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游泳型贝类孵化和幼体培育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产养殖领域贝类育苗的方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适用于乌贼等游泳型贝类高密度孵化和幼体培育的方法。
背景技术
乌贼属于游泳型贝类,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在国民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过度捕捞,自然资源已相当匮乏。人工育苗和养殖已成为资源补充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目前尚未见有关头足类室内工厂化人工育苗和培育的相关报道。目前国外采用圆形池进行培育试验,其缺点是培育个体密度很低,净化海水消耗量大;另外,由于乌贼等头足类幼体在不摄食的情况下喜匍匐在池底部生活,不易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而且操作不方便,仅在实验室里试验研究尚可,但是对于规模化生产,不仅大大增加生产和运行成本,而且操作和管理繁琐,也不适合工厂化育苗的要求。游泳型贝类孵化和幼体培育是室内人工育苗的第一步,找到一种既符合该类型贝类的繁殖习性和生长特点,又适合育苗场进行工厂化生产并能推广的育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地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游泳型贝类孵化和幼体培育的方法,它能满足现有技术的上述需求。
一种适用于游泳型贝类孵化和幼体培育的方法,包括在鲍鱼育苗池中,将采捕的受精卵充气流水孵化,再对孵化出的幼体进行充气流水培育,其特征是所述的孵化是指将采捕的受精卵连同附着基一起挂在支架上,然后将发育的受精卵转移到网箱内,或将采捕的受精卵直接放入网箱内孵化。
本发明专利的优点是容易操作,效率高,且节约劳力;该方法充分满足了游泳型贝类喜流水的特性,由于将常流水和局部充气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培育密度,培育前期的密度能达到2000-2500个/网箱;并且饵料投喂十分方便,活的动物性饵料在网箱中不能逃逸,乌贼摄食便利,饵料利用率高,同时易于清除残饵,保持水质清洁;该方法适合于育苗场以及大型育苗单位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浮动网箱结构示意图。该浮动网箱有一由绢网组成的长方体形网箱体2,在该网箱体2上口和底部的两侧各有2根顶部支架1和底部支架4,两根顶部支架1具有支撑网箱作用,通过它还可将网箱搭在育苗池的池壁上;底部支架4同样具有支撑网箱作用。两根底部支架4上各连有均匀分布的3个底部石坠5,以保证网箱底部不因流水而上浮。网箱体2前后两侧各连有2个侧面石坠3,可将它们搭在两侧池壁外,将网箱拉直成水平。网箱体2由绢网将四周和底部封围住。
附图2为其使用状态俯视图。图中6.入水管;7.育苗池;8.浮动网箱;9.出水管
附图3为采用支架悬挂附着基培育受精卵支架部分的示意图。图中10.支架;11.附着基;12.受精卵。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本发明的方法时,首先根据乌贼卵径和幼体的大小确定所用浮动网箱8绢网网目的直径。网箱8的箱体2的长度为1米左右,宽度略小于育苗池7的宽度。顶部支架1较底部支架4长,可以搭在育苗池7的池壁上;网箱8的前后两侧的2个侧面石坠3使用时搭在育苗池7的池壁外侧,起到拉直网箱8的作用。底部石坠5和侧面石坠3的大小应将网体2拉直并能伸展开为宜。将浮动网箱8放入育苗池7中,水位保持在网箱高度的2/3处。网箱8使用前还要采用高锰酸钾清洗。在鲍鱼育苗池7(长×宽×深为:10m×1m×0.6-0.8m)中放入7-9个浮动网箱8。各网箱8间距为20cm,距离入水管6的管口最近的网箱8的距离为0.5-1m,以防止水流过大时冲坏网箱8。孵化乌贼卵时,在育苗池7中摆放支架10与入水管6的进水方向垂直,将采捕的卵12连同附着基11一起挂在该支架10上,充气流水培育,保持水温在22-26℃,使得受精卵发育。待受精卵发育到受精膜透明并能清楚地观察到膜内的小乌贼幼体时,将受精卵转移到网箱8内孵化,受精卵孵化率达90%。最后进行幼体培育,将破膜而出的乌贼幼体直接放在网箱中培育,前期密度保持在2000-2500个/网箱,随着幼体的发育须及时调整和疏散密度。流水培育,水由入水管6进入,由出水管9流出,一天保证换水量8-10个全量程。投放的饵料以活的动物性饵料为主,2小时投喂一次,并及时清除残饵。两天倒池1次,可以直接将网箱8连同乌贼幼体一起转移到新的育苗池7。更换网箱8要视网箱8清浊程度而定,通常3-4天换1次。随着乌贼的长大,可以更换网目更大、容积更大的网箱8进行中间培育,逐步进行饵料转换工作,驯化小乌贼由食活饵料为主转向冷冻饵料或鲜饵料为主。
采用上述方法,100m2育苗水体成功培育2.5-3cm小乌贼5万多个。此后的小乌贼可在虾池中进一步培育,也可在室内继续养成。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孵化也可将采捕的受精卵12不用挂在支架10上,去掉附着基11,或连同附着基11直接放入网箱8内,充气流水培育至受精卵12发育到幼体破膜而出,这种方式操作也很方便,孵化率也可达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