检测水温。
在S105步,微计算机72根据在S104步收到的温度数据来确定水温的等级。即在S105步,判定水温的等级是否是如前面表1所示的“X”,当水温的等级低于“X”时,在下面S106步,微计算机启动蜂鸣器82,提醒使用者注意水温太低。
如果水温等级高于“X”,在下面S107和S108步,微计算机72判定水温是在温度范围Ⅰ、Ⅱ内,还是在温度范围Ⅲ内。那就是说,在前面表Ⅰ中,如果等级是“X”或“A”,则检测到指示低温的温度范围Ⅰ,如果等级是“B”,则检测到指示中温的温度范围Ⅱ,如果等级是“C”或“D”,则检测到指示高温的温度范围Ⅲ。
在S107步,如果检测到水温范围Ⅰ,则在下一步S109中,微计算机72判定发光二极管60a是亮还是不亮,即是否设定“12分钟”作为洗涤时间,当已经设定“12分钟”时,由于水温低,在下面S110步中,微计算机72在计时器74(图3)上强制设定“14分钟”作为洗涤时间。同样地,当已设定“6分钟作为洗涤时间时,在下面S111和S112步中,微计算机72在计时器74上设定“8分钟”作为洗涤时间。如果已设定“3分钟”作为洗涤时间,在S113步中,微计算机72设定和计时器74上原来一样的“3分钟”。以这样的方式,当水温低时,微计算机72调整设定在计时器74上的洗涤时间数据,以便延长设定在其上的洗涤时间。
在S108步中,当检测到水温等级Ⅱ时,在S114直到SS118步中,微计算机72设定与原先设定在计时器74上一样的“12分钟”、“6分钟”和“3分钟”作为洗涤时间数据。
在S108步,当确定为“不是”时,则水温是高的,等级是Ⅲ,于是,在下面的S119步,微计算机72判定是否设定了“12分钟”作为洗涤时间。当“12分钟”已被设定时,则在计时器74上就设定该时间作为洗涤时间。但是,在S121步,如果发光二极管60b是亮的,表明已设定“6分钟”作为洗涤时间,那么在下面S122步,因为水温高,微计算机72把它调整到“5分钟”,并在计时器74上设定该数据。当已设定“3分钟”作为洗涤时间时,在S123步,微计算机72就设定已在计时器74上的3分钟作为洗涤时间数据。
就这样,在该实施例中,微计算机72可根据从温度传感器46提供的水温数据或等级适当地改变原先设定的洗涤时间。更具体地说微计算机72-按照下表2当水温低时延长洗涤时间,而当水温高时缩短洗涤时间。洗涤时间按照水温而改变的原因是:在较高水温情况下,要洗的衣服容易旋转成摇摆,因此洗涤性能好,在比较低水温情况下,旋转或摇摆衣服困难,于是洗涤性能差。
在完成S110、S112或S113步之后,在S124步,微计算机72在计时器74上设定“50秒”作为参照前面图4描述过的初始循环时间,类似地,在完成S115,S117或S118步后,在S125步,微计算机72在计时器74上设定“40秒”的初始循环。在S120,S122或S123步后,在S126步中,微计算机72在计时器74上设定“30秒”作为初始循环时间。
如前所述,初始循环90(图4)主要用于溶解洗涤剂,在低温下洗涤剂往往溶解得慢一些,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微计算机72根据检测的水温等级而改变初始循环90(图4)的持续时间,并按下表3设定符合那时水温的足够的洗涤剂溶解时间。
其后,在S127步,微计算机72在标记区76(图3)中设定一个初始循环标记。
然后,在S128步,微计算机72判定是否已设定初始循环标记,当在S128步确定为“是”时,则它控制输出口P10和P11的输出,使电机32被驱动,依靠脉动器30(图1)就产生初始循环的水流。
初始循环水流,如前所述,包括一组各为一秒钟的正转和反转时间以及0.2秒间歇时间的重复单元。因此,在S129步,微计算机72首先在输出口P10输出低电位,而在输出口P11输出高电位以便使电机32正向旋转,这样,脉动器30正向旋转,并在桶22内产生顺时针的水流。一秒钟以后,微计算机72在输出口P10和P11输出高电位以使电机32停止。当0.2秒钟的间歇时间过去后,微计算机72继续在输出口P10输出高电位,而在输出口P11输出低电位,于是电机32或脉动器30反向旋转,并在桶22内产生逆时针旋转的水流。构成这样的初始循环的重复单元续继重复下去,直至在S130步检测到初始循环的剩余时间=0为止。
在S130步,当检测到“50秒”的初始循环时间已过去时,则在S131步,微计算机72清除原先设定在标记区76的初始循环标记。
当初始循环完成后,则微计算机72在S132和S133步判定是否设定了辅循环标记以及末循环标记。在洗涤过程开始时,因为这些标记都没有设定,因而在S134步微计算机72执行主循环。
