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甘薯淀粉加工粉坨的工艺.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34872 上传时间:2018-02-0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38.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3148822.6

申请日:

2003.06.13

公开号:

CN1565246A

公开日:

2005.01.19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5.11.2|||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23L1/216

主分类号:

A23L1/216

申请人:

董树海;

发明人:

董树海

地址:

063000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北新西道13号唐山市唐剧团院内橄榄枝旅行社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唐山永和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张云和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淀粉食品加工技术,特别是一种用甘薯淀粉加工粉坨的工艺。该工艺步骤包括打芡、调粉和面、漏粉注模等工序,按制做100公斤干淀粉的粉坨取其中4公斤干淀粉的比例作为打芡用干淀粉,先用温水调成稀糊状,再用其5倍的沸水调至呈透明状即成芡;在芡中各加入占打芡用干淀粉重量的7.5%明矾、植物油、羧甲基纤维素或瓜尔豆胶粉,各1.25%琼脂和食盐,和匀后,再将剩余的干淀粉与芡混合,并加入干淀粉总重3倍的40℃温水,搅拌或揉至无疙瘩,不沾手,形成能拉成丝的软面团;按常规工艺进行漏粉注模即可。本工艺制成的粉坨,质地紧密,口感筋道,口味佳,是一种可加工多种菜肴的副食品。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用甘薯淀粉加工粉坨的工艺,包括打芡、调粉
和面、漏粉注模工艺步骤,其特征在于:
a、打芡:按制做100公斤干淀粉的粉坨取其中4公斤干
淀粉的比例作为打芡用干淀粉,将该打芡用干淀粉先用温水
调成稀糊状,再用其5倍的沸水向已调好的该稀粉糊猛冲,
快速搅拌,调至粉糊呈透明状即成芡;
b、调粉和面:在制做好的芡中加入明矾、植物油、羧
甲基纤维素或瓜尔豆胶粉、琼脂和食盐,其加入量是:明矾、
植物油、羧甲基纤维素或瓜尔豆胶粉分别占打芡用干淀粉重
量的7.5%,琼脂和食盐各占打芡用干淀粉重量的1.25%,和
匀后,再将剩余的干淀粉与芡混合,并加入干淀粉总重3倍
的40℃温水,搅拌或揉至无疙瘩,不沾手,形成能拉成丝的
软面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甘薯淀粉加工粉坨的工艺,
其特征在于打芡时,向稀粉糊内加入占打芡用干淀粉重量
75%的绿豆精粉。

说明书

用甘薯淀粉加工粉坨的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淀粉食品加工技术,特别是一种用甘薯淀粉
加工粉坨的工艺。

背景技术:

淀粉制成品如凉粉、粉条等是深受我国大众普遍喜欢的
副食品。但目前采用的传统工艺加工的凉粉、粉条等或质地
松软,或口感不佳,加工菜肴有局限性、品种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改进现有淀粉制成品品种少、食用有
局限性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用甘薯淀粉加工粉坨的工艺。

实现上述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该工艺步骤包括打
芡、调粉和面、漏粉注模等工序,该打芡工艺步骤是:按制
做100公斤干淀粉的粉坨取其中4公斤干淀粉的比例作为打
芡用干淀粉,将该打芡用干淀粉先用温水调成稀糊状,再用
其5倍的沸水向已调好的该稀粉糊猛冲,快速搅拌,调至粉
糊呈透明状即成芡;该调粉和面工艺步骤是:在制做好的芡
中加入明矾、植物油、羧甲基纤维素或瓜尔豆胶粉、琼脂和
食盐,其加入量是:明矾、植物油、羧甲基纤维素或瓜尔豆
胶粉分别占打芡用干淀粉重量的7.5%,琼脂和食盐各占打芡
用干淀粉重量的1.25%,和匀后,再将剩余的干淀粉与芡混
合,并加入干淀粉总重3倍的40℃温水,搅拌或揉至无疙瘩,
不沾手,形成能拉成丝的软面团;以下按常规工艺进行漏粉
注模即可。

依照上述技术方案所给用甘薯淀粉加工粉坨的工艺而
制成的粉坨,质地紧密,口感筋道,口味佳,是一种可加工
多种菜肴的副食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详述本发明:该粉坨加工工艺分为三部
分。

一、打芡

以制做100公斤干淀粉的粉坨为例。
先将干淀粉4公斤用温水调成稀糊状,再用20公斤沸水向
已调好的该稀粉糊猛冲,快速搅拌,调至粉糊呈透明状即成
芡;为增加粉坨的洁白、透明度,可在打芡时,向稀粉糊内
加入占打芡用干淀粉重量75%即3公斤的绿豆精粉(蚕豆或
藦芋精粉也可)。

二、调粉和面

在制做好的芡中加入明矾、植物油、羧甲基纤维素或瓜
尔豆胶粉各0.3公斤、琼脂和食盐个0.05公斤,和匀后,再
将剩余的96公斤干淀粉与芡混合,并加入300公斤40℃温
水,搅拌或揉至无疙瘩(或装入和面机混合),不沾手,形
成能拉成丝的软面团。初学者可先用漏粉勺试一下,以漏下
的粉丝不粗、不细、不断为好。若下条过快还断条,表示太
稀;若条下不来或太慢,粗细不匀,表示太稠。太稀可加粉,
太稠可加水,但以一次调好为宜。

二、漏粉注模

漏粉勺为上口直径18厘米、下口直径15厘米、高12
厘米似通常的圆台形水舀子结构,其底部均匀排列19个直
径2厘米的小孔。通过具有弹性的竹片将漏粉勺架在置于灶
台上的支架上,把上述软面团放入漏粉勺,通过拍打震动,
使面团顺勺底小孔成丝状漏入锅内沸水中,一般勺底与锅内
水面距离为55-65厘米,在丝条将要煮熟但还没全熟时,及
时用笊篱捞出,不需淋净水,即可装入模具。模具上口直径
25-35厘米、下口直径23-32厘米、高10厘米,以陶瓷盆为
好。

粉坨在模具中冷却凝固后,可从容器中倒出,放在竹帘
或苇帘上,粉坨冷却凝固温度以5-15℃为佳。储存温度同样
以5-15℃为佳。

用甘薯淀粉加工粉坨的工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用甘薯淀粉加工粉坨的工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用甘薯淀粉加工粉坨的工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甘薯淀粉加工粉坨的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甘薯淀粉加工粉坨的工艺.pdf(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淀粉食品加工技术,特别是一种用甘薯淀粉加工粉坨的工艺。该工艺步骤包括打芡、调粉和面、漏粉注模等工序,按制做100公斤干淀粉的粉坨取其中4公斤干淀粉的比例作为打芡用干淀粉,先用温水调成稀糊状,再用其5倍的沸水调至呈透明状即成芡;在芡中各加入占打芡用干淀粉重量的7.5明矾、植物油、羧甲基纤维素或瓜尔豆胶粉,各1.25琼脂和食盐,和匀后,再将剩余的干淀粉与芡混合,并加入干淀粉总重3倍的40温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其他类不包含的食品或食料;及其处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