在主循环中,产生具有原先由使用者手动设定或微计算机72自动设定的水流强度。当设定了强水流时,执行如图6A所示的包括一系列重复单元的主循环。在中水流情况下,执行如图6B所示的主循环,而在弱水流情况下执行如图6c所示的主循环。这样一个正转→间歇→反转→间歇的重复,和在前面S129步所述的初始循环一样,可通过在必要的时间上控制微计算机72的输出口P10和P11为高电平或低电平来获得。
其后,在S135步,微计算机72判定在前面S110,S112,S113,S115,S117,S118,S120,S122或S123步设定在计时器74上的洗涤时间是否已成为零。
如果洗涤时间不是零,则在下面S136步,微计算机72判定剩余时间是否多于一个预定值,当在S136步判定为“是”时,则在S137步,微计算机在标记区76中设定辅循环标记。
当辅循环标记被设定、在S132步检测到“是”时,于是,在下面S138步,微计算机72执行辅循环。
如前所述,辅循环对包括各为1秒钟的正转和反转时间以及0.1秒间歇时间的重复单元进行重复,同样,当执行辅循环时,只要微计算机72控制它的输出口P10和P11上的低电位和高电位的转换状态和时间周期,脉动器30就可以产生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水流。
如前所述,辅循环执行大约9.9秒,在S139步,微计算机72通过计时器74判定该预定时间或9.9秒是否已过去了,当辅助循环完成时,在下面S140步,微计算机72清除原先设定在标记区76上的辅循环标记。
然后,微计算机72又在S135和S136步判定剩余的洗涤时间是否多于20秒,当剩余的洗涤时间多于20秒时,则分别执行S134步和S138步,形成如图4所示的主循环92以及间歇适当地形成辅循环94。即辅循环按照取决于总洗涤时间的次数自动地插入到主循环中。更具体地说,洗涤时间越长,则按照下表4插入的辅循环越频繁。插入次数为什么要随水温改变的原因是因为水温越高,要洗涤的衣服摇摆越多,即洗涤性能越好,而水温越低,衣服的摇摆越少,也就是说,洗涤性能越差。
如前所述,洗涤时间根据那时水温等级而适当改变,因此,例如即使已设定了“12分钟”,当水温低时,它被延长到“14分钟”。这样,辅循环插入的次数同样可由它的水温等级来确定。例如,即使已经设定了洗涤时间和辅循环插入的次数分别为“6分钟”和“2次”,当水温等级是Ⅰ时,洗涤时间变成“8分钟”,而辅循环插入的次数变成“3次”,而当水温等级是Ⅲ时,它们分别变成“5分钟”和“1次”。
在S141步,当检测到剩余时间小于20秒时,则在下面的S142步,微计算机72在标记区76中设定末循环标记。当末循环标记象这样设定、并在S133步判定为“是”时,于是,微计算机72在S143步执行洗涤时间最后的末循环。如前面参照图4解释过的那样,形成末循环是为了整个地摇晃桶22以便使其中的衣服均匀分布。同样,在S143步,微计算机72适当地控制其输出口P10和P11处的高电位或低电位以及它们的时间长度。
完成S143步以后,微计算机72又在S135步判定洗涤时间是否已达到零。如果洗涤时间是零,该过程从图8A和图8B所示的“洗涤”子程序返回到前面图7A到图7D所示的主程序中。
回到图7B,在S17步,通过监察与开关62相联系的发光二极管62a和62b,微计算机72判定漂洗过程是否设定为“2次”。当设定了二次漂洗过程或者在S17步已判定为“是”时,则在下面S18步,微计算机72根据来自压力传感器44的输入判定注入桶22的水是否超过预定量。当注入预定量的水时,在下面S19步,微计算机72在标记区76上设定一个“一分钟排水”的标记,并在S20步执行如图9所示的排水子程序。
参照图9,在第一步S201,微计算机72打开排水阀18,在下面S202步,根据来自压力传感器44的输入值判定注入桶22内的水是否比预定量多。那就是说,通过S201和S202步,排水阀18被打开,以便使桶22内的水位低于预定水位。
在S203步,判定“一分钟排水”标记是否已设定,如果已设定了“一分钟排水”,在下面S204步排水阀18被打开,在S205步,判定一分钟是否过去了。即在S204步和S205步,排水阀18打开一分钟。在一分钟过去后,和没有设定“一分钟排水”时一样,在S206步关闭排水阀18,重新返回到主程序。
当用这样的方式在主程序S20步执行“一分钟排水”时,在下面S21步,微计算机72判定发光二极管56a是否发光,即判定是否设定了“快速过程”。当已设定了快速过程时,在S22步,设定“一分钟”作为脱水时间,当没有设定快速过程时,在S23步设定“二分钟”作为脱水时间,然后,在S24步进入脱水子程序。
在图10所示的脱水子程序中,在S301步,微计算机72首先对一个未被画出的盖子开关进行识别,判定该盖子是否关闭。如果盖子没有关闭,则在下面S302步,微计算机72在输出口P10和P11输出高电位以便关断电机32,并在S303步关闭排水阀18。也就是说,如果盖子没有关住,是有危险的,因此不执行脱水过程。
在S301步,当判定盖子已关闭时,则在下面S304步,微计算机72打开排水阀18,并在S305步,在输出口P10输出低电位,而在输出口P11输出高电位以便使电机32正向旋转。这样,内桶22与脉动器30一起旋转,执行脱水过程。在前面S22步或S23步设定的时间内,即一分钟或二分钟内,继续这样的脱水过程。当在S306步判定剩余的脱水时间已用完时,在下面S307步,微计算机72关断电机32,关闭排水阀18,并返回到主程序。
当脱水过程完成时,接下去将执行漂洗过程,但是在下面S25步,微计算机72再次判定是否设定了“快速过程”。如果已经设定了快速过程,则在下面S26步,微计算机72设定“1分钟”为漂洗时间,而如果没有设定快速过程时,则在S27步设定“2分钟”为漂洗时间,然后在下面S28步,执行如图11所示的漂洗子程序。
在该子程序最先的S401和S402步中,微计算机72根据压力传感器44来判定注入内桶22的水是否达到预定量。如果没有达到,则打开供水阀50供水。当注入水位超过预定量时,则在S403步,微计算机72靠开关68判定是否设定了“用流水漂洗”。当设定了“用流水漂洗”时,微计算机72让供水阀50开着,当没有设定时,则在S405步,微计算机72关闭供水阀50。其后,在S406步,微计算机72在输出口P10输出高电位,而在输出口P11输出低电位。这样,电机32和脉动器30倒转以便在内桶22里形成逆时针旋转的水流。如果由S26步或S27步设定的漂洗时间用完了,在S407步之后的S408步,微计算机72关断电机32,如果供水阀50是打开的,同样关闭它,并返回到主程序。
回到图7c,当设定“二次”作为漂洗次数时,完成S28步后,在下面S29到S37步,再次执行“一次”漂洗。
当设定“一次”作为漂洗次数时,则不必通过S17步到S27步,而以同样的方式通过S29到S37步来执行排水→脱水→漂洗。这样就完成了漂洗过程。
然后,在图7D的S38步,微计算机72判定用于脱水过程的发光二极管62a到62c中的任何一个是否点亮以便判定是否需要执行脱水过程。当需要执行脱水过程时,在下面S39步或S40步,微计算机72根据通过它的输入口P1到P4馈入的温度传感器46的数据来检测那时的空气温度。也就是说,在前面洗涤过程中检测水温的温度传感器46在脱水过程中用作检测空气温度的传感器。脱水的时间由微计算机72根据空气温度的等级Ⅰ、Ⅱ或Ⅲ来控制。
当在S39步检测到空气温度等级是Ⅰ时,则在下一步S41,微计算机72判定是否设定为“6分钟”作为脱水时间。如果已设定了“6分钟”。因为空气温度低,则在下面S42步,微计算机在计时器74上强制设定“7分钟”作为脱水时间数据。以相同的方式,当设定了“3分钟”作为脱水时间时,则在S43步和S44步,微计算机72设定“4分钟”作为脱水时间,当所设定的脱水时间既不是“6分钟”也不是“3分钟”时,则认为它设定为“1.5分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S45步,微计算机72在计时器74上设定“2分钟”作为脱水时间。当空气温度低时,微计算机72以这样的方式调整脱水时间数据,以便延长当时设定的脱水时间,设定到计时器74上。
当在S40步检测到空气温度等级是Ⅱ时,则在S46到S50步,微计算机72在计时器74上分别设定与原来一样的“6分钟”、“3分钟”或“1.5分钟”作为脱水时间。
如果在S40步检测到“不是”,则那时的空气温度等级是Ⅲ或者空气温度高,这样在下面S51步,微计算机72判定是否设定了“6分钟”作为脱水时间。如果已设定了“6分钟”,由于空气温度高,则在S52步微计算机72在计时器74上设定“5.5分钟”作为脱水时间,而如果在S53步确定是“3分钟”作为脱水时间,则在下面S54步,微计算机72把脱水时间调整到“2.5分钟”,设定到计时器74上。当设定了“1.5分钟”作为脱水时间时,则在S55步微计算机72在计时器74上设定与原来一样的“1.5分钟”作为脱水时间。
以这样的方式,微计算机72根据所检测的空气温度等级Ⅰ、Ⅱ或Ⅲ,按照下表5强制改变原先设定的脱水时间,设定到计时器74上。因此可以获得恒定的脱水状态。这种改变脱水时间的原因是由于:空气温度越高,衣服自然干燥的速率越高,即脱水速率越高,而空气温度越低,脱水速率也越低。
此后,在S56步,微计算机72执行参照前面图9描述过的脱水过程,并在S57步启动蜂鸣器82以便提醒注意一系列的洗涤过程已经完成。
虽然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与图解,但是,应当理解,上面所述仅仅是作为图解和例子,而不应看作为限制,本发明的要旨和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中的措词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